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409366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3.34KB
最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
《最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需要。
目前我校已建成校园网,实现了班班通并通过光纤接入外网。
具备了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硬件条件。
但我校教师队伍年轻化,有近一半教师来自中学,他们虽然文化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丰富,但小学学科教学法和实践经验不足。
课堂上“以媒代书,以机代师”的现象凸现,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严重地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我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力求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优化数学教学过程,以促进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以数学与信息的深度融合为契机推动信息化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2)教育改革和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
教育改革推进了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的进程,而新课程目标的实施要求教学资源在内容上具有丰富性、动态性,教学时空上具有的开放性、灵活性,教学方式上具有的交互性和合作性,而师生关系呈现出平等性和多元性等特点。
因此,构建一个收集、生产、整合、检索、使用、发布、共享教学资源的全功能智能化平台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3)实现教师工作减负的需要。
我们小学教师,不但教学工作繁重,工作时间长,备课辛苦,而且精神压力大。
如果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有了可共享的优秀教学资源,则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4)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
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合理的进行整合,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
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在数学课堂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环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激发学习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程整合具有的交互性能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力的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手段、学习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
(5)有利于校本教材的建设。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校本教材的研究和校本教材的建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同时提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这说明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正朝着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的方向发展,朝着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方向发展。
本课题的预期研究成果——各科教学资源库和教学课件,就为校本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整合的教学资源库和教学课件本身就是一种网络校本教材。
5.国内外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浪潮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
美国早在1985年就启动了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思想的“2061计划”,日本于1995年开始实施“100所中小学联网”实践研究。
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都在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形式咄咄逼人。
1998年,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提法,我国有关研究人员第一次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
“课程整合”的研究已有许多成果,但对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研究”,国内外主要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实践研究的成果几乎没有,这也是实施本课题的意义所在。
6.研究重点
(1)研究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2)研究提高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有效性的策略。
(3)研究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7.研究方法
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制定研究出合理的观察量表,通过课堂观察,研究教师课堂教学整合的现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量化、研究,提出合理的改革意见和方案,在研磨过程中,使研究者得到启示和提高。
(2)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典型课例的研磨,分析信息技术应用在实践中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产生的影响及促进作用。
(3)经验总结法:
根据研究计划,课题组研究成员每一阶段进行分析,再调整、概括,促使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形成课题的研究成果。
8.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有效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形成一套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有效整合的策略,以更新师生教育教学观念,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质。
9.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中心永远是以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的使用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特点,灵活、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2)有效性原则:
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教学手段,在与小学数学课堂整合的时候,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前提,制作切合学习内容的课件,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10.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
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
1、理论学习,现状调查分析,确定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具体内容包括:
⑴组织课题大组成员,确立课题研究方案;
组织落实子课题人员分工与协作,编制实施方案并申报课题。
⑵做好整合课题研究理论培训,使全体教师明确地意识、理解有效整合所必备的理念和技术条件;
