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考试 考试重点整理教育管理学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418223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42.38KB
管理学考试 考试重点整理教育管理学Word下载.docx
《管理学考试 考试重点整理教育管理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考试 考试重点整理教育管理学Word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格化的自律要素。
包含了基本的“社会契约”思想。
3.国家重于社会,国家职能在于组织社会改革。
包含了基本的“福利国家”思想。
4.不希望社会历史的进化直接从谋求公众权利的社会运动中产生,而要通过有权进行社会管理的“互利的共和体”的政治调节来实现。
二、科学管理与教育管理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
目的:
使工人劳动生产率最大化。
重心:
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要点:
①科学的工作分析:
观察和测量;
②人员的选择:
选择、培训和培养;
③管理合作:
管理者和个人合作;
④功能性监督:
管理者和工人有分工。
资料:
在社会整体性的进步中,没有相应的管理创新,社会转型的顺利实现是不可能的。
资本主义:
泰勒制强调科学知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运用,用科学知识和相应的组织制度来规范和引导个人或集团的社会行为,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运行提供了新的整合方式。
社会主义:
泰勒制建立在”完全理性“的基础上,认为世界上没有问题是不能解决的,因而可以通过科学的考察而预测出事物将来准确的发展方向。
这种完全理性设计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泰勒1923年曾说道:
“对我而言,奉献一个人的全部生命和财富仅仅是为了增加制造企业的利润,那将是可笑的。
“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思想
①区别经营和管理,指出管理包括在经营(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之中。
②认为管理功能包括计划、组织、命令、协调和控制。
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
③倡导管理教育
④提出14项管理一般原则
⑤重心是管理原理和原则的理性化
(三)科学管理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1.20世纪初,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工人阶级不断开展争取受教育权的斗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普及义务教育。
学校数量增长,政府和社会团体对教育投入增加,学校效益受到关注。
2.传统学校在管理上存在浪费。
3.教育管理人员不得不放弃传统观念,转向接受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取向。
总结:
教育管理的一切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效率,为此他们就要求教育管理人员重视学校的工作效率以及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学习效率。
并把经费的分配与教学成本联系起来。
弗兰克·
斯波尔丁——教学成本
学校组织的总效率是直接和员工的工作效率结合在一起的。
学校管理人员通过安排教师工作任务,即把经费的分配同教学成本联系起来。
富兰克林·
鲍必特
要提高学校行政效率,首先确定学校产品的理想标准(毕业生标准)、规定学校的生产方式、生产者必备的资格和工作准则。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被应用到教育管理中
关于这一点,雷德蒙·
E.卡拉汉在《教育与效率崇拜》一书中,生动地描述了美国学校的学监是如何很快接受了当时商界和实业界管理人员的价值观和做法:
强调效率,严格执行详细的统一工作程序(常常要求每分钟的标准工作程序,供教师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使用)、细致的决算程序。
虽然教育行政者对此心存疑虑、然而学校、学监却采用商界经理人等居高职之士的行话和做法,急于跟随时代潮流。
埃尔伍德·
P·
卡伯利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
他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教育界的杰出学者,1916年,他在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科书中,认为学校是“一座工厂,其中的原材料有待于重新塑造和加工成满足不同生活需要的产品。
三、科层管理理论与教育管理
(一)韦伯官僚体制(科层制)理论的核心
专业分工;
等级权力体系;
制度化管理:
对法理化规则的遵从;
非人格化:
人员聘用和晋升以专业能力为取向
(二)科层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影响
代表人物:
马克斯·
韦伯(MaxWeber,1864-1920),德国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
公认的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
组织理论之父。
《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3)
