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复习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403792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44.02KB
公共政策复习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公共政策复习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复习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个人的、群体的、组织的。
14,公共政策发展的第一阶段:
政策制定。
15,公共政策的本质:
对资源的一种权威性的分配。
也就是说,对利益的调整。
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
16,“三论”提供的基本方法:
1)系统方法,2)反馈方法,3)信息方法,4)功能模拟方法。
“三论”的思维方式的特点:
系统性、动态性、最优性。
17,行为科学认为,从管理角度可以把研究领域分成三个系统:
技术系统(机器——机器系统)、社会技术系统(人——机系统)、社会系统(人——人系统)。
18,系统论的组成部分——系统论原理、系统方法、系统工程。
19,阿尔蒙德把公共政策的功能概括为:
1)提取性功能、2)分配性功能、3)管制性功能、4)象征性功能。
20,20世纪90年代,公共政策研究课题的选择偏重于——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
21,简述公共政策学在中国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成为全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1)提出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2)党和政府各级领导部门及国务院各部委局都建立了从事政策研究的专门机构。
(3)到90年代,北京大学等多所著名大学的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率先在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公共政策学单科或系列课程。
22,试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政策研究的主要贡献:
1).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和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规定了根本的政策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
2).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而且政策研究遵循这样的认识路线能够正确的勾画出政策过程及其各个阶段的一般特点3).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为我们深入地研究各种社会现象、探索社会发展的固有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23,简述公共政策这门学科在其发展的第二阶段上的主要成就。
(1)方法论的多样化。
(2)对政策过程的研究的重点的转变。
(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第二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公共政策学的学科3个要素:
研究对象(其对象就是公共政策。
)、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2,研究政策系统应予以重视哪几个突出问题?
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2)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3)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3,简述经验主义的主要思想。
1)其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即感觉经验是认识的真正源泉。
2)其强调人的认识须从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出发。
3)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4)其强调归纳逻辑作为认识工具而具有根本的作用,忽视真理自身的逻辑一贯性。
5)关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培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4,逻辑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主要思想。
1)经验证实原则。
2)以逻辑分析来补充证实经验。
3)科学主义的科学观。
5,简述后现代主义认识论的主要思想。
1)对从伽利略开始、支配西方思想三百多年的机械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与科学观进行了激烈的批评。
2)后现代主义主张自然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3)后现代主义对人文精神的呼唤。
4)后现代主义重视非理性的、反理性的和超理性的等反科学主义的创造性思维。
6,德洛尔认为公共政策学模型必备的条件是什么?
1)必须明确把握社会发展方向。
2)必须与宏观政策密切相关,即具备包容各项微观、具体政策的宏观特性。
3)必须建立在注重人文特点的行为科学与注重科学程序和方法的管理科学二者互相交融的基础上。
4)必须对宗教、意识形态等大量非理性因素持客观态度。
5)须对时间非常敏感,并且具有历史色彩,即具有历史观察的功能。
7,简述理性主义模型所假定的“理性人”的特征。
1)当面对多种选择时,他会做出一个决定。
2)他会依据其价值偏好,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排列出优先次序。
3)他的价值偏好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转移。
4)他通常从所有的方案中,择定偏好等级最高者。
5)面对同样的选择他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8,理性主义模型认为决策者是如何将其理性主义的决策活动贯穿于整个政策活动中的?
