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及常考常识综合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2448876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202
- 大小:163.23KB
教育学心理学及常考常识综合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育学心理学及常考常识综合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心理学及常考常识综合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不均衡性
5.提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是强调教育:
(D)
A.可以超越社会历史而存在
B.不受生产发展制约
C.对政治经济有促进作用
D.有自身的特点的规律
来源:
考试大11.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高度发展的合金,就构成了:
A.道德信念
B.道德情操
C.道德品质
D.道德行为
12.萌芽于16世纪、兴起于17世纪,经夸美纽斯总结、改进和理论升华的教学组成形式是:
A.特朗普制
B.分组教学制
C.班级授课制
D.道尔顿制
13.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A)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措施
D.教育内容
14.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
“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是指:
A.言行一致原则
B.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在集中教育原则
15.教师的教育机智充分表现了教师劳动的:
A.示范性
B.连续性
C.广泛性
D.创造性
二.名词解释
16.教育(狭义):
是指学校教育,是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17.教育目的:
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18.义务教育:
是依照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也称普及义务教育或强迫教育。
19.研究性学习:
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三.简答题
20.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答: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力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第三,生产力的发燕尾服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成的发展与改革。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首先,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其次,教育是科学知识生产的手段。
第三,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21.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要实现那六个改变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第三、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3.什么是陶冶?
运用陶冶进行德育有何要求
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运用陶冶进行德育的要求有:
1.创设良好情境;
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创设。
四.论述题
24.论述"
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并联系一下实例来说明其中的一个观点。
⑴目前我国德育工作在现实的教育效果、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上都存在问题,对青少年学生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不强。
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注重方法的变革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德育工作应注重“以德育人”。
“以德育人”就是要求德育工作者不仅仅在口头上要求学生有思想品德,更重要的是要用行动把什么是道德展示出来。
⑵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⑶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①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是能动地吸取教育影响的。
②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
③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又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个人内部的道德修养活动,使两者联系起来,相互促进。
五案列分析
25.你认为这位英国老师的教学方式好吗,为什么?
我赞成这位英国老师的教学方式,他主要采用了问题—发现教学法,这种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
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教育学生颇有益处:
(1)主要是从问题入手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进行独立研究需要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探索,有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
由于多半采取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也便于因材施教。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带学生实际观察影子,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2)此外,这样的教育方式,师生之间可以形成融洽和谐的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促进他们的创造力。
(3)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有缺陷,例如耗时较多,难度较大等,所以教师在采用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26.结合案例分析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
班集体的发展和完善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这个案例中,这位老师通过探索摸索成功的培养了一个良好的优秀的班集体。
(1)首先,要观察和了解学生,只有对学生深入了解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尊重他们。
在这个案例中,这位老师调整班干部,“监视”学生,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但是方法欠妥,他应该在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前提下开展工作。
(2)方法要得当,并富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还要抓住时机,善于思考和反思。
这个老师,从批改作文中了解学生的心声,建立了“班主任信箱”,建立了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桥梁,为班集体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做了铺垫。
(3)班主任要采用民主的方式管理班集体,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并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
这位老师,接受了学生提出的采用“值日班长制度”的建议,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4)总之,在班集体的组织和培养过程中,班主任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把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促进整个集体的进步。
在这个案例中,班主任最终把一个落后的班集体发展为一个学习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的好班集,就是一个很好的成功的案例。
(6)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7)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8)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3、简述我国的教育法体系。
