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苏省盱眙县都梁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409095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408.48KB
学年江苏省盱眙县都梁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年江苏省盱眙县都梁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苏省盱眙县都梁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B.城市化是引起法国大革命的主要原因
C.对城市化处理不当,会加剧社会矛盾
D.法国城市化开始过早
『解析』依据材料“失地农民、无业游民(进入城市后)并没有完全依照当局、资本所设计的路径(成为雇佣工人)发展,城市的社会矛盾由此尖锐起来,动荡日益加剧”可知,反映的是在欧洲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对人口迁移的处理不当,导致城市的社会矛盾尖锐,故C项正确;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故A项错误;
法国大革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法国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不是城市化,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对各国城市化的比较,因此无法得出法国城市化开始过早,故D项错误。
4.如图为欧洲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图(1300﹣1900年)。
其中②代表的是( )
A.法国B.英国C.意大利D.德国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300﹣1900年间,特别是14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失去了商路中心的优势,经济发展每况愈下,与之相伴生的城市化发展速度逐渐放缓,所以②应是意大利,故C项正确;
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和大革命时期的动荡导致法国城市化进程缓慢,所以③应是法国,故A项错误;
由于殖民掠夺和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在15世纪中期超过法国,在17世纪中叶超过意大利并远远领先,所以①应是英国,故B项错误;
德国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工业革命的进行也较晚,材料中无法体现德国城市化进程,故D项错误。
5.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出现于1825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出现于1876年;
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出现于1885年,中国第一辆汽车出现于20世纪初;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出现于1903年,中国第一架飞机出现于1909年。
从三种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的时间间隔,我们可以看出( )
A.中国融入世界步伐加快B.中国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C.中国近代经济不断发展D.近代交通工具受到国人欢迎
『答案』A
『解析』通过阅读材料可知,从铁路传入中国到汽车传入中国再到飞机传入中国,三种交通工具传入中国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这说明中国正在逐步融入世界,本题选A项;
材料强调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而不单单只是描述中国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排除B;
材料并没有体现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C;
材料并没有体现国人对近代交通工具的态度,而且D也不能准确概括材料主旨,排除。
A。
6.孙中山说:
“振兴中国唯一之方法,止赖实业。
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又为交通之母。
修筑铁路,实为目前唯一之急务,民国之生死存亡,系于此举。
”近代中国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修建的铁路是( )
A.关东铁路B.吴淞铁路C.胥各庄铁路D.京张铁路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近代中国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修建的铁路是京张铁路,是由詹天佑设计制造的,D是正确的。
ABC选项中的铁路都不符合材料的特点,排除。
7.如表统计了株萍铁路、广九铁路、京汉铁路、沪宁铁路等路线建成后的物流营业情况。
由此可见( )
年份
营业里程
车辆数
载客人数
装货吨数
营业收入
1907年
3392公里
7035
7360994
3443270
﹣7172321
1908年
3554公里
7761
9050167
5292650
﹣1076515
1909年
3659公里
8075
9352602
5808479
5453881
1910年
4218公里
8635
11523650
7574024
5849098
1911年
5006公里
8946
12785004
8434029
3946393
A.列强加紧了对华商品输出B.交通运输业实现了近代化
C.辛亥革命爆发的时机成熟D.铁路物流业发展初具规模
『解析』A.材料信息中并不能说明列强对华的商品输出加紧了;
B.1911年,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并没有实现现代化;
C.材料信息体现不出辛亥革命爆发的时机成熟;
D.可以看出1907年~1911年我国的铁路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能够体现出铁路物流业发展初具规模。
8.2012年10月8日哈大高铁进入试运营阶段。
哈大高铁、京哈高铁,犹如一条加速跑道,迅捷地串起东北四大城市,连通关内关外,标志着“东北同城”的崭新生活即将开启。
这表明( )
A.新型交通工具的革新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B.中国的经济版图彻底地突破了地域界限
