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第二章望诊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385338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85.94KB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望诊Word格式.docx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望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第二章望诊Word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虽目似有光
但浮光暴露
面色
面色荣润
含蓄不露
面色少华
暗淡不荣
面色无华,晦暗暴露
面色深浓,垢浊晦滞
虽面似有华
但泛红如妆
神情
神志清晰
表情自然
精神不振
思维迟钝
精神萎靡,意识模糊
神昏谵语,卒倒神昏
虽神识似清
但烦躁不安
体态
肌肉不削
反应灵敏
肌肉松软
动作迟缓
形体羸瘦,反应迟钝
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握拳牙闭
虽思欲活动
但不能自转
临床
意义
精充气足神或虽病精气未衰
精气不足,机能减退。
虚证或病后恢复期
精气大伤,机能衰减
邪陷心包,肝风夹痰蒙蔽清窍,阻闭经络
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
转归
虽病易愈
可发展为失神
可发展为假神,亦可发展为死亡
危重病人临终前的征兆
5.神乱:
临床表现:
(1)焦虑恐惧:
常见于卑谍(指自怯畏惧之状,宜养血补心,定志安神,用天王补心汤,人参养营汤)、脏躁等病人,多属虚证,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
(2)烦躁不安:
多属阳证,常见于狂病等,多由暴怒气郁化火,痰火扰乱心神所致。
(3)淡漠痴呆:
常见于癫病、痴呆,多由忧思气结,津凝为痰,痰浊蒙蔽心神所致。
(4)突然昏倒:
可见于痫病,多由脏器失调,肝风夹痰上逆,阻闭清窍。
亦可见于心、脑疾患,多由各种虚实病因导致心、脑血脉闭阻所致。
复习思考题:
1.中医望神的重点是什么?
2.名词解释:
少神、失神、假神、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3.得神在病中有何意义?
4.少神、失神、假神的病机与临床表现如何?
5.少神、失神、假神之间有何病理联系与症状区别?
6.神乱包括哪些类型?
各自的临床表现与病机要点是什么?
二、望色(色诊)
(一)望色诊病的原理:
1.面部和脏腑连属关系——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2.面部和经络连属关系——手足三阳经上行头面,特别是阴明胃经多气多血,同时面部皮肤薄嫩外露,色泽变化易于观察。
(二)面部不同部位分候脏腑:
1.《灵枢·
五色》篇的面部分候脏腑法:
规律:
如人体正立,以面部中心部位为轴,脏多在中轴线上,唯肾居两颊外侧,腑居鼻两侧或鼻下唇上。
2.《素问·
刺热》篇的面部分候脏腑法;
额部——候心鼻部——候脾左颊——候肝
右颊——候肺下颏——候肾
(三)色与泽的意义:
色:
属血属阴——反映气血盛衰疾病性质
和运行情况不同脏腑病变
光泽:
属气属阳——反映脏腑精气盛衰
荣润光泽——脏腑精气未衰,病轻
晦暗枯槁——脏腑精气已衰,病重。
《四诊抉微》:
“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望诊遵经》:
“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
”
(四)常色(正常人的面色):
我国正常人的面色: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医门法律·
望色诊》:
“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
常色可因体质禀赋,季节气候的不同而有差异:
1、主色与客色
(1)主色:
与生俱来的基本肤色,属个体素质,受禀赋影响,一生不变。
五形之人:
金形之人——白木形之人——青
土形之人——黄水形之人——黑
火形之人——赤
(2)客色:
因季节、气候工作地理条件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如:
春季——稍青夏季——稍赤
长夏——稍黄秋季——稍白
冬季——稍黑
(五)病色:
1.病色的基本特点:
晦暗
枯槁无华(无光泽)
暴露
善色:
面色鲜明显露但尚有光泽,见于新病,轻病,阳证,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
故亦称为“气至”。
易于治疗,预后较好。
恶色:
面色枯槁晦暗,见于久病、重病、阴证,说明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故亦称为“气不至”。
不易治愈,预后较差。
2.五色主病:
(1)赤色:
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
成因面色主病
面部脉络扩张满面通红实热证
热证亢气血充盈
阴虚阳亢虚火炎上午后两颧潮红(娇嫩)虚热证
虚阳上越久病重病,面色苍白戴阳证(脏腑精气衰竭,
却时而泛红如妆,游阴不敛阳,虚阳上越)
移不定。
生理性面色赤:
火形之人,夏季面色稍赤。
判断疾病预后:
心病面赤而枯槁晦暗为真脏色见,肺病面赤无华为难治。
(2)白色:
主虚证(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成因面色主病
面色淡气虚
气虚血少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血虚,失血
面色苍白大失血
白光白阳虚
阳衰寒盛白光白虚浮阳虚水泛
苍白亡阳、气血暴脱或阴寒内盛
阴寒内盛
寒邪凝滞
生理性面色白:
金形之人,秋季面色稍白。
肺病面白枯槁无华为真脏色见,肝病面白无华为难治。
(3)黄色:
主脾虚,湿证
脾虚机体失养萎黄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黄胖脾虚湿蕴
阳黄——肤黄鲜明湿热
如桔皮色(蕴结于脾胃肝胆)
阴黄——肤黄晦暗寒湿
如烟薰(困遏脾胃肝胆)
生理性面色黄:
土形之人,长夏面色稍黄。
脾病面黄而枯槁晦暗,为真脏色见,肾病面黄无华为难治。
(4)青色:
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寒凝气滞阴寒内盛
不通则痛痛剧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
肺气闭塞,呼吸不利
突发面色青灰心阳暴脱,心血瘀阻
面色青黄(苍黄)肝郁脾虚
筋脉拘急眉间鼻柱唇周惊风
发青(高热)
生理性面色青:
木形之人,春季面色稍青。
肝病面青而枯槁晦暗为真脏色见,脾病面青无华为难治。
(5)黑色: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成因面色主病
肾阳虚衰面色黑肾阳虚衰
水寒内盛脉络拘急面黑暗淡或黧黑肾阳虚(水寒不化)
血失温养血行不畅眼眶周围发黑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或剧痛
肾阴亏虚面黑干焦肾阴虚,虚火灼阴
血行瘀滞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血瘀日久
生理性面色黑:
水形之人,冬季面色稍黑。
肾病面黑而枯槁晦暗为真脏色见,心病面黑无华为难治。
(六)望色的注意事项
1.知常达变,中和判断:
注意病色与常色的比较,病体自身的比较;
2.整体为主,荣枯为要:
整体色诊与分部色诊相结合,荣润含蓄或晦暗枯槁为判断病情轻重和估计预后的主要依据;
3.排除干扰,辨别假象:
注意非疾病因素对面色的影响。
(1)光线:
以自然光为宜,避免在被光线直射的有色反光物体旁观察面色。
(2)情志:
喜——面赤或有光泽怒——面青
忧—色沉思—面黄
悲—泽减恐—面白
(3)饮酒饥饱:
酒后---面红;
饱食---荣润光泽;
过饥—色泽减少。
4.注意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
清·
汪宏《望诊遵经》“望色十法”总结了望色的规律,适合临床的实际。
(1)浮沉:
判断病位表里。
浮:
面色显现于皮表----主表证。
由浮转沉---病由表入里;
沉:
面色沉隐于皮肤之内-----主里证。
由沉转浮——病由里出表。
(2)清浊:
判断疾病阴阳。
清:
面色清明——主阳证。
由清转浊----病从阳证转化为阴证;
浊:
面色浊暗——主阴证。
由浊转清----病从阴证转化为阳证。
(3)微甚:
判断疾病虚实。
微:
面色浅淡-----主虚证。
由微转甚----病因虚致实;
甚:
面色深浓-----主实证。
由甚转微-----病由实转虚。
(4)散抟:
判断疾病久近,邪气聚散。
散:
面色疏散----主新病或病邪将解。
由散转抟——病虽近而邪渐聚。
抟:
面色壅滞----主久病或病渐聚集。
由抟转散——病虽久而邪将解。
(5)泽夭:
判断疾病的预后
泽:
面色润泽----主精气未衰,病轻易治。
由泽转夭—病趋危重;
夭:
面色枯槁----主精气已衰,病重难医。
由夭转泽---病情好转。
总结:
浮沉分表里,清浊辨阴阳,微甚知虚实,散搏识久近,泽夭断死生。
1.名词解释:
主色、客色、善色、恶色、萎黄、黄胖、阴黄、阳黄、肌肤甲错、面色黧黑。
2.我国正常人的面色表现如何?
