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研究6张图解读服装行业的供应链痛点和解决方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436555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03.23KB
行业研究6张图解读服装行业的供应链痛点和解决方案Word下载.docx
《行业研究6张图解读服装行业的供应链痛点和解决方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业研究6张图解读服装行业的供应链痛点和解决方案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ustomerOrderDe-couplingPoint,简称CODP,如图一),它是指如何决定库存的位置,以使得某些操作或者实体在供应链中的运行能够独立开来。
比如说,一件衣服储存在零售商处,顾客自己从货架拿下,付款买走,而代理商、品牌商看不到下单的过程。
这里,零售商的库存就是顾客和制造商之间的缓冲,这个库存点就是客户订单分离点。
分离点越靠近顾客,就越能更快的服务顾客。
这个点的位置就涉及到对顾客快速响应和更大的库存投入之间的权衡。
理解企业战略和市场环境对“客户订单分离点”的选择非常重要。
用成品库存来服务顾客的企业称为面向库存生产(Make-To-Stock)型企业;
根据顾客的特定要求来组装预装模块的企业称为面向订单装配(Assemble-to-Order)型企业;
为顾客从原材料到零件再到部件进行生产的企业称为面向订单(Make-to-Order)型企业;
面向订单设计(Engineer-to-Order)型企业则是顾客与企业一起设计,然后再从原材料到零件再到部件进行产品生产。
图一:
客户订单分离点
1.2服装业的生产组织方式
服装的订制化类似于面向订单装配、面向订单生产、面向订单设计的模式,国内有不少服装企业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尝试,目前看效果也不错。
这种尝试顺应了服装业从制造向服务转变的趋势,适应人们对服装个性化的要求。
服装个性化定制模式中,“客户订单分离点”的位置更靠近制造,是服装业商业模式的一种创新,属于服装业的战略决策的范畴,对库存投资产生重要影响(如图二)。
图二:
服装业客户订单分离点
我们谈论的服装业库存,集中在按库存生产型企业,服装业的大量企业属于这种大批量生产方式。
在大批量生产方式中,只有销售活动是由客户订货驱动的,企业通过“客户订单分离点”(CODP)位置后移而减少现有产品的成品库存。
2、从供应链管理角度思考服装业库存问题
创新是企业持续经营之本,服装业的创新包括不断地提升产品的设计能力,采用先进管理方法降低成本,将仓储、运输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优化营销策略等等。
但是这些创新手段似乎只局限于对供应链单个点进行优化改善,更加注重成本的管理,主要着眼在如何有效的降低成本,并没有从供应链的全局对企业战略、产品运营进行全方位分析优化,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以下从供应链管理的整体出发,从销售预测、信息系统、物流配送、柔性生产四个方面谈谈服装业库存。
2.1销售预测与“牛鞭效应”
长久以来,中国服装业已有意无意地走上了以量取胜的路子,以过剩的产量满足供应链下游环节的需求。
在分销模式上"
生产商—品牌商—代理商—零售商"
模式在服装业销售渠道中最为普遍,此模式下的销售预测信息是通过一年(春夏季,秋冬季)两次订货会在销售渠道各环节流动。
代理商通过当地零售商的订单量预估向品牌商订货量,品牌商以代理商的订货量为依据下单给生产商。
沿上述渠道产生的预测信息掺杂了各利益相关方的博弈,不见得真正反映了消费者的购买逻辑,与消费者实际需求存在不小差异。
代理商往往倾向订购较多的商品以备断货;
品牌商为满足代理商的需求而储存更多商品以备补货;
生产商为了应对品牌商的需求和生产环节的诸多风险,再扩大生产量。
从零售商开始沿着供应链到生产商逐级放大产量,最终在各环节造成库存压力。
供应链管理把这种现象叫“牛鞭效应”,“牛鞭效应”是类似大众服装品牌这种面向库存生产企业的天然缺陷,使得库存结构不单是成品,而且包含原材料和半成品。
在市场急速成长阶段,这种效应被市场增长所淹没,而一旦市场发生一点风吹草动,供应链个环节上的库存马上显现出来。
品牌商的营销部门如果能提前调研、再参考设计师对市场的敏锐触角来把握市场需求,引导买手的购买,这样从市场源头最大限度预防信息失真。
2.2终端信息“准确”“及时”传递到品牌商