C.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正逐步形成
D.改革开放以来区域性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解析』材料反映了高铁的运营,串起东北四大城市,促进了“东北同城”的开启,表明地区间联系在不断加强。
故选D项。
材料显示了东北四城的联系加强,故A项的“城市化”,B项中“中国经济版图彻底突破”不符合材料内容;
C项与材料无关。
9.以下是我国古代关于疫病的认识。
这反映出( )
《吕氏春秋•季舂纪》
“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
《黄帝内经》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向大小,病状相似。
东汉张仲景
认为气候不正常是疫病传播的原因。
隋代巢元方
第一次明确提出“疫”是具有传染性的。
明末吴又可
认识到传染病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两条途径。
A.中国古代瘟疫发生较频繁B.气候变化导致疫病的传播
C.中国古代对瘟疫的认识逐步深化D.中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认为气候不正常是疫病传播的原因”、“认识到传染病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两条途径”可知,我国古代关于疫病的认识经历了“季春行夏令”到“气候不正常”再到“传染病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两条途径”的认识变法,这说明中国古代对瘟疫的认识逐步深化,故C项正确;
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气候变化导致疫病的传播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全面,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故D项错误。
10.洋务人士薛福成在欧洲考察西洋医学后感叹:
“惟中国名医,数世之后往往失其真传。
外洋医家得一良法,报明国家,考验确实,给以凭照,即可传授广远,一朝致富,断无湮废之虞,所以其医学能渐推渐精,蒸蒸日上也。
”在此,薛福成意在强调( )
A.中西医培养模式的利弊B.西医发达取决于政府鼓励
C.中医世代传承积淀深厚D.西医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解析』通过材料信息可知,薛福成认识到中医传承的弊端和西医能够传承推广的原因,即强调了中西医培养模式的利弊,故A正确;
“取决于”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
材料信息未强调中医世代传承积淀深厚,故C错误;
材料没有欧洲近代化的信息,故D错误。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
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该法律反映了中国( )
A.防控公共疾病的建设成就B.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意识增强
C.“看病难、住院难”等矛盾缓解D.全民卫生意识加强
『解析』根据材料“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可知,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公共疾病的防控在法制化和制度化方面的建设成就,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意识和全民卫生意识的变化,排除B、D两项;
材料并未涉及处理“看病难、住院难”等矛盾,排除C项。
12.如表所示为1912年出版的部分女子期刊。
据此可知,当时( )
期刊
创办地点
创刊人/机构
主要内容
《江苏大汉报》
苏州
张昭汉
提倡女学
争取女权
宣传进步思想
《女权月报》
上海
文典、乐勤
《中华女报》
汤云秋
《女界报》
成都
吴曾兰
《女铎报》
上海广学会,主笔为美国人亮乐月
《女权》
张亚昭
《女子白话旬报》
北京
女子参政同盟会,总编辑唐群英
A.解放妇女成为社会共识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扩大
C.大众传媒推动思想解放D.期刊是传播新思想的主要载体
『解析』据材料可知,1912年前后出现了大量有关女权的报刊,这些报刊的创办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提高妇女的地位,故选C项;
A项的“社会共识”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项;
当时新文化运动还未开始,故排除B项;
单凭材料信息不能判断期刊是当时传播新思想的主要载体,故排除D项。
13.据史载,公元前480年,鲁国大旱,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对策,孔子答道,灾旱是上天刑罚,对失政行为加以纠正即可,不需要举行求雨仪式。
由此可知,孔子( )
A.旨在维护天道权威B.反对举行祭祀仪式
C.思想具有人文色彩D.吸收法家重刑理念
『解析』依据材料“灾旱是上天刑罚,对失政行为加以纠正即可,不需要举行求雨仪式”可以看出孔子认为面对灾旱,统治者对执政行为进行反思和纠正,这说明孔子强调人的作用,体现了人文色彩,故C项正确;
材料中孔子的言论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而非维护天道权威,故A项错误;
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法家的重刑理念,故D项错误。
14.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后,经学逐渐成为两汉学术的中心,士人趋之若鹜,他们沉溺于对儒家经典经文细枝末节的考证,甚至在解经过程中互相诡诘……专注细枝末节的烦琐注释。
据此可推知当时( )
A.士人对经学的研究能力增强B.儒学在自身发展中出现危机
C.儒学逐渐与现实的需要结合D.士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
『答案』B
『解析』由“他们沉溺于对儒家经典经文细枝末节的考证”“烦琐注释”可知,当时士人治经变成了对儒家经文的细枝末节的烦琐注释,这说明当时儒学在自身发展中出现危机,故B正确;
材料只介绍了士人研究经学的特点,看不出士人对经学的研究能力增强,故排除A;
材料反映的是儒学研究的僵化,没有体现儒学逐渐与现实的需要结合,故排除C;
“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故排除D。
B。
15.在宋代,先秦时期贵族社会的祭祖礼仪,借助士人的诠释与实践,形成了新的规范,在士人之间传播,并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
