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教育特色研究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484483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6.11KB
医学人文教育特色研究Word格式.docx
《医学人文教育特色研究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人文教育特色研究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医学人文教育也不仅仅由相关课程教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为了增强实效性,也必须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内容,贴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客观上也在进行医学人文教育。
当前,医学院校在思想政治专业和医学人文专业方面配备的师资数量不足,充分利用现有师资也成为现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的共通性也为师资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提供了前提条件。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
1.建立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师资水平是教学质量的关键。
不同于综合性院校和文科类院校,医学院校师资力量偏重于医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相关教师在数量不足的情况下,还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
师资培训和科研投入也明显不够,对于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造成一定的影响。
医学院校的特殊性让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师资的量和质都面临严峻考验。
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结合,对师资要求较高,但当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基本属于思想政治、哲学、历史专业等文科专业,对医学相关知识了解不多,缺乏临床实践经验,不利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就要求加强师资培训,拓展教师视野,加强医学素养。
特别是培育医学意识,科研活动围绕医学展开,从而提升医学素养、以研促教。
同时,加强医学人文教师的思想政治培训,鼓励有医学教育背景的教师参与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相融合。
2.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教学科研活动的关键,对思想政治和医学人文相关课程进行优化,能发挥课程整合效应。
由于医学院校总学时很高,同时偏重于医学专业课程,医学人文相关课程呈现单一、学时少的特点。
通过必修课、选修课和系列讲座等多维课程体系建设,可以加强医学人文的教学效果,同时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仅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的不足。
必修课可以开设:
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医患沟通艺术等课程;
选修课可以开设:
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医学法学等课程,同时邀请医疗卫生战线上的杰出代表和先进典型以“人文讲坛”的形式开设系列讲座。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第一,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为了提升医学生的全面素质。
这就要求我们深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人文教育相结合的素材,拓展教学内容,构建适宜的教学体系,从而摆脱理论性强,与现实和医学生实际较远的局面。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贯穿贴近医学生,在培育医学生政治素养的同时,更要提升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第二,优化考核机制。
考核机制是引导医学生学习的指挥棒。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方式大多为纯粹依靠记忆知识点的闭卷考试或者以论文为主的考察方式,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也是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的主要原因。
我们需要改变传统考核方式,转而导向考察理解和应用能力,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增加平时考核比重,除到勤外,发言、演讲、主题讨论会等都算入最终成绩,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程,真心喜爱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加强社会实践。
突出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医学生通过实践可以了解社会,接触病人,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标准要求,合理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规定相应学分;
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严格考核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实现实践教学效果;
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医院临床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与医院合作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开展“三下乡”、“进社区”医疗等医疗实践服务活动,举行“感恩!
无语体师”活动、临终关怀服务、与艾滋病人零距离接触等活动。
4.改善外部环境。
第一,转变优秀医务人员评价标准。
突破社会上对医务人员的技术崇拜论,一名优秀的医务人员,不仅技术好,而且政治素养、道德素质都要过硬。
这就要求医疗机构对本单位进行年度考核时,将医德医风考评作为重点内容,考评结果与医务人员的晋职晋级、岗位聘用、评先评优、绩效工资、定期考核等直接挂钩。
要求我们在舆论宣传上坚持弘扬高尚医德医风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为教育观念转变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第二,培育优秀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我们要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在思想政治活动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来建设医学院校特点的校园文化。
