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群文阅读练习学年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470470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6.78KB
第三单元 群文阅读练习学年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第三单元 群文阅读练习学年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 群文阅读练习学年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郡斋即事①
范仲淹
三出专城②鬓似丝,斋中潇洒胜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注] ①此诗作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知饶州时,当时范仲淹已48岁。
②专城,指主政一城的州牧太守等地方长官。
范仲淹因直言敢谏,先后被贬睦、苏、饶三州。
3.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使用比喻手法,“似丝”写出了诗人在经历仕途坎坷和人生失意后容颜上的变化。
B.首联次句用“禅师”从正面衬托诗人,突出了诗人的“潇洒”;
同时,该句又领起下文,中间两联是对“潇洒”的具体描述。
C.颔联“近疏歌酒缘多病”一句与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在所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方面具有相似性。
D.颈联写诗人赏菊、望月。
“健”“迟”两字用得极为精妙,“健”字写出在雨中赏菊时兴致之高,“迟”字写出诗人观赏江月的流连忘返。
4.诗歌尾联“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在抒情上有何特点?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文本三
(2021湖北荆州六县市区高一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16分)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他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
他又生于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
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不想部将叛变,耿京被杀。
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此时,他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都能心想事成。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辛弃疾的词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我们仍能从他的词中感受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他本来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裏尸的,但南渡后却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
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声悲怆的呼喊。
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辛词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弃疾南归后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
“怨无小大,生于所爱;
物无美恶,过则成灾。
”这首戏作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
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
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
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
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
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
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
皇帝对他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
他只有一块心病:
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
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
他甚至自嘲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艰辛”“悲辛”“辛酸”“辛辣”,真是五内俱焚。
南宋朝廷将他闲置了20年。
辛弃疾在他的词中自我解嘲道:
“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这有点像宋仁宗说柳永:
“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柳永倒是真的去浅斟低唱了,结果唱出一个纯粹的词人。
辛与柳不同,他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拍栏杆、大声议政的人。
报国无门,他便到赣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咀嚼自己的寂寞。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
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
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
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水调歌头》)
这回可真的应了他的号“稼轩”,要回乡种地了。
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
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
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
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
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
所以集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门见山,要言不烦地指出了辛弃疾独特的历史地位:
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
B.文章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是围绕他的行伍经历、为官经历和词风变化来写的。
C.“怨无小大,生于所爱;
物无美恶,过则成灾”概括了辛弃疾忠心为国却屡遭排挤的原因。
D.文章通过塑造辛弃疾的形象来表现他由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辛弃疾不同风格的词作串联起他的人生经历,凸显了辛弃疾的个人风采。
B.文章巧妙地把人物的命运、作品及作者的感受、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
C.文章引用辛弃疾的词作,调动读者已有的阅读经验,加深读者对词人生平操守的理解。
D.第二段中“钢刀利剑”和“羊毫软笔”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辛弃疾的同情和惋惜。
7.“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
”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8.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文本四
(2021北京海淀区高一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13分)
唐诗来过
苏沧桑
天姥山下,班竹村口,陆布衣接过我递给他的一杯木莲花豆腐,问卖木莲花豆腐的女人:
“大姐,你知道李白吗?
