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关系型贷款设计研究最终版毕业设计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444750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38.30KB
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关系型贷款设计研究最终版毕业设计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关系型贷款设计研究最终版毕业设计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关系型贷款设计研究最终版毕业设计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研究的意义1
1.2文献综述1
1.3研究方法2
2关系型贷款的概述2
2.1关系型贷款的定义2
2.2关系型贷款的特征3
2.3关系型贷款的国内实践情况3
3银行中小企业关系型贷款优势的理论基础3
3.1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信息经济学分析3
3.1.1人格化信息和非人格化信息3
3.1.2中小企业人格化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性4
3.1.3中小企业非人格化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性4
3.2.关系型贷款和中小企业融资:
重复博弈的视角5
4美日两国银行关系型贷款的发展经验7
4.1美国银行关系型贷款的发展经验7
4.1.1银行业组织的分散和两级分化8
4.1.2中小银行业务的创新8
4.1.3社会文化背景8
4.1.4政府的支持8
4.2日本银行关系型贷款的发展经验8
4.2.1二战后的日本经济腾飞时期关系型融资制度的运行特征8
4.2.220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金融开放时期关系型融资制度的运行特征9
4.2.3日本关系型融资制度变迁经验与启示9
5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现状及发展关系型贷款的可行性分析10
5.1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10
5.2.我国小企业进行关系型融资的可行性分析10
5.2.1经济环境的适应性11
5.2.2我国发展关系型贷款的有利因素12
5.2.2.1社会文化背景:
差序格局12
5.2.2.2社会经济环境:
中小企业集群12
5.2.2.3制度背景:
非正规金融的发展13
5.2.3我国发展关系型贷款的不利因素14
6我国发展关系型贷款的建议15
6.1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15
6.2银行业务的创新15
6.3发展中小金融机构15
6.4推进利率市场化16
6.5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关系型贷款16
7结论16
致谢17
参考文献18
英文摘要19
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
1导论
1.1研究的意义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小企业融资难也是世界各国信贷市场上普遍面临的问题。
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制度环境,各个国家均采取了适用于本国具体条件的中小企业贷款技术。
其中关系型贷款技术正在逐步得到重视并在实务中开始推广,尤其是对于日本、美国和韩国这样的银行和企业具有紧密联系的国家,更多的注意力被放在对中小企业客户的真实信息的发掘上。
在日本,由于长期以来银企间的密切联系,关系型贷款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贷款形式,在中小企业的壮大发展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关系型贷款研究最新的实证研究表明,银企合作关系的增强不仅可以增加企业贷款的可获得性还有助于降低银行对企业的抵押担保要求,降低企业对商业信用的依赖波动对企业的冲击。
近年来,关系型贷款技术的机制设计和现实可能性在我国也日益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从现实条件来看,关系型融资也是我国当前资本市场环境的客观选择。
关系型贷款在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将随着我国境内中小金融机构的兴起得到进一步普及和深化。
通过借鉴国外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融资的成功信贷技术,结合我国经济环境,设计相关信贷支持模式,对于我国当前金融经济实践和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1.2文献综述
长期以来,理论研究文献一直没有对关系型贷款(RelationshipLending)内涵作出明确的界定,甚至在理论文献中的称谓也大相径庭,国内外文献中也常称其为“关系银行理论”。
直到2O世纪9O年代,关系型贷款引起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实践重视,理论文献才开始比较明确地探究其具体内涵。
