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高考备考最后30天大冲刺地理专题训练16份 人教课标版15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470975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11MB
高中地理高考备考最后30天大冲刺地理专题训练16份 人教课标版15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地理高考备考最后30天大冲刺地理专题训练16份 人教课标版15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高考备考最后30天大冲刺地理专题训练16份 人教课标版15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答案】1.B 2.C3.D
b.不利方面:
不合理的人口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也会给城市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给迁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治安带来压力。
②对迁出地的影响
a.有利方面:
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
迁出人口从地区外获得就业机会,增加了家庭收入,有利于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迁出的人口,大多是身体素质或文化素质相对较好的年轻人,这对迁出地而言无疑是一种损失;
基础教育投入多,回报少,影响迁出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8分/3min)
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
图4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
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1.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市中心最近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
2.该市规划在甲地建设产业园区,最适宜的是()
A.电子信息产业园区B.钢铁工业产业园区
C.航空航天产业园区D.汽车工业产业园区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小于南部地区;
地租相同的区位,东南方向距离市中心最近;
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环境质量和基础设施较差,该方向地租下降速度快,空气质量相对较差。
第2题,甲地位于城市的西北方向,位于冬季风的上风向,钢铁工业大气污染严重,不适宜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地带;
甲地是离市中心距离相同,地租水平较高的地区,说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条件好,最适宜布局电子信息产业;
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产业园占地面积大,应该布局在地租相对低的地方,而甲地地租成本相对较高。
【答案】1.C2.A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B.30%~40%
C.40%~50%D.60%~70%
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解析】
【答案】1.B2.A
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
完成1~2题。
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所示的土地利用类型及柱的高低,可以判断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
由图可知,林地面积自2003年到2009年增加,2009年到2013年减少,故选项A中“林地面积持续增加”错误;
水域面积2003年到2006年有所减少,2006年到2009年有所增加,2009年到2013年有所减少,故选项B中“水域面积不断减少”错误;
未利用地面积2003年到2006年增加,2006年到2009年减少,2009年到2013年基本上没有变化,故选项C“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错误;
由图可知,自2003年到2013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由此可以推知,该城市面积在不断扩大,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D项。
第2题,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不断增加,会导致地面硬化面积不断增大,不利于地表径流的下渗,导致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
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导致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城市内的交通线路延长,因此居民平均通勤距离会延长;
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导致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的人口、工业越来越多,会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
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势必会造成耕地和林地面积有所减少,很多生物失去了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答案】1.D2.C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
据此回答1~2题。
1.上海建设“海绵城市”,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坏境产生的影响还有()
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B.防止海水倒灌
C.减缓地面沉降D.减弱酸雨污染