”
“我不晓得李白的。
木莲花加了蜂蜜,吃了好的。
她专注地核实着手机里我们转的木莲花豆腐钱,大概以为我们在找一个叫“李白”的村里人。
木莲花豆腐果然好喝,被初秋的暖阳轻轻裹着走了一段山路,这一杯清凉正合心意。
踏上谢公古道,一张黛绿色的浙东唐诗之路地图立在道旁,曾被历史短暂悬置的巨大空间,此刻清晰地、具象地铺陈在我们脚下。
一首首唐诗、一桩桩往事、一个个传说,任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脚底下的一片片光芒,细碎、璀璨、斑驳,如露如电,如梦如幻。
从杭州至绍兴,自镜湖向南经曹娥江,入剡溪,经沃洲、天姥山,最后至天台山石梁飞瀑,一条长200多公里的浙东唐诗之路,被千年时光冲刷得有点面目模糊,却依然古意悠悠。
1500多年前,谢灵运京城被贬后带领家仆几百人,从上虞南山一路披荆斩棘,伐木开径,自制前后齿可装卸的木屐,经新昌,过天台,至临海,打通了越州与台州、温州的通道。
他未曾想到,留在这条古道上的屐印,将被阳光、落叶、积雪覆盖,将被纷至沓来的脚印覆盖。
李白来了,孟浩然、杜甫来了,贺知章、刘禹锡、温庭筠来了,400多位唐代诗人荟萃沃洲,漾舟剡溪,穿越古道,驰骋会稽、四明、天台三山,击节高歌,留下了1500多首东海般恢宏壮丽的唐诗,也留下了一条逶迤绝美的唐诗之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李白),“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杜甫),“漠漠黄花覆水,时时白鹭惊船”(朱放),“苔涧春泉满,萝轩夜月闲”(孟浩然)……在那段梦境般的时光里,浙东古道见证着人与自然的一见钟情、深情相拥,见证着每一位诗人的狂喜、痛哭、低吟、长啸。
为什么有这么多唐代诗人在浙东游弋讴歌,并将唐诗之路的内涵扩及书画、音乐、哲学、伦理、民俗、经济、宗教、建筑等各个领域?
它的魅力当然不只在山水。
这里是史前传说中“仙人所居”的蓬莱,更有先秦两汉文化与魏晋遗风的深厚积淀,流传着无数美妙的神话和传说。
因此,诗人们不仅醉心于这片山水,更痴迷于寻访古人踪迹,效仿古人雅事。
李白“入剡寻王许”,杜甫叹“王谢风流远”,王勃效王羲之行修禊事……
唐诗之路,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遥相呼应,千古遗韵在后人们的舌尖上、耳蜗里、笔底下、灵魂深处日夜回响。
班竹村深处的尽头,是一条通往天台山的必经之路。
领我们走的村里人说,以前这个村叫斑竹村,村里人日子特别苦,觉得斑竹泪渍点点,寓意不好,后来改叫班竹村了。
有人说,还是斑竹好听。
有人说,总是日子好要紧。
昨日在下岩贝村路过一家客栈,见一把旧铜锁,拴着一枚铜钱和一个绣着莲花的蓝荷包,静静躺在客栈门廊的木台子上,像是被谁遗忘了。
客栈敞着大门,楼上楼下没有一个人,仿佛一个摊着手脚躺在阳光里打盹的主人,静等着周末的又一波热闹,等城里人沿着古道上来,在此栖息一夜,看穿岩十九峰的平流雾,拍日出或日落。
一把旧铜锁,一家小客栈,一碗热汤面,某个旅人面朝大山发着呆,突然再次相信美好,相信远方,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是一首珍贵的唐诗。
60多岁的菊莲邀我到她家坐一会儿,说要煮一锅红薯给我们吃,自己种的,刚挖,特别甜。
她邀请的姿势是一边侧着身往家门口走,一边笑着伸出手像要牵过我的手。
毕竟曾是士族文化荟萃之地,一位普通的村妇,也温文尔雅,古道热肠。
半小时后,红薯还未熟透,我往土灶里添了一把柴火,看火苗软软地舔着锅底,看菊莲揭开锅盖时,蒸腾的热气使她变成一个仙女。
拿着半块红薯走出她家,走在下岩贝村的暮色里,闻到了整个村庄弥漫着煮红薯、晒稻谷、晒小米、晒豆子的香气,听到了鸡鸣狗吠和很土的方言,还听到一些与唐诗格格不入的名词,比如“握手言和工作室”“微法庭”“老娘舅”“民宿贷”“草莓贷”等,与我们追寻的诗情画意相去甚远,却与菊莲们的日常息息相关。
村口空地上晒满了金黄的稻谷,几位闲坐着的老人脸上的褶皱里窝着一团一团金黄的阳光。
忽然觉得,那些名词也有了某种诗意。
比起奇山异水,这里的人间烟火是否曾给过“李白们”更多抚慰?
