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上册复习提纲答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484878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41.28KB
高一地理上册复习提纲答案Word下载.docx
《高一地理上册复习提纲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上册复习提纲答案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B.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
昼短夜长,北极四周出现极夜;
冬至日:
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C.春分日和秋分日:
昼夜等长。
(7)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A.夏至日: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地区达一年中最小值。
B.冬至日: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地区达一年中最小值。
C春分日和秋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总之,同一天,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8)五带的划分界线:
南北回归线是划分热带和温带的界线,南北极圈是划分温带和寒带的界线。
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减少的规律。
3、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平面;
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
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23°
26′,从而导致太阳直射点移动,移动规律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周期性往返运动,每年春秋分直射赤道,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
高一地理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1、大气的组成成分及作用
氮: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干洁空气氧: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低层大气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臭氧:
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体免受伤害。
水汽:
影响大气和地面的温度,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1)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次特点
对流层: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高;
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高层大气:
气压低,密度小,有电离层。
(2)在以上各层次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
能够吸收大量紫外线的是平流层;
云、雨、雾、雪现象多发生在对流层;
利于高空飞行的是平流层;
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的是高层大气。
二、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散射。
2、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
3、地球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4、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减少了气温日较差,形成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
5、试分析下列现象产生原因
(1)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云的反射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2)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可见光中的蓝、紫色光易被空气分子散射。
(3)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是明亮的:
大气的散射作用。
(4)在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大气逆辐射弱。
(5)人造烟雾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增强大气逆辐射。
三、大气的运动
1、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
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气压差异又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3、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其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
高空大气中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四、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绘图说明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情况
略
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是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北半球冬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
3、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7月份:
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被大陆的热低压所切断,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最为突出,从而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2)1月份:
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以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烈,控制范围最广。
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
(3)南半球纬向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南纬30度以南地区,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4、季风环流
季风类型
风向
成因
典型气候类型
东亚季风
冬季
西北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
东南
南亚季风
东北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热带季风气候
西南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
锋面
符号
天气状况
典型天
气现象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冷锋
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
刮风、阴天、下雨、降温
气温湿度骤降,气压升高,天气
北方夏季暴雨,我国冬季寒潮
暖锋
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
连续性降水
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春季华南地区的降水
绘制冷锋与暖锋天气示意图
2、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1)低压和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和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2)比较系统差异
气压系统
低气压
高气压
气流系统
气旋
反气旋
水平气流
北半球:
逆时针辐合
顺时针辐散
南半球:
顺时针辐合
逆时针辐散
中心垂直气流
上升
下沉
天气特征
阴雨
晴朗
典型天气现象
台风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
(3)绘制南、北半球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的形成及天气示意图
六、世界典型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特点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南北纬10°
-20°
之间
终年高温,有旱雨两季
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
亚热带地中
海气候
南北纬30°
-40°
的大陆西岸
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温带海洋性
气候
南北纬40°
-60°
冬暖夏凉,降水均匀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北纬35°
-55°
之间的大陆东岸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风交替影响
七、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原因(人为)
危害
解决措施
全球
变暖
1.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2.毁林
1.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
2.降水和干湿地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2.加强国际合作3.保护森林
臭氧
层的
破坏
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物质,如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的氟氯烃
1.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2.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影响
1.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2.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3.加强国际合作
酸雨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1.河湖水酸化,鱼类生长繁殖受影响乃至死亡;
2.土壤酸化,危害植被和森林;
3.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4.危害人体健康。
1.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2.研究煤中硫资源的综合利用;
3.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
高一地理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是矿物。
2、主要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3、岩石按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
如花岗岩、玄武岩
(举例说明)沉积岩:
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
如大理岩、板岩
其中,有化石存在的是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沉积岩。
4、绘制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是要是太阳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2、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1)全球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这一地带。
(2)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3)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如:
喜马拉雅山脉成因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产生,安第斯山脉成因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
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2)基本形态是褶皱和断层。
类型
