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师培训发言挖掘教材内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word资料13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495225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60.25KB
初中生物教师培训发言挖掘教材内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word资料13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初中生物教师培训发言挖掘教材内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word资料13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物教师培训发言挖掘教材内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word资料13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要让学生在十几年里将人类探索了几千年的智慧、知识都掌握,没有必要的接受式学习是不行的。
我们所强调的是不能单纯的采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装载知识的容器。
学生的探究不可能是未知领域的探究,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是未知的,但对于教师来说是已知的,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就是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创造探究式学习的情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接受思维的冲击。
二、教学建议
1.体现生物学教学特点
生物学是理科,理科的学习不是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的,它是通过推理、演绎等方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当然这其中也需要记住基本概念、原理,就象数学需要记住公式、定理一样。
生物学的教学一定要创设情景,在课堂中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如心脏的结构,就要告诉学生如何分左右,心房心室的关系,血管与心房心室连接的特点等,而不能让学生只是死记硬背,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是我们生物教师在课堂中努力要做到的。
再来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等,也都是我们要关注的。
2.用好教材中的结构图
如七年级下册教材中涉及到除人体运动系统外的各系统结构图,结构图的呈现是在图的旁边,对各个器官的功能进行注解,从第一章生殖系统的结构图开始,教材在正文中没有对这些器官再做讲解。
建议老师们在上课时,不要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而应引导学生自己或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对图进行观察、归纳,通过交流讨论而得出结果。
如对消化系统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
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观察结构图,找出食物经过的器官及周围相关的器官,然后请1-2组的学生到黑板来,在挂图上依次指出消化道与消化腺,这样通过学生的自学、讨论,结构的问题就解决了。
然后探讨生理问题,给出以下讨论题纲
下图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模式图,请在图中完成下列任务:
1.在图下方的对应位置,写出消化道的器官名称。
2.
将五种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用箭头()指向它们进入的器官。
3.下面是在消化道内,食物消化所发生的变化。
请将各变化的序号填在图中的正确位置。
A.淀粉麦芽糖B.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C.初步消化蛋白质D.蛋白质氨基酸
E.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
通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归纳,当把学习成果展示在黑板上时,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自学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这些都是科学素养提高的表现。
学生所学的知识很多会忘记,但在他们日后的生活中,如遇到需要了解自身的结构功能时,他们会从科普书籍等资料中查询,这是很重要的。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对结构图的呈现方式,是这套教材的特色之一。
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探究活动
教材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的栏目,包括“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探究”、“模拟探究”、“进一步探究”、“实验”、“演示实验”、“调查”、“设计”、“拟定计划”、“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
如八年级上册关于动物的分类。
在“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一节中,教材的安排似乎把重点放在了植物方面,而我认为本节的重点应放在动物的分类上。
可以开始让学生模仿植物的分类,尝试着对动物进行分类,由于受前面学习的影响,学生往往把动物按生活环境来分,再按长几条腿来分等,这样虽然能将图中的11种动物分开,但是不科学的。
我先让学生按照他们的想法分类,并把他们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再加进去一些动物如鲸、蛇、蝙蝠、虾等,当学生把这些动物加入到他们分类的体系时,发现出现了与他们已知的知识不相符合的情况,鲸与鱼、蛇与蚯蚓、蝙蝠与蜜蜂变成了同类。
出现了这种矛盾,老师适时地指出分类的依据,并展示正确的分类过程。
这样一方面教给学生正确的分类方法,更重要的是借此机会来梳理动物学的知识体系,以弥补前面学习的不足。
又如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为例,教材中给了四幅图和一个资料分析,如何运用这些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尿的形成过程呢?