1)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
2)引导决策者做出决策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按其重要性不同而依次排列。
3)解决问题的各种可供货选择的方案都为决策者一一权衡。
4)决策者对可供选择的方案可能出现的结果都进行了调查研究。
5)每一个选择方案及其可能出现的结果都与其他选择方案具有可比性。
6)决策者最后采用的那个方案,是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目的、价值或目标的方案。
9,简述理性主义模型受到的批评。
1)这个模型设定决策者为理性人,这个设定是缺乏经验支持的。
2)这个模型假定决策者是公正的、客观的、理智的,而在实践中决策者的公正、客观和理智却常常是极为有限的。
3)这个模型过高的估计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作为决策分析工具所起的作用,因为在实践过程中这两种分析工具对许多公共政策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4)这个模型假定决策者全智全能,但在实践中决策者拥有的知识、获取的信息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预先对投入—产出,成本—收益的比例精确的计算。
10,简述渐进模型包含的两组命题。
1)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对现行的政策做出局部的、边际性的调适。
2)决策者把决策看做一个典型的一步接着一步,永远没有完结的过程。
11,简述集团模型包含的内容。
1)制定政策是政治过程的决定性阶段,而政治过程则是各集团争取影响公共政策的行为过程。
2)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是相互竞争着的集团之间达成力量平衡的过程。
3)在现代政治活动中,集团间获取公共政策资源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4)在任何时候,公共政策都反映占支配地位的集团的利益。
12,简述集团模型受到的批评。
1)它把注意力集中于政策形成过程中那些重要的能动因素的同时,过分夸大了集团的重要性而低估了公共权力机构自身“所起的独立的而又富有创造性的作用”。
2)人类在政府与政治过程上的许多问题,集团决策模型无法解释,因为它忽略了政治生活中其他许多重要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3)它对于多元主义政治体制以外的那些政治体制内的决策过程,缺乏解释力。
13,试述公共政策学与决策科学、行政决策学和立法学在研究对象上的重要区别。
1)作为决策科学研究对象的决策,指的是包括企业、交通系统、军队、学校、医院、公共组织等等在内的各种组织在管理中形成的决策。
2)作为行政决策学研究对象的行政决策,属于管理决策的一种,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履行政府职能,就要解决的问题制定与选择行动方案,作出决定的活动。
3)作为立法学研究对象的法律制定,指的是有关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各种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它不仅包括立法机关依法制定法律的专门活动,而且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和次级国家政权机构依法制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4)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行政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14,试述科学的品格。
1)科学的第一个品格是理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一致,而且这种一致须在相同条件下反复、重复进行的检验都能够得到证实。
一切理论要宣称自己是科学或被别人称作科学,不在于其假说形态,而在于他们是否能够经受得住社会实践和经验事实的检验。
2)第二个品格就在于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
科学把理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实事求是地用理论思维整理材料。
3)第三个品格是其理论结构具有逻辑完备性和逻辑一致性。
名副其实的科学理论,在逻辑上具有严密性和统一性,经得住逻辑的分析和推导。
那么它就不是科学的理论。
4)第四个品格在于它注重简单性原则。
科学从观察开始,自具体的、个别的事物推导出普遍性和共性,自多样性和复杂性逐渐走向简单性和统一性。
第三章:
公共政策的含义、构成与功能
1,阿尔蒙德指出的政策过程中的逻辑顺序:
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反馈。
2,美国总统的决策是通过哪些途径做出的?
1)他在内阁决策中的独断权。
2)政府各部提出的政策倡议源源不断地汇到白宫这个行政系统的末端,总统则在这个末端建立起制定政策的总统直辖机构。
3,中国政治体制赋予公共政策过程的特征有哪些?
1)从宪法规范的权力关系看,去过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整个国家机构系统占有首要的、全权的、不受其他权力制约的地位,是一切政府权力的唯一来源和归宿。
2)从议行合一的政府系统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上看,中国共产党则是中国政府系统的领导核心,主导着政府过程的运行。
4,人大决策的内容有哪些?