服装业的“牛鞭效应”很大程度是由于信息从最终客户通过零售商向品牌商、生产商传递过程,无法实现准确、及时共享,使需求预测信息逐级扭曲放大而形成。
网络技术使信息分享变得实时、可靠且费用低廉。
通过销售终端系统(POS)、射频识别标签、条形码扫描器和自动识别的应用,信息可以直接从源头获取。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模型分操作系统、软件系统和操作系统三部分(如图三)。
图三:
基于互联网的管理信息系统模型
国外很多品牌商已使用基于互联网的管理信息系统。
以ZARA为例:
遍及各地的ZARA各门店把销售信息每天汇总发往总部,同时依据当前门店库存和当周销售状况每周两次向总部发出补货订单。
总部依据各门店的销售量和补货订单信息,可以分析判断各种产品是否畅销。
一旦分析显示有产品滞销,第一时间取消原定生产计划;
如果产品畅销,则安排预留的冗余产能迅速追加生产、快速补货,最大限度抓住销售时机。
如此快速实时的应对,没有高效可靠的信息系统是无法想象的。
国内服装业从运营模式来看,品牌商基本不负责生产过程及销售终端,对产业链上合作商信息控制更加困难,但应用信息技术,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共享是大势所趋。
可喜的是,信息化已经在国内服装企业逐渐展开,象EPR系统、零售商管理库存(RMI)及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等系统已经被应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信息系统的整合,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使经营者能更加关注信息的内涵以及运用信息做出更好的决策。
2.3物流配送系统
客户订单分离点后移有利于了解客户的真实信息,比如代理商或品牌商持有库存,但此模式对物流配送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
服装企业的库存管理多数沿用RMI模式即零售商管理库存模式,而是VMI卖方管理库存模式,这是一种高级供应链管理方式,由此衍生出的“零库存全退货”是一种更具优势的营销政策,简单地说,就是指零售商可以零库存,并且100%可以退货,分销商通过建立VMI物流配送系统实现库存的优化和再分配,通过整合上游生产资源,借力配送中心、终端信息化管理和仓储物流系统的支持,实现销售终端“零库存”情况下“卖一补一”(如图四)。
图四:
VMI物流配送系统
当然,VMI物流配送模式还不仅是一种中心配送模式,它的商业价值在于这种模式吸引着零售商大规模开店,闭店率也大幅下降,是很好的品牌拓展的模式。
ZARA就是以物流配送中心的方式满足散布在各地的零售商。
除了在总部拉科鲁尼亚的第一个建筑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的配送中心外,于2001年10月,ZARA又花了一亿欧元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东北的萨拉戈萨市建立了一个物流中心。
不但如此,ZARA还建立了两个空运基地,一个在拉科鲁尼亚,另外一个在智利的圣地亚哥。
ZARA的营销费用几乎全部投入物流系统的扩充和改善,以扩大配送范围,提高配送速度,快速送达各门店需要的产品。
有这些配送中心支撑,ZARA就可以保证所有欧洲的连锁店在一天之内收到货物,美国两天就可以到达,再远一点的中国、日本控制在三天之内送达。
生产商完成的服装成品,通过地下传送带网络运送到配送中心。
为确保每一笔订单能够准时、准确地到达目的地,ZARA采取每小时能挑选并分拣超过80000件衣服而出错率不到0.5%的激光条形码读取工具对服装成品进行分拣。
根据各门店下达的订单进行配送,通常订单收到后8小时内货物就可以被运走,每周给门店配货两次。
在欧洲的各门店由物流中心用卡车直接运送;
两个空运基地运送的货物到达美国和亚洲后,再用第三方物流运送到门店;
如果必要,也会利用轮船来运输,再结合第三方物流送达门店。
2.4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精益生产模式
ZARA的首席执行官凯斯特拉诺曾经说过,“在时装界,库存就像是食品,很快就会变质。
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减少反应时间”。
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市场环境的精益生产模式,通过看板拉动实现JIT,使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出厂的时间大幅缩小;
