抗日战争感人小故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503055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5.88KB
抗日战争感人小故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抗日战争感人小故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日战争感人小故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37年7月7日下午,永定河卢沟桥边的一阵神秘枪声,揭开了一颗侵略的野心。
从这天起,一个民族做出了最后关头的选择:
抗争,乃至牺牲。
一寸山河一寸血,驻守北平的29军,挥舞大刀重夺铁路桥,在卢沟桥区域与敌决战,下定“愿以此桥为坟墓”的决心。
同时,全国各界声援不断,对前线给予了各种支持。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荣维木看来,尽管卢沟桥事变后,29军弃守卢沟桥,撤离宛平城,但这一城一地的得失并不是衡量战役成败的标志。
8年抗战的特点就是敌强我弱,节节后退,以空间换时间,做持久抗战的准备。
这场战争最可贵之处,是真正触动了国民党下定抗日的决心,国共双方达成共识,全民抗日热潮形成,局面从此大不一样。
此后国共合作、战区划分、八路军改编等都一气呵成,民族凝聚力形成。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成为东方首个站起来抗击法西斯国家侵略而进行战斗的战场,阻止了日军的北进,牵制了其南进。
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是独自抗战了4年,对整个反法西斯斗争来说都有一定的贡献,也得到了盟国的肯定。
世界从来没有离深渊如此之近。
70年前,噩梦醒来,胜利来临。
历史终于可以平静地书写: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正义战胜邪恶的战争。
整个世界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不过是为了维护最简单的人类底座基石。
人类大厦不倾,人们才能免于恐惧。
触摸历史肌肤上的烙印,我们在70年后回望这场反法西斯的胜利。
我们重访国内外27个战场,在真实的空间里去勾勒、还原当年那些着名战役。
我们也会跨过时间的距离,把历史和现实熔为一炉。
你看到的,将是一个个带有别样视角的报道。
我们会寻找决定重大战役胜负将领的后人,在他们身上,你将看到血脉如何传承。
他们携带着父辈甚至祖父辈的基因,过属于自己的人生,光荣与梦想在一个家族里延续。
我们会寻找一些特殊角色。
波澜壮阔的战争中,他们只是一个个无名英雄,但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往往在某个契机下成为战争的拐点。
我们将记录平凡人生命里浓墨重彩的时刻。
正义的和平,人性的光辉,将贯穿整个专题,这是我们对二战的诠释。
雨是从7月初开始下起的。
金振中的记忆里,这一场连绵阴雨,未曾间断。
7月6日下午14时,他独自换上便服,扛着大锹,踏过泥泞之地,至卢沟桥车站。
这是1937年的北平,日军在卢沟桥附近频繁演习,与我29军冲突不断。
彼时29军共有4个师驻守。
负责守卫卢沟桥的是219团3营,营长金振中。
金振中回忆当时情景:
远远看过去,前边七八百公尺的地方,日军的队伍正不顾雨淋和泥泞演习,目标正是宛平城和卢沟桥。
战争一触即发。
第二天,北平已是不堪忍受的酷热,寒暑表上的水银柱从大清早就直线上升。
时任日本驻华大使馆驻北平的陆军助理武官今井武夫的记忆里,7月7日晚,卢沟桥附近第一阵来源不明的枪响过后,8日4时23分,日军得到可以向29军开枪的命令。
8年抗战,从卢沟桥掀起了序幕。
抗日战争感人小故事2:
老兵忆东阳关战役
“我没有想到,过了这么多年,还能活着看到战友。
”11日上午,陈海才在成都巴蜀抗战研究会志愿者的帮助下,来到成都,与另一名健在的47军老兵郑维邦见了面。
回忆起当年热血抗战的往事,两位老战士无尽感慨。
经历战场的血雨考验,经历时光的无情流逝,两名川军战士自己都不敢相信,在有生之年能够重新坐在一起。
11日,在成都新都,97岁的陈海才、96岁的郑维邦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当年的年轻战士如今早已满面沧桑,头发花白。
他们于1937年出川,驻守山西东阳关对抗日寇入侵。
尽管天公不作美,天还淅淅沥沥的下着阴雨,但仍然难掩两位老兵的热情与激动。
一见面,两位老人便紧紧地拉住了对方布满皱褶的手,像久违的亲人很自然地就拉起了“家常”。
“在山西我不小心踩到地雷,右脚4个脚趾被炸断了。
”郑维邦脱下鞋子,指着脚趾说。
“我的伤口也不少,你看,在运城我的大腿根部被炸了个洞,下巴现在都有疤。
”陈海才笑着说,当兵受点伤不算什么,“疤痕就是我们的勋章!