这可以说明当时( )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纲常伦理B.宗法观念逐渐淡化出社会生活
C.新儒学兴起并呈现平民化倾向D.思想界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解析』A.题干强调的是形成新的伦理道德规范,而不是挑战伦理纲常的传统价值观,排除A项;
B.结合题干中士人诠释和实践先秦时期贵族社会的祭祖礼仪,说明宗法观念依然影响着社会生活,排除B项;
C.宋代士人对先秦时期贵族社会的祭祖礼仪进行了诠释与实践,形成了新的规范,并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
联系所学,宋代学者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充分发挥儒学在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新儒学(理学)呈现平民化倾向,故C项正确;
D.三教合一趋势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D项。
16.《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
“(顾)炎武学有本原,博赡而能通贯,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而后笔之于书,故引据浩繁,而抵牾者少。
”这说明顾炎武( )
A.能广泛地获取实用知识B.注重所学知识的科学性
C.注重对事物的考据、佐证D.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
『解析』材料中的“详其始末,参以证佐”等信息,说明顾炎武注重对事物追根溯源并加以详细考证,所以材料反映了顾炎武注重对事物的考据、佐证,故C项正确;
A、B、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均排除。
17.学者统计了从1644年到1911年间山东的107个县,在面临灾荒冲击时,各县农民暴动数与各县孔庙数(以孔庙的多寡来衡量当地对儒家文化的重视度)这两个数据。
发现孔庙数量越多的县,其家族就越发达,受到灾荒的冲击时,家族成员间可互通有无,让族人更好地应对灾荒,而不必通过暴力方式获得生存资源。
据此可知( )
A.儒家文化可高效配置资源,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B.儒家文化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C.儒家文化与宗法制密切关联
D.儒家文化为君主专制提供合理性依据
『解析』从材料中的“孔庙数量越多的县……族人更好地应对灾荒,而不必通过暴力方式获得生存资源”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对宗族伦理的提倡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故B正确。
儒家文化并不是高效配置资源的方式,材料强调的是它对社会生活的作用而不是对生产的作用,故排除A。
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18.朝鲜王朝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
具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渴圣试”等。
这反映( )
A.中国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B.朝鲜王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C.中华文明对东亚国家有着重要影响D.科举制扩大朝鲜王朝统治基础
『解析』材料“具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渴圣试’”体现了儒家思想对朝鲜的影响,故C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反映辞章之学,排除A;
B从材料中看不出来,排除;
材料不体现“科举制”,排除D。
19.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自谓先祖乃“文王之师”,曾抱怨周成王封他的先公为“子男”之爵,爵位太低,要求提高爵位。
公元前706年,熊通北伐华夏系姬姓随国,开始了与诸夏融合的尝试。
至楚成王时期,楚国战胜齐恒公率领的中原八国军队,迫使齐国等与之定下召陵之盟,获得了合法的华夏身份。
由此可知,楚国国君( )
A.拒绝周朝分封B.推行兼并战争C.认同华夏文化D.谋求中央集权
『解析』从材料中看,楚国国君开始与诸夏融合的尝试,并获得了合法的华夏身份,说明楚国国君对华夏文化仍然保持着认同感,故C正确;
楚国国君要求提高爵位说明不拒绝分封,故A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楚王为获得华夏合法身份而采取的行动,没体现兼并战争,故B排除;
中央集权是在秦朝建立的,并且材料中也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内容,故D排除。
20.观察《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古代文明呈现出来的特点有( )
1均分布在大河流域②文明的区域逐渐扩大
③文明区域由割裂逐渐发展到相互联系④各大洲均有文明分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均有文明分布;
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5世纪,文明的区域逐渐扩大,文明区域由割裂逐渐发展到相互联系。
所以,①②③说法正确,故A项为正确答案;
图中没有显示美洲的文明分布,图中的大洋洲没有文明,所以,④说法错误,故排除B、C、D。
21.印加帝国政府常把一些新征服的“不可靠”的部落强制性迁往新地区,而将“忠诚”的部落移植到上述部落的故乡。
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帝国的政治安定B.安抚了征服部落的人心
C.扩大了帝国的疆域D.主要是为了征税和征兵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新征服的部落在原地的话,相对容易叛乱,而使其迁移,有利于帝国的政治安定,故A正确;
这是一种强制迁移,不能体现安抚人心,故排除B项;
印加帝国的疆域并没有改变,只是居住地变化,故排除C项;
材料与征税和征兵关系不大,故排除D项。
22.罗马历史学家李维曾说,在罗马,“如果审判员非因正当原因缺席审判,那么相对于原告他就应当承担被告的责任,此时,原告可以要求对其(审判员)人身实施程序拘禁,就如同存在一个已决案一样”。
这可以用来说明,罗马法( )
A.注重法官的审判责任B.禁止审判员缺席审判
C.弱化被告的法律责任D.侧重维护原告的权益
『解析』材料“如果审判员非因正当原因缺席审判,那么相对于原告他就应当承担被告的责任”体现的是法官必须履行相应的司法责任,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A正确;