校训体现出学校的特有精神,要充分发挥医学院校校训育人作用;
设立校史展览馆和医学史展览馆,引导医学生了解学校的优良传统,感受名人“学长”的道德风范,感悟医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学雷锋纪念日、志愿者日、世界卫生日、国际禁毒日、世界红十字会日等各种纪念日中,增强医学生为人民服务、关爱健康的意识;
发挥校园媒体作用,校报、广播、橱窗、宣传栏、校园网等媒介重点围绕加强医德医风,培养高尚道德品质,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使医学生道德操守和人格塑造更上一个台阶,从而提升全面素质。
作者:
蔡胜工作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
第二篇
1现代医学的理想目标
医学是与人类生命直接相关的科学,体现了医学的整体化、综合化发展趋势,是现代医学与人文社会医学和艺术的组合,以“增进健康、减少疾病、卫生保健”为方向,体现了医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与人类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即为了使生物医学和人文社会医学更好地渗透、融合,促进二者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医学的理想目的,完成医学所面临的任务。
现代医学中既包含了自然科学的成分又融入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成分,属于能独立发展又能相互交叉的科学领域范畴。
关注人文教育,将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很好的融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身,让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不断渗透与融合这正是现代医学理想的目标。
2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意义
2.1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作为医疗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患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的核心,可以从整体上保证和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和谐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运用道德新理念来寻求医患之间共同的道德价值目标,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
2.2加快实现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根据2002年出台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相关内容,提出要重点兼顾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社会文化和医学人文特色的要求。
根据国际高等医学教育标准,研究世界各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办学状况,通过毕业生在临床工作中的质量,结合中国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国际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医学教育的标准。
医学人文教育作为标准中的重要内容,将被纳入核心领域,是推进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迈入国际化发展道路,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的必然。
2.3适应当前医学教育模式转变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过硬的医学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及高度的责任心,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全融合作为现代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
因此,改革和创新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协调好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科学精神的关系,通过医学科学研究、医学专业教育及医学临床实践等多种渠道,不断渗透医学人文精神,以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培养合格医学人才。
2.4促进医疗卫生行业发展
在现代医学事业发展的进程中,科学而精密的现代化医疗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为各类疾病的及时筛查诊断提供了精确性,为保证人类的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柱。
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手段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使客观冷峻的医学检查,完全代替了充满人文温情的全程医学诊治。
事实上,医学是将技术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融为一体的医学,而非是一门完全独立的纯粹性的技术科学,医学人文精神是平衡医学技术的重要砝码,是促进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3提升医学生人文教育水平的方式
3.1借鉴先进的国外经验
美国对医学课程进行改革的时间较早,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要求学生进入预科阶段就开始进行人文教育,并且持续到升入医学院后,一直要求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课程的学习。
综合性大学专职从事人文教育的教师、具有良好医德且人文知识丰富的临床医生、有特殊经历的社会人员等,这3类人员通常是国外医学院校中人文教育师资的主力军。
在课程安排中,国外医学院校注重将人文课程与自然科学、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其渗透性和关联性显而易见。
虽然国外的人文素质教育领先于国内,但由于国情不同,他们的教育方式等并不完全适合于中国。
我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走出一条特色的医学人文教育之路。
3.2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理念引导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个学科领域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广阔的医学实践领域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加广泛的前景,突破狭隘的学科界限和专业局限,拓展思路解决问题是每个医务工作者必备的条件。