”
同样步行赶到陕西、同样坐火车进入山西奔赴黎城县东阳关一线,两位老人越说越激动。
陈海才1916年出生在仪陇,1934年便当兵入伍。
由于当时生活拮据,他在生活比较丰裕的地主家找了一份活儿干,每天帮地主背养孩子。
后来听说在招兵,几经辗转,他来到了成都,加入了李家钰的部队。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不久,李家钰领着部队参加抗日,与军队随行的就有陈海才,当时他的年龄只有21岁。
“当时班里一共有15人,死守东阳关三天,就剩下包括我在内不到3人。
”陈海才说。
陈海才的部队是为了去解救太原,后来他们被安排驻扎在了东阳关。
在东阳关,他们便与日本军队发生了正面交战。
原本想借助东阳关“V”字形的地理位置优势,但没有想到日军部队是直接从日本调动过来的精锐。
无论从武器装备,还是后勤补给都比川军有优势。
“我们本来是打得赢他们的,但他们武器太好了。
”陈海才说,日军的一个炮弹下来,整个山头的草都被烧光了,士兵的衣服裤子也都被烧烂了。
最后,一个班15人,打完东阳关战役就剩下了两三人。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抗日战争感人小故事相关内容
抗日战争感人小故事3:
刘老庄战斗
64年前,在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时期之时,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新四军的一个普通连队,竟以全连82勇士全部战死的悲壮,上演了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幕!
"
那是我们在苏北拼得最惨的一次。
刚刚走完88年人生历程的新四军老战士霍继光,生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无限感慨!
这次战斗中的两位指导员白思才和李云鹏,一位是霍继光的老领导,一位则是他的同班同学。
对于独立支撑长江两岸敌后抗日的新四军而言,公元1943年,是生与死的一年。
这一年,面对太平洋战场每况愈下的战局,日军急于巩固中国占领区,集中兵力"
扫荡"
长江两岸的新四军。
"
不是敌死,就是我亡。
新四军老战士秦叔谨说,虽然是敌我,但如此激烈的冲突,自己以后再也没有遇见过。
刘老庄连,一段让人悲让人叹让人惊让人奇,同时又催人奋进的传奇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3师7旅19团4连全连战死的消息传来,正在新四军苏北党校学习的陈茂辉,第一感觉是"
不可思议"
。
两年前大胡庄战斗那悲壮的一幕还没有从陈茂辉的记忆中消失--1941年4月26日,3师8旅24团2连被700余名日伪军包围于苏北淮安县的大胡庄,全连仅有一名重伤员幸存,其余82人全部壮烈牺牲。
惨痛的战斗,竟然又一次发生!
枪声响起的时候,我们正在吃饭。
当年在19团3连当连长的霍继光回忆,"
我们在树上的一个哨兵,被鬼子打了下来。
营长看对我说,'
我们不要叫日本鬼子都吃掉了,能走一个是一个'
战士们盛起饭,边走边吃边战斗,4连留下掩护。
霍继光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是他与老排长白思才、老同学李云鹏最后的决别!
4连在炊事班随部队撤离后,仅有指战员82人,而日军有1000余名,还有600多名伪军。
悬殊的力量并没吓倒这支从陕北红军发展而来的英雄部队,他们硬是用血肉之躯,拖住了20倍于己的敌人12个小时一波又一波的疯狂进攻。
在苏北这样的平原水网地带,4连惟一可用来打阻击的工事就是交通沟。
霍继光回忆,这种被当地群众称为"
抗日沟"
的交通沟,就是在地面上挖半人多深的沟道,人在里面弯腰跑,地面上看不见。
4连是完全可以顺利突围的。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胡炳云生前回忆,但是为了拖住敌人,争取时间,让领导机关和群众安全转移,4连放弃了突围,同敌人打了一次防御战。
胡炳云的回忆,是根据第82名烈士的口述。
战斗结束后,当地群众打扫战场发现,还有一名战士活着。
但这名24岁的战士伤势太重了,讲述完那场惨烈战斗后,第三天早晨,就永远地安息了。
11年前逝世的兰州军区原副司令胡炳云回忆:
4连凭借防御的仅是一段不长的'
抗日沟'
,哪里经受得住雨点般的炮弹!