2.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A.退耕恢复湿地B.铺设防渗路面
C.完善排水系统D.增加绿地面积
【解析】第1题,海绵城市的建设,利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减轻因地下水过度使用而出现的地下漏斗区,利于减缓地面沉降;
城郊间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与水运动无关;
酸雨是天气和污染现象也与海绵城市无关;
海水倒灌是因为过度抽取地下水或河水水位下降导致,海绵城市是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不能减缓因河水水位下降导致的海水倒灌。
选C正确。
第2题,增加绿地面积,可有效的增强雨水的下渗,利于下雨时蓄水,利于植被吸收,利于海绵城市建设;
上海市本身耕地少,导致城市内涝的主要是硬化地面,退耕恢复湿地,是有限的,不能很好的实现海绵城市建设;
铺设防渗路面不利于雨水下渗;
完善排水系统,是加速地表径流下泄,不利于雨水收集。
选D正确。
【答案】1.C2.D
一、选择题(44分/16.5min)
读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图,回答1~2题。
1.2010年前珠三角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较高,原因在于( )
A.地势低平B.气候湿热
C.经济发展D.矿产开发
2.2011年后珠三角常住人口增速低于粤东西北地区,原因可能是( )
A.珠三角地区矿产资源枯竭
B.珠三角地区人口出生率下降
C.粤东西北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发展
D.粤东西北“二孩”人口政策的影响
【解析】第1题,我国率先在珠三角地区实施改革开放,该地经济快速发展,吸引我国中西部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迁入,常住人口年均增速较高。
第2题,粤东西北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劳动力迁入;
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后,部分低素质劳动力也流向粤东西北,所以广东省内不同地区常住人口增速发生巨大逆转。
【答案】1.C2.C
XX迁徙地图是指基于手机定位数据而制作的国内城市间人口流动实时地图。
下图为2015年2月16日(农历腊月二十八)10时以杭州为中心的XX迁徙地图。
读图,回答3~4题。
3.此次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和主要目的分别是( )
A.经济 务工B.环境 旅游
C.社会 返校D.文化 探亲
4.杭州受此次人口流动影响最小的部门是( )
A.交通B.行政
C.物流D.餐饮
【解析】第3题,图示时期为腊月二十八,大量务工人员返乡过年,故此次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文化,主要目的是探亲。
第4题,此次流动人口主要是返乡探亲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主要从事城市餐饮、物流等服务行业,其返乡必然导致杭州服务行业出现劳动力短缺问题;
同时春节返乡人口规模较大,会造成交通压力增大;
外来务工人员一般不从事行政工作,故行政部门受影响较小。
【答案】3.D4.B
2016年1月,江苏省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建设在江苏省两会得到热议。
委员们建议江北新区应加快形成以新材料、生物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读江北新区位置图,回答5~7题。
5.江北新区发展的区位优势有( )
A.空间大,土地价格较低
B.邻近南京主城区,联系便利
C.位于主导风的上风向,环境优美
D.邻近安徽省,扩大南京辐射范围
6.江北新区建成后可以( )
A.降低南京市城区的房价
B.缓解南京市区的人口压力
C.作为南京的高级住宅区
D.方便南京各区之间的联系
7.江北新区产业布局合理的是( )
A.西部地区—重点发展重化工业
B.东部地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滨江地区—重点发展航运物流、港口贸易
D.丘陵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粮食生产
【解析】第5题,江北新区位于南京市长江的北边,面积大,且之前经济欠发达,土地价格较低。
受长江阻隔,江北新区与南京主城区联系不便。
选A。
第6题,江北新区的建成可以缓解市区人口和工业的压力,市区人口和工业可向本区迁移。
选B。
第7题,滨江地区水运交通便利,适合发展航运物流和港口贸易;
西部地区位于河流的上游,不适合发展重化工业;
东部地区位于河流的下游,适合重化工业的发展;
丘陵地区适合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生态农业。
选C。
【答案】5.A6.B7.C
城市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读某城市空间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图,回答8~9题。
8.图中四个阶段按时间的发展演变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D.①④③②
9.图中四个阶段表明( )
A.①阶段以农业生产为主,城市等级不明显
B.②阶段区域以小城镇为主,区域内部经济差异比较小
C.③阶段逆城市化格局已经出现,现代化交通网络形成
D.④阶段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化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②阶段是互不联系的一系列小城镇,是初级阶段,④阶段形成了大、中、小城市齐全的且紧密联系的城市体系,是最后阶段;
①阶段比③阶段城镇间联系更密切。
第9题,读图可知,②阶段该地以小城镇为主,相互之间缺少联系,区域内部经济差异也较小。
【答案】8.C9.B
读1981~2007年北京建成区面积和冬季平均温度变化图,据此回答10~11题。
10.北京建成区冬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表水分蒸发加剧B.西北季风影响增强
C.绿化面积大幅增多D.建成区面积显著扩大
11.2005年与1987年相比,北京冬季最可能的现象是( )
A.建成区上升气流增强B.城市内涝发生频率降低
C.大气逆辐射强度减弱D.城郊热力环流范围缩小
【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建成区面积显著扩大,城市建成区冬季供暖和生产都会排放大量热量,使得气温上升。
第11题,2005年与1987年相比,冬季气温升高,空气对流上升运动增强。
【答案】10.B11.
