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土建工程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445679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48
- 大小:160.07KB
污水处理土建工程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Word格式.docx
《污水处理土建工程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水处理土建工程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Word格式.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根管桩吊运时可采用两头勾吊法,竖起时可采用单点法。
管桩起吊运输过程中平稳轻放,以免受振动、冲撞。
管桩吊起后,缓缓将桩一端送入桩帽中,待管桩放入桩机夹桩箱内扶正就位后,将桩插入土中30cm~50cm的深度后,采用两个线锤进行垂直度控制。
通过桩机导架的旋转、滑动进行调整,确保管桩位置和垂直度符合要求后压桩。
4、压桩
(1)用钢丝绳绑住桩身单点起吊,小心移入桩机,然后调平桩机,开动纵横向油缸移动桩机调整对中,垂直度偏差控制在0.5%以内。
如超差必须及时调整,须保证桩身不裂,必要时拔出重插,不得采用强拔的方法快速纠偏而将桩身拉裂拉断。
(2)第一节桩入土30~50cm后检查和校正垂直度,垂直度控制在0.5%以内,开动压桩装置,严格记录压桩时间和各压力表读数,保持连续压桩并控制压桩速度在1min/m~2min/m。
(3)压桩顺序按“从内侧向外侧、每根桩先长桩后短桩”的顺序施工,在压后一排桩之前必须检查前一排桩的偏位情况。
压桩结束后通过锤球法检查桩的打入深度,并记录每根桩的实测深度。
5、接桩及焊接
(1)静压桩至原地面0.5~1.0m时,停止静压进行接桩,接桩前下节桩的桩头加上定位板,然后将上节吊放在下节桩端板上,依靠定位板将上下桩接直,其错位偏差控制在2mm以内。
(2)上下桩之间如有空隙,用楔形铁片全部垫实焊接牢固;
管桩焊接之前,上下端表面用铁刷清理干净,直至其坡口处刷出金属光泽。
(3)焊接时分层焊接,在坡口四周先对称电焊6点,焊接由两个焊工对称施焊,焊接层数不得少于2层,层间焊皮要清理干净,焊缝达到三级焊缝要求。
(4)焊接好的桩接头应自然冷却8min后再静压,严禁用水冷却或焊好即打,待自然冷却后,接头处全部涂上油漆,防止腐蚀。
6、终止压桩
正常情况按设计压桩力1.3~1.5倍送桩,达到设计高程后持荷(正常压力)10min且每分钟沉降量不超过2mm后方可结束送桩。
在同一地质类型地段,若出现静压力显著增加或送桩时静压力显著减小等异常情况,需暂停施工并及时报告监理,必要时增加静力触探等施工勘察补钻资料,分析和找出原因后提出处理措施。
桩施工结束后,若有高出地面的桩头,注意保护,严防施工机械碰撞。
机械挖土时,严格控制铲斗入土深度,防止碰桩,导致桩头破损。
7、送桩或截桩
当桩顶设计标高较自然地面低时必须进行送桩。
送桩时选用的送桩器的外形尺寸要与所压桩的外形尺寸相匹配,并且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一般为一圆形钢柱体。
送桩时,送桩器的轴线要与桩身相吻合。
送桩器上根据测定的局部地面标高,事先要标出送桩深度,通过水准仪跟踪观测,准确地将送桩送至设计标高。
同时送桩器上要标出最后1m的位置线,详细记录最终压力值。
当管桩露出地面或未能送到设计桩顶标高时,需要截桩。
截桩要求必须用专门的截桩器,严禁用大锤横向敲击、冲撞。
送桩完成后,移动调整机械进行下一棵管桩施工。
8、桩帽的施工
(1)桩施工结束后,报请监理验收及进行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合格后再进行桩帽施工。
(2)在桩头位置开挖已填筑的碎石层,开挖的长度、宽度和深度依照桩帽设计尺寸及桩顶设计高程为依据。