但4连全体指战员有一种比钢铁更坚硬的东西--革命的意志!
工事摧毁了,立即又修复了;
掩体坍塌了,马上用背包填上去;
人负伤了,包扎起来,继续战斗。
任凭敌人炮弹再多,轰击再猛,4连的阵地依旧稳如泰山,使敌人不能前进一步。
连续5次冲锋之后,敌人被打怕了。
于是,敌人改变战术,集中所有的山炮、92步兵炮、迫击炮、掷弹筒,向4连阵地轰击。
胡炳云回忆,一时弹如雨下,烟尘滚滚,大地震动。
晚霞褪去,夜幕降临。
淮海区党政机关转移了,群众转移了,兄弟部队转移了,而4连82勇士却发出了生命最后的呐喊……
敌人留下的,是170多具尸体和300余名伤兵。
小小刘老庄,成为82勇士人生最后的舞台!
82烈士生命的最后细节,霍继光是后来才知道的。
敌人第一次冲锋很快被打退了。
霍继光说,敌师团长川岛亲自爬到刘老庄的一个屋顶上,组织第二次冲锋。
100多门小钢炮的密集炮火瞬间倾泄到4连阵地上,几十个日本兵冲到了4连的前沿阵地前,战士们端起刺刀,跃出战壕,与敌展开了肉搏。
十几个年轻战士付出了生命,日军的又一次冲锋被打退。
16岁就参加陕北红军的连长白思才也负伤了。
敌人炮击一开始,白思才同志就被炸伤了,一只手失去了活动能力,立即昏迷过去。
胡炳云生前回忆,当他苏醒过来后,马上挣扎着爬起来,来往于交通壕内指挥战斗。
其间,白思才又几次被炮弹掀起的土块埋住。
有一次,炮弹落在他附近,烟尘土过去后,他发现身旁的一个战士被炮弹炸断了一条腿,便用仅有的一只右手,扯开被单,将伤员的腿裹上。
这位战士已经站不起来了,嗓子也哑了,但他用期望的眼光恳求白思才同志,两手比划着,请求让他在弹坑里了望敌人,坚持战斗。
胡炳云回忆。
白思才同志含泪拥抱了一下断腿的伤员,迅速回到机枪阵地,又亲自指挥重机枪手,准备给来犯的敌人以更大的杀伤。
弹药已经所剩不多了。
阵地前沿不是躺着几十具敌人的尸体吗尸体上不是有枪和子弹吗指导员李云鹏想出一个办法。
尉庆忠首先站了出来,这位团部当过军需干事的一排长,验收弹药是他的老本行。
尉庆忠率队全部取回了敌人尸体上的弹药,却在最后一次行动中被敌人击中,再也没有站起来。
经过一天的战斗,全连只剩下不到一半人了。
胡炳云回忆,没有负伤的同志,眼睛也都被炮火的硝烟熏得红肿起来,鼻子被硝烟呛得鲜血直流。
饭未吃一口,水未喝一滴,喉咙干得冒火,连话声都微弱得难以听清,全靠打手势助听。
生命的最后时刻,连长白思才和指导员李云鹏代表全连未入党的战士向营党委提出申请--请批准他们火线入党!
入党申请书上,留有他们的血手印和签字!
连部通信员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
在党最需要的时候,我将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党和人民,绝不给我们党丢脸,绝不给中华民族丢脸!
敌人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次冲锋--第五次冲锋开始前夕,还活着的十几个伤残战士,销毁文件,拆散枪支,安上刺刀,准备与敌人展开最后一次肉搏!
在战斗结束很久,敌人方才心惊肉跳地走近战壕。
胡炳云生前回忆,他们没俘虏到我军一个人,没获得一件完整的武器,唯一的收获,就是运走了近200具死尸和300多名头破血流、断臂残腿的伤兵。
日军一撤走,淮阴县张集区区长周文科和联防大队大队长周文忠便带人赶到了阵地。
最后收葬的有84具尸体,有两个实在和鬼子兵分不开了。
战斗过后,霍继光的3连又回到了刘老庄,收敛埋葬战友们的遗体。
在清理遗体时,我们发现还有一个战士活着。
霍继光回忆,可是他的伤势太重了,"
胸前有3个枪眼。
周文忠立即从一片血污中抱起这位战士,找来一付担架送往3师的野战医院。
这位战士以顽强的毅力,硬是断断续续地向周文科等人叙述完了一天来的惨烈战斗。
也许,他坚持着生命只为了传唱这样一段传奇。
第三天早晨,讲完故事的第82位勇士,走完了他短暂的人生!