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体会有效整合课题研究对学校发展、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的意义。
⑶做好整合课题的技术培训:
网页制作(FrontPage)和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
⑷集体备课,开展有效整合研究的初步探索。
利用信息技术研修班资源,开展面向全市的公开课。
对有特长的部分青年教师进行个别论文、案例指导,保证一批青年教师懂得写作要求、规范格式,初步学会相关反思,领会反思的意义。
参加市教科院组织的论文、案例评比。
出版校案例集。
2、做好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包括校园网、教室平台、电脑配置、资源库建设。
本阶段以数学学科知识点为起点,初步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有效途径。
要求教师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优势完成相应的实施计划;
涉及教学评价标准,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全面评价,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符合实际的整合之路,探索既能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实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可操作、可推广的信息技术创设的环境下的数学教学模式。
(二)实施阶段:
2012年5月至2015年2月
根据方案对学生全方位开展实施整合教学实践,反思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总结、修改、完善实施方案,并将成功的经验在全校推广借鉴,加快学校的教育改革进程。
1、2012年5月2013年1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探索,全面指导教师开展整合活动,对骨干教师全面开展手把手的案例、论文写作指导。
2、2013年2月2014年1月全面开展课程整合实践并进行整合过程中的问题反思。
组织外出学习参观。
开展探究性教学研究,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优质课评比。
初步开展有效教学评价方案探索。
开展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转变教育理念,推动评价方案改革。
参加评价案例评比,与整合成果评比。
3、2014年2月至2014年7月深化整合课题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高层次提高水平,培训一批整合骨干。
4、2014年8月2015年2月结合教学实践,将课题研究理论化,探索、总结课题研究的校本意义和社会意义。
全面开展有效教学评价方案探索。
完美网站建设。
(三)总结阶段:
2015年3月到2015年8月
1、2015年6月至7月完成结题报告,申请课题鉴定。
2、2015年7月至8月整理有效整合教学案例,组织教师反思整合课题延伸的步骤、意义,总结有效整合模式,评价方案,为进一步推广课题研究成果作准备。
二、课题研究进程中实践与思考
实验初期,我们主要对全体数学老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老师们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
结合学校现状,我们选定了二年级数学组为实验年级,与课题组成员一起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研究进程中,我们发现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了以下问题:
1.整合意识不强,教学目标不明确
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校设备的不断完善,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使用率越来越高。
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有的老师把教学双边的活动变成教师指挥课件播放、学生死盯屏幕的过程,没有将课件的使用与教师的生动言语、形象的神态融合在一起,从头至尾学生只听到音箱的声音、看到屏幕上的图像;
老师只顾忙着操作机器,播放事先做好的课件,不能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反思:
这种现象,其实是把“人灌”转变为“机器灌”。
运用信息技术,主要目的是发挥其优势,优化教学。
如果一味的追求课件的展示,就将学科本质丢失了。
2.整合方法不当,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问题:
在信息技术使用过程中,
有的老师对课件呈现的时机把握不当:
课件在讲授完之后再呈现,是一种无效的重复;
提出问题,马上呈现答案,没有给学生留思考时间。
呈现内容与教学内容不贴切,课件出示两道算式,老师提问是第一道算式,呈现的第二道算式就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方向;
课件出现的场景太花哨,不利于学生观察、发现数学问题。
课件呈现目标不明确:
有的课件制作能充分突破重难点,但因老师没有好好引导,学生没有通过大脑的知识再建构,新知留给学生的就是一个影像。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应该是服务于教学,不能因为应用信息技术而忽略了学科特点,导致本末倒置。
3、整合设计不当,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有的教师在设计课件时,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课件的结构和答案,学生按教师的预设一步一步走下去,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为了保证课堂的“完美”,对学生课堂产生的思维的“火花”因为与课件预设不符,有的老师没有提供给学生展现的机会。
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只能跟着课件设计的模式机械地学习,大大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去思考、想象、理解,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这些转换,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4.课件制作目的不强,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课件制作交互性不强,一堂课,教师只能按序播放课件,不能及时根据课堂生成调整播放顺序,让学生感受到课件使用与知识学习联系不够。
课件制作重点把握不准确,界面花哨,声音、动画运用不当,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不能准确抓住呈现的知识内容。
虽然课件很漂亮,能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眼球,但学生不能理解呈现内容所包含的学科本质,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这一手段是无效的。
信息技术的运用应该在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样才能有效。
三、本课题研究成果
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和反思,在研究中反思、改进、实验,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提高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有效性的策略:
多媒体与教学内容的相容性;
多媒体呈现时机和时间的合理性;
多媒体与教学方法的统一性;
课件制作的实用性。
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通过信息化的推进,实现学校现代化教育的发展的需要。
我们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一)课堂观察,形成整合有效策略
1.激发兴趣,促学习内容的有效。
兴趣是学生发展的根基,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才肯动脑筋想问题,才会钻研问题。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理使用,可以轻松达到这一目的。
(1)用在课堂教学的开头
利用课件创设情景开头,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学习《田忌赛马》,上课伊始,老师问:
“同学们,老师跟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想。
”孩子们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
用课件播放赛马的场景:
课件首先播放孙膑与齐威王赛马的场景,孙膑输了。
这时,田忌走过来对孙膑说:
“我有办法让你赢。
”“你们知道田忌用了什么办法让孙槟赢吗?
