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400585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7.93KB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展示邓小平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邓小平对中国历史的主要贡献。
由此导入本课学习
2.展示“两个凡是”及1978年的《光明日报》
引导学生思考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3.展示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角度,让学生根据角度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归纳内容
4.以表格的形式延伸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及20世纪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过渡:
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那什么是改革?
5.展示改革的含义,以此分析改革
6.让学生根据课本时间顺序总结改革的进程
7.展示材料,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
8.展示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情况,以它的前后变化讲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情况及作用
9.展示材料:
国有企业改革前的经营状况
10.展示材料:
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11.展示对外开放的地图
12.展示具体事例,讲解“走出去”、加入世贸组织
13.展示《邓小平文选》的相关材料及问题,学生小组讨论
14.相继展示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台湾问题由来的地图
15.展示材料,分析成功收回香港、澳门主权的原因
16.展示相关史料及图片,分析阻碍祖国统一的因素
以邓小平的个人主要功绩为线索开展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整体把握本节课的内容
问题探究式教学,使学生能够思考相关史实,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带着角度思考课本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小组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点拓展,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该知识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根据概念分析改革,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改革的理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整体把握我国的改革
通过材料使学生更加了解农村的情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设置情境,以具体的数字展现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个别农民带头实行,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材料直观感受国有企业的弊端,认识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根据材料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以地图的形式讲解开放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根据具体史实讲解,利于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材料与讨论问题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一国两制的思考,活跃学生思维
以地图的形式讲述问题产生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根据材料分析原因,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和概括能力,认识到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的必要性
通过阻碍统一的不利因素,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以提升家国情怀素养
课后反思
本课重点较多,一节课完成本课学习的难度较大;
相关史料比较多,延伸内容相对多;
改革开放进程稍显混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好把握。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教材编写组《中国近代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西方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论题:
工业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完成,英,法、美等国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为挽救清朝统治,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开展自强求富的探索实践,推动了中国社会新陈代谢。
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的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同时,主张发展民族经济、与外来侵略进行商战的早期维新思潮产生。
先进的知识分子向中国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说和议会民主政治,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做了舆论准备,推动中国走向世界。
伴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西餐、西服、西式建筑、近代西方的交通方式相继传入中国,促进中国人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总之,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西方文明逐渐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此题还可以从工业革命后,西方的政治、经济侵略是导致近代中国各阶层追寻富强、追求民主失败的根本原因等方面作答)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
考查考生提取材料信息,概括材料论证问题的能力,首先拟定论题,先解读材料,材料反映了近代西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经济的发展,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对外进行侵略扩张,扩大海外市场;
结合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变化等相关史实,说明西方文明引发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阐述时注意围绕主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升华论题。
3.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各自的教国方案。
材料
方案一:
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
“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
”
——l897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谈话
方案二:
张謇的实业救国论
“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根本则在实业。
若骛其花与果之灿烂甘美而忘其本,不知花与果将何附而何自生。
——张謇《对于救国储金之感言》
方案三:
陈独秀的民主科学救国论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若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评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救国论的观点。
(12分)(要求:
选择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加以评述;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时提出的一种救国方案,其爱国性是值得肯定的;
借鉴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顺应了世界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具有历史进步性;
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开展,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在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
示例二:
张謇提出的“实业救国论”,是民族资本家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提出的一种救国方案,其爱国性是值得肯定的;
这种救国思想在民族资本家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抵制外来经济侵略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示例三:
陈独秀提出“民主与科学救国”的思想,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积极探索,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他们以此作为向封建主义进行斗争的武器,具有进步意义,应予充分肯定;
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但是陈独秀所说的“民主”,照搬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做本题时是可以选择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加以评述的,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是审题的关键。
材料中列举了三个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的救国主张,只要选取其中一个即可,评述观点的题目一般是首先亮明观点,然后围绕该观点进行评述,评述的内容包括原因和评价或者叫影响。
没有唯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救国论的观点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代及近代的孔子形象的变化。
