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二高毕业班第二次周周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2407879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4.61KB
社旗二高毕业班第二次周周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社旗二高毕业班第二次周周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旗二高毕业班第二次周周练语文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空气污染还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的数据,北京PM2.5的污染源中,机动车直接和间接的排放占22%,煤炭污染占16.7%。
前者指向人们的出行,后者指向冬季的取暖。
如果说取暖问题上选择的余地不大,那么有车一族,能不能尽量多乘公交少开车?
想买车的人,能不能尽量选择小排量车?
事实上,只要条件允许,恐怕很多人的选择都是与环保背道而驰。
边开车边埋怨空气污染,是一件很讽刺的事情。
批评政府很容易,要反求诸己则很难。
仔细想一想,这两个问题都不易解决,唯一的希望只能寄托于人的远见:
鼠目寸光,而人类则懂得悬崖勒马。
从积极的一面看,这次前所未有的雾霾天气,可以教会我们很多东西。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启示,便是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空气面前,人人平等——就算用上空气净化器,戴上口罩,但总不能一天到晚“躲进小楼成一统”,而且,单就这种不便已经让人幸福感下降不少。
空气面前,也很难打造出一个“特区”。
还是以北京为例,虽然把重污染企业搬迁到外省(比如首钢搬到河北),花费巨资以天然气替代燃煤,率先使用低硫车用燃油——这是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措施——但是空气是流动的,外地的污染仍然会影响北京的空气质量(北京的PM2.5有四分之一来自周边地区)。
“邻避主义”不可能是治污的解决之道,泼出去的脏水,终将回到自己身上。
这就需要我们超越自身的局限。
与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相比,环保问题具有特殊性,它强调的是人类作为共同体的一面。
在这个个人主义的时代,这场大雾逼迫我们放大视野去思考我们的处境:
必须超越时间的限制,为子孙后代考虑,而不是“我死后管他洪水滔天”;
还必须超越地域的限制,包括民族国家的限制,心怀整个地球。
这不是迂阔的说教,而是事关包括我们在内的整个人类的未来:
如果我们能保有远见就还有希望,如果做不到,便只能通往自我毁灭。
如何才能有远见?
除了环保意识的提升,对官员来说,还来自政治伦理;
对大众来说,还来自家国认同。
如何才能具备政治伦理和家国认同?
我们可以继续往下想……而歌声在风中飘扬:
“谁在疯狂开采,哪管遗留问题;
谁在标榜幸福,偏又疏于治理;
谁在雾里唱歌,提醒人们警惕。
”
(选自2013第03期《Vista看天下》社评)
1.对造成北京严重空气污染的根本原因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有条件买车的,一般选择大排量车,势必增加污染源。
B.有车一族习惯于私车出行,不愿意挤公交车,尾气排放有增无减。
C.整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未发生根本性转变。
D.官方一直宣传要经济与环境一把抓,结果没能两全。
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据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环境分析》报告,全球十大污染城市中国占了七个,其中石家庄、太原、郑州等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程度超过北京。
B.北京PM2.5的污染源中,机动车直接和间接的排放占22%,煤炭污染占16.7%,这一数据表明北京居民生活污染大于工业污染。
C.北京经济建设一路高歌猛进,而空气质量触目惊心,要痛下决心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以保护环境。
D.事实上,一些人批评政府容易,反求诸己则很难:
只要条件允许,恐怕他们的选择都是与环保背道而驰,边开车边埋怨空气污染。
3.对“治理空气污染,建设美丽北京”的有效措施的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将首钢等重污染企业搬离北京,以天然气替代燃煤,使用低硫车用燃油。
B.在强化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控制基础上,突出抓好工业烟粉尘、施工扬尘、挥发性有机物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工作。
C.治理PM2.5超标,尽快在工业结构、能源结构、城市规划等方面采取措施,顶层设计治本之策。
