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第5册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436399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34.52KB
高二历史第5册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二历史第5册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第5册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
实质:
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目的: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2、《天津条约》
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
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4、火烧圆明园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圆明园抢劫,后纵火焚烧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
5、《北京条约》
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
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1、金田起义
1851年1月,洪秀全在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目标:
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表达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摆脱剥削的美好愿望;
局限性:
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即使是在太平军占领的地区,也未实行过。
3.天京变乱
1856年,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由强盛转向衰落。
4、《资政新篇》
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5、太平天国运动
失败的时间:
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评价: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反侵略双重性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
它的失败表明,旧式的农民战争不可能为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苦境的中国找到一条出路。
第4课洋务运动
1、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朝廷:
奕忻、文祥;
地方: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
2、总理衙门
1861年;
总理大臣:
奕忻;
主管内容:
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物;
地位:
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3、洋务运动
背景:
中国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恰逢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朝廷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购置外洋枪炮,兴办军工企业,效法西人,取其所长,以求自强,形成一股倡办洋务的思潮。
第一阶段:
主旨:
以“求强”为主,重点是“练兵制器”,旨在学习西方的军工制造及其科学技术,以增强军事实力。
主要史实
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军事企业);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国内最大的军事企业);
80年代,建立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后又建了北洋舰队。
第二阶段:
以“求富”为主,兴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由练兵制器转入民用制造。
1873年,李鸿章办上海轮船招商局(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和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
1877年,李鸿章在滦州办开平矿务局(近代中国最早使用机器采掘的大型煤矿)。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只是零星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
此外,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4、新式学堂
1862年,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人才。
5、派留学生
1872年,曾国藩派遣容闳率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
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和早期维新思想
1、近代民族企业
1869年,方举赞在上海办发昌机器厂(80年代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1872年,陈启源在广东南海设立继昌隆机器丝厂(近代中国第一家缫丝厂)。
2、办学兴教、翻译西书
定义:
西学传播的主要渠道;
代表:
江南制造局附设的译书馆;
1)给中国带来了新知识、新学问;
2)冲击了封建伦理道德和传统文化;
3)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社会风气。
3、早期维新思想
主要代表人物:
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
主张:
要求去除对民间资本的限制,大力兴办民族工商业,全面发展资本主义,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
开设议院,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废除八股取士制度,多办学校,广植人才。
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第6课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1、甲午战争
原因: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力增强,将侵略的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
经过:
1)1894年7月25日,丰岛战役,甲午战争爆发;
2)9月中旬,平壤战役大败;
3)黄海之战,日本海军完全掌握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
4)10月,辽东半岛战役,日军攻占了大连、旅顺等地;
5)1895年初,威海卫炮台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马关条约》
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
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第7课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
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概况:
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反对与日本议和,请求变法,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
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
2、《时务报》与《天演论》:
《时务报》:
公车上书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组织学会、发行报刊、创办学堂,继续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时务报》创刊于1896年,以“变法图存”为宗旨,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刊;
《天演论》:
严复是一位“致力于以译述警世”的重要思想家,发表译著《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3、戊戌变法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戊戌变法,前后历时103天,历史上又称“百日维新”。
政治上,广开言路,改订律法,澄清吏治;
经济上,提倡实业,开矿筑路,改革财政;
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派留学生等。
因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对于新政阳奉阴违,托词抗命。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以及康广仁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
戊戌政变之后,怀疑旧学、欢迎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
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
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攫取侵略权益的主要方式
提供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倾销商品。
2、“门户开放”政策
内容:
为了维护和扩大本国在华侵略权益,美国政府于1899年向英、俄、德、法、日、意等过提出了有关中国“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租借地和所有既得利益,同时主张各国在华“机会均等”,使中国成为全世界商业的一个开放市场。
“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中国的产物。
在扩大美国在华利益的同时,强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促成了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
3、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6月,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侵华。
4、《辛丑条约》
1901年9月签订。
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记不叙用”;
总理衙门必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辛丑条约》是继《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9课清末新政
1、清末新政
从1901年至1905年,清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新政”举措,涉及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各个方面。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2、“预备仿行宪政”
1906年9月宣布。
3.“责任内阁”
1911年5月,清政府颁布新内阁官制,宣布组建所谓的“责任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十三名内阁成员中,满洲贵族九人,汉族官僚仅四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七人,所以又称“皇族内阁”。
“皇族内阁”的成立,严重违背了宪政精神。
清政府借立宪之名欺骗国人、企图实现专制集权的目的完全暴露。
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兴中会的成立
1894年秋,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2、同盟会的成立
1905年,孙中山到日本倡议成立中国同盟会。
8月,同盟会在东京召开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宣布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创办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
同盟会所确定的“三民主义”纲领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以同盟会成立为标志,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3、“辛亥革命”
标志: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因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同时成立临时参议院。
《临时约法》:
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临时政府前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之手。
