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教案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2457951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151.71KB
部编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教案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部编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教案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教案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八月,杜甫将家小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
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3.知识链接
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
古代把汉魏以后无严格格律要求的诗统称为古体诗。
在诗句的形式上,既有五言也有七言,还有杂言。
两汉时期的“乐府诗”“古诗”,就是这种古体诗,它是一种新兴的诗体。
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4.检查预习
(1)重难字
结庐(lú
)喧(uān)东篱(lí
)
搔(sāo)簪(ān)
(2)古今异义
结
国
浑
(3)词类活用
欲辨已忘言 (名词用作动词,用语言表达)
恨别鸟惊心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浑欲不胜簪 (名词作动词,插簪子)
三、朗读指导
停顿指导。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结庐:
建造房舍。
人境:
喧嚣扰攘的尘世。
山气:
山间的云气。
已忘言:
不知怎样表达。
城:
诗中指长安城。
烽火: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诗中借指战事。
浑:
简直。
胜:
能够承受、禁得起。
2.全诗翻译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
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
(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偏静了。
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
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五、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答案示例:
诗的开头四句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
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已成了普遍现象。
唯独作者却是个例外。
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
“问君何能尔?
”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
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
“心远地自偏。
”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2.《春望》一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表达心情?
国“破”——国家支离破碎;
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
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联该怎么理解?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联写了哪几个形象?
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
这是一幅沦陷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见”字能否改为“望”字?
为什么?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试着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说说你的看法。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
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诗人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诗人以乐景表现哀情,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
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
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1.《饮酒》(其五)一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春望》一诗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他热爱国家、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饮酒》(其五)一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请简要评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然”的心境;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2.《春望》一诗历为人称道,学了这首诗后,你有什么看法呢?
试着写一写。
这是一首意蕴深沉的爱国忧民的名作,其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全诗不过四十字,但读耐人寻味。
诗的前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
后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前两联以“望”字统摄,诗人俯瞻仰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其中的颈联,因道出了当时和后人在同类境遇中的共同感受,遂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诗人在《春望》一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带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当七年之后诗人听到官兵胜利的消息后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试将本诗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比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六、课堂小结
《饮酒》(其五)中诗人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的心境,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春望》一诗中,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
他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总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广大黎民的苦痛,他总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总是令人敬仰的!
他的生活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巅峰!
七、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八、板书设计
淡泊名利超脱世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春望
第二课时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见韩愈。
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
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眼送过的诗歌。
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详谈。
而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
其诗多以奇特的想象、浓重的色彩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形成奇绝、秾丽和凄清的浪漫主义风格。
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他的诗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代表诗作有《过华清宫》《江南春》《泊秦淮》《赤壁》等。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
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
前期的词多写悠闲的生活,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富有生活气息,被称为“易安体”。
代表作有《如梦令》《声声慢》《醉花阴》等。
《雁门太守行》选自《李贺诗歌集注》卷一。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曲名。
据说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赤壁》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选自《李清照集笺注》卷一。
这首词是记梦之作。
《花庵词选》题作“记梦”,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
一般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
这首词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
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和经历有关。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
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作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
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调;
有的分两段,称双调;
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分片是由于乐谱的规定,是因为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
片与片之间的关系,在音乐上是暂时休止而非全曲终了。
一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
59到90字为中调;
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燕脂(yān)折戟(jǐ)殷勤(yīn)
嗟(jiē)谩(mà
n)
(2)通假字
学诗谩有惊人句(“谩”同“漫”,空,徒然)
(3)古今异义
殷勤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角:
军中号角。
燕脂:
胭脂,色深红。
形容战场血迹。
黄金台:
相传战国时期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招揽天下贤士。
戟:
古代兵器。
销:
销蚀。
云涛:
如波涛翻滚的云。
殷勤:
情意恳切。
蓬舟:
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2.全诗(词)翻译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如金色鱼鳞一般闪耀着。
秋色中,遍地响起了号角声,凝结在塞上的深红血迹在暮色中如同紫色。
军队行进在易水边,风卷动红旗,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
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将士们)甘愿高举宝剑,战死沙场。
(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辨认出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3)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
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
殷勤地问道:
你可有归宿之处?
我回报天帝说:
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
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啊!
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1.《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纳作战的经过。
季节——秋天,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地点——塞上、易水,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
2.“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
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而写二乔入围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
3.《渔家傲》是一首记梦之作,那词人在梦中都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看到了天帝,看到了自己对天帝垂问的回答。
1.理解《雁门太守行》的基本内容和诗人表达的感情。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尾联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2.《赤壁》一诗中,诗人为什么要从一只折断的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是一首咏史诗,所谓的咏史诗是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抒发情怀的诗。
折戟与古代的战争有关,而作者又是在赤壁这个地方发现的这只折戟,把它洗干净之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很自然地就让作者联想起几百年前曾在此处发生过的那场战争,从而(作用)引起作者下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对赤壁之战的议论做了必要的铺垫。
3.“九万里风鹏正举。
”这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去,奔向缥缈的神山寻求幸福。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句中哪些字用得好,更加突出了紧张的氛围?
“压”和“开”二字用得好。
“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字是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与“摧”照应)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
杜牧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反映了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
这句诗似乎还有一层意思: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3.《渔家傲》上片中“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试着赏析一下。
词的开篇便向我们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的画卷。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
“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1.《雁门太守行》的中心主题是什么?
表现了什么?
用浓烈斑驳的色彩描写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战斗意志和誓死为国效力的决心。
2.有人认为,杜牧只关心两个美人的命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对此,你有何看法?
杜牧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锁二乔”是作为东吴政权灭亡的特征而出现的,用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更为形象贴切,耐人寻味。
3.概括《渔家傲》这首词的主旨。
该词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
通过回答天帝的问话,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
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1.阅读《雁门太守行》,试从表现手法、诗歌内容、色彩艺术三方面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表现手法:
首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颈联用荆轲《易水歌》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诗歌内容:
这是一首用乐府旧体写的边塞战争题材的诗,全诗用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色彩艺术:
这首诗是用奇异的色彩组成的,黑云、甲光、金鳞、燕脂、夜紫、红旗、玉龙,一系列变幻莫测的光和色组成了这幅战场的图画。
这不仅从色彩上描绘出鲜明如画的战场景物和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也加浓加重了战场悲壮的色调,有力地烘托出人物壮怀激烈的爱国感情。
2.学完《赤壁》,说一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前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折戟”,让诗人思绪万千,为后文抒怀做了很好的铺垫。
后两句诗人进行了逆向思维,他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
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
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
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3.李清照的词以婉约见长,这首《渔家傲》却显得豪放,有男儿气概。
你是如何看待的?
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喻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
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词人,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
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
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
我们不妨读一读,会唱的哼一哼,和《渔家傲》比较一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一剪梅》写闺情幽怨,它是清新、含蓄、缠绵的。
而《渔家傲》则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
出自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
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取决于词人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破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
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雁门太守行》中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六 单元 24 诗词 教案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