四里八乡的乡亲们在烈士牺牲的地方,建起了一座10多高的纪念碑,永远铭记那段不朽的传奇故事。
苏北行署主任李一氓亲笔题写挽联--"
由陕西,到苏北,敌后英名传八路;
从拂晓,到黄昏,全连苦战殉刘庄。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说:
淮北全连82人全部殉国的刘老庄战斗……是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撰文表彰:
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
淮阴人民日夜怀念这些英雄的子弟兵。
不久,他们送来82名优秀子弟,组建了新的4连。
新四军七旅旅部随即命名4连为"
刘老庄连"
很长一段时间,这个连队一直保持着82人的特殊编制。
如今,位于伏牛山下豫西地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某团4连,就是着名的"
的传人,这支英雄部队已成为驾驭我军新型轮式步战车的新型步兵连。
至今,连队还保持着每年从刘老庄征兵的传统。
抗日战争感人小故事4
1944年7月,远征军强渡怒江.收复了滇西的大片土地.开始著名的松山大反攻.日军困兽犹斗.凭借居高临下的地势.坚固的明岗暗堡.发誓拼个鱼死网破.十多天过去,双方杀的天昏地暗,只见一队队的伤员抬下来,又见一支支的部队拉上去,战斗进行的异常激烈.
7月27日清晨.坚守待命的116师36团2营1连接到紧急命令,要求这个连尽快抓紧时间吃饭,饭后火速奔赴火线,投入最后的生死决战,随着命令送过来,还有一批慰劳食品,猪肉,粉条,蘑菇,竹笋,高粱面......这个连队是随大部队从东北一路后撤,一直退到大西南来的,官兵清一色都是东北人,这些具有东北风味的食品,无疑让人一下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这下炊事班可忙开了,当第一甑高粱窝窝头刚刚出笼,一个小个子兵冒着被蒸气烫伤的危险,抢先抓起一个窝窝头,放在鼻尖闻个不停,深情的祢吸来自黑土地的气息.....突然,"
啪——————"
一记响亮的耳光迎面甩开.打得小个子兵摔倒在地,窝窝头却仍稳稳的护在胸前.完好无损.这重重的一记耳光.只有连长才打得那么脆,这么狠,这么无情!
顿时,一大群围在甑子边上的士兵不敢动了.一双双眼睛望着连长.目光中三分畏惧,七分愤怒.
连长姓刘,嘴巴特别大,一顿能吃一个烧鸡,十几个矛头,弟兄们都叫他刘大嘴.眼看刘大嘴还想动手.火夫头老崔.赶紧站出来说丘脑感:
;
连长.他还是个孩子......"
这个小个子兵是部队从东北溃退时收留的,当时他还是个满脸稚气的学生,饿的奄奄一息.是老崔救活了他.
刘大嘴还是狠狠的踢了小个子兵一脚.鹰一样的眼神咄咄逼人.骂道:
吃吃吃.就知道吃.他吗的,还有没有王法"
一个大个子兵忍无可忍.挺身而出.像是挑衅.又抓起一个窝窝头:
弟兄们,马上就要送命了,还怕个球!
这生死决战,肯定有去无回,死定了!
好几年没闻到高粱面的香味了.先吃饱了再说,死了也不能当个饿死鬼!
这大哥子兵的话说的在理,士兵们一听,纷纷动手,争抢窝窝头.
放回去!
刘大嘴一声怒喉.拨出了手枪.众人吓的连连后退.却见他朝天放了一枪.大喝一声:
全体**!
**完毕,大伙儿都为小个子兵捏了一把汗.明摆着.刘大嘴要处置他.不料刘大嘴没有动手.确提出了一个让人以为的:
弟兄们,我想问问,你们谁想死"
下面一片黑压压的人头,大伙儿面面相窥.都不知道连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没人回答,刘大嘴只好自问:
我知道,你们谁都不想死!
老子也不想死!
