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备苏联社会主义的初期探索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460449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74.21KB
高考必备苏联社会主义的初期探索Word下载.docx
《高考必备苏联社会主义的初期探索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必备苏联社会主义的初期探索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内容
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改变对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制。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6、评价
(1)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2)工农联盟得到巩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使俄国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
1、社会主义工业化
(1)目的:
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2)方针的提出: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3)开始:
1926年,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4)过程:
①1926年—1928年,对原有的工业企业进行改造,同时新建几千家企业;
②1928年—1933年,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③1933年—1937年,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5)成就:
①一五计划完成后苏联开始从一个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
②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③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6)经验教训:
①经验:
实施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激发群众的建设热情等;
②教训(问题):
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局面,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农业集体化:
为了解决工业化高速发展对粮食的需求,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实现集体化的方针。
1929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
(4)完成及意义:
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当创造了便利条件。
农业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选,但没有促进农业本身的发展。
二、斯大林模式的表现
①经济上:
优先发展重工业;
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
(重点)
②政治上: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干部职务终身制;
对领袖的个人崇拜。
③思想上:
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
三、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功绩:
①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建设,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②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国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2)弊端:
①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轻工业、农业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作用,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④造成了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一、赫鲁晓夫改革
1、原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内容(以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试图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以此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
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扩大了地方权力,但并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③政治改革:
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
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3)评价:
①积极: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②消极:
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也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重点在工业方面)
(1)经济方面:
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2)政治方面:
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同时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
2、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
(1)改革的结果:
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最终失败。
(2)失败原因:
主要原因是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三、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1、主要内容:
(1)经济上:
制定了发展苏联经济的“加速战略”。
结果困难重重,各项改革措施难以奏效,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2)政治上:
①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而且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
③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2、结果:
经济继续滑坡,国内局势逐渐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解体标志: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
【技能+方法】
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人物
项目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相同点
背景
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思想
都没有从实际出发提出全面并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内容
都涉及到经济领域
结果
改革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同点
指导思想
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的框架,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局部改革
对苏联进行了根本性变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侧重点
农业
工业
政治领域
1.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
这一时期是
A.二月革命时期B.国内战争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D.德军入侵时期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故B正确;
二月革命时期不符合材料“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的时间信息,故A错误;
农业集体化时期不符合可耕地面积缩减的信息,故C错误;
德国入侵俄国是在1941年,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故D错误。
【考点定位】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苏俄经济建设•国内战争时期苏俄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苏俄(苏联)历史阶段特征的认识和理解,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本题考查历史阶段特征,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排除。
这道题启示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关注教材的基础知识。
图4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斯大林格勒是俄罗斯城市名,1925年前叫察里津,斯大林上台后1925年改名为斯大林格勒,而十月革命后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是在1920年,排除A;
举世瞩目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期间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根据“又是斯大林格勒”,可见这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是在二战之前,排除B;
二战中苏联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的破坏,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排除C;
遏制政策应该是指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冷战中遏制苏联,但是图片中“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说明战后苏联经济逐渐恢复发展,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漫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材料和情景新颖,以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学生对苏联经济建设的认识和理解。
本题有一定难度,但是学生可以巧用排除法,如苏俄与苏联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可排除A;
题干中没有体现二战,而且二战属于选修内容,按理不可能是答案,可排除C;
“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可说明“实现工业化”的说法以偏概全,因为工业化实现毕竟还需要一个过程,可排除B,所以答案只能是D。
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加强对图片等材料分析能力的锻炼,要擅于运用排除法,切忌出现主观臆断的情况。
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考点定位】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改革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与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本题的迷惑性很大,从时间上看它不应该是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但从内容上看又是对“斯大林模式”的一个改革,所以容易错选为B项。
其实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只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触及了经济体制的实质的,所以通过这个要点可以排除干扰项。
4.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要在苏维埃俄国确立市场经济原则,相应地要求把国家权力置于社会的控制下,但实际情形却是国家政权机关力图把全部经济资源控制在自己手中,战时共产主义的政治体制大大加强。
这表明
A.布尔什维克党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B.市场经济原则不适合俄国的国情
C.高度集中计划体制符合现实需要
D.经济政策着眼于政治因素的考量
【来源】福建省南平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综合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国家政权机关力图把全部经济资源控制在自己手中,战时共产主义的政治体制大大加强”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是从政治角度考虑,D正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符合经济规律的政策,A错误;