在学校重点建设内容中纳入医学人文教育,坚持树立人文教育的理念,创造医学学科中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并重的办学氛围[2]。
制定行动规划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顺应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
3.3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人文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和学生是互相独立且平等的主体,教师要以普遍的人文关怀的精神把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一种理念、一种文化、一种文明的传递。
要加强对各个层面医学人文教师的培训;
聘请资历深厚且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开设相关课程,定期作专题报告;
选派优秀医学人文教师到附属医院的相关部门进行锻炼。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成长的内驱力是作为医学人文教师所必备的素质。
3.4发挥校园文化的环境育人优势
通过生动而富有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感;
确立以文化底蕴为基础,逐步浸润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
组织主题鲜明、格调高雅、特色突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熏陶;
营造良好的医学人文教育环境[3],将医学人文理念渗透到校园每个环节和角落。
总之,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仅靠有限的课程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环境育人优势,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3.5趋利避害占领网络文化教育阵地
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网络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已充斥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以引导学生健康上网来正确发挥学校文化育人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科技的进步、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社会的文明,需要依靠信息技术来实现。
利用网络文化的教育作用,指导学生趋利避害健康上网,以积极的态度占领网络文化教育阵地,使网络文化在推进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6注重医疗实践活动的载体作用
临床实践阶段是医学生人文观念形成的关键期,通过切身体验在身临其境中熏陶,让学生充分领会医学人文教育的深刻内涵,提高学生对医学、医德、医疗这三方面价值的选择判断和服务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借助医疗实践这一载体,树立自觉为病人服务的理念。
在学习与医疗服务实践中,从医学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科做起,在学习中注重将医学人文精神及科学精神结合起来,提高学生与病人沟通、协调和服务的能力。
3.7感受艺术魅力,提升艺术修养
艺术作为一种无形的教育手段,可以让学生在艺术熏陶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使其思想得到充分的升华,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借助艺术的魅力,可以陶冶和纯净学生的心灵,使其人格、思想、品质和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最终达到尽善尽美。
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的重要媒介,能通过美感赋予学生高尚的影响。
在学生中运用艺术教育手段,对学生实施艺术教育,可以充分挖掘艺术教育的潜质,使学生的综合人文修养得到升华。
医学人才的培养依赖于高等医学教育,适时改革高等医学教育是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主题。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人才的竞争,从医学领域来看,也就是医学人才的竞争,以实现现代医学的理想目标为研究视角,探讨医学人文教育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阎秀丽苑旸宋真工作单位:
大连大学护理学院大连医科大学组织人事部大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1推崇“诚、爱、精、勤”的办学理念和“三医哲学”
1.1学校沿革与办学理念
中山医学大学位于台湾的台中市,是由台湾著名的医学博士周汝川先生于1960年创立的。
52年间,该学校历经中山牙医、中山医学专科学校、中山医学院、中山医学大学四个发展阶段。
目前该学校设有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医学科技学院、健康管理学院、医学人文暨社会学院、护理学院共6个学院,拥有学生近9000名。
中山医学大学一贯秉持“诚、爱、精、勤”的办学理念[1]。
曾在台湾通识教育访视中被列为“优秀医学院校”之一,并获得台湾医学教育中“最强调医学伦理教学”的称号。
1.2台湾中山医学大学教育宗旨
以医学暨人文发展为导向,致力于建构一个崇尚人文价值与尊重生命、医学人文兼容并蓄的医学大学是该学校的教育宗旨。
已故董事长周汝川先生有一个很经典的“三医哲学”———医学的目的在救人,医人医病要医心。
“医人”的“人”,指的是wholeperson或wholebody,也就是“全人”之意;
“医病”的“病”,指的是某种疾病的病情与疾病原因,也就是必须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与求知态度;
“医心”的“心”,指的是feelings,也就是要重视病患的“心理感受”。
学校把“医学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公民素养”并称为三大基本素养,并制定了12项学生的通识基本能力,包括:
医学专业与人文关怀;
表达、分享与人际互动;
尊重、协调与团队合作;
伦理思辨与道德敏感度;
工作态度与职场和谐等等。
学生自踏入校门开始就被告知:
在成为一名好医师之前必须先成为被社会上认可的人,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在品格、精神,以及行为上规范自己。
医学系在每个年级的《医学系学生选课指导》中明确指出“病患照顾、医学专业知识、临床工作中学习与改善、人际沟通技巧、专业素养、医疗体系中行医、临床工作中学习与改善”[1]为行医的核心能力。
尤其重视培养善于与人沟通的基本能力,对于病人的痛苦具有敏感度与同理心等专业素养[2]。
强调“先学做人,再学当医师”[3-4],并体现在学校的医学教育规划蓝图中。
2医学系人文社会教育课程改革
2.1按核心能力要求重新整合医学人文核心课程
医学系按核心能力要求重新整合医学人文核心课程,分为“文化与社会”、“人际关系与沟通”、“医学伦理/法律”三个主轴,贯穿于1年级~6年级的学习中,而且与专业课程学习紧密相联[1,5]。
在1年级~2年级预医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生命智慧、沟通技巧、国际视野、终身学习等能力。