我是这样处理的(见课件)……通过教学为学生观察能力、图文转化能力、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的发展,提供了训练的平台,使学生的能力真正有所提高。
4.创设教学情景,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会遇到一些初一年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够,而较难理解的问题;
有些问题又无法观察到,不能通过实验来说明问题,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景,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最终理解所学的知识。
如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其中涉及到无机物、有机物、能量等概念,这些对初一年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而教材用蔗糖溶解在水中来说明物质是有分子组成的,我们觉得讲起来非常吃力,越讲越糊涂,所以我们就把这段放弃。
后面教材提示燃烧一粒种子,说明有无机物和有机物,我们觉得也不妥。
在教学中我们是这样处理的,先准备白糖、盐、植物油、水四种物质,用细铁丝在一端绕成松的丝球,分别蘸上述四种物质在酒精灯上烧,会观察到白糖、油可以燃烧,盐、水不能燃烧,从而简单区别无机物和有机物。
然后(见课件)。
在教学中会遇到有些问题,特别是分子生物的问题,无法观察到,有不能通过实验来说明问题,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景,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最终理解所学的知识。
如关于“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的问题:
八年级下的课本P30有这样的叙述“通过对多种生物的观察研究,证实了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这句话实际上是讲的是减数分裂的问题,是分析遗传问题的基础。
对于初中生来讲,如果老师直接的将这个问题灌给学生,学生肯定会迷惑不解。
如何让学生能理解这个问题呢?
我们在这里设计了一个拼图游戏,将染色体直观化,学生通过拼图,推测染色体的变化,找出变化的规律。
A.给每个合作学习小组若干个红色、兰色的长条状的小卡片,红色的卡片代表母亲的染色体,兰色的卡片代表父亲的染色体。
B.先以一对染色体为例,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拼图,推测孩子的染色体组合。
学生很自然地猜出孩子的染色体组合是
。
问:
孩子的染色体是怎样来的?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的数目减少了一半。
那是如何减半的呢?
C.以两对染色体为例,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拼图,推测孩子的染色体组合。
学生一般最先推测出来的是这样的结果:
把这个图解展示在黑板上,开始学生会觉得很合理。
这时老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人的生殖”的有关知识,即“一个卵细胞面对上亿个精子,每个精子都有受精产生正常的受精卵的机会”。
再观察这个图解的过程,有些观察能力较强、善于思考的学生就发现,如果是这样的话有一半的精子不能与卵细胞结合,而实践应该是任何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都能形成正常的受精卵。
说明这种生殖的过程是错误的。
上述结果是错误的,那么正确结果应该是怎样的呢?
学生很快会找出答案:
学生观察图解,讨论找出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特点。
通过讨论学生不难发现,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两对染色体的变化过程懂得了,再延伸到人体23对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
这个难点问题的解决,不仅为第三节解释“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禁止近亲结婚”、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铺平了道路,也为高中学习减数分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从学生课堂的练习和课后的作业反馈的情况看,绝大部分学生懂得了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在第三节的学习过程中,将分离规律的遗传图解写出来,学生都能接受。
可以说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做好教学的组织工作
初中教学课堂组织工作非常重要,既要活泼又要守纪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体味到成功的喜悦,愿意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1.通过积极的评价,促进小组的合作学习
我国初中绝大部分都是大班化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全班展示自己的思想,有表达交流的机会,较难做到。
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学习形式。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开始时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但几次活动后,失去了新鲜感,有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就出现应付的表现。