我国的教育法体系由纵向5个层次和横向6个部门构成。
第一层次:
教育基本法——《教育法》(1995);
第二层次:
部门教育法——①《义务教育法》②《职业教育法》③《高等教育法》④《学位法》⑤《教师法》⑥《民办教育法》;
第三层次:
教育行政法规;
第四层次:
地方性法规;
第五层次:
政府规章。
4、简述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
《教育法》第二章规定了我国实行的教育基本制度有:
(1)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
(2)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3)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4)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5)学业证书制度;
(6)学位制度;
(7)教育督导制度;
(8)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5、简述我国教育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教育法》主要规定了七条基本原则: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
(2)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吸收人类文明发展一切优秀成果相结合的原则;
(3)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原则;
(4)国家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残疾人等处于不利境地的地区和群体发展教育事业的原则;
(5)教育的改革与协调发展的原则;
(6)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并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
(7)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原则。
6、简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
《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了以下四条原则:
(1)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3)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
(4)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7、简述历史上的儿童发展观
历史上的儿童发展观有以下五种:
(1)遗传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
(2)环境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
(3)辐合论的儿童发展观;
(4)建构主义的儿童发展观;
(5)儿童中心主义的儿童发展观。
8、简述儿童发展的特点。
概括而言,儿童发展表现出以下五个特点:
①顺序性;
②不平衡性;
③阶段性;
④个别差异性;
⑤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9、简述教师的社会作用。
教师的社会作用主要有三:
(1)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
(2)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以培养人;
(3)通过传递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10、简述社会主义学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学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1)民主平等;
(2)尊师爱生;
(3)心理相容;
(4)教学相长。
11、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具有三大功能:
(1)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
(3)评价功能。
12、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我国教育目的有三大基本特征: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13、简述德育的主要功能。
德育的主要有三大功能:
(1)德育的社会功能:
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的影响,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2)德育的个体功能:
主要指学校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三方面发生的影响,包括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3)德育的教育功能:
主要指德育的“教育性”,它有两大含义:
一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
二是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的促进作用。
14、简述中小学德育的主要任务。
中小学德育有四大主要任务:
(1)为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奠定基础;
(2)为形成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基础;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以上四方面紧密联系,互相促进。
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15、简述中小学体育的任务。
中小学体育有三大任务:
(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
(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
(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16、简述中小学美育的任务。
中小学美育有四大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17、简述中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中小学教学有三大基本任务:
(1)学习基础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
(3)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
18、简述教学模式的种类。
教学模式有以下八大种类:
(1)传递——接受式;
(2)自学——辅导式;
(3)引导——发现式;
(4)情境——陶冶式;
(5)示范——模仿式;
(6)目标——导引式;
(7)研究——探索式;
(8)活动——体验式。
19、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8)因材施教原则。
20、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和讨论法;
(3)练习法;
(4)实验法;
(5)演示法;
(6)实习作业法;
(7)参观法;
(8)读书指导法。
21、简述作业布置与批改的基本要求。
作业布置与批改的基本要求:
(1)目的要明确;
(2)内容要精选;
(3)分量要适当;
(4)难易要适度;
(5)检查要及时;
(6)批改要认真。
22、简述中小学德育的原则。
中小学德育的原则:
(1)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
(2)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原则;
(3)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5)尊重理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6)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7)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
(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23、简述中小学德育的常用方法。
中小学德育的常用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实际锻炼法;
(4)陶冶教育法;
(5)自我教育法;
(6)品德评价法。
24、简述学生思想内部的主要矛盾。
学生思想内部的主要矛盾:
(1)知与不知的矛盾(懂与不懂、全面与片面、深刻与肤浅等);
(2)愿望与能力的矛盾(理想与现实、需要与可能、情感与理智等);
(3)正确与错误的矛盾(是与非、美与丑、荣与辱、先进与落后等)。
25、简述学校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基本原则。
学校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基本原则:
(1)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的学生;
