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复习资料历史1001班第四小组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384587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38.47KB
古印度复习资料历史1001班第四小组Word下载.docx
《古印度复习资料历史1001班第四小组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印度复习资料历史1001班第四小组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每周进行小组集体自习,在交流中学习,查漏补缺,相互促进。
三、复习提纲
(一)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古代居民。
(古代印度地图)
印度诸语中称印度为“婆罗多伐娑”(Bharatarasa),即“婆罗多子孙之国”或“婆罗多族之国”。
这一名称源于梵文史诗《摩柯婆罗多》中的一段插话,讲述国王豆扇陀与净修林仙人义女沙恭达罗的爱情故事。
二人结婚后生有一子,名“婆罗多”。
婆罗多长大后成为转轮王,他的后代被称为“婆罗多族”,世代繁衍在这片土地上。
印度的英文名称则源于印度河。
印度河原文“Sindhu”,本以为河流。
但印度的近邻波斯人在说Sindhu时对其首字母S存在发音困难,遂将该名讹读为Hindu。
而Hindu一词传入希腊后,送气音H失去,成为了Indu或Indus,并且,希腊人用印度西部这条河流的名称指称整个印度地区。
英国殖民者来到印度后,称印度为India,显然是从古希腊语Indus演变而来。
中国人在西汉时根据Sindhu将之音译为“身毒”;
东汉时,始称印度为“天竺”;
此外,还有贤豆、忻都、欣都思、捐毒等众多称谓,显然,它们基本都是Sindhu的音译。
唐玄奘始用“印度”一名。
按唐人的说法,“印度”是指“月亮”,把印度比成一轮明月,是因为玄奘认为,这个国家圣贤辈出,遗法相传,教导群生,条理万物,好像明月照临长夜。
可见,从张骞通西域到玄奘西天取经,中国人经历了七百余年才最终确立了印度的译名。
1.地理位置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是一个半岛,其状略如不规则的三角形。
古代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等国,面积很大。
印度半岛北依喜马拉雅山、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这种“一面围山,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古印度的天然屏障,使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使其形成了独具面貌和个性的文明单元。
在地理学上,这一地区又被称为南亚次大陆或印度次大陆。
除海上交通外,几乎只有西北部兴都库什山脉有一些较低的山口可与外界相通其中以白沙瓦附近的开伯尔山口最为有名。
历史上,这些山口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意义,例如,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就是通过这些山口进入南亚次大陆的;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突厥人帖木儿等世界的征服者以及莫卧儿开国皇帝巴卑尔,也是通过这些山口进入西北印度的。
2.自然环境
在地形地貌上,印度半岛分为三大区域:
北部是莽莽苍苍的喜马拉雅大山区;
中部是坦荡如砥的两河平原;
南部是低矮的德干高原。
而在中部平原与南部高原之间,还横陈着一些山脉与丘陵,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底亚山脉和萨特普拉山脉,它们实际上是南北印度的分界线。
此外,沙漠主要分布在半岛西北部。
塔尔沙漠是印度最大的沙漠,其北为沙砾沙漠,其南为岩石沙漠。
在气候上,印度半岛基本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类型,主要受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南亚远离冬季风策源地,再加上高大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和半岛狭窄的大陆轮廓的影响冬季风到达次大陆已是强弩之末,这使得半岛冬无严寒,我们知道耆那教有一个天衣派,他们以不穿衣服为标志,这是一个前提条件。
3.古代居民
对于印度种族的划分,历来聚讼纷纭。
目前,受到学界普遍公认的划分方法是由B.S古哈于1935年提出来的。
他将印度种族划分为六个主要类型:
(1).尼格罗人
(2).原始澳大利亚人
(3).蒙古人
(4).地中海人
(5).阿尔卑斯迪纳拉人
(6).雅利安人。
(二).历史分期和时代特征
印度文明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史前至公元四世纪为古代文明阶段;
公元四世纪至公元十七世纪为中世文明阶段;
十七世纪至今为近现代文明阶段。
印度文明作为一个整体,其古代部分绵延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
同时,它也是后来印度文明展开的根基。
从某种程度上讲,印度近现代文明也是对其古代文明的继续,因此,学习印度文明的重点当着眼于这一部分。
古代文明阶段的印度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哈拉巴文明时代(或古印度河流域文明时代):
前2300——前1750年。
(1)青铜文明
(2)城市文明
(3)印章文明
2.吠陀文明时代:
前1500——前900年——前600年。
(1)瓦尔那制度(种姓制)
(2)早期国家和婆罗门教的产生
3.列国时代:
前7世纪后期——前4世纪。
(1)铁器普遍使用,工商业发展,城市兴起
(2)列国争霸
(3)佛教产生
4.帝国时代:
前4世纪后期——4世纪。
(1)君主专制
(2)奴隶制兴盛
(3)多种土地所有制并存
(4)佛教分化,大乘佛教产生
5.封建化时代:
4世纪——17世纪。
(1)封建制度确立
(2)瓦尔那制度新发展,印度教产生
(3)德里素丹国
(4)莫卧儿帝国
四、复习重点