1.学校管理学界从1945年以后开始对韦伯模式发生兴趣,试图改变学者型校长的权威地位,
使学校行政组织公正、合理、合法,每个教职工有权在学校组织中享受民主权力,正常的晋升机会。
美国马克斯·
阿博特最早提出学校组织有些特征符合韦伯原则:
学校组织有分工;
明确而严格的规章制度;
学校管理的理性化以及教职工按职位等领取报酬。
2.但是,也有人认为,尽管学校组织在许多方面与科层组织相近似,但是终究与企业、机关
不同:
学术权力VS行政权力等
3.其中,以校长的因素至关重要:
(1)校长是法人代表,权力最大,责任也最大。
(2)校长的领导方式至关重要:
如果校长的领导方式较富有人情味,那么教师更愿意合作,并努力于科研和教学改革;
教师更有工作热情和社会满足感;
校长和教师间容易保持公开接纳的气氛;
教师把校长的行为看成是官方角色与个性特点的自然结合。
总之,特色学校须有特色校长,有效学校须有有效校长。
四、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与教育管理理论
(一)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乔治·
埃尔顿·
梅奥(GeorgeEltonMayor,美,1880-1949),行为科学(人际关系阶段)的奠基人。
《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1、梅奥和“霍桑实验”
①四个阶段的实验:
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大规模访谈和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
②结果:
无论工作条件是改善还是取消改善,试验组和非试验组的产量都在不断上升;
生产小
组内有一种默契,奖励性工资并未象传统的管理理论认为的那样使工人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效率;
职工感受到关心后,生产率得到提高。
②结论:
1、影响生产率的是社会环境因素;
2、正式组织内存在非正式组织。
2、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人力资源阶段)
(1)代表理论
①关注人的需要层次的研究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安全、交往、地位、求知和求美、自我实现
麦克雷戈X理论和Y理论。
(性善论和性恶论)
赫兹伯格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理论。
②关注人的行为控制的研究
③关注目标与人的心理相互影响的研究
(2)研究重点:
人性假设是出发点;
激励理论是核心内容;
群体行为理论是重要支柱;
领导行为理论是重要组成部分。
(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1、70年代以后,在行为科学理论的影响下,教育管理学家更加重视教职员在管理中的主体地
位,采用科学的方法了解社会与学校中各种因素对个体或群体行为的影响。
2、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自我激励,自我调控;
自我完善的能力。
3、教育管理者要善于分析、研究教职工、学生的需要层次和结构,改善校内外的人际关系。
五、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教育
(一)传统行政理论:
威尔逊和韦伯
威尔逊的主要思想和成就
1“把那些傻呆呆做功课的男孩儿们变成思考的男人”。
2“为国家服务,为所有的国家服务”
3提出构建公共行政学科的必要性,指出公共行政的研究可以使政府的效率得以提升。
4提出行政与政治的二分法,(Politics-AdministrationDichotomy),认为行政管理并非政治影响范畴,“去政治化的政治”。
5“自治、民主政府、集体安全、国际法、以及一个国家间的联盟,……他的预见和他的外交学或多或少地为20世纪定下了基调。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传统行政理论的批判
1、对“政治—行政”二分论的批判:
①现实中的政治和行政是不可分的,行政无法实现“价值中立”。
②二分论往往造成行政机构的保守和低效。
2、对“科层制”的批判:
①组织僵化,缺乏适应性。
③过分理性化,缺少对人的合理要求的关注。
④对非正式组织关注不够。
(二)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公共选择理论
1、代表人物:
詹姆斯·
麦基尔·
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奠基人和宪政经济学之父,发展公共选择理论的重要学者,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公共选择理论:
经济学在政治方面的应用》
2、主要思想
•政府不是一种理想的制度。
•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
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
其要素分别是:
消费者、厂商、货币和选民、利益集团(需求者)和政治家、官员(供给者)和选票。
•个人主义: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
经济理性:
人们的经济决策和政治决策都会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政治交易:
人们通过政治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制度。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校本管理:
政府制定战略、确定使命、制定政策、提供资源;
学校在框架内自主管理。
•择校运动:
政府提供教育资源,学生和家长自由选择学校,教育市场化的生动体现。
•特许学校:
打破垄断,发挥社会力量办学,办出特色。
•公立学校私营化:
政府放权于社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
六、行政伦理学的发展与教育学
•1、道德是什么?