3.面部颜色和光泽的关系如何?
4.《素问·
刺热》篇的面部分候脏腑法是什么?
5.面色五色各主何病?
7.面色青、白、黑的主病有何异同点?
8.“望色十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望形体:
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质形态和异常表现等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望形体诊病的原理: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外合五体构成躯体。
五脏与五体密切联系:
肺合皮毛,脾合肌肉,心合血脉,
肝合筋,肾合骨。
通过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等表现,可以了解内在脏腑的虚实,
气血的盛衰和有关的病变。
(二)望形体的内容
1.形体强弱:
(1)形体强:
说明体质强壮、内脏坚实、气血旺盛、抗病力强。
有病易治,预后较好。
(2)形体弱:
体质虚衰,内脏脆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弱,有病难治,预后较差。
注意“五体”的外在强弱表现,以了解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
2.形体胖瘦:
(1)体重超过正常的20%为肥胖。
肥胖成因:
禀赋,嗜食肥甘,喜静少动,脾失健运,痰湿脂膏积聚等所致。
胖而能食——形气有余,日久可致痰湿脂膏内阻;
体胖食少,肉松皮缓,神疲乏力——“形盛气虚”,属阳气不足,多痰多湿——易患中风、痰饮等病。
(2)形体消瘦:
指体重较标准体重下降10%以上者。
消瘦的成因:
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或病气消耗等所致。
形瘦食多——中焦有火;
形瘦食少——中气虚弱;
形瘦颧红,皮肤干焦---阴血不足,内有虚火---易患肺痨;
久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脏腑精气衰竭,气液干枯,属病危。
(3)形体胖瘦应与内在精气强弱结合判断:
《四诊诀微》“形胜气者夭,气胜形者寿”。
3.体质形态
(1)阴脏人:
体型偏于矮胖,头圆颈粗,肩宽胸厚,身体多后仰,喜热恶凉,大便多溏。
体质特点:
阳气较弱而阴气偏盛,患病易从阴化寒,多寒湿痰浊内停。
(2)阳脏人:
体型偏于瘦长,头长颈细,肩窄胸平,身体多前屈,喜凉恶热,大便多燥。
阴气较弱而阳偏盛,患病易从阳化热,导致伤阴伤津。
(3)阴阳和平之人(平脏之人):
体型介于前两者之间。
体质特点:
阴阳平衡,气血调匀。
四、望态:
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体位变化和异常动作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望态诊病的原理
病人的动静姿态与机体的阴阳盛衰、病性寒热、邪正虚实关系密切。
①阳、热、实证病人机体功能亢进,多表现为躁动不安。
②阴、寒、虚证病人机体功能衰减,多表现为喜静懒动。
(二)望姿态的内容:
1.动静姿态:
动者、强者、仰者、伸者——多属阳、热、实证;
静者、弱者、俯者、屈者——多属阴、寒、虚证。
2.疲惫姿态:
脏腑精气虚衰,功能低下,必影响机体出现相应的衰惫姿态。
可观察部位:
头——头为精气神明所居之处;
背——背前连胸,是心肺所居之处;
腰——腰与肾功能关系密切;
膝——膝为筋腱聚会之处;
骨——为藏髓之处。
3.异常动作:
(详见各章节相应内容讲解)
阳脏人、阴脏人。
2.体质强弱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3.形体胖瘦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4.病变姿态有何一般规律?