我老刘家,一家十几口人,全让小日本给杀了,就是剩下老头子一个,老子要是死了,我老刘家就断子绝孙了吗!
临战之前怎么说这些话这不是动摇军心吗大伙儿正在摸不着头脑.确又见刘大嘴掏出一张预先开好的菜单,大嘴一张,扯亮嗓门,朗朗的念了起来.菜单上除了高粱面窝窝头外,全是地地道道的东北菜:
凉拌拉皮,蘑菇抄肉,小葱半豆腐,猪肉炖粉条.京酱肉段......士兵们并不饿,但仍一个个竖直耳朵.听的口水直流.念完之后,刘大嘴把老崔叫了上来,将菜单交给他.郑重其事的叮嘱道:
拿出手艺,照单全做.少一样,老子要你的脑袋!
老崔领命而去,刘大嘴扫了一眼黑压压的人头,狡计的一笑.声如洪钟:
弟兄们.你们都给我记着.一个都不许死,一个要活着回来,回来喝庆功酒.醉他奶奶个蛋!
现在,点名!
点完名,刘大嘴高举着花名册.脸上露出了悲壮的神色.一字一顿的说:
除了炊事班.全连141名弟兄.都给老子听清楚____你们家里有老爹老娘,老婆孩子,他们都眼巴巴盼着你们,谁要是死了,就是不孝之子.乌龟王八蛋!
老子就是跑到阎王殿也要把你***抓回来!
接着,刘大嘴大手一挥.嘴巴里蹦出两个字:
出发!
连队一走,炊事班立刻忙开了,老崔拿出最精湛的手艺,照单做菜,没过多久,一顿丰盛的美餐做好了,他们一个个望眼欲穿,等啊等,从中午等到傍晚,前线终于传来捷报:
松山全线攻克.减灭全部日军.老崔激动的大喊一声:
‘还等什么走啊!
说完,带领伙夫们挑着饭菜,送往前线.
夕阳下的松山,弥漫在浓浓的硝烟之中.血流成河.尸堆如山.惨不忍睹......炊事班一行人挑的挑,抬的抬,一路高喊着弟兄们的名字,转恶劣好几个山头,也没碰见一个弟兄.突然,一个伙夫失声惊叫:
老崔,快来看,弟兄们都在这儿那!
老崔急忙走过去,脚步一颤.身子像掉到冰窟里一样发抖.泪水簌簌的流了下来:
只见弟兄们东倒西歪.横一条竖一条.一个个血肉模糊.和弟兄们躺在一起的,是成倍的日军死尸.僵死的脸上还凝固着恐惧的表情.一眼就可以看出.这儿经历了一场残酷的肉搏战.再仔细一数.全连141名官兵.全部牺牲............
炊事班一个个哭成了泪人.老崔一抹泪水.叫道:
不能让弟兄们当饿死鬼,就是喂,也得喂饱了送弟兄们上路!
说着他带头扶起一个士兵.擦干净嘴边的血迹.小心翼翼,一勺一勺的往嘴里喂食物.炊事班的那些兵.全照着老崔的样子.扶起一个个牺牲的士兵.一边往嘴里喂送食物.一边高声报出菜名.硝烟之中.带着哭腔的嗓门瑟瑟抖颤.此起彼伏.唱响了一道道菜名:
凉拌拉皮!
蘑菇炒肉!
小葱半豆腐!
猪肉炖粉条!
京酱肉段!
....................."
那些炊事兵们抹着泪水.看着眼前一幕幕感天动地的悲壮场景:
那个小个子兵,嘴巴紧紧咬住一个鬼子的鳃棒.炊事兵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的嘴扳开.大个子兵被一刀砍段了脖子,尸首分家,脑袋滚到一旁,双眼仍怒目圆睁.更惨的是刘大嘴.他被一枚手榴弹炸的血肉模糊.连嘴巴也找不到.......
老崔锤打着地,声泪惧下:
连长啊,你***说话不算话,不算数!
你说,一个都许死,少一个,跑到阎王殿也要抓回来!
你怎么自己先跑到阎王殿去了"
这一顿富有东北口味的美餐,除了喂给弟兄们之外,其余的全部泼洒在阵地上.....
第二天,下葬的时候,141名官兵面朝北方.人人手里都紧紧的握着一个高粱窝窝头.握的铁紧铁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抗日战争 感人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