B
二、综合题(56分/28.5min)
12.结合上海人口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28分/14min)
材料一 2015年末上海市全年常住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率为5.07‰,自然增长率为2.45‰;
常住人口总数相比2014年末减少10.41万人,这是新世纪以来上海市常住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
其中外来常住人口相比2014年末减少14.77万人,这也是十五年来的首次。
下图为上海市常住人口变化图。
材料二 2015年上海人口金字塔图。
(1)简述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
(2)分别指出1995~2010年,2010~2015年两时间段上海市常住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原因。
(3)指出15年后上海市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
(1)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2015年上海常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很低,且外来人口减少,因而造成了常住人口总量的下降。
第
(2)题,结合上海市常住人口变化图,可判断出不同时间段上海市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上海市人口增长的状况受人口的迁移影响很大。
第(3)题,从2015年上海人口金字塔图中可以看出上海市20岁以下人口所占的比重很低,因而15年后上海市将面临劳动力不足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应对措施主要从增加人口数量、完善养老体制和社会福利制度,延长工作年限等方面进行考虑。
【答案】
(1)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外来常住人口数量减少。
(2)1995~201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数量增长较快,这与外来常住人口数量迅速增长有关。
2010~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数量增长缓慢,这与外来常住人口数量增长缓慢有关。
(3)人口问题:
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
采取措施:
适当鼓励生育,吸引外来人口,完善养老体制,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延迟退休等。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8分/14.5min)
兰斯塔德地区是荷兰经济发展的重心,因其多中心环状城镇格局与大面积的“绿心”农业区并存而闻名于世,被国际社会誉为开放空间保护的典范。
兰斯塔德“绿心”战略于1960年提出,正值荷兰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保护”作为“绿心”战略的唯一原则,但在实施过程中反对声不绝于耳,“绿心”战略并未完全实现“保护”的目标。
为此,1995年荷兰政府组织征集和讨论了有关“绿心”地区发展的意见,达成“绿心”共识,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下图示意兰斯塔德“绿心”和城镇布局。
(1)简述兰斯塔德“绿心”和城镇布局的优点。
(2)说明兰斯塔德“绿心”战略实施过程中反对声不绝于耳的原因。
(3)请为实现“绿心”地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解析】第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兰斯塔德绿心位于中心地区且面积广阔,有利于市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从材料中可知兰斯塔德为多中心环状城镇格局,该城镇格局有利于分散城市职能,减轻城市化问题。
第
(2)题,“绿心”战略实施过程对兰斯塔德地区的交通、城镇用地、经济发展和城市间的联系都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绿心的功能较为单一。
第(3)题,为实现“绿心”地区可持续发展,既要保护好“绿心”,同时应提升该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并促进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1)大面积农田、绿地有利于改善市区的生态环境;
多中心环状城镇格局有利于控制城市规模,疏散城市职能,减轻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
(2)“绿心”地区到达周边各大城市距离较短,但“绿心”战略要求城市环状连接,提高了城市间的交通成本;
在快速城镇化时期,“绿心”战略的实施限制了廉价土地的供应量,导致城市用地紧张,住房成本上升;
“绿心”内人口增加,且单纯发展农业,经济价值较低,“绿心”政策限制土地开发,无法满足“绿心”内居民发展的需求;
“绿心”与外围城市长期割裂,影响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绿心”地区结构单一,游憩功能不足,保护价值小。
(答案合理即可)
(3)限制城镇化对“绿心”的侵占,基础设施建设应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提高农业质量,促进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提升地区经济价值;
加强财政支持,改善乡村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建设,促进乡村地区发展;
提供更多的游憩和自然空间,提升“绿心”的生态服务功能。
(答案合理即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高考备考最后30天大冲刺地理专题训练16份 人教课标版15 高中地理 高考 备考 最后 30 冲刺 地理 专题 训练 16 教课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