第二节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一)望头部
望头部的情况,主要可以诊察肾、脑的病变和脏腑精气的盛衰。
1.头颅:
头形的大、小异常表现均与肾精不足有关。
2.囟门:
婴幼儿颅骨接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有前囟、后囟之分。
后囟:
呈三角形,约在出生后2—4个月闭合。
前囟:
呈菱形,约在出生后12—18个月闭合。
(1)囟门突起(囟填):
温病火邪上攻,或脑髓有病,或颅内水停聚所致,多属实证。
(2)囟门凹陷(囟陷):
吐泻伤津,气血不足和先天精气亏虚,
脑髓失充所致,多属虚证。
(3)囟门迟闭(解颅):
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多见于佝偻患儿,常兼有“五软”、“五迟”。
3.头发:
主要诊察肾气的强弱与精血的盛衰。
(1)发黄:
精血不足。
小儿发黄稀疏,生长迟缓——先天不足,肾精亏损;
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疳积。
(2)发白:
发白,耳鸣腰酸——肾虚;
发白,失眠健忘——劳神伤血;
(3)脱发:
斑秃——血虚受风;
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脱,伴眩晕、健忘、腰膝酸软——肾虚;
头皮发痒,多屑,多脂——血热化燥。
(二)望面部
面部是脏腑精气上荣的部位,又为心之华。
1.面形异常:
(1)面肿:
多见于水肿病。
(2)腮肿:
痄腮——外感温毒之邪。
(3)面削颧耸(面脱)---气血虚衰,脏腑精气衰竭。
(4)口眼歪斜风邪中络—口角歪斜向健侧,患侧面肌松驰,
目不能合。
中风病---半身不遂伴同侧口角歪斜。
2.特殊面容:
(1)“惊恐貌”——小儿惊风,狂病,瘿瘅。
(2)“苦笑貌”——破伤风。
(3)“狮面”——麻风。
二、望五官
(一)望目(目为肝之窍,心之使)
“五轮”学说:
瞳人属肾,称“水轮”;
黑睛属肝,称“风轮”;
两眦血络属心,称“血轮”;
白睛属肺,称“气轮”;
眼睑属脾,称“肉轮”。
望目应重点观察两目的眼神、色泽、形态和动态的异常改变。
1.目神:
有神——精气未虚,虽病易治;
无神——精气亏虚,病重难治。
2.目色:
正常人眼睑内(睑结膜)与两眦红润,白睛(巩膜)
为白色,黑睛(虹膜)为褐或棕色,角膜无色透明,瞳人为黑色。
主要病变表现有:
目赤肿痛——实热证;
白睛发红——肺火或外感风热;
两眦赤痛——心火上炎;
睑缘赤烂——脾有湿热;
全目赤肿——肝经风热上攻。
白睛发黄——黄疸,湿热或寒湿内蕴,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
目眦淡白——血虚、失血;
目胞色黑晦暗——肾虚;
目眶周围色黑——肾虚水泛,寒湿下注;
目生翳——黑睛灰白混浊,多由邪毒侵袭,肝胆实火上攻,或湿热熏蒸,或阴虚火炎所致。
眼外伤或某些全身疾病、小儿疳积等亦可见。
3.目形:
目胞浮肿——水肿。
眼窝凹陷——吐泻伤津或气血虚衰;