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决定权的那些行为。
2)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人事任免权的行为。
3)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监督权外,其他县以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乡(镇)人大做出的全部决策的行为。
4)地方人大中除了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5,简述元政策、基本政策和部门政策的关系。
1)相互间存在着涵盖和被涵盖、衍生于被衍生、统摄与被统摄的关系。
2)元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
3)基本政策是总政策的具体化。
4)部门政策由元政策和基本政策所决定,体现和服从于元政策和基本政策。
6,简述公共政策结构的六种类型。
1)政策的塔形结构。
统一政策系统内部的各个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政策在各个不同层次的分布方式和互动方式,表现为层次逐一提高的金字塔式结构。
2)政策的链形结构。
在统一政策系统的内,各个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政策像环环相扣的链条一样相互连接,他们之间的这种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就是政策的链形结构。
3)政策的圈层结构。
统一政策系统内某项政策与其他若干项政策之间的关系呈一个核心与外圈层次的固定联系方式,这就是政策的圈层结构。
4)政策的网状结构。
政策的网状结构是以同一政策系统内诸项政策的横向联系为特征的结构。
5)政策的矩阵结构。
同一政策系统内诸项政策排列成一个阵列,呈现纵横并举共存的固定联系方式,其状类似矩阵,这就是政策的矩阵结构。
6)政策的群落结构。
同一政策系统内诸项政策形成若干群落,相互间具有间接的、不慎紧密的联系,这就是政策的群落结构。
这样的结构通常形成于政策巨系统内。
7,合理的政策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1)合理的政策结构的显著特征是机构的有序化。
2)合理的政策结构的另一重要特征是有效的分级控制。
3)严格的组合秩序,这是政策结构合理的重要条件。
8,政府与公共政策的联系。
1)政府存在的基础是政策。
2)政府利益对于公共利益的界定与认定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有很大影响。
3)政府过程与公共政策过程是同一的,或者说是政府过程实质上就是公共政策过程。
4)公共政策是政府系统输出的主要产品。
9,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现代公共政策具有多种规定性,而在这些规定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而这一起决定作用的规定性就是公共政策的本质。
1)所谓一定的目标,首先是据有公共权力的个人与群体从他们理解的公共利益出发所界定的目标;
其次是被公共权力机关代表的社会阶级,对公共利益和公共目标有其特殊的界定;
再次是公共权力形式上的委托人即公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输入到政治体系之后,聚合成为公共利益并进而形成公共目标。
2)所谓社会资源的配置,指的是政策主体为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调配与组合。
政策主体制定什么样的政策、研究什么样的政策目标,既取决于其主观认识,也取决于他们能够配置的资源。
3)所谓社会价值的分配,指的是对作为政策成本的社会资源投入后,随着政策目标的实现而获取的政策受益在不同的社会群体间的分布。
这里的社会价值,指的是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权力、财富、荣誉、地位等等被统称作“价值”的那些东西。
社会价值分配的不均衡,是由政策制定者在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以及政治体系在这中的地位决定的。
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价值分配给谁,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
政府总是选择那些与其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价值分配的重点对象。
第四章:
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逻辑流程
1,简述国情与国策的关系。
一国的现实国情构成了公共政策系统的主体认知环境,它对科学地制定公共政策尤其是总政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简述大众传媒是如何影响政策制定和输出的。
1)大众传媒影响决策者的价值取向。
2)大众传媒影响受众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对现实政策情形的认识。
同时,大众传媒也影响受众的思维、判断、选择和行动,从而影响到决策者能否适时制定出有效的公共政策。
3)大众传媒有助于决策者迅速了解政策执行情况与后果,从而及时做出是延续、调整还是终结某项政策的决定。
4)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影响正常对象的价值取向及其对现实世界的了解与认识,从而使他们通过选举投票、施加压力、游行示威、直接或间接抵制等途径来支持或反对某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大众传媒有时甚至能使政策对象通过特定途径,支持或反对某一项决策者,甚至某种政治统治。
3,治理能力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
1)治理能力强调多元、民主、合作、非意识形态的公共行政,使公共政策的主体更加多元化。
2)治理能力的要求使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更多地考虑公民的地位和利益,也是公共政策的实施不仅依靠政府的权威,也需要政策主体与客体通过协调、沟通所形成的合作网络权威。