D.提升环保意识,努力增强政府的政治伦理水平和大众的家国认同感,超越自身局限和时空局限,心怀整个人类和地球,放眼未来,为子孙后代考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赵密字微叔,太原清源人。
政和四年,用材武试崇政殿,授河北队将,戍燕。
高宗以大元帅开府,檄统先锋援京师。
建炎元年,从张俊讨任城寇李昱,俊轻骑先行,遇伏,密奔射毙数人,乃脱。
擢阁门祗候。
俊置靖胜军,以密统之。
平贼董青,越万、徐明等,累功转武节郎、左军统领。
金兵陷扬州,士民随乘舆渡江,众数万,密露立水滨,麾舟济之。
苗傅之变,破赤心军于临平。
金人犯明州,俊遣密及扬沂中与殊死战,败之,进武功大夫,升统制。
绍兴元年,李成、驰进扰江、淮,俊复遣密大破之,成、进皆北遁。
赐金带,转亲卫大夫,康州刺史,总管泾原马步军.平张莽荡,寻诏入卫。
十年,金犯亳、宿,从俊营合肥,出西路,时水潦暴涨,涉六昼夜始达宿,与敌遇,败之。
明年,敌分兵犯滁、濠,密进击之,且命张守忠以五百骑出全椒县,伏篁竹间,敌疑,宵遁。
密乃兵出六丈河,断其归路,又败之。
进中卫、协忠大夫,和州团练、防御使。
寻拜宣州观察使,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主管侍卫步军。
海寇朱明暴横,密授张守忠方略曰:
“海与陆异,穷之则日月相持,非策之善,要在拊①定之耳。
”守忠用其计,明降。
进定江军承宣使、崇信军节度使,以年老转太尉,拜开府仪同三司。
明年,领殿前都指挥使,献本军酒方十六所,积钱十万缗,银五万两助军用,诏奖之。
上疏告老,以万寿观使奉朝请②。
隆兴二年,进少保致仕.俄报金复犯淮,诏密再为殿前都指挥使。
初,敌声言航海,朝论选从官视舟师,彻禁旅防守,密不为动,迄如所料,和议成,罢为醴泉使。
乾道元年九月,致仕。
卒,年七十一,赠少傅。
注释:
①拊通“抚”。
②奉朝请:
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
古称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
奉朝请者,即有以加朝会的资格。
选自《宋史·
列传第一百二十九》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兵陷扬州陷:
攻破
B.密授张守忠方略曰方略:
策略
C.迄如所料迄:
最终
D.乾道元年九月,致仕致仕:
出任做官
5.赵密骁勇善战,战功卓著,以下句子中,全部是赵密战功的一项是()(3分)
①用材武试崇政殿②平贼董青、越万、徐明等
③密露立水滨,麾舟济之④平张莽荡,寻诏入卫
⑤破赤心军于临平⑥守忠用其计,明降
A.②③⑥B.③④⑤C.①④⑥D.②④⑤
6.下列各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赵密遇事冷静,处事果敢。
在建炎元年,跟随着张俊讨伐任城贼寇李昱的时候,张俊走在前面,遇到了敌人的伏击,赵密奔走射击,连续射杀好几个敌人,他们才得以脱离险境。
B.张俊非常欣赏赵密的才能,专门设置军队让赵密来统领.而赵密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先后平定了董青、越万、徐明等人的叛乱。
C.赵密打仗讲究策略。
绍兴二年,敌军分两路进攻滁州和濠州,赵密先是主动出击挫其锐气,然后亲自率领五百骑兵设下埋伏,在敌军识破并趁夜色逃跑之时,又能果断出击,断了敌兵退路,大败敌军.
D.赵密因为年老不能再在疆场冲杀,故而转任为太尉,后来上奏章请求告老还乡,皇帝爱惜他的才能,给了他优厚的待遇,并没有答应其辞官回乡的请求.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时水潦暴涨,涉六昼夜始达宿,与敌遇,败之。
(5分)
(2)海与陆异,穷之则日月相持,非策之善,要在拊定之耳。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柳梢青】
〔宋〕韩淲
云淡秋空,一江流水,烟雨濛濛。
岸转溪回,野平山远,几点征鸿。
行人独倚孤篷,算此景、如图画中。
莫问功名,且寻诗酒,一棹西风。
8.结合全词分析此词中词人的形象。
(4分)
9.请赏析“几点征鸿”“一棹西风”两句中“点”字和“棹”字的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_____________,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___。
(《庄子·
逍遥游》)
(2)轮台东门送君去,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______。
_____,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把答题卷上所选大题的题号后的两个方块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借条
尹全生
1946年夏秋之交,解放军中原军区部队从宣化店突围。
几十个伤员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被国民党军队固追堵截,断粮数日。
一天深夜到了后山村,护送伤员的连长到大庚家借粮。
大庚只有一亩兔子不拉屎的山地,夏季遭灾,收的麦子就要吃完了,而当时离秋收还早,哪有粮食?