久病重病眼窝深陷,甚至视不见人,为阴津耗绝之候,属病危。
眼球突出,兼咳喘气短——肺胀,为痰湿阻肺,肺气不宣,呼吸不利所致。
眼球突出,兼颈前肿块,急躁易怒——瘿气,肝郁化火,痰气壅结所致。
针眼、眼丹——风热邪毒或脾胃蕴热上攻于目所致。
4.目态:
正常人瞳孔圆形,双侧等大,直径约为3—4mm,对光反应灵敏,眼球运动随意,灵活。
瞳孔缩小——药物中毒或西药作用,也可见于病危瞳孔放大前;
瞳孔散大——药物作用或病危时,一侧瞳孔散大,可见于温病热极生风证、中风、颅脑外伤、或颅内肿瘤等。
目睛凝视——可表现为瞪目直视、戴眼反折、横目斜视、多属肝风内动之征,常有神昏、抽搐等症状,属病重;
或脏腑精气内耗竭,或痰热内闭证;
因眼球突出的瞪目直视还见于瘿气。
昏睡露睛——脾胃虚衰或吐泻伤津;
厥证见之,为神明失主,属病危。
(二)望耳 肾开窍于耳,足少阳胆经环耳而过,耳为“综脉之聚”
望耳可诊察肾、胆和全身的病变。
一般规律:
实证——耳轮及耳道红、肿、热、痛,耳道流脓,为肝胆火热或湿热所致,
虚证——耳轮黑、焦、萎、薄,为肾精亏虚所致。
(三)望鼻 可诊察肺和脾胃的病变,判断脏腑的虚实,胃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一般规律:
实证——红、肿、热、痛,鼻道浓涕,为肺、脾痰热或湿热所致,
虚证——淡、黑、枯槁晦暗,多为脾胃虚衰。
(四)望口与唇可诊察脾与胃的病变。
一般规律:
实证——口唇红、肿、热、痛,为热证,
虚证——口唇色淡,多为气血虚衰。
(五)望齿与龈可诊察肾脏胃的病变及津液的盈亏。
实证---齿龈红、肿、热、痛明显,多属胃火,
虚证---齿龈红、肿、热、痛反复发作,多属肾阴亏虚。
(六)望咽喉可诊察肺、胃、肾的病变。
咽喉红肿疼痛——乳蛾肺胃热壅盛,
咽喉色红娇嫩,肿痛不甚——肾阴亏虚虚火上炎,
咽部淡红漫肿——痰湿凝聚。
囟填、囟馅、解颅、五轮学说、瞪目直视、戴眼反折、横目斜视。
2.“五轮学说”的命名特点是什么?
3.如何根据目色、目态诊断疾病?
三、望躯体
(一)望颈项
1.外形:
(1)瘿瘤:
多由肝郁气结痰凝所致,或水土失调,痰气搏结所致。
(2)瘰疬:
肺肾阴虚,虚火炼液为痰,结于颈部。
或外感风火时毒,夹痰结于颈部所致。
(3)颈瘘:
痰火久结,气血凝滞,疮孔不收所致。
(4)项痈、颈痈:
风热邪毒蕴蒸,气血壅滞,痰毒互结于颈项所致。
(5)气管偏移:
可见于悬饮、气胸、石瘿、肉瘿、肺部肿瘤等。
2.动态:
(1)项强:
项部拘急,恶寒发热,——风寒侵袭太阳经脉,经气不利所致;
项部强硬,不能前俯,兼壮热、神昏、抽搐——温病火邪上攻,或脑髓有病;
项强不适,兼头晕——阴虚阳亢,或颈痹,经气不利所致;
落枕——颈部经络气滞所致。
(2)颈软:
小儿颈软——先天不足,肾精亏损,后天失养,发育不良,可见于佝偻患儿;
久病重病颈项软弱,头垂不抬,眼窝深陷——脏腑精气衰竭,病危。
(二)望胸胁见相关章节内容讲解。
(三)望腹部见相关章节内容讲解。
(四)望腰背部见相关章节内容讲解。
四、望四肢见相关章节内容讲解。
五、望二阴见相关章节内容讲解。
瘿瘤、瘰疬、颈瘘、项痈、颈痈。
2.瘿瘤的病机是什么?
