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初中第一册信息技术教案学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423160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79
- 大小:84.15KB
山西初中第一册信息技术教案学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山西初中第一册信息技术教案学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初中第一册信息技术教案学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探究”让学生通过举出生活中信息传递的实例,进一步理解信息的传递过程。
四、人类的信息活动
人类的信息活动分为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存储和信息传递等几个环节。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并根据教材第6页“信息岛”的介绍加以理解。
信息收集是对信息集中的活动和过程。
生活中看报纸、看电视、上网等都可以收集信息。
信息加工是将信息分析、表达出来是信息加工过程。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说出生活中一些信息加工的例子,通过自己体会的实例来理解信息加工的含义。
信息存储是将信息以各种形式保存起来就是信息的存储。
结合教材前面介绍的我国从古至今存储信息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信息存储的变化。
信息传递是把信息传送给另一方的过程就是信息传递。
教材在前面已重点介绍过。
“探究”属于扩展活动,让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事,思考自己以前做过的信息处理活动,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引导他们分析信息处理活动的每个环节,充分理解每个环节作用。
四、信息的价值与共享
信息的价值与共享是信息的特征。
有的教材中将信息的特征归为载体性、价值性、可传递性、时效性等。
其中载体性指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裁体,可传递性是指信息始终存在于传递过程中的。
这些特征实则是指信息的表现形式。
信息的时效性也只有信息满足“价值”条件时,才具有时效性。
所以本教材在这只涉及信息的价值性与共享性。
由于该部分理论性较强,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教师应举出例子,引导学生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结论。
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
使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五、信息社会
这一部分内容教材叙述了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发展历程,描述了各个社会阶段的特点,了解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从历史角度理解信息社会。
并且课后的知识链接“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的特点比较”详细阐述了两种社会形态的特点区别,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六、信息技术
在学生了解了有关信息的情况后,水到渠成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
教材中第11页的“知识链接”介绍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有关情况,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逐步发展历程。
教师还可以查找一些相关的小故事,让学生们更好的去认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以及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影响。
.
七、关于实践与探索
“实践与探索”是针对本课知识设计的两个小活动,是对信息相关知识的一个扩展、延伸和练习,通过完成作业可以对本课内容作一个总结。
作业1需要了解的信息有:
观看北京2008奥运会应该了解的信息,通过哪些途径获得?
作业2则通过观察、访问、记录、分析、归纳进一步巩固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和传递等活动。
《文本资源》
1.为什么使用“多媒体”表现信息
2.信息的三种表现形式
3.信息的十大特征
4.信息的特征
5.信息的要素
6.知识信息资源共享
1.为什么使用“多媒体”表现信息
人有视、听、嗅等感官,通过这些感官,人可以感知外部世界,把外界的信息传递到大脑。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占83%,听觉占11%,如果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会获得更多信息。
另外,对记忆力的研究表明,单用听觉,三小时左右能保持所获得信息的60%,三天后下降为15%;
单用视觉三小时左右为70%,三天后则为40%;
如果视听并用,则三小时左右为90%,三天后为75%。
上述结果说明,如果视、听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有利于保持更多的信息。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信息,调动人的视、听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使人在单位时间内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并且使人们对事物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
信息可分为三种具体的表现形态,即文字的、声像的和记忆的。
a文字形态的信息
文字形态的信息即以书面文字为载体的信息资料,一般分为十种类型:
1.报纸、期刊中与本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国际市场信息、社会信息,包括社会动态、时尚习俗、市价涨落、顾客情绪、自然灾害等。
2.供工作用的参考图书、专著、百科全书和专业词典。
3.有关的政府出版物、法律法规汇编、政策汇编。
4.宣传品。
5.统计资料:
与本企业相关的国内外经济技术统计资料。
6.各类专业文献、年鉴、国内外科技信息资料。
7.图谱、图录、样图、地图。
8.档案:
本企业、本行业的历史资料,包括史志、大事记等。
9.内部文献:
业务信息资料、本企业或行业的现实情况,一是静态资料,即几类基础材料、统计数据;
二是动态信息,即时常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
10.与本企业有关的人名录、名片、企业名录、电话号码簿、通讯簿等。
b声像形态的信息
声像形态的信息即脱离文字形式、以直接记录声音和图像的介质为载体的信息资料,这类信息资料的数量正随着其制作和传播手段的不断现代化而逐年增加。
目前直接记录国际化企业领导的讲话活动、企业的庆典、经营活动、公关活动和技术交流活动等的音像信息资料,大致有如下形式:
录音带、录像带、CD光盘、幻灯片、新闻影片、科教影片、唱片、实物模型等。
c记忆形态的信息
记忆形态的信息即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消息、情报,是指在人际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传播和被接收而只在人脑中贮存的、不具有确定的记录载体的信息。
2.信息的三种表现形式
文字形态的信息即以书面文字为载体的信息资料,一般分为十种类型:
1.报纸、期刊中与本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国际市场信息、社会信息,包括社会动态、时尚习俗、市价涨落、顾客情绪、自然灾害等。
2.供工作用的参考图书、专著、百科全书和专业词典。
3.有关的政府出版物、法律法规汇编、政策汇编。
4.宣传品。
5.统计资料:
6.各类专业文献、年鉴、国内外科技信息资料。
7.图谱、图录、样图、地图。
8.档案:
9.内部文献:
1O.与本企业有关的人名录、名片、企业名录、电话号码簿、通讯簿等。
声像形态的信息
记忆形态的信息
记忆形态的信息即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消息、情报,是指在人际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传播和被接收而只在人脑中贮存的、不具有确定的记录载体的信息。
信息有十个基本特征:
1.可量度。
信息可采用某种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并进行信息编码。
如现代计算机使用的二进制。
2.可识别。
信息可采取直观识别、比较识别和间接识别等多种方式来把握。
3.可转换。
信息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
如自然信息可转换为语言、文字和图像等形态,也可转换为电磁波信号或计算机代码。
4.可存储。
信息可以存储。
大脑就是一个天然信息存储器。
人类发明的文字、摄影、录音、录像以及计算机存储器等都可以进行信息存储。
5.可处理。
人脑就是最佳的信息处理器。
人脑的思维功能可以进行决策、设计、研究、写作、改进、发明、创造等多种信息处理活动。
计算机也具有信息处理功能。
图书一直是人类记录和传播信息的最有效的手段,至今依然如此。
图书市场始终是最活跃的地方之一。
没有图书,人们的生活将不可想象。
6.可传递。
信息的传递是与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同时进行的。
语言、表情、动作、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话等是人类常用的信息传递方式。
7.可再生。
信息经过处理后,可以其他形式再生。
如自然信息经过人工处理后,可用语言或图形等方式再生成信息。
输入计算机的各种数据文字等信息,可用显示、打印、绘图等方式再生成信息。
8.可压缩。
信息可以进行压缩,可以用不同的信息量来描述同一事物。
人们常常用尽可能少的信息量描述一件事物的主要特征。
9.可利用。
信息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和可利用性。
10.可共享。
信息具有扩散性,因此可共享。
4.信息的特征
(一)信息的客观性
信息是事物变化和状态的客观反映。
由于事物及其状态、特征和变化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所以反映这种客观存在的信息,同样带有客观性。
(二)信息与载体的不可分割性
信息必须借助于文字、图像等载体,才能够表现,被人们所感知,人们才能识别信息和利用信息。
(三)信息的价值性
信息一经生成并物化在载体上,就是一种资源,具有可采纳性,或称之为有用性。
信息具有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些方面的需求,被人们用来为社会服务。
(四)信息的时效性
信息是有时效的,信息的使用价值与其提供的时间成反比。
信息提供的时间越短,它的使用价值就越大。
(五)信息的可分享性
信息的交流,一方得到新的信息,而另一方并无所失,双方或多方可以共享信息。
(六)信息的可传输性
信息的传输通过信道进行,信源发出信息后,经由信道传递至信宿。
(七)信息的可扩散性
信息富有渗透性。
它总是力求冲破自然和人为的约束,通过各种渠道和传输手段,迅速散布开去,扩大其影响。
(八)信息的可加工性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信息,人们需要对大量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筛选、分类、整理、概括、归纳,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九)信息的可再现性
信息作为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它为人们接受、认识的过程,也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过程;
信息的内容可以物化在不同的载体上,传递过程中经由载体的变幻而再现相同的内容。
(十)信息的可存贮性
有时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非立即要用,有的当时用了,但以后还要参考,人们便把信息进行存贮。
(十一)信息的积累性
人类知识宝库的不断丰富和扩充过程,就是信息经过系统化、抽象化和规律化形成知识的长期积累过程。
(十二)信息的延续性和继承性