3)治理能力对政府公共政策的质量、公共政策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治理能力在实施公共政策方面,除了国家的手段和方法外,更多地强调公共政策各子系统之间的合作。
4,简述政治体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1)政治体制规定了公共政策主体的范围。
2)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程度。
3)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程度。
4)政治体制影响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
5,简述首长制与委员会制的优缺点。
1)首长制的优点是:
决断及时迅速、果断有效,有利于使政府责任明确化、具体化,从而使政府的行政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其缺点是:
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压制民主、独断专行、随心所欲,从而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受到影响。
2)委员会的优点是:
能够集思广益、吸纳多方面的意见、协调一致制定政策,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有利于发挥委员们的积极性。
决策迟缓、责任分散,易于导致争功诿过、认为增加决策成本。
6,简述政党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政党,尤其是执政党是公共政策制定最重要的倡导者和政策理论最重要的提供者,公共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执政党的政策。
2)在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的国家中,政党首先必须借助于公共权力才能与公共政策现实地发生联系,政党的要求和主张转化为公共政策必须有一个公共选择过程。
3)我国实行的以共产党为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在政策制定的各个环节上都发挥主导作用,各民主党派通过政治协商制度参与国家重大事情的讨论与决定。
7,试述公共政策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
公共政策七大子系统,即信息、咨询、决策、执行、评估、监控、反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决策子系统根据信息子系统、反馈子系统、咨询子系统提供的信息和预选方案,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信息子系统收集、掌握政策对象的意见和要求,并传输给决策中枢系统,形成决策问题;
决策子系统经过研究、咨询后,制定相应政策;
执行子系统通过政策实施把信息输送出去,再将其作用结果反馈回来,据此调整和完善政策;
咨询子系统和评估子系统以系统以外的各种信息为基础,根据客观情势,参照历史经验及对未来的预测结果。
对政策问题提出科学的依据和可行性方案,供决策子系统参考;
监控子系统监督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控制政策失误,确保围绕总政策目标执行政策;
反馈子系统反映执行结果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差异,及时反馈信息,使决策子系统及时调整政策,提高政策效能。
公共政策系统的运行正是在这些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展开的。
8,论述国家机构、国家权力和国家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制定公共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政治事务,因而表现出政治的所有属性:
1)作为一种政治产品,公共政策是由国家公共权力机关直接制定的,其效能和质量取决于其生产者的能力,也就是说作为公共政策制定主体,国家机构决定着公共政策的结构及效力范围。
2)国家权力、国家职能的二重性决定公共政策的二重性。
3)国家权力、国家职能制约公共政策的种类和数量。
9,试述公民在公共政策中的地位。
公共政策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后选民不仅是公共政策的主体构成要素之一,同时也是政策发生作用的基本对象。
作为政策主体之一,公民有权向政策的直接制定者表达其意见和愿望,他也有权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其利益要求,并影响公共政策;
作为政策发生作用的基本对象或客体,公民也有义务遵从政策规定的内容。
10,公共政策运行的逻辑流程。
第一阶段:
政策问题的形成。
政策问题(政策要求);
政策议程(政府议程);
政策分析(设计方案)。
第二阶段:
政策决定。
政策选择;
政策决定;
政策声明;
政策执行(政策输出);
政策结果;
政策修正。
11,结合实际,试论如何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1)政策过程的理性化。
公共政策的现代化首先是决策的过程的理性化。
2)政策过程的专业化。
随着政策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决策难度不断增加,专业技术人员开始大量加入决策者行列,一方面填补了直接决策者的职责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又为公共政策系统的正常有效运行服务,从而使决策专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3)政策过程科学化。
所谓其科学化,就是决策者及其他决策参与者尊重客观规律,采用合理的决策程序,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对政策问题及其产生的客观环境,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作出预测、判断和抉择。
4)政策过程是民主化与公共选择的民主规则。
是指保障公民和各种社会政治团体以及政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保障政策内容尽可能充分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中形成民主的体制、程序和气氛。
第五章:
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1,简述公共政策问题形成的因素。
1)从国内和国际的视角看,国内的原因有自然灾害、非预期的人文事件、社会变迁等,国际的原因有战争或军事行动的爆发、武器的革新与发展、国际关系以及国际间联盟形态的变更。
2)从客观和主观的视角看。
能影响公共政策问题的客观因素主要有:
自然灾害、社会变革、体制转型。
在客观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主观因素的变化也会引发许多新的公共政策问题。
2,简述政策问题的分析与其他阶段公共政策分析的共性和区别。
共性在于都是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区别在于:
政策问题的分析侧重于对现实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期望值、固有规范等之间所存在的差距,以及对人们油然而生的强烈不满足感和政策行动需求等问题,进行边界性的分析。
3,简述边界分析法。
1)边界分析就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
2)边界分析往往有三个步骤:
饱和抽样、诱导性提问和边界估计。
3)该方法和程序一般能适合问题界定的基本要求,能帮助弄清政策问题的本质和特征,成本和效益等,但它的结果即便是合理的,也不一定是肯定的,需要与其他构建问题的方法或技术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进行公共政策问题分析。
4,简述政府议程和系统议程的差异。
1)系统议程仅由一些较抽象的项目所组成,其概念和范围都还很模糊;
仅是整个政策过程中的问题发生或提出阶段;
它可以不涉及可行性解决方案问题,所体现出来的往往是众说纷纭的特点。
2)政府议程则由一些较具体的项目所组成;
处于政策问题认定的最后阶段;
主旨在于最终认定与政策问题有关的种种事实。
5,试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
1)关联性。
任何公共政策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公共政策问题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会与其他领域、地区或部门的政策问题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主观性和人为性。
任何公共政策问题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现实才可以成立,本身必然具有客观性,但是,同时它们又都是基于人们主观价值判断、切身感受以及分析研究和其他主动行为才得以上升到政策问题的高度,而必然更具有主观性和人为性。
3)历史性与动态性。
所谓历史性,是指公共政策问题从它的成因来看都不是突发的,而是要经过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才会达到普遍化和严重化的程度。
而公共政策问题的历史性中又可推知政策问题还具有动态性。
所谓动态性是指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是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的。
当然,政策问题的动态性不仅可以从纵向历史发展方面去看,而且可以从横向状态上来观察。
6,试述类别分析法的含义。
类别分析法是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之一,同样也是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之一。
它通常要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两个过程。
逻辑区分是指将某种政策问题细分成许多次类的过程。
而逻辑归类正相反,指许多问题组合成一个大的类别。
第六章:
公共政策的制定
1,简述公共政策目标的含义即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
公共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就一般意义而言,确定政策目标的价值意义主要体现一下两点:
1)它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
政策目标就是政策方案所要遵循的方向。
2)它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
2,简述政策规划的政府主导化。
政策规划强调主体多元素的同时,还要注意政府主导化问题。
这种主导化体现在规划的组织和管理方面,并不是说政府的规划方案必须占主导地位。
3,简述政策方案的评估和择优的含义。
评估是对各项政策方案效果的预测性分析和比较;
择优则是在评估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4,简述政策方案的评估应遵循的标准。
1)有利于元政策的实现;
2)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有关政策的目标;
3)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减少;
4)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地小;
5)政策实施的副作用尽可能地小。
5,简述方案可行性分析内容。
1)政治可行性。
2)经济可行性。
3)行政可行性。
4)方案是符合宪法、法律的有关条款及其精神。
5)技术可行性。
6,简述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
1)提出议案。
2)审议议案。
3)通过议案。
4)公布议案。
7,试述当代中国行政系统的决策程序。
在当代中国行政决策一般实行的是行政首长负责制,这项制度把决策权主要赋予行政首长,但同时又要求行政首长应在行政领导会议集体讨论决定的基础上行使决策权,具体的行政决策程序如下:
1)法制部门的审查。
2)领导会议的讨论决定。
3)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
4)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政策,如政府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共政策 复习 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