项目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表形态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大的断层往往形成裂谷或陡崖。
断层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
相对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
地形倒置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产生原因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工程建设
储油构造
适合修建隧道
储水构造
隧道、水库等大型工程应避开。
4、外力作用与地貌
(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是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2)流水作用侵蚀地貌有:
沟谷
沉积地貌有:
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3)风力作用侵蚀地貌有: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等
沉积地貌有:
沙丘、沙垄、黄土。
三、海水温度和盐度
1、海岸是陆地和海洋间的过渡地带。
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是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
塑造海岸地形的重要因素是海水运动。
2、海水温度时空分布规律是低纬度海区的水温,高于高纬度海区的水温。
同一海区的水温,夏季高些,冬季低些。
洋流对海水温度的影响表现在与同纬度海区相比,有暖流流过的海区,水温要高些;
有寒流流过的海区,水温要低些;
另外,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的规律是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米以下变化不大。
3、海水盐度分布规律是由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在外海或大洋(从低纬度到高纬度):
蒸发量和降水量之差。
影响因素近岸地区:
河川径流。
洋流:
暖流使盐度升高,寒流使盐度降低。
4、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在红海,原因是位于副热带,蒸发强烈,河流淡水注入少;
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区在波罗的海,原因是蒸发量小,陆上河流汇入大量淡水。
四、海水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波浪、潮汐、洋流,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
2、洋流的成风海流:
如信风形成的赤道暖流,西风形成的西风河流、北大西洋暖流。
因类型密度流:
如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
(举例说明)补偿流:
如秘鲁附近海区的上升流。
3、绘制世界洋流模式图,并写出分布规律。
4、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
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
寒流:
对沿岸地区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2)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海区给鱼类带来丰富的铒料,形成渔场。
(3)对海水污染物的影响:
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会使污染范围扩大。
(4)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顺流航行可节省时间、燃料。
五、陆地水与水循环
1、陆地水地表水包括:
江河水、湖沼水、冰川
体类型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为:
潜水和承压水
2、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
3、我国大多数河流主要补给形式是大气降水,河流流量变化与降水量的关系是相一致;
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补给形式是冰川融水,河流流量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
4、在水循环形式中,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是海陆间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其中,连接海陆的环节是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受人类影响较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
六、生物与土壤
1、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是气候,原因是气候决定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
其中,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是光照。
2、举例说明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莲:
水湿环境;
骆驼刺:
干旱环境;
旗形树冠:
风向
矮牵牛:
二氧化硫污染;
枣发芽,种棉花:
气候的季节变化
3、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4、绿色植物在保护环境、改造自然方面的作用表现在:
净化大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地、防风固沙、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声、美化环境。
5、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生物。
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
(1)概念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表现A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总是办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B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2.差异性
(1)地带性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典型分布地区
自然带举例
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
太阳辐射
非洲沿20°
E纬线,自南向北自然带的变化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
海陆分布
亚欧大陆中纬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水热状况
海拨高度
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
高山针叶林
高山灌木林
高山草甸带
(2)非地带性因素: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
高一地理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一、气候资源
1、气候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人类利用的气候资源是太阳辐射、热量、降水和风等。
2、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该地农业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3、为了保证街道两侧建筑物都有较好的日照条件,街道方位与子午线的关系是成30°
的夹角。
4、在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工业企业布局在居民区的下风地带,在风向随季节变化的地区,工业企业布局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多种风向的地区工业企业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
二、海洋与陆地资源
1、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温带地区,原因是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温带地区冬季上下层海水发生交换,且有寒暖流交汇或冷海水上泛,铒料丰富。
2、世界主要渔业国分布在温带地区。
3、《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
全球144个沿海国家拥有12海里的领海权及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4、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表现在:
近海和海面海洋气象和海水运动多变;
深海黑暗、高压、低温、缺氧;
海中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破坏性大。
5、海洋环境问题包括:
海洋生态破坏和海洋污染。
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海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6、陆地资源分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
7、陆地资源的特点1.数量是有限的;
2.开发潜力是无限的;
3.分布是有规律的;
4.各种资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三、地质灾害
1、主要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其中,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是地震。
2、世界两大地震带:
环太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
2、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是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水量和速度加大。
4、地质灾害的关联性1.一个地域内的自然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
2.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灾害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
3、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有1.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系统;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4.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减灾意识。
四、气象灾害
项目
灾害
形成
分布
措施
在热带或副热带温度在26°
C以上的广阔洋面上,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世界:
西北太平洋
中国:
东南沿海
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
利用气象卫星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台风预报、警报或紧急警报
暴雨
洪涝
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
强烈的上升运动;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较长
主要在亚洲
主要在南方和东部地区
淹没工厂、农田,影响交通,造成建筑物倒塌
利用气象卫星监测,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
工程措施: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
修建水库;
修建分洪区。
非工程措施:
洪泛区土地管理;
建立灌水预报警报系统;
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
实行防洪保险等
干旱
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普遍。
我国北方和西部严重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
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的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在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
寒潮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
我国除西藏、云贵地区外的大部分地区
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信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使海上船只能及时返航,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 上册 复习 提纲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