B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法官的审判责任,排除;
CD与材料无关,排除。
23.马克思对亚里士多德作过高度的评价,说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结合如图,下面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应邀到①处成为亚历山大的老师
B.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在希腊南方毗邻的城邦②处
C.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到③处创立了著名的阿卡德米学园
D.公元前323年,为防止雅典的报复,亚里士多德悄悄离开④处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又被马其顿的国王腓力浦二世召唤回故乡斯塔吉亚,即图中的①处,担任起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故A正确。
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基拉,即图中的①处,故B错误。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即图中③处的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阿卡德米学园为柏拉图所创,故C错误。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的消息传到雅典时,那里立刻掀起了反马其顿的狂潮,为防止雅典的报复,亚里士多德悄悄离开雅典即图中的③处,故D错误。
24.日本幕府政治始于12世纪末镰仓幕府的建立,结束于1868年日本有识之士推翻江户幕府的统治。
下列能体现其特点的是( )
①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权②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
③幕府是日本最高政权机关④以天皇为首的朝廷掌握国家的实权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解析』646年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与材料时间不符,①错误;
12世纪末镰仓幕府建立,开始了日本幕府政治,直到1868年天皇掌权,这段时间内幕府是日本最高政权机关,该时期日本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②③正确;
日本幕府统治时期将军掌握国家的实权,④错误。
25.马丘比丘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发掘中心,也因此是秘鲁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
马丘比丘在克丘亚语(Quechua)中为“古老的山”之意。
据其渊源,有人也把该地称作( )
A.“失落的玛雅城邦”B.“失落的印加城市”
C.“失落的特诺奇蒂特兰”D.“失落的廷巴克图城”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加文明崛起于秘鲁,马丘比丘遗址在秘鲁,应属于印加文明遗址,故选B项;
A、C两项是在中美洲地区,D项是在西非,均不符合。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分)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
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
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
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
他们认为,国民性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
个性主义、科学、民主。
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
中国文化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向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7分)
『答案』
(1)特点:
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
保守性和开放性并。
成因:
政治上,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疆域广大,统一占主流;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经济上,农耕经济占主导。
思想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
(答案需要包含政治、经济、思想三个层面)(12分)
(2)表现:
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
由压抑人的个性转变为重视人的个性;
由为专制统治服务转变为适应民主政治;
由重等级秩序转变为重自由平等。
(3分)
原因:
民族危机的严重;
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国人的思想。
(4分)
『解析』
(1)特点:
根据材料“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可归纳出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根据材料“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可归纳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
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可归纳出保守性和开放性并存。
结合古代的政治、经济及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如政治上,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根据材料“他们认为,国民性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可归纳出由维护封建礼教转变为批判礼教;
根据材料“他们喊出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江苏省 盱眙县 中学 下学 期中考试 模拟 历史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