开挖后进行修整,形成碎石土模。
(3)在桩头向下30cm下入木塞,保持木塞稳定,不得产生滑移,按设计要求帮扎桩内连接钢筋笼和桩帽钢筋要求帮扎钢筋,严格控制保护层厚度。
检验合格后浇注混凝土并养护。
浇注砼时振捣密实,尤其是预应力管内砼的振捣。
1.2、深层搅拌桩施工方案
本工程的深层搅拌桩(水泥搅拌桩)可作地基处理和基坑支护结构。
1、工艺流程
定位下沉→深入到设计深度→喷浆搅拌提升→原位重复搅拌下沉→重复搅拌提升→搅拌完成形成加固桩体。
2、场地应先进行平整并清除桩位处地面及地下一切障碍物,场地低洼处应粘性土或砂土回填夯实。
3、施工前应标定搅拌机械的灰浆泵输送量,灰浆输送管到达搅拌机喷浆口的时间和起吊设备提升速度等施工工艺参数,并根据设计要求通过试验确定搅拌桩配合比。
4、施工时先将深层搅拌机用钢丝绳吊挂在起重机架上,用输浆胶管将贮料罐、砂浆泵与深层搅拌机接通,开动电动机,搅拌机叶片相向而转,借设备自重,以0.3~0.5m/min的速度沉至搅拌桩设计深度,再以0.38~0.75m/min的速度提升搅拌机,以此同时开动砂浆泵将砂浆从搅拌中心管不断压入土内,通过搅拌叶片将水泥浆或水泥砂浆与深层处的软土搅拌,边搅拌边提升至地面孔口或设计桩顶标高,即完成一次搅拌过程,用相同方法再次重复搅拌下沉和重复搅拌喷浆提升,即完成1根桩的柱状加固。
5、施工时应严格按配合比掺加固化剂,并采取防离析措施,下沉及提升时均应确保起重机架的平整和导向架的垂直度,成桩时要控制搅拌机的提升速度和次数,使其过程连续均匀,以控制注浆量,保证搅拌均匀,同时泵送必须连续;
6、搅拌机预下沉时一般不宜冲水,当遇到较硬土层下沉太慢时可适量冲水,应充分考虑冲水对成桩的质量影响;
7、每台配套设备每天工作完成后应用水清洗贮料罐、砂浆泵、深层搅拌机及相应管道,以备次日再用。
2、基坑工程施工方案
本工程主要构筑物按照厂区自然地面埋深2.0~3.5米,由于场地岩土体性能较好,可采用放坡开挖的施工方案,坡度应由勘察部门提供,但施工单位需对坡顶和坡脚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避免由坡脚破坏而引起塌方的严重事故,基坑挖出的土必须随挖随运,不允许在堆放在基坑周边,以确保基坑的安全和整体性;
安全和整体性;
较大放坡时应进行钢筋网喷射混凝土护坡。
基坑深度较大或者放坡受限制时,拟采用分级放坡+水泥土搅拌桩进行支护。
1、二沉池开挖深度4.53米、配水井及污泥泵房开挖深度6.4米。
基坑采用放坡开挖的支护形式,配水井二级放坡,卸荷平台宽1.5米,坡度系数1.0(采用喷射混凝土护坡);
配水井与二沉池高差1.87m,放坡处理,坡度系数0.8(采用喷射混凝土护坡)。
2、生物池开挖深度6.75米;
初沉池开挖深度4米,局部开挖深度5.33米。
基坑采用放坡开挖的支护形式,其中生物池二级放坡,坡度系数1.0(采用喷射混凝土护坡),卸荷平台宽2米;
初沉池二级放坡,坡度系数1.0(采用喷射混凝土护坡)。
在平台靠近基坑一层,布置搅拌桩全封闭止水,双轴搅拌桩Φ700@900,有效桩长11.0米;
水泥采用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掺入比15%,水灰比0.4~0.5。
生物池及初沉池基坑支护剖面图
3、根据本工程基坑深度、水文地质情况等,由于场地地层为填土、黏土、粉质黏土及粘质粉土,渗透性较小,采用管井、井点降水等进行排水的条件不良。
因此,计划在施工完基坑围护后后,开挖过程中采用明排水措施进行降排水。
降排水要兼顾护坡施工、基坑开挖。
4、对于深度较深的基坑(超过5米),施工前需根据设计方案编制详细的深基坑施工专项方案。
2.1、基坑降排水施工方案
施工期间对地下水位的要求:
当施工底板和主体结构时,地下水位应降至底板底面下不小于500mm,以确保施工质量待闭水试验合格,基坑回填完毕后方可停止降水。
根据本工程基坑深度、水文地质情况等,基坑开挖拟采取明排水措施进行降排水,降排水要兼顾护坡施工、基坑开挖。
2.1.1、基坑降排水布置原则
(1)基坑内基础外围采用开挖明排水沟,沟内用2-4cm石子满填,集水井采用灰砂砖砌筑,以进一步降低地下水位,以及消除雨水对基础施工影响。