从义务论、功利主义到正义论
•2、义务论:
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
真正的自由是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
国家的功能和目的在于维护法律秩序,保证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实现,而不是公民福利和世俗幸福。
•3、功利主义:
每个人都应追求自己的利益;
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公共利益;
建立政府就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
•4、罗尔斯的“正义论”:
所有的社会基本的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对一些或所有的社会基本善的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
•第一,每人都具有平等的权利取得与他人相同的利益。
•第二,可以存在不平等,但这是为了保证社会处境不利的人获得与其他人一样生存与发展机会。
新公共行政理论
背景: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风起云
涌,行政学因此特别关注公共行政中的公正与社会公平的问题。
基本观点:
“社会正义”是除了效率和经济之外的公共行政学的第三个规范性支柱,应促使“社
会公平成为公共行政的精神”,“推动政治权力以及社会福利转向社会中那些缺乏政
治、经济资源支持,处于劣势境地的人们。
在美国,“新公共行政理论”从未真正被广大学者和实践者们接受,而是被看做“一次
伟大的失败的尝试”。
而在大西洋彼岸的欧陆各国的行政改革中,这个理论却得到了高度的回响。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
对教育的影响:
更加关注教育公平。
本章题目:
无
一、教育组织
1.概念:
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建立的由机构、人员、职权、制度和文化等要素组成
的相互协作的开放系统。
2.教育组织(组织)的特点:
实现特定目标的系统;
人造的系统;
协作的系统;
开放的系统;
社会的系统。
3.教育组织的特殊性:
教育组织目标的多样性;
教育组织结构的复合性;
教育组织过程的协
作性;
教育组织结果的价值性;
教育组织的学习性。
4.教育组织的功能
外显:
对人的培养
内含:
教育组织所具有的对教育管理产生的功效以及实现这种功效所具有的能力。
目标整合的功能(高考);
职能分化的功能(招生/培养/就业);
任务分解的功能
沟通协调的功能(校长信箱);
聚合扩张的功能(社会资本)
二、教育组织结构
1.定义:
组织内部纵向各层次工作群体和横向各部门的设置及其关系的总和。
2.要素:
包括机构设置、职位、权力关系、沟通网络等正规部分和技术、组织内部的社会心
理等非正式部分。
3.具体形式:
机械结构:
直线型;
职能型;
直线—职能型
附加结构:
矩阵型;
事业部型;
委员会型
三、教育组织权力
1.权力的定义:
①狭义的政治学定义:
政治上的强制力量(power);
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authority,职权)。
②在社会关系中实现自我意志的可能性。
(广义的社会学的定义,韦伯)
2.权力的来源
根据来源不同,权力可划分为“正式权力”和“非正式权力”。
正式权力:
即职权,来自神授或民赋;
非正式权力:
除职权之外的一切权力,来自个人品质,如德性、知识、能力等。
3.教育组织的权力
奖赏权、强制权、人事权、财产权、组织管理权、发展权
包括组织的非正式权力(组织文化的影响力)和领导人的非正式权力(专长权和感召力)。
四、教育组织建设(结构和文化建设)
(一)教育组织结构建设
1直线型与职能型结合:
把教育组织作为专业组织设计和建设;
根据专业化岗位职责聘用合
适人员;
根据不同类型的教育组织的特点运用直线职能制;
直线和职
能的结合不能削弱直线的职权,也不能限制职能权力的发挥。
2集权与分权有效结合:
授权、汇报、监督
3层级与跨度合适:
加强对组织成员的培训;
明确而合理的授权;
切实可行的计划和目标;
良
好的信息沟通;
必要的现场管理
4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配合:
①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组织计划和目标;
②建立明确的指挥线路和职位结构系统;
③建立健
全组织的规章制度;
④建立组织参与管理机制;
⑤注意组织系统的开放性;
⑥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
(二)教育组织文化建设:
1创建组织文化;
2维护组织文化;
3变革组织文化
学校组织文化:
所谓学校组织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教学活动中所沉淀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1)文化有强弱之分,但无价值高低。
(2)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层次。
(3)用英雄人物、仪式和典礼、校园建设来创建、维护和变革学校文化。
T4:
根据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开展通识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学分制改革等政策是其中的重点措施。
一、教育行政体制
1概念:
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换言之,也就是国家对教育的领导
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构成:
①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
②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
③各级教育行政机构
相互间的职权划分;
2类型
(一)集权制和分权制(职权划分)
◆集权制:
国家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服从和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和统治。
中央
和地方的关系,明显表现为一种垂直的、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
e.g.法国,前苏联,中国
优点:
◆有利于统一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有利于制定统一的教育发展规划。
(效率+)
◆有利于促进教育标准的统一,各地可据之评估和检查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
(卓越+)◆有利于中央调节各地教育的不平衡发展,加强对落后地区教育事业的扶持和帮助。
(公平+)
缺点:
★不利于调动地方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卓越—)
★中央集中管理,地方缺少自主权,客观上使得地方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趋于保守、僵化,缺少灵活性。
(效率—;
自由—)
★容易形成不顾地方特点和条件,强求一致的局面,对地方因地制宜发展教育事业造成不利影响。
(公平—)
法国:
典型的中央集权教育管理
法国国民教育部统领全国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考试设置、教育预算、人事等各方面的教育大权,通过“教育部—学区—省—市—镇”这样一条垂直行政路径统一指挥全国教育系统的运作。
安排有严格的教育督导制度,以保证教育政令的贯彻。
公立私立学校都在教育部的监管下。
凡是全部或部分接受政府经费补助的私立学校,人事聘用必须经过教育部认可,未收到教育部补助的,也需要接受教育部视导和监督。
地方分权制
★含义:
国家的教育事权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执掌,以地方自主管理为主的制度。
在这
样一种制度下,中央和地方有各自的职责范围,维持着一种相对独立而非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所以这也是一种平行的管理体制。
e.g.美国(绝对分权)、德国(有限分权)、加拿大
①教育行政权力分散,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发展教育,使教育适应于地方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需要;