利用U字型产线、Cell生产模式保证制造系统的柔性,实现不同产品共线生产,均衡流动,以使生产系统的在制品减少到最少。
精益生产来源于日本的TPS即丰田生产系统,丰田喜一郎作为TPS的奠基者,一开始的初衷就是建立一种生产方式,在满足小批量多品种的市场要求下达到大量生产方式的效率,这一初衷和现今的服装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何其相似。
遗憾的是,以笔者的观察,国内大部分的服装企业并没有很好的着力构建自己的精益生产体系,仅仅依靠生产外包解决制造问题,放弃了挖掘制造业金矿的机会。
制造体系研究不同制造流程之间如何组织,生产能力如何设定,各加工工序单位产品作业时间、加工质量如何监控,以及计划如何协调等问题。
成功的制造系统使得加工过程的所有步骤都相互协调,而且能维持低成本并使浪费最少(精益制造体系如图五所示)。
图五:
精益制造体系模型
3.协同供应链运作模式
3.1无奈的“博弈”
服装业供应链参与者,在"
分销模式下,一般采用期货制度即品牌商把商品销售给代理商或零售商,成功转嫁库存风险,品牌商没有与零售商形成风险共担或共进退机制。
品牌商为了提高市场份额,往往要求代理商(零售商)超量进货,造成零售商库存不堪负重。
为了不让品牌商知道真实的销售和库存,零售商有选择性地使系统数据产生误差,使系统数据有利于自己;
品牌商无法判断数据的真实性,为了完成既定的销售额增长目标,采取进货返利等政策予以利诱。
品牌商、代理商、零售商的这种博弈,在市场总需求不变的前提下,为各个环节的库存增加推波助澜,使参与者各自的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
打破这种博弈,需要建立以品牌商为核心的供应链协同运作模式,把所有参与者绑在一条船上。
3.2以品牌商为核心的供应链协同运作模式
“博弈”造成整个服装业各方皆输,我们能做的是如何改善原有的经营模式,以更有效的精细化管理方式有效降低库存,保持生产商、品牌商、代理商和零售商的库存平衡,建立快速便捷的区域内甚至跨区域的调拨机制,最终实现生产商、品牌商、代理商和零售商在低库存状况下达成业绩增加。
以品牌商为核心的供应链协同运作模式下,品牌商通过产品组织设计体系推出产品;
生产商通过精益制造体系、并行工程技术,减少生产批量进行低成本柔性制造,减少采购与生产的总交货期;
品牌商(或代理商)通过高效默契的物流配送加速产品进入销售渠道的过程;
品牌商通过零售商及时、准确的销售信息迅速反馈调整,以驱动整个供应链各个环节快速协同运作,从而消解了整个供应链上的“牛鞭效应”,缓解服装业面临的高库存问题
图六:
以品牌商为核心的供应链协同运作模式
在以品牌商为核心的供应链协同运作模式中,供应链上所有参与者围绕品牌商的目标客户,在全程协同供应链计划体系下运转。
销售与反馈模块分为产品上市前的销售预测、订货计划、促销计划;
产品组织设计分为设计计划、产品推广计划、协同供应链计划;
采购生产分为面辅料采购计划、外协生产计划、自产计划;
物流配送分为库存计划、配送计划、补货计等(如图六示)。
以品牌商为核心的供应链协同运作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围绕消费者,通过顺畅的信息反馈机制,缩短前置时间,通过供应链的各环节消除包括时间在内的各种浪费,减少或取消那些不能带来增值的环节,以协同运作满足小批量多品种的市场要求。
在供应链协同运作的各个环节,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看,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其关键在于有效执行,以整合整个服装供应链,缩短从设计、生产到零售终端之间的距离,为品牌商的企业战略服务,从而提升品牌价值和竞争力。
服装业的库存的问题不仅仅局限在库存本身,很大程度上是供应链运作不畅造成。
任何企业在目前市场增速放缓的现实环境下,依靠单打独斗,独善其身解决效率问题在现阶段已不大可能。
可能的出路是探索改变传统的服装业分工组织方式,、业务流程关系,运用供应链管理技术手段,充分释放存量资源效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努力开发、探索适应服装市场多品种、小批量、短交期要求的新型业态。
走在最前面的品牌商应该探索运用运营与供应链管理方法,以尽可能密切和迅速的方式使得供应链各环节平衡,解决业界高企的库存问题,为企业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行业 研究 图解 服装行业 供应 链痛点 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