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专题复习生活不曾辜负我们 子思对某同学提问的回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2482163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8.46KB
届高三专题复习生活不曾辜负我们 子思对某同学提问的回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高三专题复习生活不曾辜负我们 子思对某同学提问的回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专题复习生活不曾辜负我们 子思对某同学提问的回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其次,同学们还应该理清这样一种逻辑关系:
“约之以礼”是一种道德自律,“抢不到座位”一类现象并不是对“约之以礼”的道德自觉的否定,而是缺少这一道德自律前提后必然产生的后果。
同学们都知道,儒家思想核心为“仁”。
“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提出“仁者爱人”。
那如何“爱”人呢?
答:
言行有“礼”。
”礼”是为了“节”,“节”是为了“和”,而“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只有国人上下,人人讲“礼“,社会才能安定有序,人民幸福指数才会高。
那时候,你再去等公交,人人都排队,不用“挤”都能上。
(这段点的漂亮:
应该理清这样一种逻辑关系“抢不到座位”一类现象并不是对“约之以礼”的道德自觉的否定。
直戳对方观点要害,并正面指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同学们,你们觉得强国的定义是什么呢?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道: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我想,强国不但是要强物质文明,还需强精神文明。
因此我们要提倡儒家文化,继承发扬儒家思想传统,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提高国民道德素质。
一刚一柔,刚柔并济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固本之策。
(升华一笔,将“文明”同“强国”自然联系在一起,水到渠成,顺乎逻辑,读来一点也不感到突兀。
讲到这里,我想那位同学应该可以理解和明白儒家文化与“挤公交”的关系了吧。
当然儒家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继承形式在发展变化中,如《经典咏流传》中对古典诗歌的改编传唱,《中国诗词大会》中对古诗的解读。
但是,“仁礼”永远不过时,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先来后到、推己及人、以德服人等儒家思想在改造与承传中永不过时。
(首句收回思绪,回到“挤公交”的话题后,又拓展开去,说到儒家文化的传承,特别点到“推己及人”,扣题巧妙。
最后,我希望同学们:
人人热爱儒学,推广“仁礼”,做一个“仁爱有礼”的高中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那我们就从现在做起,从不“挤”公交做起吧!
(结尾提出希望:
三句话不离本行:
希望同学们:
人人热爱儒学,推广“仁礼”,做一个“仁爱有礼”的高中生。
语重心长,有征服力。
你你的儒学校友子思
2018.4.19
当儒家文化遇上了挤公交
如果说儒家文化所倡导的“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等思想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那么挤公交则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
当我们秉承理想化的境界,走入拥挤的人群,有没有可能遭遇挤不上公交的尴尬?
我想,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但反过来,你心中没有了境界,没有了信仰,没有了崇高,你是不是就一定能挤上公交呢?
所以,当儒家文化遇上了挤公交如此无奈的现实,我们所想的,不该是摒弃传统文化,摒弃我们的理想化境界去迁就我们的现实,甚至是姑息我们的现实。
我们要做的,是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引领我们的现实生活,使二者之间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状态。
赫连尼科夫曾经说过:
“没有文化就没有国家,有文化才有国家。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文化史。
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而儒家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千百年来,早已渗进了我们的血脉,融合成了我们的骨血,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
试想,为了能挤上公交,而砍掉我们根,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呢?
著名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有言: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如果文化亡掉了就会万劫不复,永远不能翻身。
”由此可见,丢掉文化信仰,像野蛮人一样横冲直撞地挤公交,实在不可取!
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明白,追崇儒家文化中美好的东西与挤不上公交之间,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反地,如果人人都能尊崇礼仪,讲求谦让,有序快速地坐上公交,是不是就变得不那么困难呢?
不可否认,我们的现实中确实有一些让人不忍触摸的痛:
谦虚礼让者上不了公交,好心扶人者反遭诬陷,溜须拍马者碾压勤勉实干之人,好人没有好报恶人活得依然潇洒……凡此总总,似乎是在彰显我们这些尊崇礼仪,崇尚文化人的傻气。
狄更斯曾经说过: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
”在这个双面的时代里,如果没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没有身为主人翁的自觉,没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情怀,一味地自私自利,一味地心里眼里只有自己而罔顾他人和社会,最后,这个社会只会落得罪恶横生、人心惶惶的境地。
由此可见,追崇文化,让心中保有一份气定神闲,轻松坐上公交车的日子必不会遥远。
文化是根,行为是果。
当儒家文化遇上挤公交,愚以为从根本做起,才能收获更好的果!
