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复习 专题5 第12讲 种群和群落 学案适用全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404953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146.27KB
届二轮复习 专题5 第12讲 种群和群落 学案适用全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二轮复习 专题5 第12讲 种群和群落 学案适用全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复习 专题5 第12讲 种群和群落 学案适用全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鼠较强的繁殖力极有可能导致其种群密度快速增加,进而致使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的增长随之受到限制,B正确;
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较低时,单条鱼的重量较大,当养殖密度较高时,单条鱼的重量较小,故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C正确;
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随着种群密度的加大,密度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D错误。
4.(2015·
全国卷Ⅰ)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
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表明:
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
解析:
(1)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型三种类型。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幼年个体数为92+187+121=400,成年个体数为70+69+62+63+72+64=400,老年个体数为55+42+39+264=400,所以三个年龄段的个体数比例为1∶1∶1,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该鱼种群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
(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
答案:
(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2015·
全国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D [草本阶段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先于灌木阶段出现,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即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所以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较大,A项错误。
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空间结构逐渐变得复杂,所以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要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简单,B项错误。
草本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所以其营养结构比灌木阶段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比灌木阶段弱,C项错误。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个阶段能为后一个阶段创造适宜的环境,D项正确。
2.(2014·
全国卷Ⅰ)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A [由题干信息可知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B项错误;
植物病毒V是可寄生在水稻细胞内的病毒,因此病毒V与青蛙不是寄生关系,水稻和病毒V是寄生关系,C、D项错误。
高考考查点和特点:
本讲是近五年全国卷考查的一个热点。
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考查:
(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内在联系以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种间关系的判断、群落结构和演替类型的判断及特点分析。
多借助曲线和表格考查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等,常以非选择题形式呈现。
结合实例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更注重语言表述能力的考查。
命题方向:
种群的增长曲线体现了“模型与建模”,种群年龄组成特点分析体现了“归纳与概括”,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体现了“保护环境”,有关上述核心素养是新高考考查方向,因此种群的数量增长模型、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结合实例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仍是未来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
考点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对应学生用书第70页)
■通知识——核心要点填充·
1.图析种群数量特征间的关系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黑光灯诱捕法等。
(2)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该特征还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数量增长的2个模型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①表达式:
Nt=N0λt。
②表达式中各字母代表的意义:
N0代表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t是时间;
Nt代表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λ代表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①种群数量为0~K/2时,增长速率增大。
②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
③种群数量为K/2~K时,增长速率不断降低。
④种群数量为K值时,增长速率为零,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中。
3.种群增长“S”型曲线中K值、K/2的应用
(1)资源开发与利用:
维持被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处,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不影响种群再生。
对于有益动物的保护,应尽可能改善其生活的环境条件,提高种群的K值。
(2)有害生物防治:
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其达到K/2处(若达到K/2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同时应设法增大环境阻力,尽可能降低有害生物种群的K值(如封存粮食、硬化地面、饲养天敌等可降低老鼠的K值)。
[判断与表述]
1.思考辨析 清除误区
(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 )
(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3)种群数量的增长,不一定是出生率升高,也不一定是死亡率下降。
(4)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破坏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
(5)某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时,其增长速率逐渐降低。
(6)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7)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将偏高。
(8)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提示】
(1)√
(2)√ (3)√
(4)×
性引诱剂诱杀了雄性害虫,破坏的是种群的性别比例。
(5)×
在种群的“S”型曲线中,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前逐步增大,之后又逐步降低。
(6)×
样方法的取样原则是随机取样。
(7)√
(8)×
理想条件下为“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
2.思考回答 规范表述
(1)要调查新疆北塔山荒漠草原地带的野驴的种群密度,通常采取哪种调查方法?
并说明理由。
【提示】 逐个计数法。
此地带野驴分布范围较小,种群个体较大。
(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是否是“S”型曲线的一部分?