(2)明沟排水线路及集水井个数、位置的布置。
沿基坑边坡底根贯通设置排水沟,在基坑四周各设置一个集水井,集水井均由排水沟外壁向边坡方向砌筑。
2.1.2、降排水施工
(1)明排水沟的开挖。
排水沟按宽40cm,深50-60cm,沟外壁距边坡坡脚30cm,采取人工开挖方法。
排水沟上平为基底土平,底平取两集水井之间距离中为最高点,按1%坡向集水井,保证排水沟排水通畅。
(2)集水井的开挖和砌筑。
集水井底低于排水沟底50cm,保证潜水泵能全部没入水中,集水井开挖位置偏向边坡,保证后期施工基础垫层、底板等不受影响。
基底土平以下部分集水井为倒棱台样式,上口内径宽80cm,下口内径宽50cm,采用灰砂砖干铺,利用排水沟及周边土层孔隙水渗到坑内,基底土平以上部分集水井为80cm高,内径为1m的方井,采用M5水泥砂浆砌MU7.5机制灰砂砖,此部分井作用为后期砖胎模砌好后,填土支撑胎模时,防止填土落入井中。
(3)排水沟内石子的回填。
在排水沟挖完,经监理方确认后,立即采用2-4cm石子进行分层填充,防止沟壁坍塌,石子上平与水沟上平一齐,后期砌砖胎模回填土时,可铺一层1m宽土工布,防止土堵塞排水沟,也利于上部水渗入排水井内。
(4)排水用潜水泵的确定。
由于集水井内水量有限,抽水采取间断式抽水,即水满则抽,无水则停的原则,这样便可选用出水量不大的水泵,选用出水量为4m3/h的水泵便可满足使用要求。
2.1.3、基坑明沟排水设施的启用原则
(1)无雨期间,集水井内集水水位超过排水沟水位,应立即启动潜水泵将井内积水抽出,一起并入降水干管内,直至井内水位低于排水沟沟底,方可停止抽水,防止水井内水位过高。
(2)下雨期间,由于边坡上雨水汇集流入集水井内的水量较大,应不间断的进行抽水,保证井内水位始终低于排水沟水位,若排水不及时,可采用更换较大出水量的水泵。
2.1.4、基坑明沟排水注意事项
(1)明沟排水设施完成后,应安排专人管理排水设施。
每天不间断定时检查各个集水井内水位情况,一旦水位超过规定限位,应立即开泵抽水,特别是下雨时,应全天巡查井内水位情况,及时开停潜水泵。
(2)排水设施管理人员,也应定期对集水井内沉淀物进行清挖,保证潜水泵沉入水中的深度,避免因井内水位过浅而烧毁水泵。
(3)集水井四周也应做防护设施,防止人员不慎坠入井中受伤。
(4)明沟排水设施在基坑回填前,应保证良好运行,确保基础垫层、底板,地下结构等正常施工。
(5)对于由于降水时间短、土方开挖速度较快而出现的上层滞水滞留现象,采取就地挖设土层集水坑导流措施,以减小降水速度对土方开挖速度的影响。
2.2、基坑开挖施工方案
2.2.1、基坑开挖设计要求及控制标准
(1)基坑开挖前应对场地进行平整,清除场地中的障碍物及填土。
确保场地高程不高于设计高程。
(2)按设计要求挖至设计标高,并设好混凝土面层。
(3)基坑各阶段挖土施工必须遵循“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
每层厚度不宜大于1.5m,每段开挖宽度不宜超过20m。
(4)基坑挖土施工应做到“五边”施工,即:
边挖、边凿、边铺、边浇、边砌,保证基坑土体不长期暴露,确保基坑稳定。
(5)严格控制坑内开挖的土坡高差(土坡高差建议控制在2.0m以内)及坡度(坡度建议小于1:
1),防止坑内土体滑坡。
(6)挖土必须不损坏现场监测孔及元器件。
基坑开挖期间应有专人定时检查基坑稳定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设计人员联系,以便及时处理。
(7)基坑内挖出的土方及时外运,基坑外场地附近堆载不得超过20kPa。
运输车辆严禁在基坑周边跑动,施工通道应距离边坡10m以上。
(8)上部采用放坡开挖,放坡系数i=1:
1。
2.2.2、基坑开挖总体部署
(1)基坑开挖施工是整个地下工程施工的关键工序,施工时必须严格按设计的有关要求进行。
(2)本工程部分基坑开挖面积大,且开挖深度大,根据基坑开挖的“时空效应”,故采取竖向分层、平面分区、分步对称整体退挖的开挖方式。
挖土遵循“大基坑、小开挖”的原则,总体开挖采用“分块式”挖土。
分块原则按照各构筑物底板伸缩缝为界进行划分。
基坑开挖布置图
2.2.3、基坑开挖工艺与流程