再说,新婚不久的媳妇已怀了孩子,自己还在为缺粮发愁呢!
不满20岁的大庚天生心肠软,经不住求,心一横拿出了仅有的50斤麦种。
连长给他打了张借条,说等全国解放了,让他凭借条到县政府换麦子,一年翻一番!
借条上的签名是“周大成”。
三年后山门县解放了,大庚就带着借条进城兑换麦子。
走上村前的山头,大庚面对村子坐下休息。
坐在这里,大庚看到了刚刚属于自己的两间瓦房和两亩地。
连长借粮后不久,他的两间破草房就塌了;
那一亩兔子不拉屎的山地,第二年春就卖了。
贪婪地看着那房子那地,大庚突然问自己:
这房子这地是哪儿来的?
——解放了,政府分给我的!
想到这里,大庚就又想到了揣在怀里的借条:
我分得的房子分得的地,难道还不值50斤麦子?
他觉得自己不够意思,往脑袋上擂了—拳,拔腿朝回走。
转眼十年过去,遇到“三年自然灾害”。
大庚实在揭不开锅了,就又带着借条去找政府。
走到县城外面烈士陵园旁边时,他问路旁挖野菜的两个人,到县委怎么走?
老的有五十多岁,脸浮肿着。
大庚一眼就看得出来,那也是个被饥饿折磨了很久的人,没料到这个人正是县委书记,问大庚有什么事。
大庚知道对方的身份后,惊得接连倒退了几步。
看着县委书记浮肿的脸,咳在地上的血,他如同做贼被人当场发现了一般,拔腿就逃。
大庚边逃边问自己:
县委书记都饿成那个样子,都在挖野菜,你找谁要粮食?
他又一次觉得自己不够意思,发誓再不拿借条找政府了。
年轻的大庚,渐渐变成老态龙钟的大庚了。
人老了,心事也就多了。
他打算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买口好棺材,重新安葬媳妇,觉得只有这样,当自己下世时才有脸去见九泉之下的媳妇,也才能获得安慰他灵魂、温暖他老脸的宽容,消除那种朝朝暮暮煎熬人心的愧疚感——当年,解放军伤兵离开后,遇到一秋大旱,庄稼歉收,来年春天,大庚家断粮了!
更糟的是,他把所有的麦种都给了解放军,秋播没种子用,这就决定了他夏季的颗粒无收,决定了他没胆量向别人借粮食。
女人怀孕最需要营养,而大庚媳妇却只能吃草根树皮。
媳妇身子太虚,分娩时孩子产不下来,母子俩就这样去了,大庚用一张草席卷着媳妇埋了……
大庚是村里的“五保户”,自己的后事会有人操心的,棺材都已经准备好了。
而重新安葬媳妇的事,则必须由自己来料理,要花几千块钱。
而大庚连一千块钱都凑不出来。
他听说:
村长的存款有十几万,县里有的干部比村长还富。
大庚心里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
他第一次觉得自己一辈子太吃亏了。
因此,他一改初衷,决定再一次带借条去找政府:
村长还有县里的干部们,钱是从哪儿来的?
不贪赃枉法,他们哪有那么多钱?
他们能发不义之财,我为什么不能到政府,讨回自己应该得的钱财?
大庚请人算过账,借条能兑换成几千块钱,够安葬媳妇的。
走到县城外烈士陵园旁边时下起雨来,大庚只好进烈士陵园躲雨,与看护陵园的老头聊起天来。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他无意间讲到了进城的目的和解放前那段往事。
看护陵园的老头听了很吃惊,也讲起了自己的一段往事:
1949年解放军攻打县城,请他当向导。
有个团长对他说:
曾向后山村一个老乡借过50斤麦种,等打完了仗,一定要到后山村看看,归还麦子……大庚听着听着眼睛瞪大了,迫不及待地追问:
“那后来呢?
“那团长在攻打县城时牺牲了,就埋在这陵园里。
我在想,那团长与你说的连长,是不是同一个人?
大庚一骨碌站起来,要去看团长的坟。
那是一个普通的土坟。
墓碑上赫然刻着“周大成之墓”几个字!
看护陵园的老头告诉大庚:
这个烈士是孤儿,死时还没成家,所以这些年从没亲人来看望过。
老泪从大庚眼角爬出来,他嘴唇哆嗦着喃喃道:
“你这兄弟呀……我好歹,比你还多活50多年哪!