国外关系型贷款理论有以下几种代表观点。
Banerjee,Besley&
Guinnane认为:
关系贷款使参与各方注重长期合作关系的建设与维持,借款者短视行为减少(Banerjee,1994)。
Berger&Udell在银行业集中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时指出,“银行对小企业贷款更倾向于信息敏感和关系驱动(Berger,1995)。
BerlinandMester按贷款方式将银行贷款划分为市场交易型和关系型,对于关系型贷款,他们认为“以银行对借款人保持密切监督、银企重新谈判和双方长期隐性合约为基本特征,其主要表现形式为额度贷款和承诺贷款(BerlinandMester,1998)。
BergerandUdell在此基础上把将银行贷款做了进一步的规范,按技术区分为财务报表型、资产保证型、信用评分技术和关系型贷款。
他们指出,关系型贷款是指贷款人的决策主要基于通过长期和多渠道与企业接触所积累的关于借款企业及其业主的相关信息而作出,这些通过长期接触所取得的信息能够更好地解决信息不透明问题(Bergerand,2002)。
LuclaeVe在对俄罗斯的关系贷款者及关系银行的内部结构进行实证研究后得出,关系型贷款可以降低信用风险(LuclaeVe,2O01)。
我国的关系型贷款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有很多学者已经开始从事相关的研究。
张捷通过一个权衡信息成本与代理成本以寻求最优贷款决策位置的组织理论模型,证明在关系型贷款上小银行的优势(张捷,2002)。
2003年,曹敏、何佳和潘启良选择了广州和深圳的四家外资银行和两家国有银行的外资企业作为访问对象,就关系在贷款定价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对外币贷款利率的研究结论支持了关系型贷款的价值理论(曹敏、何佳、潘启良,2003)。
2004年,周好文和李辉基于广州83家小企业贷款情况的分析显示,银行与企业信贷关系越长,贷款利率将下降(周好文、李辉基,2004)。
他们用国内数据检验关系型贷款理论,支持了我国关系贷款的存在及价值。
何韧指出,除了青木提出的信息租金等租金外,关系型贷款还能给银行带来如提升合约的灵活性、拓展业务范围和提高市场份额等利益(何韧,2005)。
针对关系型贷款的供给方,吴洁研究得出管理层次少、决策权分散的小银行在基于企业软信息发放关系型贷款方面拥有比较优势(吴洁,2006)。
1.3研究方法
本文正是基于上述研究存在的缺失,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现存的关系型贷款理论观点,针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对关系型贷款进行科学的界定,揭示关系型贷款在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具体作用、作用途径和存在的局限性。
在总结国外关系型贷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实用价值的我国中小企业关系型贷款模式,并对相关主体提出政策性建议。
2关系型贷款的概述
2.1关系型贷款的定义
关系型融资是一种初始融资者被预期在一系列法庭无法证实的事件状态下提供额外融资,而初始融资者预期到未来租金也愿意提供额外资金的融资方式。
关系型贷款是关系型融资的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2.2关系型贷款的特征
关系型贷款的发放是基于通过长期和多种渠道的接触所积累的关于借款企业及其业主的相关信息做出。
信息的内容包括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
企业的社会信誉和个人品行。
信息的来源有三个方面:
平时办理企业的存款、结算和咨询业务而附带取得;
企业的利害相关者(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和顾客);
企业所在的社区、社团。
关系贷款有三个主要的特征:
关系贷款取决于企业、业主以及地方社团多维度密切联系累积的软信息,这种软信息经常是软数据,很难量化,检验和进行银行组织的层级传递;
贷款高级职员与企业、业主以及地方社团的重要关系,是这种软信息的主要载体,很难与银行其它个体共享;
因为这种关系软信息的依附性,从而在贷款高级职员与银行管理者之间产生了代理问题。
对企业近距离监控,可重新谈判以及隐含的长期合同协议。
2.3关系型贷款的国内实践情况
虽然国内尚未在正式业务中使用关系型贷款一词,但很明显,许多金融活动的开展是有着不同程度的关系型贷款特征的。
本节对此作一个简要述评,以展现关系型贷款在我国开展的现状,并为后文关于如何在我国开展关系型贷款的研究,作一个铺垫。
我国1996年借鉴日本经验试行过主办银行制度,即由政府出面让各大银行与上百户重点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主办银行关系。
和日本的主银行制度一样,我们并不将主办银行制度完全等同于关系型贷款,但可以将其纳入关系型贷款视野下观察。
主办银行制度自19%年实行以来,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各界的批评多于赞美,但这也为我国实行关系型贷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有关银行中小企业关系型贷款的理论基础
3.1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信息经济学分析
3.1.1人格化信息和非人格化信息