本基坑开挖安全要求高,为确保基坑开挖、支护、施工及基坑周边建筑、道路及地下设施的安全,必须严格遵照以下原则进行施工:
(1)坚持在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指导下,根据工况发生的先后顺序开挖,严格执行先撑后挖的原则。
施工前,由设计人员进行专题交底,施工中服从设计人员发出的各项指令。
(2)坚持在专业监测单位指导下,根据各个阶段的监测数据进行信息化施工,包括挖土及采取各种措施。
(3)坚持在施工组织设计指导下进行基坑开挖,坚定不移地遵照安全第一的原则组织施工。
(4)本工程基坑开挖后全部外运,必须堆放在远离基坑的地方,不得堆放在基坑边线2倍坑深范围内。
2.2.4、基坑开挖注意事项
(1)基坑出土口处的围护结构需要加强处理,具体加强措施应经过设计人员校核复验。
(2)底板底留30cm土方采用人工开挖,以免超挖和干扰基底土。
人工修土及时用小推车运至挖土机工作范围内,以便及时把土方运出。
待土方挖至设计标高后,经甲方,设计,监理单位验收后立即浇捣混凝土垫层,避免地基土长时间暴露。
混凝土垫层采用平板震动器振捣密实。
(3)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应根据监测信息及时与有关各方进行协商调整挖土顺序。
2.2.5、基坑分层开挖的措施
(1)专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总指挥的挖土指挥小组,挖土、运土、土建协调、接收和反馈信息均派专人负责,并在总指挥统一指挥下工作。
(2)土方分层开挖,应严格控制挖土标高,严禁超挖。
(3)每层基坑开挖过程中,按总的施工顺序,及时施工围护,同步交叉作业,形成挖土与围护施工不脱节。
(4)在围护达到设计强度时方能开挖下一层土方。
(5)挖土过程中,应随时做好降水,排水工作,保持抽水不停,确保基坑安全。
(6)对降排水保护措施基坑开挖过程中做好集水井标识,波纹管等排水设施周围土方应采用小挖机或人工挖除。
(7)严格控制基坑周边荷载,搭设应急逃生通道
严禁在基坑周边2.0m范围内夫放材料及行使车辆。
在基坑周边2.0m外堆放材料和行使车辆时,基坑周边堆载不得超过20kPa。
在基坑四周中部位置每侧搭设一个应急逃生通道。
2.2.6、基坑开挖安全措施
(1)严格执行本国家、省、市的相关安全规程、条例。
(2)严格执行本公司的各项制度和各项规程。
(3)施工区域内非操作人员严禁入内。
(4)自卸车出车前做好各类检查和保养工作。
(5)机械操作司机必须持证上岗操作。
(6)基坑四周设置安全栏杆。
(7)严格执行公司标准化管理细则,做好每天的安全工作。
(8)基坑开挖队伍负责挖除支撑下方胎膜及粘结土,确保安全施工。
(9)安全技术交底措施。
基坑施工属于高危作业,安全教育和交底格外重要,所有作业工人未进行安全教育和交底的不得进场施工。
将基坑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一一罗列,然后制定针对性防护措施,对所有进场施工人员全数交底。
基坑安全交底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施工方案进行针对性交底。
2.2.7、出入口处施工布置措施
(1)严格执行浙江省、建德市的文明施工的有关管理条例。
(2)严格执行公司文明施工管理细则。
(3)保持现场内堆料整齐,道路干净,安排专人清扫路面。
(4)车辆进出口设冲洗池、沉淀池及排水沟,车辆冲洗干净后方可出厂。
(5)努力降低各种机械设备的噪音,控制噪音在允许范围之内。
(6)现场施工人员坚决杜绝一切有碍市容场容的不良行为。
2.2.8、对周边管线、建筑物的保护措施
(1)造成周边道路或地下管线破坏的直接原因就是围护结构位移或坑底土体隆起,因此防止发生此种情况的预防措施是:
加强施工监测,实行信息化施工;
发生围护位移或坑内土体隆起时,应即采取措施处理;
管线距离很近的应该暴露管线,煤气管等还应该蓄水,并每天检查。