信息的作用是延绵千古,日久天长的。
(十三)信息的可开发性
信息作为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的特点,反映事物本质的和非本质的信息往往交织在一起,又由于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人们认识上的一定局限性,获取信息是需要开发的。
(十四)信息的可再生性和可增值性
信息在不同时间、地点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并且这种意义还可以引申、推导、繁衍出更多的意义,从而使信息增值。
5.信息的要素
如果信息是用语言来表达的,它就具有一定的语义。
从广义上讲,这种语义并非专指用人类语言表达的意义。
有些鱼类在水中能够发出一种只有它们自己才懂的信息,这些信息也是有意义的。
从狭义上讲,信息一般要求都能够为人类破译并理解,因而都能用人类语言表达。
差异要素
信息表现差异才成为信息。
信息表现的差异主要有:
(1)有与无
表现“有”、“无”差异的信息是最简单的信息,是最原始的信息。
(2)多与少
多少是了解世界不定性中部定度的量值。
“多”与“少”是一个定性概念,“多少”是一个定量概念。
多少还可以表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了解程度。
(3)强与弱
对客观事物在运动中所产生的力的强弱的了解,也是人们在了解客观事物众多要解决的不定性中不定度的一个重要量值。
(4)时空差异
人们随时随地都可获得信息,但在什么时候和在什么地方能够获得信息是无法预知的。
事物的特征经过表现与传递,为其他事物所感知才能称为信息。
两个事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叫做通信,信息传递过程,也叫通信过程。
信息是事物特征的表现,这些特征是靠物质介质和物质载体来表现的。
6.知识信息资源的共享
在知识的生产与应用,即知识创新和应用的实践过程中,对知识信息的采集、分析、加工和处理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实际上,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往往决定了其认识事物和驾御事物发展的能力。
在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随着科技、文化进步在经济发展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人们对提高获取、利用知识信息的能力,产生了越来越高的追求。
对显性知识信息的共享而言,图书、期刊、报纸、论文集、快报、电台电视节目等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手段,已经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全面、系统、便捷地获取知识信息的需要。
将这些媒体所载的知识信息加以数字化加工、集成化信息整合,从简单到复杂,国内外相继产生了期刊、图书、报纸等各种传统媒体信息内容的题录数据库、文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多种形态的信息资源。
其通过网络、光盘等数字化媒体进行传播,大大提高了人们获取、利用知识信息的能力。
将这些数字化的信息资源集之大成,便产生了近些年来在图书情报界方兴未艾的“数字化图书馆”。
此外,以光盘、网络形式直接出版的数字化图书、期刊在我国也已经开始出现。
对隐性知识信息的共享而言,低效率、高成本的传统会议、讨论、通讯等手段正在逐步被代之以网络会议、网络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但是,脱胎于传统图书馆职能的数字化图书馆,其所拥有的信息资源虽然可以通过标题、关键词、作者、内容分类特征等“元数据”进行关联检索,甚至可以进行简单的全文任意词检索,然而对于“求知者”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来说,并不能迅速而准确地提供全面、系统、针对性的知识信息。
加之这些数据库在结构、信息加工标准和质量上的差异,使得数据库之间的信息关联、内容关联更加难以实现。
在这个意义上,在现有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目标下开发的知识信息资源,本质上还只是一本一本“堆积”起来的数字化图书、期刊。
除了信息量大、检索查询速度快等方便之处外,数字化图书馆使人们感受到的获取信息的手段与方式,依然类似于传统图书馆的“计算机书目检索”与“开架借书”,与在现代信息技术水平之下人们追求的信息资源共享所应当达到的境界还相距甚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人们进入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的高级境界,多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企业在信息资源共享方式的设计和服务技术的实现上不断改革创新,陆续推出了不少新的知识信息资源产品和服务技术与模式。
如知识挖掘、个性化服务、知识可视化等。
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知识服务”理念,明确提出了现代信息服务业的任务和目标,成为当今知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设计的核心指导思想。
在这种共享模式之下,人们从知识信息资源中获取的不仅仅是一条一条信息,而是一个一个针对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即知识。
它或许是现成的以一篇文章、一个软件、一个专利报告、一章一节教科书、一条一条百科全书、一段录音或影视直接表述的显性知识,或许是隐含于多个或大量显性知识信息的、有待进一步理解、抽象、领悟的隐性知识,也或许是人们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显性化了的隐性知识。
这样的知识信息资源的共享方式,已经成为现代信息服务业所追求实现的高级境界。
第二课
计算机——信息处理工具
信息处理需要信息处理工具,当今使用最广泛的信息处理工具是计算机。
本课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和计算机应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说出微型计算机的主要硬件设备的名称及各自的功能;
了解主机内部基本构成,理解硬件设备之间的连接;
理解计算机软件及其重要作用。
本课建议1课时。
1.