【试题评析】
2018深圳二模作文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材料是来自生活的叙述类材料,有真实的情景,要求考生在真实情境中的思考,并且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措施——“如何将知道(学习的传统文化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从而成就更好的自己和更美的社会”。
2、材料强调交际意识,专研儒家文化的研究生子思回到高中母校与学弟学妹们进行交流,同学提出如何将儒家文化落实到生活中。
题目明确要求“如果你是子思,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
这一任务指令,除了内容上的,主要就是交际上的要求,这本身就是让同学学会交际,强调作文的交际意识。
3、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有话可说,说真话,深入思考,解决问题。
题目在这方面给出了提示——“比如‘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
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这引导学生化大为小,从具体生活入手,从而防止套作和宿构。
【试题解析】
一、题型解析
作文题属于任务指令性作文,具体讲来就是:
情景+叙事(矛盾冲突)+任务指令(展示问题),即情景交际类叙事性任务指令性作文。
(一)题目明确给出了任务指令:
1、“如果你是子思,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
”。
——内容与对象方面的任务指令。
这是作文的方向,必须从子思的角度正面回答同学的这个提问。
2、“我对儒家文化的道理很认可;
”——思维方面任务指令。
要求考生必须围绕儒家文化的“道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去思考,换言之,必须解决传承儒家文化的知与行的统一问题。
3、“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体与立意等方面的任务指令。
要求考生整体解读材料,整体立意,文体明确。
(二)、写作情景
作为研究儒家文化的研究生回母校与高中学弟学妹交流。
(三)、交际意识
这是要求考生以子思的身份参与交际,实际上就是情景交际中的交际表达。
因此必须注重交际意识:
1、交际身份:
研究儒家文化的研究生。
2、交际对象:
高中母校的学弟学妹。
3、交际内容:
儒家文化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如何落实到现实中(或者如何解决儒家文化的道理与现实生活的行为之间的矛盾)。
4、交际情境:
子思与学弟学妹之间的面对面交流。
(四)、社会热点现象
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指导我们的成长、生活,让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审题立意简析
(一)、解读材料,理解材料基本内容
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
1、正在跟研究生导师学习儒家文化的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与学弟学妹们进行交流。
——交际情景。
学习和研究儒家文化的子思会高中母校和学弟学妹们交流。
2、有些同学表示担心:
——交际的话题(内容)。
(1)了解(学习并理解)儒家文化并认可——知。
(2)了解认可的儒家文化指导不了现实中的行为——行。
(3)在儒家文化传承上知与行的矛盾。
一句话概括材料内容:
子思需要回答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或者如何解决学习和践行儒家思想之间的矛盾。
材料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
(1)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2)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儒文化(思想)之“礼”构建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审题,即挖掘材料的含意,探究立意点
分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联,找出内在的因果关系。
1材料各部分之间关系
(1)“我对儒家文化有些了解,比如‘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
——儒家文化的知,比如通过书本、课堂的学习得到。
这里的儒家文化,提到的三个观点,“‘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都是关涉到人际交往,及儒家文化中的“礼”,即秩序。
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做适当的思考,譬如,构建成一定的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的思维体系,这样可以提升文章思维的含金量。
(2)“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
——儒家文化似乎与现实的矛盾,不好践行。
“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指向现实生活的问题。
这两方面之间,看似一组矛盾关系。