从班竹村的尽头往回走时,见一位白发老妪站在家门口含笑看着我们,身旁晒着两大竹筛红枣。
我问她:
“老人家,您知道这里是唐诗之路吗?
她笑了:
“知道知道,你看墙上画了好多诗,可惜我不识字的。
假如唐诗是一个人,他一定很高兴这些年自己的名字在此被频繁提起,在更远方被更多人惦记。
我想,他一定也不介意自己的名字在此被乡野老人们忘记。
每个生命都独自奋力承载着自己的萌芽,挣扎,绽放,凋零,对于乡野平凡的人们,唐诗当然可以像卖木莲花豆腐的女子想的一样,只是一个认识或不认识的普通人而已。
李白是谁?
唐诗是谁?
他们自己就是。
要紧的,是将日子过成一首好诗。
(取材于苏沧桑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文中两次写到卖木莲花豆腐的女子,首尾呼应,结构圆融自然。
B.众多诗人醉心于浙东,是因为它的魅力不只在于山水,还在于其深厚的人文积淀。
C.“斑竹村”改名“班竹村”,表现了比起村庄名字的诗意好听,人们更在意自己的生活。
D.“李白们”与“菊莲们”代表了难以相融的两个群体,象征浙东的历史和未来。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生动形象,请从中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①客栈敞着大门,楼上楼下没有一个人,仿佛一个摊着手脚躺在阳光里打盹的主人,静等着周末的又一波热闹,等城里人沿着古道上来,在此栖息一夜,看穿岩十九峰的平流雾,拍日出或日落。
②村口空地上晒满了金黄的稻谷,几位闲坐着的老人脸上的褶皱里窝着一团一团金黄的阳光。
11.文中画线处描写了作者和白发老妪的问答,请结合全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7分)
(1)浙东古道为什么被称作“唐诗之路”?
(3分)
(2)你觉得老妪的回答令作者失望了吗?
为什么?
文本五
(2021山东邹城高一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20分)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祖茂,武昌太守。
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
“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
“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
“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
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
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融然。
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选自《晋书》,有删改)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B.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C.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D.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短褐,又称竖褐,原指古代贫苦人穿的粗布衣服,后逐渐成了地位低下的人的代称。
B.解印,即解下印绶。
古人为官时将系有绶带的印信佩戴在身,解下印绶,即辞去官职。
类似的词语还有解官、解绶。
C.羲皇,即伏羲氏,是后世追尊的“三皇”之一。
古人想象羲皇之世其民皆恬静闲适,因此隐逸之士常自称羲皇上人。
D.元嘉,皇帝庙号。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的词句,其中的“元嘉”也是此意。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陶渊明淡泊名利。
他不爱慕名利,家里空空荡荡,依旧安然自若,不在意自己的得失。
B.陶潜虽多次为官,均为时不长。
因父母死去先做了州祭酒,不久即解职,后又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及彭泽令等职。
C.陶潜学识渊博,善写文章。
他曾写下《五柳先生传》《归去来》等著名文章,他的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D.陶潜为人耿直、自重。
少时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做彭泽县令时发出“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感慨,成了醒世浩叹。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2)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16.陶潜不通音律,但有朋友相聚饮酒,他就拿出素琴“抚而和之”,哪些因素促使他这样做?
请你结合文本进行探析。
群文探究
1.我们经常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请结合《郡斋即事》中的范仲淹、《把栏杆拍遍》中的辛弃疾和文言文中的陶潜的相关事迹,解读这句话。
2.“诗意”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诗意不仅存在于唐诗宋词的美妙意境中,存在于古人超凡脱俗的高雅情操中,也可以存在于平平淡淡的人间烟火中,正如《唐诗来过》一文中所说的:
“要紧的,是将日子过成一首好诗。
”我们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让诗意与生活相融,让诗情与生命相拥。
请将你在日常生活中品味到的诗意写成一段话。
(300字左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单元 群文阅读练习学年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第三 单元 阅读 练习 学年 语文 必修 上册 统编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