(2)施工过程应切实配合监测工作,根据监测结果适时调整施工进度及工作流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马上停止施工,组织技术及施工力量进行分析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管线和建筑安全后方可恢复施工。
2.3、基坑监测方案
基坑开挖和降水对基坑两侧的建筑物、构筑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故须对基坑两侧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沉降、倾斜、裂缝监测。
2.3.1、工程监测内容
由于本工程基坑侧壁岩土材料的复杂性和各种偶然因素的作用,为确保本地下基坑工程能顺利进行,同时保证周边建、构筑物和市政管线设施的安全及正常使用,我公司将在基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相关部位进行监测。
根据招标文件,本工程监测的具体实施将在业主、监理认可的前提下,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监测单位负责具体的监测作业。
(1)支护体后侧土体沿深度侧向位移的大小和随时间变化情况。
(2)支护桩后侧土体的沉降监测
(3)坑外地下水位观测。
2.3.2、监测的控制值
(1)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的累计值已大于30mm,或其水平位移速率已连续三天大于3mm/d;
(2)坑外地下水降到1000mm,变化速率500mm/d。
(3)基坑周边沉降(地表水平位移)监测累计值30mm,变化速率3mm/d。
2.3.3、监测要求
(1)基坑监测应委托有丰富经验的专业监测单位实施。
监测单位应根据设计文件和周围环境特点编制监测方案。
监测方案应经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认可。
(2)基坑开挖期间一般情况下每天观测一次,如遇位移、沉降及其变化速率较大时,则应增加监测频次。
(3)监测数据一般应当天填入规定的表格,并及时提供给建设、监理、设计和施工等单位。
挖土至坑底和拆除支撑期间应增加监测次数。
(4)每天的数据应整理成有关表格并绘制成相关的曲线,如位移沿深度的变化曲线,位移及沉降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支撑轴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等。
(5)监测人员对监测值的发展和变化应有评述,当接近警戒值时应及时通报监理,提醒有关部门注意。
监测记录必须有相应的施工工况描述。
(6)工程结束时有完整的监测报告,报告应包括全部监测项目,监测值过程的发展和变化情况、相应的工况、监测最终结果及评述。
(7)支护桩顶的沉降,周边土体位移等监测点数数量及布置根据现场情况,按照《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的要求,由有关各方协商后确定,并且将监测点数量及布置情况编入监测方案内。
2.3.4、日常巡查
除了专业监测公司监测外,在坑边地面另设沉降、位移观测点,做好巡视工作。
现场组织安全员及相关施工员对现场进行巡查。
2.3.5、监测方案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需对支护结构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土体位移、周边地面竖向位移、地下水位。
1、支护桩后侧土体的沉降监测
(1)测量目的:
了解随开挖深度不断深入及建筑材料等荷载作用对基坑围护墙顶所产生的影响。
(2)埋设:
将道钉在浇注围护墙顶圈梁混凝土过程中,于设计位置处直接将观测点埋入。
(3)测量仪器:
测量仪器:
采用精密水准仪及相应水准标尺。
读数精度0.01mm。
经纬仪,测角精度2″级。
(4)测量方法:
采用独立监测系统,按二等水准要求,宜形成闭合或附合观测路线,用精密水准仪测出各观测点的高程,经计算后可得到各测点的垂直位移变化情况。