如何在活动中维持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尝试运用评价的手段,通过确定目标、积极的评价,来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因此我们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在表中记录了活动的名称、小组的“司令官”“指挥官”、同学间的分工;
还有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让学生逐渐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与他人,但让学生间每次都能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确实难度很大(在这方面成人都很难做到),免不了大家就会都做“老好人”,所以在期末总评时,我们只参考互评的等级,这样降低权重,让学生能真实地反映情况。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师评”,应该说教师相对于学生还是有较强的权威性的,教师通过观察是能相对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但要让教师在每次活动中对每位学生都进行评价,就不太可能做到,也没有必要,所以“师评”是对整个小组进行的捆绑式的评价。
在具体操作时,针对学习的每个环节,教师在活动前提出具体的要求。
如在实验活动中,要求做到:
做好实验准备;
在实验过程中全组同学能分工合作,配合默契;
实验速度快;
结果正确;
交流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能发现新的问题等。
在课堂讨论学习时要求做到:
四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
能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等。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对各组的观察,在每一个环节中,只要小组能按要求做到,教师就在评价表上打一个“√”,以示对小组活动的肯定与鼓励,并可给予提高评价的等级。
通过对每个学习环节提出要求,并及时进行评价,不仅使学生知道了每个环节应该怎样做,而且只要他们做到了,马上就能得到肯定,因而促使他们在下一个环节做的更好,有效的维持了学习的热情。
没有得到“√”的小组,也会及时纠正不良的行为,争取得到“√”。
活动完毕,收回记录表,根据各小组所得到的“√”的数量,评定小组的等级。
即每得到一个“√”,就在基础等级上晋升一个等级。
如基础等级是“C”,得到一个“√”的组,最终的等级为“C+”;
得到2个“√”的组,最终等级为“B”;
而得到5个“√”的组,等级可达到“A+”。
教师给小组的等级,是期末评定总评成绩的重要依据。
而学生之间的自评与互评等级,只作为参考,意在让他们体验评价的过程。
示三张评价表,说明“√”与等级的关系。
教师在活动中不要吝啬“√”,实际上“√”的运用一方面激励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帮助教师控制活动的纪律,如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有些学生就是喜欢作弄蚯蚓,以至于将蚯蚓弄死,这样是不行的,我们倡导的是爱护动物,实验完毕要将蚯蚓放生的,可是老师不管怎样强调,就是有个别学生不理你,怎么办呢?
在实验之前我对小组的打“√”评价中加了一条“实验完毕交上来活蚯蚓”,这样说明你们在实验中爱护了动物,就这样一条,从此在实验中再也没有学生作弄蚯蚓的了。
我们将全班的蚯蚓集中,由一位比较调皮的学生把它们放生在学校的花坛中,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由于是小组捆绑式评价,小组中个别不自觉的学生也会不断受到小组其他同学的提示。
这样在整个教学中主要运用了评价的激励机制,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得到一定的收获与进步,而且还提高了小组学习的效率。
相信在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有助于改变学生陈旧的学习方式。
2.鼓励积极发言
积极发言是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表现,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创造能力的表现,所以鼓励同学上课积极发言,并允许同学(举手)打断老师的讲课,提出与课堂学习有关的问题。
每次发言,课后可到科代表处得一个“OK”章,一节课可根据发言次数得数枚章,学期末统计章数,记入总成绩中。
3.生动活泼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但不等于对学生放任自流。
一线老师都有这种体会,各种对学生的保护法律、法规,及一些不负责任的新闻报道,搞的老师个个像法西斯一样,面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老师们变的畏畏缩缩,生怕过了火,这样的现状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我们应该在允许的范围内,用一些巧妙的方法(在保护老师个人的前提下),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严师出高徒”这句古话是有道理的。
特别是初中教学,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与课堂纪律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就维持课堂规则的问题谈谈想法:
A.及时制止破坏规则的行为