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非常有医学针对性,如医病沟通、医师与病人、医师与社会、医学伦理学与法律、文化与社会、医学史、诺贝尔医学奖、医学哲学等课程[6],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社会观、人文关怀、医学伦理以及对病人的痛苦具有敏感度和同理心等专业素养,成为未来“术德兼备”的良医,更好地为病人和社会服务。
如人际关系与沟通模组的课程规划中,人际关系与沟通课程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必修,医病沟通课程安排在大五下学期必修,在临床实习阶段重视“及时”、“安全”、“有效”、“效率”、“公平”的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医疗。
例如,在一堂病例讨论课上,一位60岁男性患者,因为“头晕、活动后气促3小时”夜间急诊入院。
初步诊断为冠心病,心功能3级。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发现这个病情不应该忽略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但恰恰收入院时管床实习生只给做了心电图检查而漏做心肌酶检测。
发现问题后,管床实习生立刻补开医嘱,并交待护士马上执行。
在讨论总结时,带教老师让同学们利用优质医疗服务的五项要求评价自己的医疗行为,经过讨论,学生们一致认为自己至少在“及时、安全、有效、效率”这四方面都未能做好,并感到深深的愧疚。
这是一个非常高效率的病例讨论,既让学生发现自己专业能力的稚嫩,又能发现自己在医疗行为上的不足,意义深远。
2.2医学人文教育渗透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医学人文教育除医学人文课程外也渗透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如在三、四、五年级的医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中,每个课程均开设一定数目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团队导向的教学、医患角色扮演等[5]。
在六、七年级实习阶段,开设形式多样的病案讨论,藉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乐群互助与团队合作精神,同时透过讨论,探讨病案中的伦理问题、医疗法规问题、医患沟通问题等,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
在参访期间,笔者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六年级实习生的伦理学病例讨论,病患是一位80岁的老奶奶,因“反复多次排黑便伴头晕、心悸一周”入院,由于失血较多,需要立刻输血以控制病情,但老奶奶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拒绝输血。
讨论一方面围绕该病患的输血必要性、拒绝输血的潜在危险以及对策等医疗问题展开,另一方面就病患拒绝输血的伦理学问题、生命与信仰问题、医疗法规以及沟通方式等进行,选题新颖、有代表性,涉及面广。
3医学人文教育的多元化
其一,教学形式除了传统专题演讲授课外,还融入小组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的个案讨论、影片赏析与探讨、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实训、分组辩论、典范人物的经验分享、特殊医疗机构参访与社区服务等。
其二,大力推行“议题导向模式教学”方案,如开设疾病误解与社会偏见、医师与生死、医事法律案例分析、医疗福利与人权议题及当代台湾社会问题等课程,培养医学生宏观的视野与开创性思维。
其三,开设“医学人文与伦理的实践”课程,由医学人文与社会学院的教授和临床医师共同承担课程规划、教材和教案的编写、实施教学等。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
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生命的尊严、医学伦理教育的体认、同理心的训练、医护自我认同与价值的强化、伦理事件与人性反省等,将人文理论有效地整合运用到医病沟通、临床决策与伦理执业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三医哲学”理念,启迪学生宏观的思考[1]。
4医学人文教育的潜移默化,追求实效与卓越
4.1潜移默化中体现人性关爱
中山医学大学的人文教育渗透在每一课程、每一课堂、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角落。
在学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长,称呼学生为学弟学妹,下课时不忘对表现欠佳的学弟学妹说声“加油喔”。
在人体解剖课堂上,他们尊称遗体为“大体老师”,解剖室每年专门举办仪式向他们感谢致敬,每次解剖课前学生都会深深鞠躬致礼,目的是提醒学生这是有血有肉的“老师”,而不是任意宰割的冰冷的尸体,也让学生们明白一名优秀医生的成长、成熟,离不开患者的宽容和逝者的慷慨无私。
每遇学校师生或员工获得成绩或晋升,学校网站或科室必在醒目之处贴出通告并给予祝贺。
在病房,医疗和教学活动处处体现出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医疗,每次教学查房或病例讨论,教师和学生总会从“安全、有效、效率、及时、公平”五个方面检讨自己的医疗行为并随时纠正。
他们视病人如家人,如称年长者“阿妈、阿公”,年轻者“弟弟、妹妹”;
为病人打针时会说声“要打针了,可能会疼,请别担心,我会注意的”;
为昏迷病人翻身拍背时会说声“抱歉,现在要为你翻身拍背啦,会有点不舒服,你要配合咳嗽喔”等等,一切都那么自然和亲切,处处体现出人性的关爱。
4.2集“言教、身教、境教、心教”于一体
学校一方面组织有医学、护理、法律、社会、心理、哲学等专业背景的校内外教师组成各式学术社群,结合医学人文课程开展系列活动[6]。
如:
医学人文月会、医学人文经典阅读比赛、“侨生春节祭祖”、社会服务等,以开拓学生医学人文思维与视野,探索医学生应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提升学生医学人文素养,为未来奠定服务人群的基础。
二是实行导师制,既言传又身教。
通常在新生入学时便每15名~20名学生设置一名导师,导师除教学外,在知识追求、专业辅导、研究潜能激发以及生活照顾等各方面都给予实质的指导,既辅导学生的学习和行为,又辅导生活伦理和社会观。
这种教师透过言教、身教、境教、心教等关心学生学业、生活与身心发展,是真正发展卓越教学的关键。
5结语
“医乃仁术”,自古以来,医学是一种人道的技术。
医学伦理专家杜治教授认为,医学本身承载着关爱人类、治病救人的崇高职能,具有普世价值,应当是人文精神最浓厚的学科[7]。
我国医学教育并不缺乏人文教育。
医学人文课程在短短20年间从一两门上升到现在的十几门,甚至有人统计过全国医学院校各种人文课程有50门之多[8],但收效甚微,尤其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医患关系渐渐被物化,医患关系变成消费关系、合约关系,医学的根本目的在淡化,医生与病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医学要回归人文”的呼声不绝于耳[9-10]。
症结在哪里?
是人文课程开设的数量问题还是质量问题?
是人文课程内容不够丰富还是未抓住人文精神的核心?
台湾中山医学大学的人文教育卓有成效,其教育模式无疑为我们的人文教育改革带来全新的视野,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张学思郑恒周立崔清工作单位: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 人文 教育 特色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