(一)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实行严厉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主要存在于印度教中,对伊斯兰教和锡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1、婆罗门
婆罗门作为第一等级,在社会上有首脑之尊;
其他各等级包括国王在内的刹帝利,对婆罗们都应敬重礼让。
2、刹帝利
刹帝利作为第2等级是由王族和军事行政贵族集团组成,他们被视为社会之臂膀
3、吠舍
第3等级吠舍是整个社会的支持者和供养者,意即养活整个社会的工农劳动群众。
吠舍原由雅利安人的一般公社成员组成,日后用以包括从事农牧工商各行各业的平民大众。
4、首陀罗
首陀罗为第4等级,指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
他们最初是由被征服的非雅利安各族组成,后来也包括由于种种原因而被降到这个最卑贱等级的雅利安人
(二)印度宗教
印度远古的宗教形态在印度河文明(约公元前2500年至1750年左右)的一些遗址中能有所发现。
在这一文明的遗址中,可以见到许多神的雕像。
但就文献来说,现存印度最古老的有关材料是吠陀(时间范围大致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800年左右)。
吠陀的最初形态是印度上古先民口头创作的一大批赞歌或祭词等。
婆罗门教的基本观念是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
这一宗教并无最初的创教者或祖师。
它是在吠陀中大量提及的宗教祭祀的基础上形成的。
印度古代很早就形成了种姓制的社会阶层形态,人们的身份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从事的职业的类别。
从事祭祀的人在印度很多,主持这种活动的人通常被称为婆罗门祭司。
祭祀活动被认为能够对人产生重要的影响,带来好的或不好的结果,是万能的,因而被赋予很高的地位。
记述祭祀的最初主要文献吠陀自然也被认为是圣典。
而主持祭祀的人——婆罗门祭司也就因而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认为在社会各阶层中是至上的。
婆罗门教主要反映了婆罗门种姓阶层的利益和思想,在印度思想界通常占有主导地位。
这种情况在印度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婆罗门教后来转变为印度教,发展到近代,依然是印度思想界的主流宗教派别。
婆罗门教的哲学思想或核心理论是在奥义书时期(时间范围大致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明确提出的。
如梵我同一的思想、轮回解脱的理论等都是在奥义书中得到重要阐述的。
奥义书的思想不仅对婆罗门教后来的哲学派别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婆罗门教派别之外的其他宗教派别也有影响。
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印度思想界呈现出一种极为活跃的情形,进入了一个各类思潮蓬勃兴起和争鸣的历史阶段。
在此时的印度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很强的新思潮。
新思潮也称为沙门思潮,它主要指当时出现的一批反婆罗门教或非婆罗门教的思想。
新思潮的种类极多。
有些材料说有数百种,有些材料说有数十种。
但在众多的新思潮中,后来得到持久发展并对印度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是佛教、耆那教Uaina)和顺世论(Lokqyata)这三个派别。
这之中顺世论是反各种宗教的哲学派别,而佛教和耆那教则是非婆罗门教的宗教派别。
佛教是在批判和吸收改造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形成的,大约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
佛教在印度产生后经过了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早期佛教(公元前6世纪中至公元前4世纪末)、小乘部派佛教主要形成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后2世纪中)、大乘佛教的主要形成和发展时期(公元1世纪左右至公元7世纪左右)、后期佛教时期(公元7世纪至公元13世纪)。
佛教后来成为世界性的影响较大的宗教。
但在印度本土,它并不是影响最大的宗教,而且后来在印度本土衰落。
佛教的理论极为丰富,它和婆罗门教都探讨灭苦的方法,都有轮回与解脱的理论,思维方式也有不少相近之处。
但早期佛教强调缘起的理论,认为事物是因缘和合的,否定有一个不变的实体,主张无常。
这是它与婆罗门教的主要不同。
耆那教的产生时间与佛教的产生时间接近,理论上也与早期佛教的某些观念相似。
此教重视对世间万有构成要素的分析,也讲轮回与解脱的理论,但具体内容与婆罗门教有差别,不承认婆罗门教主张的那种不变实体“梵”。
(三)印度封建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
笈多王朝统治下的印度,农村公社仍然是社会的基层组织,但奴隶制已走到尽头,出现了早期封建关系的萌芽。
笈多王朝的国王无条件地将土地、民户和耕牛封赠给官僚、贵族、僧侣和寺院,并发给铜牌赐地证书,受封者成为封建主,而被封赐给贵族和寺院的民户,则成了封建依附农民,他们必须向封建主交纳租税并服劳役。
此外,自由农民耕种公社土地,也要交纳一种称为“巴伽”的田赋。
戒日帝国时期,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最后确立。
戒日帝国的土地原则上仍属国王所有,称为“王田”。
国王有权处理王田。
据玄奘《大唐西域记》所载,王田分四种:
一为帝国占有地;
二为官僚占有地(禄田,食邑);
三为婆罗门(硕学高才者)占有地;
四为寺庙占有地(福田)。
戒日王对教俗地主的布施和封赐,是将土地连同农民一起封赐的。
教俗地主的土地均由村社农民耕种,农民不仅被束缚在土地上,而且随着土地占有权的转移而转换主人。
农民要向领主交纳收获物的1/6,还要交“费用”(货币)和服劳役。
农民还得通过村社向国家缴纳捐税。
村社组织依然保留,并保留着公共土地,公社首领和公社会议的权力还比较大,有自治特点,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有的村社仍以大家庭为单位,并保留着定期重分土地的习惯。