平面位移采用基准线法或小角度法。
(5)计算步骤同上述地下管线变形测量方法。
2、坑外土体测斜监测
(1)监测目的:
主要了解随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围护墙外土体不同深度水平位移变化情况。
(2)测点埋设
采用钻机在设计位置处钻孔,将外径70mm、内径53mm的PVC测斜管钻孔埋设在土体内,测孔深度为45米,顶底密封,接头处用套管衔接并用自攻螺旋拧紧,同时用胶布封闭,下在已成孔的土体内。
测斜管内注入清水,防止其上浮,测斜管内的十字导槽必须有一组垂直于基坑边线。
测试仪器与测试方法同墙体测斜。
3、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
(1)测试目的:
通过测量基坑外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了解基坑围护结构止水效果。
水位管采用65mmPVC塑料管。
水位管下部留出1m沉淀段,中部管壁钻出6~8列6mm滤水孔,管壁用网纱包扎作为过滤层。
在设计位置处用钻机钻孔至6m深度,冲孔后放入PVC水位管。
钻孔空隙处用净砂回填过滤头,再用粘土填封,顶盖封口,以免地表水流入。
(3)测试仪器:
钢尺水位仪、精密水准仪
(4)测试方法:
拧松水位计绕线盘后面螺丝,让绕线盘转动自由后,按下电源按钮,把测头放入水位管,手把钢尺电缆,让测头缓慢向下移动,当测头触点接触到水面时,接受系统便会发出仙侣不短的蜂鸣声,此时读出钢尺电缆在管口处的读数,即水位管内水面至管口的距离。
然后用NA2精密水准仪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出水位管管口的绝对高程,通过计算得到水位管内水面的绝对高程。
2.3.6、监测措施
(1)基坑周围环境的监测,在围护结构施工前进行监测,并将测得的原始数据以及周围的现状记录在案。
(2)派人24小时值守现场,并经常巡视周边建筑物及围墙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保护监测点(孔),以保证监测点(孔)的正常使用并能及时发现监测点(孔)的异常损坏并及时恢复被损坏之监测点(孔)。
(3)对日常使用的监测仪器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校核,确保采集的数据真实、可靠,同时应有备用监测仪器,当现场仪器出现故障或损坏时能及时调换,保证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
(4)加强雨天和雨后的监测。
在保证正常的监测频率的情况下,应加强一些受雨天影响较大项目的监测频率,如测斜等,同时,应根据监测结果,加强一些不利区域的监测,以保证整个基坑工程始终处于监控状态;
(5)基坑开挖期间每天至少提供一次监测数据,有异常情况或监测值超过预警值,应立即停止施工,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保证基坑安全。
3、构筑物主体结构施工方案
本工程的构筑物主要包括初沉池(2座)、生物池(2座)、二沉池(2座)、二沉池配水井及污泥泵房(1座)、混合反应沉淀池(1座)、滤池(1座)、生物除臭池(2座),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其中二沉池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施工技术。
3.1、现浇钢筋混凝土构筑物主体结构施工方案
1、垫层施工
(1)垫层采用素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5。
(2)模板采用钢模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污水处理 土建 工程施工 方案 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