从手脑计算工具到计算机器
这部分内容介绍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从手指计数到今天的计算机,要学生还是从历史角度来认识计算工具。
学生可以阅读教材中的信息岛“计算机器理论的发展”和“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深入理解计算机器及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教师还可以通过更具体的实例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
2.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这一部分内容是比较抽象但又非常重要的内容。
教材14页信息岛中给出了计算机工作原理图,图中的实线代表“控制信号”的流向,包括原始数据、中间数据、处理结果、程序指令等。
虚线代表“数据信号”的流向。
接下来教材对组成计算机的五大部件输入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出设备作了详细的介绍。
计算机具体的工作流程学生可以参考教材16页的信息岛“计算机工作过程”了解。
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该部分内容,可以先介绍一个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再让学生结合例子阅读教材,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结论。
15页信息岛“总线”介绍了计算机传送数据和指令的三种总线,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工作过程,学生作为阅读材料了解一下即可。
3.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计算机硬件是由各种器件组成,直观地看,计算机硬件是一组设备,它是计算机工作的物质基础。
教材在这部分安排了一个活动,即让学生打开计算机主机箱,对照图片,分别找到相应器件。
学校有条件的话,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将某些部件如内存条、硬盘等拆卸下来观察,而不是传统的教师在前面演示、学生观察这些硬件设备。
对于硬件各部分的功能,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信息,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搜索了解,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一一讲授。
该部分只要求学生知道硬件的基本组成和各个部分的主要功能即可,更深的技术原理性知识不需掌握。
4.计算机软件系统
计算机软件系统相对来讲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使用各种系统软件(如Windows)和应用软件(如Word、WPS、“画图”软件等),使学生得到直观感受。
计算机软件系统部分只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什么是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及其它们的作用即可,同样不需掌握技术原理。
5.计算机的应用
计算机的应用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学习和生活方式随之改变,信息技术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设计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去了解计算机应用的行业、领域,并组织学生讨论。
6.关于实践与探索
“实践与探索”是要求学生列出组装计算机的配置清单,需要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器件和各器件的市场价格。
学生可以实地到市场去做调研,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市场价格,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1.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
2.计算机的发展史
3.为什么计算机采用二进制
1.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
计算机的产生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技术大事件之一。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
一、计算机的发展史
根据计算机所采用的物理器件不同,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代:
电子管计算机,开始于1946年,结构上以CPU为中心,使用机器语言,速度慢、存储量小,主要用于数值计算。
第二代:
晶体管计算机,开始于1958年,结构上以存储器为中心,使用高级语言应用范围扩大到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
第三代: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964年,结构上仍以存储器为中心,增加了多种外部设备,软件得到一定发展,计算机处理图像、文字和资料功能加强。
第四代:
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971年,应用更加广泛,出现了微型计算机。
计算机硬件发展的同时,软件始终伴随其步伐迅猛发展,就计算机的编程语言而言,也划分为三代。
机器语言。
每条指令用二进制编码,效率很低。
汇编语言。
用符号编程,和具体机器指令有关,效率不高。
高级语言:
如FORTRAN、COBOL、BASIC、PASCAL等都属于高级语言。
二、我国计算机的发展
我国从1956年开始电子计算机科研和教学工作。
1983年12月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
1992年11月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0亿次的“银河Ⅱ”巨型计算机;
1997年研制成功每秒运行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
三、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的发展向微型化和巨型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2.计算机发展史
(早期
1854年-1890年
1890年-20世纪早期
20世纪中期
20世纪晚期-现在)
1666年,在英国SamuelMorland发明了一部可以计算加数及减数的机械计数机。
1673年,GottfriedLeibniz制造了一部踏式(stepped)圆柱形转轮的计数机,叫“SteppedReckoner”,这部计算器可以把重复的数字相乘,并自动地加入加数器里。
1694年,德国数学家,GottfriedLeibniz,把巴斯卡的Pascalene改良,制造了一部可以计算乘数的机器,它仍然是用齿轮及刻度盘操作。
1773年,Philipp-Matthaus制造及卖出了少量精确至12位的计算机器。
1775年,ThethirdEarlofStanhope发明了一部与Leibniz相似的乘法计算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 初中 一册 信息技术 教案 学习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