”在学生观看的正入神的时候,老师卡住课件播放,提出问题,将学生从故事情景拉回研究最优策略的数学课堂,有效引发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
巧用竞赛开头,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数学计算课堂里,计算卡片是我们常用的教具,教师出示卡片,学生写出或报出计算结果。
运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更科学的坚持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的训练。
制作课件,根据学生计算能力设计口算题播放的间隔时间,并在每道题出示的时候运用提示音,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学生完成率、准确率逐步提高。
竞赛场景的运用,巧妙地把孩子们从喧闹的课间活动吸引到课堂中来。
(2)用在课堂教学的关键处
一堂课,并不是信息技术使用的越多就越成功,从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课件播放的时间如果太久,学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影响注意力。
因此,我们觉得当无法替代的时候使用信息技术,是最有效的。
课堂的关键之处,主要指的是教学的重难点。
一是学生生活经验不足时。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造成的一些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障碍。
如果能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其图文并茂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1:
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教师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学生形象地看到了一天的时间变化和钟面时间的变化过程,从而建立钟面时间与24时计时法的联系。
例2:
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学校升旗时学生站队的场景,1000张纸的厚度等,帮助孩子建立1000的数的概念,既拓展了学习空间,又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二是学生对数学本质较难理解时。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在教学“图形的面积计算”的内容时,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一个知识点,特别是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学生动手操作无法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通过课件演示,随着两个半圆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所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顺利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教学《图形的密铺》时,学生通过课件演示,了解密铺的特征,欣赏密铺图案的美,揭示密铺图案的规律。
信息技术的使用,达到了动手操作无法实现的目标。
2.灵活设计,促课堂生成的有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
课堂教学应该关注生长、成长的整个生命,要建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生成的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的使用中,因为其的课前制作,已经渗透了执教者的主观愿望在其中,教师如果注重课件的制作流程,忽略学生原始的生成资源,那么,课堂生成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甚至还会给学生产生“电脑出示的就是正确答案”的误导。
因此,灵活设计整合策略,使信息技术的使用有效促进课堂生成。
课件设计应具有交互性。
在教学《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整理复习》一课中,笔算加法、减法的复习中,由于老师课件设计具有交互性,能根据学生回答逐一进行分类、整理,很好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并突破教学重点,体现了信息技术是学生和教师有效互动的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手段多样化。
当课件只能顺序播放时,如果学生生成与课件播放内容不同,可使用切换方法,用实物展示台进行学生作品的演示。
这样,学生所学知识都是由学生自主生成,教师和信息技术的使用起到的只是引导作用。
3.精心提问,促学生思考的有效
在信息技术使用时,我们观察到,无论什么时候使用课件,都能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如果老师没有进一步的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将逐渐分散。
此时,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能有效联系教师、学生和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课堂提问频率太快,问题个数达90个之多,平均每分钟2-3个问题,学生候答时间不充分,学生只能被老师的“是不是?
”等简单问题牵着鼻子走;
有些课堂提问的难度不恰当,问题提出学生还没充分思考答案就显示出来了,有些问题提出后学生回答不上来因此,我们认为课堂提问应该做到:
课件演示场景中,与学习内容无关的问题不提;
不假思索可以回答的问题不提;
能在课件中不需要思考能找到答案的问题不提。
课件播放前,引导学生发现式学习的提问。
学习《圆的面积》,播放将圆等分、拼成长方形的过程。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带着目的看课件播放,从中发现圆和长方形的联系,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课件播放中,引导学生研究式学习的提问。
《田忌赛马》一课的学习,在播放完孙膑与齐威王赛马的场景后,提出问题:
“田忌想什么办法能让孙膑赢呢?