(2)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的学生;
(3)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4)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26、简述心理健康辅导的主要内容。
心理健康辅导的主要内容:
(1)认识自己;
(2)自我激励;
(3)自我控制;
(4)人际交流;
(5)人际合作;
(6)学习技能辅导;
(7)职业发展辅导。
27、简述教育测验的功能。
教育测验的功能:
(1)激励功能;
(2)诊断功能;
(3)区分和选拔功能;
(4)评定功能。
28、简述教育测验的种类。
教育测验的种类:
(1)按测验目的分:
①安置性测验②形成性测验③诊断性测验④总结性测验。
(2)按测验内容分:
①成就测验;
②学能测验。
(3)按规范程度分:
①标准化测验;
②教师自编测验。
(4)按结果解释所参照的标准分:
①常模参照测验;
②标准参照测验。
29、简述评价测验试题质量的指标。
评价测验试题质量的指标:
(1)实用性;
(2)信度;
(3)效度;
(4)难度;
(5)区分度。
体育教师考试试题(2009-07-1414:
08:
35)转载标签:
一、判断与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新课程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加强了课程与社会发展和学生参与的联系,体现了时代感。
(×
)
2.为提高小学生力量素质和合作精神,经常开展拔河、搬运重物等活动是值得提倡的。
(×
3.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
(√)
4.《体育与健康》体现了实用性、活动性、兴趣性和时代性特点,突出了该课程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性质。
5.体育教学中,教师施加的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外因,只有通过教师的教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
6.科学的身体锻炼可以促进人体形态,机能的发育,运动能力的提高,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能力的增强。
(√)
7.人体下肢长有几个长度:
(D)
A.1个B.2个C.3个D.4个
8.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能量的供给有几种:
(C)
A.1种B.2种C.3种D.4种
9.人体速度素质发展最快的敏感期:
(B)
A.8-9岁 B.10-13岁 C.14-15岁 D.16-17岁
10.从进入青春期发育高潮到发育趋于稳定一般历时:
A.1年B.2年C.3年D.4年
二、填空题(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基本途径是 课程(堂)教学 。
2.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 交往 ,是这次课改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3.教师专业化培训和发展的基本理念包括回归生活理念、发展性教学理念和 生命化教学 理念。
4.体育教学应遵循认识规律、技能形成规律和 运动负荷 规律。
5.体育教学体系包括四个要素,即教师、学生、 教学内容 和教学条件。
6.科学研究证明优秀短跑运动员的成功先天因素是主要的,后天训练是重要的。
7.有人断言“选材成功意味着训练 成功一半 。
”
8.力量是指人体克服阻力的 能力 。
9.速度素质包括反应速度 、动作速度 、位移速度 。
10.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 的训练,而疲劳不能恢复的训练是危险的训练。
11.新课标中规定小学一至四年级为每周4节体育课,五至九年级为每周3节体育课。
12.《课标》中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
13.培养体育能力的教学模式程序为引导提示、明确目标方案、探索尝试、思考验证、总结评价。
14.在田径比赛中,铅球、链球的投掷圆圈直径均为2.135m。
15.在体育课教学中,尽量使教学效果达到汗、会、乐、美、大、中、小、多八字标准。
三、名词解释(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1.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2.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体育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
3.快乐三要素
简单的,没有附加条件的,发自内心的。
4.生物年龄
指个体在解剖结构、生理机能等生物方面达到的实际年龄,它反映了每个人生长发育的快慢程度。
5.运动训练
凡是培养运动员的一切准备过程都可称之为运动训练。
6.健康
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善的状态。
7.运动指数
课内的平均每分钟脉搏数除安静时的每分钟脉搏数。
8.诱导性练习
体育活动中正确掌握运动技术所采用的过渡性练习。
9.体适能(体能)
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10.练习轨迹
指在体育锻炼中,身体和身体某些部位的移动路线。
四、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何由知识的传播者转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①积极地旁观;
②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
③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2.教学研究是提高和成就教师的有效途径。
作为一名教师,你如何认识教研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①桥梁和通道;
②大舞台;
③大课堂;
④大平台;
⑤切入点。
3.什么是乳酸能?
人体如以最快速度持续运动数秒后ATP耗尽时代之而起的肌糖元在无氧条件下供能以使ATP合成并产生代谢物质——乳酸。
4.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①谈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②重视体育课程的功能开发,增强体育课程的综合性;
③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概念;
④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⑤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⑥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⑦改革体育考试和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
5.近年来,体育教学原则主要包括哪八个方面?
身心全面发展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提高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综合创新原则等。
五、问答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在课程改革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主体作用,这与“放羊式”教学有什么区别,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教学指导思想;
②教学计划设计(目的、内容、要求、过程等);
③教师作用;
④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
⑤教学反馈与调控;
⑥教学评价;
⑦安全因素。
2.课程改革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加全面关注学生的认知、身体、心理和行为表现,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也更加多元化。
请你谈谈在教育观念方面将发生哪些变化?
①从过去被动的执行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课程设计的决策者;
②从单一关注运动水平,变成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
③在教学方法上,从强调“教”,转为强调学生自主“学”;
④在师生关系方面,从学生的主宰,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与朋友;
⑤对学生的评价,从主要关注学生成绩,转为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3.如何测量运动员的步频、步幅,举例说明。
把跑道清扫干净,测量统计运动员在跑的过程中跑道上钉鞋留下的痕迹。
例:
某运动员百米成绩11’’,全程跑49步,则有:
A 全程平均步幅=距离/步数=100M/49=2.04M
B 全程平均步频=步数/时间=49/11=4.45步/秒
C 全程平均速度=距离/时间=100M/11=9.09米/秒
4.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你怎样处理好“普及”与“提高”,“个体”与“全体”的关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心理学 常识 综合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