②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执掌有关教育权力,有利于充分发挥其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③地方自主管理教育事业,有利于地方及时处理和决断有关教育问题,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①教育行政权力分散,不易统一政令、统一标准、统筹规划及统筹兼顾;
②各地条件不
同,对教育事业的认识不同,容易造成教育的不平衡发展;
③各地自主行政,中央调控能力有限,不利于组织地方之间的教育协作。
(二)从属制和独立制(隶属关系)
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一般行政对教育是直接指挥监督还是间接干预。
我国属于前者,设置于各级地方政府内的教育厅(局)等教育行政机构均归本级地方政府统辖。
美国实行学区管辖,学区设教育委员会,独立于地方政府的一般行政之外,学区独立征收教育税,财政独立,政府仅给予一般的指导建议。
从属制
含义:
从属制主要指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接受政府首长的领导,而
不能成为脱离政府的独立组织。
★有利于政府统筹规划,协调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育管理部门在政府的领导下行使管理职权,有利于加强教育行政管理的权威性。
缺点:
★在政府财政困难时期容易在工作安排中出现重经济、轻教育的情况,
★由于政府首长任期的限制,容易导致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热衷于追求短期效果,而忽视教育的特殊性,不按教育规律办事,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损害。
独立制
指地方教育管理机关不属于地方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不接受地方政府首长的领导,脱
离一般行政而独立存在。
★有利于避免外行领导内行,实现按教育规律办教育
★有利于避免同级一般行政对教育的不必要的干扰,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教育管理独立于一般行政管理之外,不利于发挥政府办教育的积极性。
★不利于教育事业与社会其他事业的协调发展。
(三)专家统治制和非专家统治制(机构设置)
分类的依据:
教育管理决策权是否由教育专家掌握。
专家统治制一般要求教育行政首长具备一
定的学历,且是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专家。
专家统治
有利于教育行政首长专业化;
有利于对教育事业进行科学管理,按教育规律办教育。
容易将注意力局限于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忽视教育与社会其他方面的联系,导致教育
行政决策的片面性,出现就教育分析教育的情况。
非专家统治
教育行政首长或领导者由非教育专家担任的制度。
这种制度一般应用于教育决策或政策
制定机关。
★有利于密切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全社会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
★有利于加强学校与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创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容易出现不顾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乱决策、瞎指挥的问题,从而影响教育决策和教育
政策的科学性。
二、我国教育的行政体制及其改革
(一)我国现行教育行政体制
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是根据1963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设立的。
即中央政府一级设立国家教育部,地方的省、市、县、乡四级、省设教育厅、市、县设教育局,乡设教育科、室(组)等专门性的教育行政组织。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组织均受中央统一领导。
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其基本形式属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制度,也就是说,是
一种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中央管理与地方管理适当结合的制度。
就隶属关系而言,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之间存在着上下级的关
系,同时作为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国家教育部、地方教育厅、教育局等,隶属于同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体现了一种从属制。
(二)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1基础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第一次变革:
“人民教育人民办”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要求“为了保证地方发展教育事业,除了国家拨款外,地方机动财力中应当有适当比例用于教育,乡财政收入应主要用于教育”。
1986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第二次变革:
义务教育政府办
★2000年3月,农村税费改革的序幕在安徽揭开。
★2001年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并要求中央和各级政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2005年12月2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提出,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中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地区。
◆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该法规定: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这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成为国家意志,实现了由“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重大历史性转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实行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
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办法,多种途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完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探索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随迁子女非义务教育阶
段教育保障制度。
2高等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直接主
管教育工作的李岚清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
1994年、1995年和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召开了三次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在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明确了改革思路。
◆1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学考试 考试重点整理教育管理学 管理学 考试 重点 整理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