企业中的信息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有关企业经营者人品、个人素质、经营能力等方面的个人信息,这类信息具有与其所有者不可完全分离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人格化的信息;
另一类是有关企业经营方面的信息,包括资产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以及关于投资项目潜在盈利水平等预期信息,我们称之为非人格化信息。
人格化信息和非人格化信息的特征差异决定了其在融资契约缔结和贯彻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机理。
人格化信息具有不可保证性的特征,它无法被有效观测,更准确地说,信息需求者需要付出昂贵的成本才能观测到人格化信息。
其有效范围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这种网络的结点局限于家人、亲朋好友等。
而非人格化信息与企业经营者的个人素质、能力等无关,是一种可以以数据和书面资料形式反映的非人格化的信息。
对于银行等信贷提供者而言,有价值的信息应当是决策有用的,即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良好结合。
显然,人格化信息与非人格化信息在在决策有用性方面是有所差的。
3.1.2中小企业人格化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性
人格化信息主要包括经营者个人的素质和能力。
产生人格化信息的渠道只局限于有限范围的家人、亲戚、朋友、同事等人群之间。
这些人群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社会交往基础上的不同于正式关系的类型,社会关系相互交织并联结成了社会关系网络。
社会网络的有效运行依赖于长期交往中所形成的信任和道义约束力,而这种信任和约束力同法律约束力相比要脆弱得多。
当借款金额较大时,依靠个人社会关系网络所提供的人格化信任就会远远小于违约后的净收益,借款人的违约动机也就会大大增强。
由于外部资金提供者通常处于产生人格化信息的社会网络边缘或者网络之外,在短期内无法获得与网络中其他节点同等的信息地位,因此企业的人格化信息通常存在不对称性。
内生于社会转型的社会关系网络弱化问题则强化了企业与信贷提供者之间人格化信息的不对称程度。
为了削弱这种不对称性,外部资金提供者就有必要调查企业的信用状况、管理者的经营能力等等,借以对企业经营者的履约能力和意愿进行评估。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通常存在会计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经营记录不完整等问题,外部资金提供者无法通过传统的渠道调查借款人的资信尤其是经营者的个人素质和能力,人格化信息的获取存在较大难度。
这在一些家族式中小企业中尤其明显。
在这些类型的企业中,经营者往往来自家族内部,其人化信息常局限于家族内部,外部信息需求者无法从职业经理人市场等具有公开化信息的渠道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所以,就人格化信息而言,中小企业和外部资金提供者之间存在着较大企业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3.1.3中小企业非人格化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性
非人格化信息主要是经营方面的信息,主要产生于一系列客观的经营活动。
由于没有强制性披露的要求,中小企业的信息披露是一种自愿行为,企业就有动机根据自身需要生产信息甚至虚假信息。
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可以发现许多中小企业使用两套账簿,一套用于企业自身真实的会计核算,另一套专门用于应付税务、银行等部门。
显然,在这种情形下,中小企业的会计报表很难真实、完整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因此,金融机构等外部资金提供者就无法通过会计报表有效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以及投资项目的预期盈利信息,即收集相关信息的绝对成本将非常昂贵。
从信贷提供者的角度看,信息的收集和产生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在花费同等交易成本水平的条件下,由于中小企业的贷款数额往往少于大企业,外部资金提供者只能获取较少的潜在收益。
这就在相当于增加了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边际交易成本。
因此,外部资金提供者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出发,很可能会放弃收集某些信息的尝试,也就在客观上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程度。
从中小企业的内部信息产生机制来看,中小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是合二为一的,不存在决策权的委托与再委托情形,信息需要传递的层次比较少,因此出于利用信息的最优原则,企业所有者倾向于自己汇总信息并集中决策,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只要自己可以理解即可而不需要具备公共产品的标准化特征,因此,中小企业的信息结构在减少内部信息利用成本却增加了外部信息需求者的信息成本。
重复博弈的视角