古代
近代
春秋战国
汉唐
宋至明清
维新运动
太平天国、新文化运动
袁世凯、蒋介石时期。
圣化:
被称赞为“天纵之将圣”矮化:
被嘲笑为“若丧家之犬”
正统化及神化:
司马迁誉孔子为“素王”;
唐代被封为“文宣王”
僵化:
成为一位只会“以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
被誉为“万世师表”
维新化:
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
被后人称为“穿西装的孔子”
丑化或妖魔化:
太平天国将儒家经典称为“妖书”,对孔子“焚书毁像”;
新化运动时“打倒孔家店”,吴虞痛骂孔子为“盗丘”
袁世凯和蒋介石曾一度复兴孔子“圣人”地位,复兴“尊孔”和儒家伦理道德。
——摘编自张荣明《孔子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十种形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历史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
观点具体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
【答案】示例1:
看法。
孔子由人变成了统治者需要的工具。
说明: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无论是被“圣化”还是被“矮化”,均说明孔子既非“圣人”也非“庸人”,都是对孔子作为一个“凡人”优劣的评定;
以后的孔子不再是“人”,而是封建统治伦理道德代表性“符号”。
因而无论是孔子形象的“正统化”“神化”还是“僵化”,都是封建统治时代需要的产物;
近代人们出于维护和反对封建统治的需要,对孔子形象进行“丑化”“妖魔化”和“圣化”,反映了近代社会转型的文化冲突与政治斗争。
总之,后世孔子既成为了一定时代需要的工具,也成为一定时代政治斗争的对象。
示例2:
看法:
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时代变迁。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旧价值观崩溃而新价值观有待于形成之中,对孔子“圣化”与“矮化”并存,说明儒学价值观并没有成为主导;
汉唐时期,儒学被奉为官学,儒家价值观日益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孔子形象随着儒家价值观主流地位的确立和巩固而被正统化和神化;
宋代到明清,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价值观不仅没有进一步走向开放,反而更加趋于保守,从而使孔子形象走向“僵化”;
在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封建统治思想与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冲击激烈,儒家价值观与社会新价值观也处于激烈冲突中,孔子形象就出现了“丑化”“妖魔化”与“圣化”交错并存现象。
总之,孔子形象的变化是不同时代社会价值观变化的反映。
(“示例”仅供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根据表格中不同时期将孔子“圣化”“正统化及神化”“矮化”“维新化”“丑化或妖魔化”等,可以得出观点,孔子由人变成了统治者需要的工具。
结合表格信息,从春秋战国时期对孔子的评价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都是对孔子作为一个“凡人”优劣的评定;
春秋战国以后对孔子的评价已经剥离了孔子的人性,此时的孔子不再是“人”,而是封建统治伦理道德代表性“符号”。
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可以看出,近代人们出于维护和反对封建统治的需要,对孔子形象进行“丑化”“妖魔化”和“圣化”,反映了近代社会转型的文化冲突与政治斗争。
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得出结论,即后世孔子既成为了一定时代需要的工具,也成为一定时代政治斗争的对象。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形成与发展大致有以下可寻的特点:
其一,中国近代港埠都市自开始即为列强交涉之成品。
其二,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形成与发展动力,起于西方工商业国家经济力量之扩张与对外市场之需求。
其三,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发展与新港新埠之开辟,多由外人扩张工商之欲望所推动。
其四,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发展,充分代表外人特权势力在华之扩张。
其五,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发展,代表帝国主义扩张之结果。
其六,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发展,形成复杂之二元体制或多元体制之行政系统。
其七,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发展,十足表现其国际化之意义。
即凡此都市,除绝大多数之中国人口外,无论政治、经济、金融、市政、社团、宗教、教育、新闻,以至上流社会分子,均以复杂之外国各国人士为主体。
一切活动,亦以在埠之外人为首脑。
——王尔敏《五口通商变局》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任选一则材料或整体进行阐述。
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严密)
【答案】评分说明:
一等①观点明确;
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①观点较明确;
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①观点不明确;
②未引用史实;
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例文:
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形成与发展起于西方工商业国家经济力量之扩张与对外市场之需求。
阐述:
19世纪中期,西方主要欧美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生产力飞速发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对外扩张进程加快,力图寻求更大的市场和商品倾销地。
自1840年以来,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多次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沿江沿海各地先后被迫开关,列强以此攫取通商贸易等各种权益,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近代化亦由此艰难起步。
总之,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形成动力乃是西方列强侵略下被动发生。
此题是开放性试题,要求选择其中一个材料进行论述,因此要找到一个自己熟悉的材料,进行分析、理解,形成一个观点或者选取材料作为一个的观点进行论述。
注重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如从材料“中国近代港埠都市之形成与发展动力,起于西方工商业国家经济力量之扩张与对外市场之需求。
”可以选取一个观点:
中国近代港埠的发展是西方列强市场扩张的需求。
从西方工业革命后急需市场和原料,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通过一系列条约强迫开放中国的一些港埠都市,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再辅以材料即可。
6.宋朝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无法否认的,是导致以上发明不能作有系统增进的一大主因。
从西方的经验看来,必须商业的影响力远超过农业生产的影响时,上述的突破才能发现。
宋朝的商业虽说从当时世界的标准看来数量庞大,可是平铺在亿万农民头上,就为效至微了。
历史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他们仍无法脱离一种被安排的环境,即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
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
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的运动同时。
但丁抛弃了衰落贵族身份而参加了富豪政治圈;
从米开朗琪罗至伦勃朗,他们的赞助人或为教皇或为大绅商。
与之相较,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然则中国缺乏商业革命,不能产生文艺复兴,乃是因为地理环境与技术因素,而不由于意识形态。
——节选自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问题:
基于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朝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却没有实现突破的认识。
【答案】宋朝是一个科技进步的国家,完成了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三大发明,商业发达,市坊的界限打破,店铺可早晚经营,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但是和西方相比,由于传统政治体制的束缚,农耕经济为基础,商业影响力远小于农业,科技没有突破传统科技的藩篱,没有形成近代科技,思想上没有提倡自由,受到理学的束缚,压制了个人的欲求。
归根结底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商业的影响力远没有超过农业生产的影响,所以科技没有实现突破。
据材料“宋朝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科技进步具体,表现在完成了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三大发明;
商业打破坊市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
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海外贸易发展迅速等。
但是和西方相比,宋代的商业发展并没有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究其原因可从如下方面分析,如:
经济上: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阻碍、重农抑商的政策的限制;
政治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思想上:
理学的保守性:
地理环境因素:
中国是大陆文明文明体系,缺少海洋文明的进取精神等方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人教版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上册 2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 开辟 发展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22400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