六、望皮肤
(一)色泽异常:
(1)皮肤发赤:
丹毒:
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边缘清楚,灼热肿胀。
抱头火丹:
发于头面发于上部—风热化火
发于下部—湿热化火
赤游丹:
发于全身,游走不定或外伤染毒
(2)皮肤发黄:
黄疸:
面目、皮肤、爪甲俱黄,多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或脾虚湿困,血瘀气滞等所致。
阳黄:
黄色鲜明如橘皮色,为湿热蕴蒸,胆汁外溢肌肤所致;
阴黄:
黄色晦暗如烟熏,为寒湿阻遏,胆汁外溢肌肤所致。
(3)皮肤紫黑:
黑疸:
面、手、乳晕、腋窝、外生殖器、口腔黏膜等处呈弥漫性棕黑色改变,由劳损伤肾所致;
周身皮肤发黑亦可见于肾阳虚衰的病人。
(4)皮肤白斑:
白癜风:
四肢、面部等处出现白斑,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病程缓慢者,多因风湿侵袭,气血失和,血不容肤所致。
(二)形态异常
(1)皮肤干燥:
指皮肤干枯无华,甚至皲裂,脱屑的症状。
多因阴津已伤,
营血亏虚,肌肤失养,或因外邪侵袭、气血滞涩等所致。
(2)肌肤甲错:
指皮肤干枯粗糙,状若鱼鳞的症状。
多属血瘀日久,肌肤失养所致。
(3)皮肤硬化:
指皮肤粗厚硬肿,失去弹性,活动度减低的症状。
可因外邪侵袭,禀赋不足、阳虚血液亏少、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瘀血阻滞等引起肌肤失养所致。
(三)皮肤病症
1.斑疹:
斑与疹的区别与联系:
斑:
皮肤黏膜出现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平铺于
皮肤之内,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疹:
皮肤表面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粟粒状疹点,高出皮肤,
抚之碍手,压之褪色。
(1)斑:
①阳斑:
外感温热邪毒,热毒窜络,内迫营血,或外伤等导致血不循经,外溢肌肤所致。
②阴斑:
内伤久病,脾虚血失统摄,阳衰寒凝气血。
(2)疹:
①麻疹:
呼吸道传染病,为外感风热时邪所致。
初起症状似外感,眼泪汪汪,颊内有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其后头面出现淡红色或红色疹子,搔痒,逐渐向全身蔓延,可伴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②风疹:
外感风热时邪所致,多为淡红色,搔痒,初期常伴见表证症状,乳突或枕骨粗隆下缘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疼痛明显。
③瘾疹:
即荨麻疹。
外感风热时邪,或过敏所致。
皮肤瘙痒,先见红点,搔之则隆起成连片大丘疹,状若云团。
斑疹顺逆证:
在外感病中见之。
①顺证:
色鲜红,稀少,由胸腹→四肢,斑疹发后热退神清,为邪去正安;
②逆证:
斑疹色深红或暗紫,稠密成团,由四肢→胸腹,壮热不退,神志不清,是邪气内陷,为逆。
2.水疱
(1)白(白疹):
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根部肤色不变,内含浆液,擦破流水,多发于颈胸部四肢偶见,面部不发,消失时有皮屑脱落。
多因外感湿热之邪,郁于肌表,汗出不彻,酝酿而发,乃湿温病人湿热之邪透泻外达之机。
1白:
白晶莹饱满,颗粒清楚,为津气尚充足;
②枯:
白色枯而白,干瘪无浆,为津气已亏竭。
白顺逆证:
顺证:
白透发后热退神清,为正能胜邪,湿热外达;
逆证:
白透发后身热不退,反见神昏,为正不胜邪,邪毒内陷。
(2)水痘:
为儿科常见传染病。
小儿皮肤出现粉红色斑丘疹,很快变成椭圆形的小水疱。
特点:
形满无脐,晶莹明亮,浆液稀薄,皮薄易破,大小不等,分批出现,常兼有轻度恶寒发热表现。
因外感时邪,内蕴湿热所致。
(3)湿疹:
指周身皮肤出现红斑,迅速形成丘疹、水疱,破后渗液,出现红色湿润之糜烂面者。
多因湿热蕴结,复感风邪,郁于肌肤而发。
3.疮疡
(1)痈:
指患部红肿高大,根盘紧束,衅热
(2)热疼痛,并能形成脓疡的疾病。
具有未脓易消,已脓易溃,疮口易敛的特点。
属阳证,多为湿热火毒蕴结,气血壅滞所致。
(2)疽:
指患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疼痛不已的疾病。
具有难消、难溃、难敛,溃后易伤筋骨的特点。
一般指无头疽。
属阴证,多为气血亏虚,阴寒凝滞而发。
(3)疔:
指患部形小如粟,根深如钉,漫肿灼热,麻木疼痛的疾病。
多发于颜面与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 望诊 中医 诊断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