关系型贷款所带来的经济绩效的提高也是一种银行与企业经过长期重复博弈而获得的“双赢”结果。
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借贷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选择与契约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多次博弈的过程。
在该博弈的分析中,做如下假定:
1)重复博弈的参与者即银行与中小企业都是理性的,在给定的情况下,他们作出的决策都是使自己的期望收益最大化。
2)双方具有完全的信息,即各自完全知道自己每个行为的收益,也完全知道当对方选择某个策略时的收益及应对策略。
3)在博弈过程中,没有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银行具有自主权和独立性。
假设银行有两种策略可进行选择:
提供贷款和不提供贷款;
中小企业也有两种选择:
按时偿还贷款和违约不偿还贷款。
那么,这个博弈双方有四种策略组合,见表1。
表1银行、中小企业博弈收益
偿还贷款(中小企业)
不偿还贷款(中小企业)
提供贷款(银行)
(+2,+2)
(-2,+3)
不提供贷款(银行)
(+3,-2)
(0,0)
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博弈矩阵从上述双方博弈组合策略看,图l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类的博弈模型,博弈的结果只有唯一一个纳什均衡,即(不提供贷款,不偿还贷款)策略组合,收益为(0,0)。
从这个纳什均衡结果看,如果只进行一次博弈,不足以达到(提供贷款,偿还贷款)的最优策略。
这个结果显然不是双方的最优选择,博弈存在帕累托改进的空间,即(提供贷款,偿还贷款),收益为(2,2)。
但在双方都不受对方约束的条件下,只能选择这样的低效率结果。
如果将这个一次博弈扩展为有限次完全且完善重复博弈,根据博弈理论对有限次完全且完美重复博弈的定理总结,对有唯一的纳什均衡的博弈而言,有限重复博弈的结果是一次性博弈均衡结果的简单反复,因为在有限重复博弈中,双方都不知道哪一期是末期,博弈双方都不会看未来收益而只注重目前利益。
但是,如果将这个博弈扩展为无限次重复博弈,则结果就会发生变化。
由于无限次重复,将涉及到对未来收益的时间价值判断问题,即存在时间贴现因素。
设中小企业和银行的时间贴现因子相同,都为r(0<
r<
1),r越接近于1,则表示博弈双方很有耐心,对未来收益的价值评价与当前收益相近;
反之,r越接近于O,则表示缺乏耐心,博弈双方对未来收益不关心或评价不高。
考虑到时间贴现因素,有理性的双方会对合作策略(即提供贷款,偿还贷款)与不合作策略(即银行不提供贷款或中小企业不偿还贷款)下所得收益进行比较后作出选择。
根据上面的博弈矩阵,如果始终选择合作策略,则一方的总收益R1为:
R1=(1+r+r2+…)×
2=2/(1-r)
如果某一阶段有一方选择不合作策略,另一方此后也会选择不合作策略,则不合作一方的总收益R2为:
R2=3+(r十r2+…)×
0=3
当R1>
=R2时,双方将始终采取合作策略,即2/(1一r)>
=3,解之,得r>
=1/3。
可见,只要r值足够大(本例中r>
=1/3),银企双方的合作收益将是可以获得的,从而走出了不合作的博弈困境。
因此,只要双方看重未来收益,看重合作给双方未来带来较大收益时,彼此将会采取合作与信任态度,建立关系型贷款。
关系型贷款的借贷双方都拥有某种市场力量。
从银行方面看,银行通过和企业建立的长期信贷关系会使银行具有市场控制权,对其贷款企业抽取高额租金。
同样,为了避免作为一个企业的唯一贷款者被锁定,也会寻找其他潜在的合作伙伴。
但当中小企业试图改变原基础银行或从多家银行借款时,可能要承受较高的转换和借款成本。
因此,在银企关系中,银行的市场力量一般强于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的市场力量具体表现在:
能从一家基础银行得到贷款的中小企业会利用“软预算约束”问题,胁迫银行为避免先期贷款的损失,而对其提供追加贷款;
但又为了避免被这家银行“敲竹杠”,可能会向多家银行借款。
在基础银行出现财务危机时,中小企业为控制风险,确保信贷的获得,会选择从多家银行借贷,即使需要承受额外的成本与附加的贷款条件,但如果基础银行安全、健全,没有亏损风险,中小企业一般不会冲淡关系型贷款收益,因为这种收益往往是最大的,并且在正常情况下能够长期获得。
虽然对中小企业而言,关系银行数目的增加,有助于降低银行控制企业和“敲竹杠”的能力,但市场的非完全竞争,使银行处于优势地位,中小企业为得到较多的金融服务,把一家银行作为基础银行,往往是最优选择。
表2的博弈模型将对此予以进一步说明:
表2银行与中小企业后阶段博弈
发展为关系型贷款
向多家银行贷款
胁迫要求贷款
(3,2)
(1,-1)
(-3,-1)
(2,3)
(2,1)
(-2,1)
(2,-3)
(-3,1)
(-3,-3)
在表2中,通过分析博弈双方在不同决策情况下的收益可以得出,在这个博弈模型中,(发展为关系型贷款,发展为关系型贷款)是唯一的纳什均衡解。
从上面两个阶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确定一家银行为主,不断的与其开展业务上的联系,得到较高的信用评级,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既可以得到获得贷款的好处,从长期来看,可能获得银行的低息贷款或运用较少的贷款抵押,中小企业可以将更多的资金运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避免现金闲置与现金流转效率低下等问题。
关系银行也降低了甄别不同中小企业质量的成本并得到相当可观的回报,所以中小企业与关系银行有充分的动机来建立这种互动关系,从而确立了关系型贷款制度的可行性。