大庚离开烈士陵园后,直接踏上了回家的路。
看护陵园的老头问他为什么不进城了,他红着眼圈说:
“为解放咱这个县,人家连命都搭上了,人家找谁讨账?
如何安葬媳妇大庚有了新主意:
用自己现有的棺材。
至于自己三天或者五天后死了怎么办,大庚却不去想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解放军伤员与大部队失去联系,被国民党军队尾追阻截,断粮数日。
大庚虽然家境贫穷为粮发愁,可还是主动拿出仅有的50斤麦种,这说明大庚很有思想觉悟。
B.“借条”是这篇小说的题目也是这篇小说的线索。
小说围绕“借条”展开故事情节,写了大庚几十年来三次进城兑换麦子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内容寓意深刻。
C.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通过人物来展现主题思想。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空间,这篇小说在塑造人物时恰当运用环境描写,很好地揭示了小说主题思想。
D.大庚找政府兑粮,看到县委书记都饿得浮肿咳血,发誓再不找政府兑粮了。
可后来为重新安葬媳妇,再次找政府兑粮,说明大庚是个出尔反尔的人。
E.小说用了插叙的手法交代解放军伤兵离开后大庚的家庭遭遇,交代大庚媳妇因缺乏营养身体虚弱难以分娩的情节,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
(2)小说中的大庚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结构。
(4)在自己的生活陷于困境的时候,大庚还是拿出仅有的50斤麦种借给了解放军,以致无法播种,媳妇因营养不良无力分娩。
有人认为大庚不应该把粮食借给解放军;
也有人认为大庚应该量力而行;
还有人认为,为了革命胜利、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即使牺牲个人利益也是义不容辞的。
请说说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冯骥才:
守望民间文化的知识分子
冯骥才很健谈,但大多谈的是守望文化,对他自己则很少提及。
作为作家,喜爱他的读者说,他的作品扎根于民间,来自于乡土;
作为文化研究者,关注他的学者说,他有着博大的文化责任感。
今天,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的事业之中,不惜花费毕生积蓄,不惜年高劳顿,高擎起守望文化大旗,成为保护民间文化的旗手。
不保护,我们的根就没了
“最近一直忙着浙江西塘召开的古村落保护高峰论坛。
之后,将再进行一系列的考察活动,比如苏州桃花坞调查、比如南通蓝印花布基地挂牌等。
”中国文联副主席、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的日程表排得很满。
“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的箱底儿。
再不忙着保护民间文化,我们的根就快没了。
经过去年大半年7个省份的下乡调查,冯骥才越来越感到,古村落内在的、沉甸甸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被抽空。
他觉得造成这样的危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不是递进,而是突然的,人们由此造成了对线性成长、理性思考的缺失。
贵州东南部,30多万人在苏浙一带打工,面对市场冲击及百姓对物欲的追求,苗寨居民不说苗语,很多少数民族村寨的年轻人已经不穿民族服装了,在南方一些富裕的小县城,冯骥才发现生活富足的农民在建设自己家园时竟是如此赤裸裸地照搬洋文化,在村落中,修建起一座座微型的“艾菲尔铁塔”,或是小型的卢浮宫;
而中国的飞檐翘角、雨榭楼台早已淡出视野,退出记忆。
“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长此以往,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就都没有了。
我们无法阻止一个时代的变化,但是,文化,我们必须挽留。
”冯骥才说。
要保护,知识分子有责任
在文化保护工程中,冯骥才强调最多的就是文化人的责任。
他说,巴黎的历史保护为什么做得这么好,实际上是三个作家起了作用:
第一个是雨果,他写了《向拆房者宣战》,成为第一个对乱拆房者宣战的人;
第二个作家是梅里美,他当时成立了一个古典建筑的监督委员会;
第三个是小说家马尔乐夫,他提出在全法国进行文化普查。
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使法国文化保留了他们的根。
“中国知识分子也应反省一下,在时代变迁过程中应承担什么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大到一个古村落,小到一个荷包,都需要我们抢救和保护,否则将在我们手中消失!