2、原因挖掘及解决方案
(1)原因挖掘:
儒家文化知易行难,在于儒家文化在人际关系上的内核是基于“仁”的“礼”,是一种道德层面要求,指向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往往呈现为利人利己;
而今天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身处逐利的潮流中,其行为往往多是基于私利的唯利己思想甚至于丛林法则,这指向野蛮。
这既同儒家文化相悖,也与现代文明相离。
(2)解决方案:
A.在儒家文化的传承中,要深层次认知到在人际关系层面的儒家文化是真正利人利己并存共生,更合是一种高层次的文明和道德约束。
B.在儒家文化的传承中,要拓宽传承的方式,除了传统的书本、课堂学习,还可以将儒家文化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来传承。
C.要让人们认识到生活中的“挤公交”之类的行为本身不仅仅不符合儒家文化,也不符合今天的价值取向——这是丛林法则的具体表现,不能指引我们走向文明,只能让我们退向野蛮。
D.在传承儒家文化的过程中,还要看到其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礼”,需要我们去粗存精,与时俱进。
当然,这道题上所说的三条思想“‘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都是优秀部分,精华所在。
E.如果个人追求更高层次的文明,提升自己的人生道德境界,就应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坚持自己认可的优秀的儒家之礼,远离野蛮的自私的丛林法则。
譬如,挤公交车的问题,到了公交站台,可以率先排队,可以有理有礼地告诉大家排队候车有序上车,这正是君子有所为。
排队上车不仅上车有序化,而且还能快速高效。
须知,点文明之星火,倡众行以燎原。
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儒家文化之于现实生活就不是矛盾的,而是有益。
而对于“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的问题,则可以这样回答:
儒家文化不能帮你你挤上公交车,因为“挤上公交车”本身就是丛林法则之下的野蛮行径,儒家文化是指向文明。
不过学习儒家文化并践行,却可以帮助你优雅轻松地走上公交车。
由此出发,让你成为一个品质优秀、举止优雅的人,让社会成为和谐美好、井然有序的社会。
(三)、立意,据材料内容、含义与任务指令确立文章的主题。
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对其含义的挖掘,结合任务指令,确立文章的观点。
在教学上主张教学生立意追求精准的,在阅卷场主张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立意。
最佳层次(综合的大角度)
(1)小切口:
从个人的角度
①以我之力点儒家文明星火,倡导众行引现实文明成常态。
譬如拟题为:
点文明之星火,倡众行以燎原。
(2)大切口:
社会的角度
②如何在逐利时代传承和践行优秀的儒家思想。
③如何运用儒家文化的先进思想之“礼”构建美好和谐的现代人际关系。
……
2、基本层次
①传承和践行优秀儒家文化需要不断提升人的素质。
②力所能及地践行优秀儒家文化。
3、跑偏层次
①儒家文化重在内在修炼不在外在践行。
②儒家文化不能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
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在生活中践行。
(四)作文的“三思”简析
1、思想的高度:
基于作文是情景交际下的“表达我”,这里应该指向这两个维度:
(1)如何运用传统文化更好地成长,成就更好的“我”;
(2)如何传统文化构建出美好的“我与他人”的关系(及社会)。
2、思考的深度:
辨析关键概念。
(1)我们认可的儒家思想是什么样的?
譬如“‘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的本质是什么?
当然这个显然指向人际关系或者为人处世之“礼”;
(2)生活中即现实生活的问题反映的本质是什么?
譬如“挤上公交车”——丛林法则下的野蛮行径,非文明的本质。
3、思维的逻辑:
(1)弄清儒家文明或者儒家文明之礼与现实生活(个人、社会甚至国家)的关系;
(2)“‘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这三者之间的内部逻辑关联。
比如以乘公交车为例:
先有“推己及人”,相关的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渴望挤着上公交车吗?
你不希望,自然可以退职别人也不希望。
那么怎么办呢?
于是就有“约之以礼”,彼此之间按照“礼”来处理,遵照一定秩序,譬如先来后到的排序,这样就能构建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最后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做到“以德服人”,比如老弱妇孺病孕这些人,他们可能排队靠后了,就可以以己之德,让老弱妇孺病孕优先。
如此一来,一个较为和谐完备的社会就能构建成功。
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我们每一个人也就能在这样的“礼”的洗礼下更好地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也就能够和谐,一个社会也就能够走向更高的文明层次,自然,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得到了真正的传承和发展。
【作文】
点仁礼之星火,倡文明以燎原
这位师弟,你好!