戒日王对教俗地主布施或封赐的土地,其数量很大,多者可达百邑(一邑相当于一个村社,200户农民),如那烂陀寺就拥有土地200邑,依附农民多达4万人。
教俗大土地所有者对其领地具有世袭权或自由支配权。
封建主还握有领地上的行政、司法权,他们可以任意处置农民。
因此,戒日王时代,印度的封地、赐地已脱离政府的管辖而具有独立性。
戒日王死后,大封建主纷纷割据称雄。
从7世纪起到12世纪末,北印度出现了许多“拉其普特人”的小王国。
德里苏丹视全国土地为自己的财产,他将大部土地以军事采邑(“伊克塔”)和寺田(“伊纳姆”)的形式封赐给军事贵族、官吏和清真寺。
领有采邑的人称“伊克塔尔”或穆克提,他们必须服兵役,为苏丹提供一定数量的雇佣军。
14世纪以后,苏丹允许伊克塔成为世袭领地,伊克塔尔得到免税特权。
此外还有印度教的封建王公和土著酋长也拥有世袭领地,也享有豁免田赋的特权。
世袭领地的所有者称“柴明达尔”(“土地持有者”之意)。
苏丹国歧视和迫害非伊斯兰教的印度人,向他们征收人头税和其他苛捐杂税,土地税是其产量的1/3—1/2的。
国家实行包税制,商人利用包税特权任意勒索农民。
因此,苏丹国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斗争十分尖锐。
特别是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矛盾以及民族矛盾比较尖锐,长期的对立给印度造成不良后果。
而印度人民反抗苏丹政权的斗争则从未间断。
在人民起义的打击下,苏丹政权日益削弱,地方总督势力强大,脱离中央,割据称雄,这给外族的入侵铺平了道路。
莫卧尔帝国承袭了德里苏丹地封建土地制度。
一部分由政府租给农民,派官吏直接征税;
大部分以采邑(札吉尔)形式分给军事贵族,伊斯兰大教长和清真寺也得到封赐。
采邑是有条件的封地,领有者(札吉尔达尔)无世袭权力,大小采邑无等级关系,农民与采邑主也不存在西欧式的依附关系;
还有一部分是印度土邦君主和部落酋长的世袭领地,领有者称柴明达尔,大多在边远山区,对农民有行政权和司法权,处于半独立状态。
17世纪时,采邑和柴明达尔的差别逐渐消失
五、考研信息
(一)2011历史学考研大纲变化综述:
万变不离其宗
1、2011年考研历史学大纲变化综述
首先,2011年历史学考研大纲整体上保持了与2010年的一致性,只是在文字上稍作改动,知识点做了重新的分类,并不至于影响到考生的备考。
其次,在题型和题目数量的设置上做了微调,将“简答题”改为“论述题”,题量也由四个变为三个,这就打破了以前的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各出一道大题的规律。
2011年考试题型有所变动,难度看起来加大了,但其实以往的简答题虽然从字面来看只考查单一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但大部分题还是要从横向与纵向去梳理,才能拿到高分。
当然今年大纲题型的这一变化,还是体现了出题人的意图,那就是将这种对能力的考查确认下来,使考查目的更加明确。
2、2011年考研历史学学科考试特点
历史学专业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然而,它作为一门长线学科、一门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学科,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被严重地边缘化了。
现在,历史实行统考方式进行考试就是出于保证历史学研究生质量的需要。
同时,也可以让更多对历史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与这个考试。
因为统考后,试题难度明显比没统考之前难度降低。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跨专业考历史,应该也是历史的大势发展所趋。
3、2011年考研历史学大纲特点
(1)、考查目标
A、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B、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C、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
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D、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2)、考试形式
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中国古代史约30%
中国近现代史约20%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约20%
世界近现代史约30%
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4)、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名词解释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史料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40分,共120分
2011年历史学考研大纲把原来的“问答题”改为“论述题”。
题型的变化也促使分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11年以前的历史学专业基础试卷第四题包含4个小题,每小题30分,共计120分。
2011年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卷第四题由于题型发生了变化,题目数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即:
题目数量由原来的4个小题变为3个小题,每小题40分,共计120分。
那么,我们推测,三个论述题应该是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命题者会加强历史之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从而要求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有意识的加强中外历史的对比。
(5)、试卷总题量
4道大题,总共33题
4、2011年考研历史学考试范围变化