在活动中如果有人破坏了规则,而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有些人就会从众效仿,认为规则可随时破坏,则出现更多的人违反规则。
如果这样,整个活动就可能因为一些人不遵守规则,造成活动场面混乱,导致活动失败,所以对于违反规则的错误必须及时予以纠正。
在纠正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暗示。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独立性、成人感出现,他们主观上希望自己能随时自觉地遵守规则,力尽义务,但客观上又往往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时会鲁莽行事。
所以对于刚刚出现的违反规则的错误,教师可以通过眼神、讲课的语调、停顿等方式,给予提醒暗示,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改正。
而且往往率先违反规则的学生,逆反心理较强,通过暗示的方式可以避免冲突,为后面的教育留有余地。
(2)坚决制止。
一旦暗示无效,教师就必须坚决的对错误的行为提出批评。
一方面坚决制止了错误的行为;
另一方面也向全体学生亮明了教师的态度。
特别是在与学生刚刚接触的前几周,学生也再摸老师的底线,观察老师对课堂纪律的忍耐度,他们会依据不同教师的要求,在课堂中有不同的表现。
所以开学头几周的课堂行为,对整个学年的纪律和成效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
(3)个别谈话。
对于活动中被点名批评的学生,课后应进行个别谈话,一方面指出他犯错误的表现,使他感到不是老师与他过不去,消除逆反的心理;
另一方面提出希望,使他感到老师没有放弃他,他以后可以做好。
一般经过个别谈话的学生能维持一段较好的表现。
B.通过制定规则,强化活动的纪律。
纪律是活动能顺利开展的保证,在活动中学生的行为会出现各种的偏差。
教师不能等出了问题才想对策,通过高压等手段控制学生,这样会导致学生形成更强的逆反心理,并频繁出现相同的错误。
教师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有一定的预见性,并在活动前就应该宣布大家都要遵守的规则,以及对遵守或违反规则的奖惩方法。
这样才能提高活动的效率,达到活动的目标。
在制定规则和奖惩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制定规则的原则:
(1)明确:
准确表达期望学生要达到的目标,是看的见、可衡量的。
(如实验时提出遵守纪律,就较模糊;
而提出不离开座位,就明确。
)
(2)合理:
提出的规则是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做的到的。
阐述时多用积极的语言,以正面引导为主。
(3)适量:
规则应该少而精,抓住最基本的东西。
一般5条是学生容易记住的。
奖惩的原则是确立规则的权威性,教师在活动中应及时对遵守或违反规则的行为做出奖惩。
在奖惩中应以“奖”为主,教师对遵守规则的学生的奖励,可触动和带动违反规则的学生,因为青春期的学生伙伴关系密切,伙伴之间互相模仿、互相影响,甚至可以达到言听计从的程度。
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集体的力量,使学生的行为趋于正确的范围。
四、一堂好课的标准:
朱正威先生在多个会上阐述他对一堂好课的认识,他提出以下8点标准,现我转述给大家。
(1)有明确的可以达到的目标。
目标应该的三维的,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制订的目标要把握好分寸,一定是可以达到的,不能只唱高调。
(2)要有足够的、适当的信息量。
课堂教学应该是有效的教学、高效的教学,这是高于一切的教学原则。
不能只要活动,而不要知识量。
(3)语言要准确、严谨。
生物学属于科学理科,科学理科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科学。
在科学教育课上,教师的应该用准确、严谨、科学的言语进行表述,不能很随意的,甚至是信口开河的。
当然准确、严谨、科学的言语,还要是鲜活的、生动的,而不是死板的,这就要靠老师的基本功了。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有准确、严谨、科学的言语和思维的方法。
(4)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为我所用。
(5)给学生丰富的健康的思想理念。
这方面更突出的是情感教育,人文的教育。
(6)要把已有的知识不断地结合到学习中,形成知识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7)在日常教学中,要尽可能形成形成性评价。
对于评价最好能分出等级,不能上课一发言,老师的评价就是好,对的是好错的也是好,也不利于学生的进步。
这方面需要大家共同探讨。
(8)既要考虑到优秀的学生,又要关注差生,给差生更多的关爱。
以上是我们几年来在课改实践中,对新教材的认识、理解及应用的体会,希望通过交流能给大家一些启发,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其中不对、不妥之处,还望能批评、指正。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常自认为是福薄的人,任何不好的事情发生都合情合理,有这样平常心态,将会战胜很多困难。
2、君子之交淡如水,要有好脾气和仁义广结好缘,多结识良友,那是积蓄无形资产。
很多成功就是来源于无形资产。
3、一棵大树经过一场雨之后倒了下来,原来是根基短浅。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打好基础,才能坚固不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生物 教师 培训 发言 挖掘 教材 内涵 提高 教学 有效性 word 资料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