很感谢你提出这个有意思的问题。
我明确地告诉你,学习儒家文化,不能帮你“挤”上公交车,因为它本身就不是要帮你“挤”上公交车,而是让你、让每个人都能优雅、轻松地走上公交车。
当然,自己守儒家之礼,做谦谦君子,别人却不理这一套,结果可能自己上不了公交车。
因此你的忧虑也是不少人的忧虑。
不过,你要明白,“挤”,是凭着自己的力气大速度快,其实是损人利己,彰显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你挤上了公交车,却变成了野蛮人。
这既与儒家之“礼”的思想相悖,也与现代社会的文明远离。
人们要挤上公交车,大概是要赶时间,或者不甘人后,凡此等等,本质是唯己利至上。
你一挤,别人跟着就挤,导致“群德”苍白,“公德”沦丧。
这正是人们对儒家文化上的认识不够或者知行不一的表现。
当然也就正是儒家文化大有可为之处!
因此我们要深入认知儒家文化,并不断身体力行之:
点仁礼之星火,倡文明以燎原。
你提到的‘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正是儒家文化之“礼”的优秀文化。
正是告诉我们礼是致力于构建良好的人际环境和和谐有序的社会不二法门。
还是以乘公交车为例来谈这个问题:
儒家文化首先强调内修己德。
“君子约之以礼。
”就是说,君子要以礼来约束自己。
在等待公交车的人群中,你得首先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先来后到的秩序排队,宁可暂时上不了车,也坚决不要去挤。
当然,可能你是一个孤独者,但你已成为君子,你是在点燃儒家文明之星火,你的德可能会照亮他人心中的德。
儒家文化其次推崇积极入世。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正是要求我们用道德去引导,“以德服人”。
在等车的人群,你可以也应该去做秉烛者,引导大家排队。
你那一声“请大家排队上车”,会让大家重拾“群德”,你点燃的星火烛光会点燃身边人心中的文明之火。
儒家文化更讲究利人利己。
“推己及人”正是如此,要求我们能够体谅他人,理解他人。
老弱妇孺病孕者,让其优先。
因为人皆有老小,人皆会病老。
你的君子之行,将温暖每一个人,唤醒每一个人心中的“礼”。
同学们,如此,以“礼”躬行,你还需要挤才能上公交吗?
礼的践行,不仅乘公交如此。
人经由仁礼而文明,国经由仁礼而复兴。
因为,“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最后,期望每个同学都学习并践行儒家文化:
生活不曾辜负我们
——子思对某同学提问的回答
大家好,我是子思。
本人回母校宣讲成长经历,谈到自己高中阶段就喜爱儒学,现在还跟着导师深入研究。
有位同学向我提问:
“对儒家文化,我们有所了解,像‘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
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对于这个问题,我首先要说一句话:
生活不曾辜负我们的选择。
当然,我本来首先应该回答“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
”我的回答是“会的”。
如果我按照儒家文化的思想在生活中照做,真的可能连公交车都挤不上——但问题是,有哪一种选择让我们一定挤得上公交车?
我想除了选择做售票员或者公交车司机,其他,都很难保证。
我理解这位同学是举了一个例子而已。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皓首难以穷经,但是它的魅力却非常大,让我平日里忘记了去为生活奔波,去储备生活所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去推杯换盏接李待张,我一心扑在自己喜爱的儒学思想里面,有可能,我真的会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过着清平的生活。
现在,您不堪我的忧,我却不改我的乐。
试想,如果没有儒家思想的“约之以礼”,不要说我挤不上公交车,您也可能挤不上去,这样公交车应该就永远属于那些身强力壮孔武有力的人的了。
我研究儒学,就是要宣传儒学的真正含义,让更多地人了解儒学的价值。
我可能因此挤不上公交车,但公交车毕竟不是一辆,还可以等下一辆。
如果没有先儒大贤提倡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大境界,那么,很难想像社会将是一个什么样子。
这是儒学的重大意义,当然我没有那么伟大。
我只是一直爱好儒学,做了自己喜爱的事情,这就是生活给我最大的奖励。
我深深知道,人一但选择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如果心想事成,那么也就不要去想会失去什么了。
《阿甘正传》里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
但可悲的是,很多人连巧克力的牌子都不知道。
我选择了自己的最喜爱的事业,生活没有辜负我,让我心想事成,我知道我吃的是哪个牌子的巧克力了,这就是生活带我的幸运与幸福。
生活不曾辜负那些按照心愿去做自己事情的人。
您想想,我今天回来把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在座诸君分享,不正是生活对我的奖励吗?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让您满意,谢谢。
【命题方向】:
弘扬儒家文化,立德树人。
【作文题型】:
问答式“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试题特点】:
设置矛盾,考察考生运用儒家文化化解矛盾、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指令任务】:
1.写作人称:
以子思的身份回答那个同学的提问。
2.解决问题(矛盾冲突):
当古老的儒家文化遇到现实中不文明行为,该如何解决?
