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大纲_精品文档.doc
- 文档编号:224652
- 上传时间:2022-10-06
- 格式:DOC
- 页数:18
- 大小:52KB
重庆市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大纲_精品文档.doc
《重庆市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大纲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大纲_精品文档.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原理
一、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1、我国奴隶社会学校名称:
痒、序、校。
教学内容是:
礼、乐、射、御、书、数。
欧洲奴隶社会著名教育体系:
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欧洲封建社会教育:
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2、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论、2、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
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
3、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
美国孟禄4、马克思主义劳动起源论。
5、20世纪后的教育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多元化、民主化、教育手段和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的本质属性:
育人。
7、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劳动对象的复杂、劳动过程的复杂、劳动能力的需要是复杂的、劳动的内容是复杂的。
8、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相对独立性、历史性时代性。
9、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1、教学手段示范性、思想品德示范性、知识传递中的示范性、教师个体劳动的隐蔽性。
10、教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教育本质,揭示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
2、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3、教育目的问题,4、教育制度问题5、教育过程的规律性问题。
6、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问题7、学校管理问题
7、20世纪初,出现了实验教育学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刚要》拉伊《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杨贤江是我国第一个系统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11、教育学的发展:
1、萌芽时期。
孔子,倡导仁的学说。
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术原理》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形成。
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是适应资本主义的第一本教育学,标志着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
第一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德国赫尔巴特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他的《普通教育学》在教育史上被誉为第一部学科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由此确定下来。
3、繁荣时期:
实验教育学:
德国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
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
凯洛夫、克鲁普斯卡亚、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赞科夫、巴班斯基等,我国杨贤江、蔡元培等人。
杨贤江是我国第一个比较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人。
12、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理论主要涉及人的特性、人的本质、人的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孟子)、外铄论(荀子)、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
3、人的身心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智力发展理论(美国斯滕伯格“三元智力理论”是心理学界最流行的全面解释人类智力的理论)、道德发展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4、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不平衡性、2、阶段性、3、顺序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
5、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对个体的发展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规范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对哥特发展的即时价值和延时价值。
4、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6、小学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
2、既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生产力: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结果的变化和内容的选择、教育手段与形式的更新。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科学技术。
3、人力资本论:
它是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人力资本指的是人们拥有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
美国舒尔茨最先提出并阐述的。
4、政治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力、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5、教育对政治经济的促进作用:
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人才、促进民主、影响政治经济舆论力量。
6、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2、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3、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7、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1、教育对苦学知识的再生产2、推动科学体制化3、具有科学研究功能4、丰富科技活动、扩大科技成果。
8、教育优先发展。
教育的三性:
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
9、教育现代化包括:
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条件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
四、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
广义:
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产生的结果和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
狭义:
是根据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状况确定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2、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等。
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4、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1、哲学观念会影响教育目的的设定。
2、受思想家们或教育目的制定者的人性假设影响。
3、教育目的的制定会受到主题关于理想人格观念的影响。
5、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2、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影响。
3、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
4、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6、教育方针:
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明令颁布颁布施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目的和必须遵循的准则。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培养完人”、“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
五、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活动的运行机制:
动力系统、工作系统、监控系统。
2、学校文化的含义:
是指学校这个教育组织系统中,所有成员的共享价值、规范、行为准则和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方式。
包括:
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3、学校文化的特点:
1、是以有形的物质为载体的无形文化。
2、软约束性的文化3、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的文化4、有个性的文化。
4、学校文化的功能:
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
5、西方现代学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初始阶段(学校形式多样,教育既不正规,又不系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正规教育。
2、形成时期“双轨制、单轨制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分支制的学制系统。
3、深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形成”二元制“)
6、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
我国1902年“壬寅学制”未实行。
1903年“癸卯学制”我国实行的第一个学制。
1912年“壬子癸卯学制”反应资产阶级在学制上的要求,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
将学堂改为学校。
1922年“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
六、教师与学生
1、教师:
狭义指以学校为其活动背景的教师。
2、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存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3、教师职业的多样性:
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父母与朋友角色5、管理者角色6、研究者角色。
4、教师的换页结构构成:
1、教师的专业精神2、教师专业知识3、教师专业能力。
5、教师的作用:
1、是人类文化科学的传播者2、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的推动者3、人的潜能的发掘者4、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6、教师必备素质:
1、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2、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3、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4、良好的教育理论素质与教育能力素质5、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
7、学生的社会地位:
属于权力与义务的问题1、青少年是权力的主题2、青少年的合法权利:
生存、受教育、受尊重、安全。
3、学生义务。
8、当代学生观:
1、以人为本的理念2、尊重的教育练3、重视学生发展性的教育理念。
4、依法施教的理念5、自我教育的理念。
七、课程
1、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
社会、学科、学生
2、几种有影响的课程理论:
1、形势教育论:
相信在人始终理智的可靠,主张教育的任务在于是学生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强调心智的练习及其歉意是发展官能的唯一途径。
2、实质教育论:
认为在认识中只有噶虐经验才是实在的东西,因而强调经验的积累和练习,教育学的人物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而非能力。
形式教育、实质教育的分歧在于偏重知识还是能力。
3、学科中心论:
出发点是学科本身,装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分类为基础。
以学科为教学核心。
4、儿童中心论:
主张按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以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活动课程和经验课程。
5、社会中心论:
认为学校课程应以目前正在发生变化的社会功能、社会生活为内容,强调解决问题的技能、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
3、课程的基本类型:
1、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如“六艺”根据目标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按一定年龄学生发展的知识。
2、经验课程(又称生活课程、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以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
3、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大范围课程)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相邻学科构成一门学科。
4、核心课程:
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各年级学习的中心课程。
5、显性课程:
学校课程称为显性课程,6、隐性课程:
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传统、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影响因素。
4、国外课程的改革趋势:
美国布鲁纳“学科结构论“的思想和以“新三艺”为中心的课程改革。
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联邦德国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思想。
5、国外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合成、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强调价值观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6、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
1、以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2、课程结构综合化、均衡化、选择性3、改变课程繁、难、偏、旧的状况,增强与现实生活的饿练习。
4、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鼓励咋教师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
5、改变课程管理方式,实行国家、地方和学习三级课程管理。
6、改变课程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全面的评价。
八、教学
1、教学的一般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与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与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关于教学过程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认识——发展说、认识——实践说、交往说、多重本质说。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3、教学过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规律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规律。
4、教学过程的结构:
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5、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结合原则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5、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6、近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2、分组教学制3、道尔顿制(教师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不知作业,由学生独立自学和完成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教师辅导。
4、文纳特卡制。
(课程被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进行。
另一部分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等来培养学生社会意识。
,前者通过个别教学进行,后者通过团体活动进行。
7、中小学教师上课基本程序和步骤:
备课、上课、布置课外作业、课题教学效果的测评。
8、教学评价的功能:
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
9、教学评价类型: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0、教学评价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
九、学校德育
1、德育:
包括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2、中小学德育内容: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
3、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市 教师 考试 教育学 心理学 复习 大纲 精品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