此时俄国不是市场经济,B错误;
C是斯大林模式时期经济。
5.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
这一时期
A.政府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B.苏维埃希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C.苏联正处于卫国战争时期
D.国家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来源】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1921年,列宁指出:
“商品交换要求(尽管没有说出来。
但还是要求)不通过商业而直接向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结果是:
现实生活使商品交换失败了,以买卖取代了它。
”材料表明当时的苏俄
A.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B.大力提倡发展私人贸易
C.逐步认识到商品市场的作用D.坚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来源】辽宁省沈阳市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
(一)历史试题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商品交换要求(尽管没有说出来。
但还是要求)不通过商业而直接向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可知,苏俄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结果是:
现实生活使商品交换失败了,以买卖取代了它”表明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失败了,于是开始利用商品市场的作用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实行新经济政策,故C正确,D错误;
国家资本主义指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大力提倡发展私人贸易”,排除B。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1921年”“商品交换要求(尽管没有说出来。
现实生活使商品交换失败了”,联系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分析解答即可。
7.下图为苏联解体后讽刺斯大林时代工业化进程弊端的漫画。
作者意在说明
A.苏联农业与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B.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苏联工业化时代经济文化落后
D.体制弊端导致后来苏联的解体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安徽省宿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答案】A
8.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认识,理论界有许多说法。
依据下面说法可以断定“斯大林模式”
A.是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方式B.是高度集中的计划政治经济模式
C.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D.是导致日后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山西省晋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表格均是从“专制”“集权”“军事共产主义”等角度描述斯大林模式,显然是对斯大林模式高度计划经济政治模式的批判。
B正确;
A是新经济政策;
C属于斯大林模式积极的一面;
D是从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不是特征。
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9.“把苏联送入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
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
”材料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为()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B.苏联政局的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D.戈尔巴乔夫改革
全国名校大联考2017-2018年度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等,使改革走进了误区。
这与题干“向世人和历史宣告:
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吻合,故D项正确。
ABC项都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但是和材料无关,故排除。
10.赫鲁晓夫在《回忆录》里说:
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有担心,生怕“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
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A.引起了社会动荡
B.只能在旧体制内徘徊
C.面临巨大的阻力
D.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本题解题时应该准确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入手,逐一分析选项,即可得出“在旧体制内徘徊”的答案。
11.钱乘旦在《不平衡发展:
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指出,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
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对民族国家的“修正”表明欧洲
A.—体化程度日益加深
B.资本主义制度需要完善
C.分离主义运动的消亡
D.彻底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解析】
考点: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区域集团化·
西欧走向联合
12.下图反映了1961--1985年苏联消费品工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情况。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A.国民经济呈稳定的发展趋势
B.国民消费力受到了长期抑制
C.国家经济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D.国民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word】湖北省恩施州2018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解析】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苏联国民经济呈曲折发展的发展趋势,排除AD;
材料表明国民消费力受到了长期抑制,排除B;
苏联当时是超级大国,排除C;
斯大林模式没有根本上突破,所以排除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所以,五年计划期间,所有制改造的重点在农业领域。
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
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到了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
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是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
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特别要保证粮食生产的增加。
为克服分散的个体经济的落后性,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
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到1957年参加现有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将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证全部经济计划的实现将是很重要的,对于限制和逐步地消灭富农经济有决定意义。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施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目的和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给我国制定“一五”农业合作计划的启示,并简述实施农业合作计划的意义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018届高三质量普查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
为工业化服务。
(对农业进行所有制改造)
特点:
由中央强制推行;
规模和速度大跃进;
全面地将农民纳入到集体的计划体制之下;
注重积累牺牲农民利益。
(2)启示:
工业农业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与自愿结合;
实施有计划的发展经济;
限制和逐步消灭富农经济;
以确保农业发展为目标。
(答出四条即可,其它启示属于借鉴农业集体化的经验教训,同时是在农业合作化实施运用的可根据表达给分。
)
意义:
减少了进行农业改造的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为工业化建设积累了资金和提供了市场;
同时开创了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途径。
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得出全面地将农民纳入到集体的计划体制之下;
“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得出注重积累牺牲农民利益。
第
(2)问,“启示”由材料“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特别要保证粮食生产的增加”得出工业农业协调发展;
“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得出积极推进与自愿结合;
“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到1957年参加现有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将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得出实施有计划的发展经济;
“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证全部经济计划的实现将是很重要的,对于限制和逐步地消灭富农经济有决定意义”得出:
以确保农业发展为目标、限制和逐步消灭富农经济。
“意义”,依据所学知识从减少了进行农业改造的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开创了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途径等角度回答。
14.【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空轴上的秘密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20世纪的“政策探索与调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根据材料提炼出恰当的论题,观点明确,阐述合理,史论结合,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一】
论题: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管理模式的相互影响。
论述:
(1)大危机发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成功摆脱困境,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盛行。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借鉴了西方市场经济管理的合理成分,逐渐形成了国家宏观调控为主,逐渐推行市场发展模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西方国家大多推行混合经济发展模式,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3)经济管理模式并无国界之分。
历史证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示例二】
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与探索。
论述角度:
中国或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探索的原因;
改革与探索简单过程;
改革与探索的作用或影响。
【示例三】
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两次重大经济探索与调整。
说明两次调整的背景和特点,并分析各自产生的影响。
(回答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必备 苏联 社会主义 初期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