历史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
2)创建了中华民国;
3)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4)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5)给中国先进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的启发,使他们觉悟到必须另谋新的救国救民之路。
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第11课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
1、20世纪初欧美列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欧美列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欧洲仍然保持着优势地位,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欧洲事务牵一发而动全身。
与此同时,美、日两个非欧洲国家迅速崛起。
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产量以居世界首位,日本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仅次于美国。
1898年美西战争与1904年日俄战争后,美、日两国成为欧洲列强的强劲竞争对手。
2、“一战”爆发的原因
1)20世纪初,世界已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竞争激烈,冲突迭起
2)德国迅速崛起,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对老牌殖民强国英国形成巨大冲击
3)缺乏有效的国际组织
3、“同盟国”与“协约国”
主要国家及最终形成时间:
1)1879年,德、奥两国缔结针对俄国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
1882年意大利同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加入德奥同盟。
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形成,又称“同盟国”。
2)法、俄两国于1892年签订了主要针对同盟国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
为应付德国的扩张,英国也先后同法国、俄国签订军事协定。
三国协约形成,又称“协约国”。
4、巴尔干地区
成为欧洲“火药桶”的原因:
1)该地区小国林立、民族众多、宗教势力彼此交错、领土纠纷复杂;
2)它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竞相扩展势力范围,英、法、德、意也企图插手,攫取权益。
第12课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1、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
2、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接着,俄、德、法、英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影响:
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历时四年零三个月,战火遍及欧、亚、非三大洲,正式参战国有31个,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损失。
第1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
1919年1月到6月在巴黎召开
主导国及主张:
1)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尤为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
2)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维持英国霸权地位的同时,保证大陆力量的均衡;
3)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张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确保法国的大陆霸权。
1919年6月28日,与会国在凡尔赛宫签订《凡尔赛和约》,和约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第二部分是对德和约。
其把所有的战争罪责都推给了德国及其盟国,并对德国实行严惩。
2、凡尔赛体系
战胜国与德国原来的同盟国分别缔结了和约,总称《巴黎和约》,《巴黎和约》构成了决定战后国际格局的“凡尔赛体系”。
3、国际联盟
成立时间:
1920年1月
主要机构:
国联大会、理事会、秘书处;
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
缺乏对大国的制约力,以致无法有效维护和平。
4、华盛顿会议
英国、美国和日本为缓和矛盾,解决亚太问题和裁军问题。
时间及参与国:
1921.11-1922.02,美、英、日、法、意、比、荷、葡、中九国召开会议。
《四国条约》:
美、英、日、法签订,终止英日同盟、保证四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权力与和平关系;
《五国海军协定》:
美、英、日、法、意签订,提出美、英、日、法、意的海军主力舰总吨位之比为5﹕5﹕3﹕1.75﹕1.75。
该条约提升了美国的海军实力,英国的海上优势开始丧失,日本的海军力量发展受到限制。
;
《九国公约》:
保证了中国门户开放政策,使中国回到列强共同支配局面。
5、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通过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
6、战后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
1)政治上的霸权地位不断受到挑战;
2)经济上,由债权国沦为债务国;
3)殖民地体系日趋瓦解,由日不落国变为英联邦(1931年,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
7、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进步性:
1)建立了国际联盟这一世界性国际组织,以适应世界整体化进程的需要;
2)为20年代世界的相对平稳发展创造了条件;
1)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侵犯了其他国家的主权与利益;
2)无视殖民地人民的要求,继续维护殖民体系,对苏俄采取排斥的态度;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局面只是短暂的“休战”。
第14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
1)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召开。
2)1917年11月8日,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推翻临时政府,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
3)通过了《和平法令》与《土地法令》,决定俄国立即退出战争,废除土地私有制。
4)大会选举列宁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1)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进历史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2)它让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处和竞争的世界新格局。
3)它推动了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1、社会习俗变革的内容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和倡女权。
2、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
二次革命
1)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根本原因)
2)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直接原因)
1913年7月
李烈钧
地点:
江西
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很快失败了。
护国运动
1)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
2)1915年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
1915年12月——1916年6月
蔡锷
云南
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众叛亲离中死去,护国运动取得胜利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新文化运动
起始时间:
1915年9月;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主要阵地:
《新青年》。
主张用民主来反对专制独裁,用科学来破除盲从和迷信,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2、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文章
1918年下半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指出十月革命是20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
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1、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
简单经过:
北京学生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
6月,为声援学生,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主力由学生变为工人;
北洋政府迫于压力罢免了亲日派官员曹汝霖、张宗祥和陆宗舆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发生了变化;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4)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5)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举行(标志中国共产的的成立),会议最后一天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大会确定了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中共“一大”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党。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的意义:
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一步结合的重要标志。
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中共“三大”
召开时间: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独立性。
2、国民党“一大”
1924年1月;
大会通过的宣言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政纲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大会还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3、北伐战争
开始: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发开始北伐;
消灭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挺进到长江流域,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1、“四一二”政变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
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2、“七一五”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制造了“七一五”政变,标志大革命失败。
3、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26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4、“废两改元”
1933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废两改元”,确立了银本位制,银元成为单一的主币,为后来的法币改革奠定了基础。
5、法币政策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决定放弃银本位制,实施法币政策:
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1936年增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
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6、改订新约的内容
新约规定,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复习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