【提示】 不是,“J”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一定的,而“S”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逐渐减小的。
因此,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
■通能力——考向对点专练·
考向1 种群的特征及其关系
1.(2018·
武汉市高三调研)下列有关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不属于种群特征
B.样方法可用于估算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
C.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出生率最大
D.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会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
B [组成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错误;
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错误;
K值是环境允许生物生存最大容量,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不会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D错误。
2.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B.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不可能为零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B [据图可知,不同月份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其中4至10月份,个体逐渐发育到性成熟,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表明在10月份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项错误,C项正确。
天敌迁入后,会捕食该种群中年幼或弱小的个体,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A项正确。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对种群的密度产生影响,D项正确。
考向2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016·
全国卷Ⅱ)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 [利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是计数每个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每个样方的面积,获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实际操作不可行,通常采用样方法,A项错误。
由于所有样方面积之和只是甲地面积的一部分,若用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则所得结果会低于实际种群密度,B项错误。
对照上面的总体分析,C项正确。
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后,即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不应再乘以甲地面积,D项错误。
(2018·
邯郸市高三质检)某科研组对刚侵入某一草原的田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根据调查结果绘制成的田鼠数量增长曲线,可作为田鼠防治的依据
B.若调查中被标记的个体标志物部分脱落,则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C.人类活动可能会成为影响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D.若田鼠种群密度过大,则田鼠种群只通过体液调节即可进行数量的调整
D [根据调查结果绘制成的田鼠数量增长曲线,可预测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进而为田鼠的防治提供依据,A正确;
依据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定范围内某动物的种群密度的公式可知,若调查中被标记的个体标志物部分脱落,会使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比实际值大,B正确;
人类活动可能会成为影响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C正确;
若田鼠种群密度过大,则其天敌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主要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田鼠种群数量下降,进而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
[归纳总结]
1.样方法误差归纳
(1)未做到“随机”取样。
(2)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
(3)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4)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
2.标志重捕法误差分析
(1)调查值比实际值偏高。
原因一:
标记个体不易重捕。
原因二:
标志物在调查期间脱落。
(2)调查值比实际值偏低。
标志物对个体会产生伤害,导致个体易被捕。
标志物过分醒目,导致个体易被捕。
考向3 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
(2018·
株洲市高三质检)如图所示为鲈鱼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Q时,鲈鱼的种群增长倍数λ为0
B.N时,是捕获鲈鱼的最为适宜时期
C.N时,该区域的鲈鱼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D.P~Q时段,鲈鱼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 [Q时,鲈鱼处于稳定型,则种群增长倍数λ为1,A错误。
捕获鲈鱼的最为适宜时期是超过K/2时,而N时为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不利于捕获鲈鱼,B、C错误。
P~Q时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但其数量还在增加,因此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正确。
[类题通法]“S”型曲线的解读和分析方法
(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2)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3)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考点2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对应学生用书第71页)
1.群落的概念和特征
2.辨析群落中的“四大”种间关系
(1)
捕食 互利共生 竞争 寄生
(2)四种关系:
写出A、B、C、D四图中a与b的种间关系:
A.互利共生,B.寄生,C.竞争,D.捕食。
3.理清群落的两种结构及影响因素
(1)垂直结构:
关键点——垂直方向上“分层”。
①影响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②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水平结构:
关键点——水平方向的位移变化,常呈镶嵌分布,其影响因素包括光照强度、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4.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
(1)从起点上:
①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是初生演替;
②某地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此处发生的是次生演替。
(2)从时间、速度上:
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
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
(3)两种演替类型实例:
①初生演替: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②次生演替:
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5.明确群落演替的结果
(1)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群落的总生产量增加,净生产量逐渐增加,群落有机总量增加,群落的结构复杂化,物种多样性增高,稳定性增强。
(2)在环境条件恶劣的情况下,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群落的结构简单化,群落的总生产量减少,群落最终演替成荒漠。
(1)“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间的互利共生关系。
(2)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4)“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次生演替的过程。
(5)群落演替中森林阶段对太阳能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6)所有的群落都可演替到森林阶段。
(7)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一般使用取样器取样法。
(8)次生演替的速度常快于初生演替。
(1)×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间存在捕食关系。
(2)×
草坪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3)√ (4)√ (5)√
最终群落演替到何种程度,主要取决于其环境条件,如果环境较恶劣,如草原地区降水较少,群落就不能演替到森林阶段。
(7)√ (8)√
(1)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______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复杂 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
(2)一般来说,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提示】 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是否所有群落的演替均会出现森林?
为什么?
【提示】 否。
最终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气候条件决定,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森林,如在干旱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
考向1 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
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三种小鱼,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
在四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甲、乙、丙三种小鱼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三种小鱼的存活率如图所示。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影响三种小鱼的竞争结果
B.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C.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D.无捕食者时三种小鱼之间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C [没有捕食者时,甲占优势,有了捕食者后乙的存活率增加,可见捕食者影响三种小鱼的竞争结果,A正确。
引进捕食者后甲、丙的存活率下降,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正确。
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存活率增加,获得的资源增加,C错误。
无捕食者时乙的存活率最低,说明三种小鱼之间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正确。
[易错警示]种内关系与几种种间关系的辨析
(1)种内斗争与竞争:
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
“同斗争”:
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
“异竞争”:
不同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
(2)生存斗争与竞争:
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为种间关系,种间斗争包括竞争,而生存斗争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A代表生存斗争,B代表种内斗争,C代表种间斗争,D代表竞争。
考向2 综合考查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淄博市高三一模)“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生态工程之一。
下表是某地退耕还林后的植被变化,请据表回答:
演替时间(年)
优势物种
主要物种
5
荻
草本:
荻、艾蒿、黄背草、苔草等
10
牡荆
灌木:
牡荆、杠柳、酸枣禁
20
刺槐
乔木:
刺槐、黄连木、构树等
(1)发生在退耕地上的演替为________,其演替速度快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着演替的进行,退耕地上的植被演替先后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它们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确定群落的优势物种时,需要调查物种的种群密度。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___。
为减小调查误差,应注意______________。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的生态功能有__________,“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程的生态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发生在退耕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由于在退耕地上保留了土壤条件及生物的繁殖体,因此其演替速度较快。
(2)读表可知,随着时间的演替,优势物种发生了变化,草本被灌木取代,后灌木又被乔木取代,因此退耕地上的植被演替先后经历了草本、灌木、乔木三个阶段。
植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植被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利用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样方法。
为减少实验误差,应注意随机取样、取平均值等。
(4)“绿水青山”的间接价值,即生态功能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生态工程之一,由此可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程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生态系统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等。
(1)次生演替 保留了土壤条件及生物的繁殖体
(2)草本、灌木、乔木 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利用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3)样方法 随机取样、取平均值 (4)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生态系统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稳定性)
[易错警示]关于群落的三个易错点
1.“竹林中的竹子整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二轮复习 专题5 第12讲 种群和群落 学案适用全国 二轮 复习 专题 12 种群 群落 适用 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