【材料内容分解】:
1.子思身份:
儒家文化学习和研究者;
2.尖锐问题:
一同学提问“当在生活中真要处处遵循儒家文化处世准则,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
(这里的“挤公交车”并非局限于此事,它泛指现实生活中所有“粗野”“不文明”行为,行文时,视野要开阔一些。
3.解决办法:
以“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这三点是儒家教化不文明人行为的具体内容:
申之以儒家文化之义;
行文上要重点展开)之类的道理(言外之意:
还有其他类似的教化人的道理,这里为行文拓展展开留下了空间。
提示:
解决办法、过程、效果等是写作重点。
▲一句话概括:
古老的儒家文化如何解决现实中遇到的不文明行为。
(有点“老儒学遇到新问题”的味道儿)
【文章体裁】:
1.
书信体说理文。
2.(身份带入)说理文。
【立意参考】:
1.正因粗如,更需儒教。
2.诲人若不倦,春风可化雨。
3.约之以礼德,推己而及人。
4.申之以儒家之道,栽精神文明之花
5.假以儒道,粗野将走向文明
6.教化万民,不可为亦为之。
7.儒学诲民,任重道远
【辨证思维】
写这篇作文,脑子要多拐几个弯,不能只想到一面,那样太表层化了。
比如,回答那位同学“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的问题时,可以解答,但不要老纠缠“挤公交车”,要推及到这是泛指现实中种种不文明行为,据此引出解决矛盾的办法,那就是用“儒家文化”来教化万民。
怎么教化?
材料里说得很清楚了:
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申之以儒家文化:
这是第一层面教化。
第二层面,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蹴即就,现实生活中一定会有屡教不改的不文明人,怎么办?
儒家育人方法中有“诲人不倦”之法,那就坚持不懈吧,相信春风定将花雨;
再深一层,如若遇到冥顽不化者,也要发扬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以复礼为己任”的精神,继续履行以儒家文化教万民的社会职责,要树立顽石定终被水滴穿的信念!
以上是正面说理(或称“说服”),还要反面说服,辨证说理。
劝那位同学要改变一下逻辑思维方式:
“挤公交车”等不文明行为并不是“学习研究了儒家文化”导致的结果;
相反,之所以出现这些行为,恰恰说明儒家文化“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得教育还没有遍及全社会、深入人心,还没有形成良性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遵章守纪的生态环境,因此,更需要用:
儒家文化精髓来滋养万民。
举例:
深圳就有自觉排队,自觉为老人孩子和孕妇让座的良好氛围。
这不正是“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的做好证明吗?
如果这样思考,相信写出来的作文一定富有逻辑的说服力!
【点评】本文很好地完成了这道“问答式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规定的指令任务。
采用书信格式,算是完成了第一个“规定动作”;
正文完整的说理逻辑链,避虚就实,既巧妙地地回答了那位同学提出的二难问题,指出人们“应该理清这样一种逻辑关系“抢不到座位”一类现象并不是对“约之以礼”的道德自觉的否定”,相反说明对这种不文明行为更应该“约之以礼”,又提出了传承儒家文化,以德服人,推己及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素质的措施。
至此“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二条指令任务也就完成了。
全文构思巧妙,写法上避虚就实,不纠缠一隅,化难为易,逻辑严谨。
作者年年写下水作文,其功力可见一斑。
“儒”是我闻
知行合一
感谢这位同学的提问,他其实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三专题复习生活不曾辜负我们 子思对某同学提问的回答 届高三 专题 复习 生活 不曾 辜负 我们 子思 同学 提问 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