2011年大纲在考查范围上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动,只是增加了共和国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区域发展和共和国时期文化、教育与科技两个知识点。
并删除了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思想文化以及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这两章的知识点,属于大纲内的微调并不影响考生备考,大纲基本呈现稳定的趋势,这反映了在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后,历史学考试的模式已经比较成熟,考试难度和大纲范围适合对考生的选拔,也能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考查意义。
新的历史学考研大纲体现了历史学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反映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对考生的历史学基础的基本要求,也能体现出对考生公平和规范的原则。
有鉴于此,大纲的附录部分——09、10的真题就非常有参考价值,考生一方面要认真研读前几年的真题及海文专家对考题的解析,另一方面也要重视附录部分的示例试题,根据这
六、学术新观点
(一)关于古印度逻辑学派
哲学家殷海光(一九一九——一九六九)是维也纳学派逻辑实证论的宣传家,是逻辑学家金岳霖和佛学家熊十力的学生,对现代数理逻辑和古代印度佛家逻辑(因明)都有相当的了解。
可是,他在其名著《逻辑新引》里,却认为全部印度逻辑可以用佛家的因明括尽。
而现在学术形势的发展完全与殷海光在《逻辑新引》里提出的观点相反,古印度逻辑学派已经被看成是发展出与现代数理逻辑学有同样性质的形式逻辑学,而且被正式载入西方人写的形式逻辑史史籍中(参见波兰裔瑞士哲学家、逻辑学家波亨斯基的经典著作《形式逻辑全史》讲印度逻辑的部分)。
(二)印度天文学成就及二十八星宿起源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天文学起源很早,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印度很早就创立了自己的阴阳历。
例如在《梨俱吠陀》中就有十三月的记载。
《鹧鸪氏梵书》将一年分为春、热、雨、秋、寒、冬六季;
还有一种分法是将一年分为冬、夏、雨三季。
《爱达罗氏梵书》记载,一年为360日,十二个月,一个月为30日。
但实际上,月亮运行一周不足30日,所以有的月份实际不足30日,印度人称为消失一个日期。
大约一年要消失五个日期,但习惯上仍称一年360日
关于二十八星宿的起源,一说源于中国,一说源于古印度。
(三)季羡林:
印度文明很大程度上哺育了中国文明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季羡林先生说过:
弄不清印度文明和印度佛教,就弄不清我们自己的家底。
季羡林先生认为“月亮”一词在梵语中是有各种说法的。
大都包含sasa(兔子)这一个语素,印度人从3000多年前就相信月亮里有兔子。
印度的传世文献远早于中国,因而说中国人是从印度学到的月中有兔的观念。
由庄子月兔说可知连先秦道家-「庄子」都是受印度文明影响下的产物。
季羡林教授在《我和佛教研究》中说:
“我懂一些佛教历史,也曾考虑过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问题。
我总的感觉是,我们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非常落后。
同日本比较起来,落后很远。
我们现在应该急起直追,对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的作用,更要细致、具体、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期能做出比较正确的论断。
这一件工作,不管多么艰巨,是迟早非做不行的,而且早比迟要好,否则我们就无法写什么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再细分起来,更无法写中国绘画史、中国语言史、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
总之,弄不清印度文明和印度佛教,就弄不清我们自己的家底。
而且印度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决不限于汉族,其他兄弟民族特别是藏族和蒙古族,都受到深刻的影响。
在这方面,我们的研更为落后。
这种现象决不能让它继续下去了。
”
七、参考资料
高等教育出版社齐世荣主编《世界历史。
古代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福建教育出版社汝信主编《世界文明大系。
印度文明》
《失落的古印度文明》紫都主编,远方出版社
东北师范大学周巩固主持的精品课程网世界古代史电子教案
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历史学基础考研辅导》
央视与社科院合拍纪录片《世界历史》
马克思·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八、学习心得
印度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大瑰宝,它的宗教、哲学、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通过小组合作,每个人都有些收获:
(一)在小组合作中通过查找资料分析教材,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了解到了许多课外的东西。
并且有了自己的认识,解决了许多困惑。
(三)锻炼了合作能力,分析能力。
(四)逐渐树立了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更加成熟的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大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印度 复习资料 历史 1001 第四 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