4美日两国银行关系型贷款的发展经验
4.1美国银行关系型贷款的发展经验
从大量有关关系型贷款的文献可以看出,在美国,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时,需要通过建立长期、深入、稳定的关系来缓解两者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提高信贷市场的效率。
对信息不对称的破解,构成了美国关系型贷款的核心特点。
从这一点再深入下去,美国金融体系还有其它特点决定了或者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关系型贷款的存在与发展。
4.1.1银行业组织的分散和两级分化
美国银行业一个显著的特征是组织的高度分散化和两极分化,存在着众多的中小银行、社区银行。
美国的社区银行有着深厚的历史和人文传统,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美国社会崇尚独立、平等、互助和反对垄断的文化传统。
这些金融机构主要是以关系型融资方式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活动。
美国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每家中小企业一般都会与一家当地银行结成包括融资在内的全方位关系。
据统计,85%的美国中小企业有自己的关系银行,这些中小企业主要依靠这些银行提供主要的存贷业务、结算业务和其他金融服务。
4.1.2中小银行业务的创新
美国一些小银行结合关系型融资和市场交易型融资的特点开展了适合中小企业经济特征的金融创新。
这些金融创新主要围绕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展开。
相对来说,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和存货的评估较容易;
而且基于应收账款和存货而发放的贷款,实际是资产保证型的贷款,风险相对容易控制;
4.1.3社会文化背景
美国市场良好的信用环境和信誉机制对中小企业关系型贷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美国是一个有着浓重小企业情结的国家。
美国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作为一种商业文化而发展的。
大多数美国人对商业的眷恋特别集中于中小企业,存在着强烈的反垄断倾向。
4.1.4政府的支持
195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小企业法案》和《小企业融资法案》。
依据法案,1953年美国联邦众、参两院分别成立了小企业委员会,并同时成立了美国联邦小企业管理局,联邦小企业管理局在促进美国中小企业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4.2日本银行关系型贷款的发展经验
4.2.1二战后的日本经济腾飞时期关系型融资制度的运行特征
(1)以主办银行制度为基础的债权债务关系。
这种债权债务关系不是基于法律约之上,而是基于银企间长期交往关系之上。
(2)银企相互持股,并且持股具有长期和稳定性。
这种互相持股纯粹是以强化关系和实施监督为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取股权投收益。
(3)银行占主导地位的人事渗透模式。
银行向企业派驻董事或管理人员,主要为了便于掌握企业经营及财务状况,强化银行对企业的监督,同时也便于双方的信息交流和利益协调。
4.2.220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金融开放时期关系型融资制度的运行特征
在日本金融管制逐步放松,走向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经济环境发生了两大显著变化:
(1)从日本国内企业方面来看,企业经过数年发展和积累,自身实力增强,对银行的离心力也逐渐增强。
(2)从国际方面来看,进入1980年代后,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使美国开始指责日本市场的内部性和封闭性,要求日本政府改变一些传统的做法和惯例。
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也使得日本政府开始审视其原有的“护航舰队”的金融保护政策。
迫于国际压力,日本政府开始逐渐放松对金融的管制和对银行业的保护。
例如,1980年代初,日本逐渐放宽了企业发行债券的条件,非担保债券和企业债券的发行得到解禁。
与此同时,股票市场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此外,日本还出台了外汇管理修正案,取消了对国外融资活动的管制,财政部基本上对国内和国外的债券发行施行相同的管理标准,这使得公司能够在国外金融市场上发行公司债券和股票。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日本企业的融资和投资渠道变得越来越丰富,选择余地增多,关系型融资制度也由兴转衰。
4.2.3日本关系型融资制度变迁几点经验与启示
首先,日本关系型融资制度是在政府干预下形成的。
在经济社会发展初期,这种融资制度能够高效地实施社会资源配置,对经济起飞起到了促进作用。
当经济处于成熟期,市场建设完善,这种融资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企业 融资 中的 关系 贷款 设计 研究 最终版 毕业设计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