”……“这个办法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保证能赢?
”当学生研究出最优策略后,继续播放田忌赢齐威王的场景。
课件播放后,引导学生自主式学习的提问。
学习《加减混合计算》,播放场景:
公交车上原来有16人,下去8人,又上来5人。
提问:
“你能将你看到的过程用一道算式表示出来吗?
”
(二)制定了比较有效的评价体系
在两年的实践研究中,我们选定二年级数学组为实验年级,以“一课三议”的研讨模式学习整合的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和方法:
首先由课题组成员指导年级组成员执教某一课,然后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原则,找出问题所在,结合“朝阳实验小学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整合评价表”针对“是否需要整合”,“怎样整合才有效”等问题进行探讨,然后由该执教者修改教案后再次进行执教,课题组再研讨,最后形成第三次教案,进行第三次执教,进行探讨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然后再以“三课一议”的研讨模式,由实验年级的三个老师分别执教同一堂课,课题组成员和实验年级组成员通过课堂观察对三堂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提升老师们的整合意识和整合的有效策略。
通过这样的研讨,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提高了整合的水平。
在课题研究进程中,我们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信息技术整合课的评价也在不断完善中。
朝阳实验小学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整合评价表
上课老师:
_________课题:
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
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权重
评价分
教学目标
1.体现知识、情感、态度等多维度目标,体现多智力因素培养。
2.符合新课标要求,实现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3.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水平。
4.注重学生信息获取、选择和判断能力的培养。
2
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具有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的统一。
2.重点突出、难易适当,教学内容能围绕学习者的需求展开。
3.教学结构完整合理,教学活动适量,设计新颖。
4.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多样的教学策略。
1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合理、灵活、新颖、有创造性。
2.教学中充分体现课堂的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
3.因材施教,体现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能力、习惯的培养。
4.积极开发、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学能力
1.教学语言清晰、表达准确;
教态自然、亲切,教学资源使用得当,应用能力强。
2.教学气氛和谐、民主,能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
3.课堂调控能力强,能吸引学生投入到有效的课堂学习中。
教学媒体
运用
1.信息技术的使用符合教学内容,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
2.课件的选材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3.教学媒体运用流畅,恰当处理传统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教学效果
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参与度高。
2.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学科知识的学习落实。
3.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4.信息技术应用的效果明显。
3
评价分数
(三)课题研究促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通过小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老师们意识到:
多途径的对学生加以引导,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选择、判断,认识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探究性的解决问题。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自己的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活跃的课堂里,师生、生生平等对话,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质量得到提高。
在县里的质量检测中,实验年级组数学在全县排名第一。
课题开题来,我校举办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的教学比武活动,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教师们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水平、意识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张印老师参加全国信息教学比武课或一等奖,谢君、曹外英、曹汝芳等多位老师参加省、市组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秀课评比,分获省特等奖、一等奖等奖。
多个课题论文、课件制作获省、市、县级奖项。
除了“漂亮女生”形成的价格,优惠等条件的威胁外,还有“碧芝”的物品的新颖性,创意的独特性等,我们必须充分预见到。
(四)课题研究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信息水平不断提高
Beadwrks公司还组织各国的“芝自制饰品店”定期进行作品交流,体现东方女性聪慧的作品曾在其他国家大受欢迎;
同样,自各国作品也曾无数次启发过中国姑娘们的灵感,这里更是创作的源泉。
学校教育技术环境建设的完善,以及社会对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要求的提高,课题研究中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的尝试,使教师们感受到,学习资源和教学手段的丰富,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增加,课堂教学的空间大大增大,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整合的意识不断加强。
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必须学会学习。
自课题研究以来,我校教师都掌握了从网上快速查阅材料,获取知识的能力。
掌握windows基本操作和word文字处理,会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用Excel管理学生成绩和学籍,掌握网上发邮件,收集资料、下载资料等基本操作。
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的使用。
部分教师掌握Photoshop、ACDSee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信息 技术 小学 数学 整合 有效性 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