守望精神家园的责任应当由文化界承担,但现实却是,我们的文人、知识分子大多在旁观。
当然,要做好守望工作,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为了成立民间文化基金会,冯骥才作画义卖,虽然最终募来200万元,但如今手腕上一个作画劳累形成的大疙瘩仍在述说着当年孤军作战的些许无奈。
令他欣喜的是,中国现在终于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忙保护,“不务正业”挑重担
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
20年前,在他事业辉煌的时候,他却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中去,以至于招来“不务正业”的指责。
对此,冯骥才表示,“我们是讲责任的一代。
当看到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出现不和谐时,看到我们的精神领域有这么多的困惑时,就会毫不犹豫地守望我们的文化。
他说,作为一名小说家,理所当然要把写作当成正业,但作为知识分子,他肩上必然要挑起民族文化的重担。
在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遭遇外来文化冲击时,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是守望本民族的文化。
“我现在是急于写我的小说,急于画我的画呢?
还是急于到文化的第一线去,到田野里去,到民间去?
毫无疑问,我会选择后者。
而且这个选择是完全凭自己的良心。
”冯骥才真诚地表示。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独特的气质、独特的传统,才能传承下去。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
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爱。
”60多岁的冯骥才有时候也会觉得很疲倦。
不过,一旦有个电话打过来,说到一个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时候,他再累也会跑去……
这就是冯骥才,“不务正业”的作家,守护民间文化的人。
(摘自中国人物传记网)
(1)下列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冯骥才不顾年高,不惜金钱,高擎起守望文化的大旗,成为保护民间文化的引领者,他的动力来源于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感。
B.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及百姓对物欲的追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年轻人在语言和生活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这说明文化保护迫在眉睫。
C.经过长时间基层调查,冯骥才认为造成当前文化危机的原因是中国步入现代化的进程突然,进而造成知识分子对线性成长、理性思考的缺失。
D.巴黎的历史保护工作做得好,实际上是三位作家起了作用。
冯骥才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应该自我反省,要肩负起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
E.当有电话打过来,说到一个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时候,冯骥才再累也会跑去……一方面说明他有责任心,一方面也说明他缺乏主动性。
(2)为什么说民间文化保护是一项急迫的工作?
请结合原文事例作简要分析。
(3)冯骥才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
(6分)
(4)冯骥才是作家,也是画家,可是他却在自己事业辉煌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的第一线。
有人认为冯骥才这样做“不务正业刀,冯骥才却乐此不疲,你对冯骥才的做法怎么看?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关于酒驾危害成本的警方告示出现在江苏省宿迁市城乡各建筑工地的宣传板报上,其别出心裁的“计算”方式引来不少建筑工人的围观。
B.一些商家煞费苦心先以模糊的广告词来请君入瓮,然后再用若干霸王条款限制消费者,让消费者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C.为了慈善足球赛,罗纳尔多在环球电视台的节目中公开表示自己减肥的决心。
他的减肥行动多少带着几分将自己逼上梁山的味道。
D.上海大学不分专业的招生政策,其实是邯郸学步,恐怕不但达不到外国不分专业招生模式的效果,反而会产生严重后果。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10年来,湖南安仁县37岁的农民工王建华把打工创业赚来的近10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和五保老人及农村公益事业,被人们称为热心“慈善打工仔”。
B.从美国大选历史看,外交议题的重要性向来排在经济议题之后,算是竞选人的“第二战场”,但“9·
11”事件后,竞选人的外交政策日益受到选民重视。
C.黎巴嫩总统苏莱曼在爆炸发生后发表声明,呼吁黎巴嫩人以国家最高利益和人民的安全为重,坚决制止黎巴嫩人成为外部势力争斗的牺牲品的图谋。
D.领导干部被称为“老板”,不仅仅是称谓不适当、不严肃,而且反映了有的单位政治生活中“一言堂”色彩浓厚,“家长制”作风严重。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的雕塑艺术主要是佛像,罗汉尤为杰出的代表。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宗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
①只觉得他们是一些人,至少比较接近人
②当然,他们也是会引起善男善女顶礼皈依的虔敬感的
③他们是介乎佛、菩萨和人之间的那么一种理想的化身
④罗汉表现了较多的生活气息,较多的人性
⑤我们看彩塑罗汉,不大感觉他们是上座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
⑥不像三世佛那样超越了人性,只有佛性
A.③⑥④⑤①②B.③①②⑤⑥④
C.④⑥⑤①③②D.④③⑥⑤①②
16.把下面的一组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句,为“贫困村互助资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旗 毕业班 第二次 周周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