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阅读的八个切入点.docx
- 文档编号:2238407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8.82KB
高考古诗词阅读的八个切入点.docx
《高考古诗词阅读的八个切入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诗词阅读的八个切入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古诗词阅读的八个切入点
高考古诗词阅读的八个切入点
1.从题目切入
古人云:
“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题目犹如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打下基础。
古诗的题目,富有着许多信息,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题中的“怨、愤、哀、哭、喜、思、忆、赠、答、别”等字眼,乃点睛之笔,具有鲜明的暗示作用。
观其标题,便不难推知其情感和内容。
因此,打开试卷后,千万不可忽视对它们的分析,如虞世南的《蝉》,刘禹锡的《望洞庭》都点出了创作的对象,元稹的《遣悲怀》直接透露出了诗人的悲伤感情,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直接表明诗歌写的是亲人久别重逢的惊喜及聚散匆匆的感慨。
如2006年四川卷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 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
一种竹子。
此处代指竹杖。
题为“夜归”,作者用它统摄全篇,揭示了时间是“夜”,事件是“归”,对象是一位归家的游子。
既然夜已“深”了,这位游子还要拄杖而行忙于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
再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毒龙,指世俗欲念。
题中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过”相同,意为“访问”、“探望”。
诗题显性的信息就是探访著名香积寺院。
诗中描写的重点就是在深山密林中的所见所闻,最后流露出的“安禅制毒龙”的佛学情感也是由探访而来的。
其他诸如:
《约客》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让我们能够在约客未到的特定情景中去感悟诗人的失落和孤寂。
《月夜忆舍弟》题目既交代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让我们在未读诗句时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
《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是枫桥的夜间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
又如:
《邯郸冬至夜思家》(2005年全国高考卷)可以知道诗人在“邯郸”﹙地点﹚“冬至”﹙时间﹚这一天“夜里”思念家乡亲人,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从诗歌题目切入,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⒉从注释切入
命题者在试题中作注释,,常常起到暗示思想内容或降低解题难度的作用。
阅读时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2004年上海春季卷选用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和王维的《相思》两首绝句,就有一段注释:
“(安史之乱中)唐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架也……李龟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
歧王宅里寻常见……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又‘清风明月苦相思……’,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
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
”通过阅读这段背景材料,我们就能了解杜甫创作此诗的时代和缘由以及李龟年唱“红豆”的深意。
如2004年全国卷
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元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
姑苏台:
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从注释看,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的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返,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点明主旨。
再如
绝句二首(之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阅读注释,我们得知,诗人经历了颠沛流离奔波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定,心情安适。
因此可以说,这首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春风送暖,花草清香,燕子繁忙地衔泥筑巢,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好一幅明静绚丽的春景图。
表达了诗人愉悦闲适的思想感情。
2003年上海卷
望海楼① 米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四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
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
宋时在镇江城内。
②铁瓮:
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
③沧州:
滨水的地方。
利用注释中对“望海楼”及“铁瓮”的解释,我们就会明白,原来“望海楼”就在“铁瓮城”之中。
诗歌起笔写了“铁瓮城”的高,当然是为了烘托“望海楼”的高峻了。
湖州歌(其六)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凭注释“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情感不同。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定 风 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注解中“苏轼被贬黄州”和序中诗人“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所含的信息: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自然是经历了人生“一场风雨”,而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却将作者旷达平和,听任自然,不避坎坷的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无疑作者在诗中的态度是积极的。
诗歌的注解或序往往携带了丰富的信息,对我们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背景有着重要的作用 。
⒊从意象切入
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外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形象,我们
称之为意象。
一般来说,诗的基础是意象,意象构成意境,意境表达思想感情。
所以,诗歌鉴赏应按照意象(诗的基础)→意境(诗的画面)→诗情(诗的内涵)的流程来进行。
如
野望南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此诗中的意象有:
遥远的天际,冷清的河湾,远近高低不同的无数山峰,自然的绿水,水中的青山。
正是这些意象构成了此诗的意境:
山区秋色之状———天高湾清,层峦叠嶂;秋色之色——青山映在碧水里,绿水绕着青山转,山中有水,水中有山;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诗人笔下的秋水全无一般诗人所描写的萧索之气。
再2006年浙江卷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
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注】①侬:
我②鹦鹉洲:
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问】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_____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_____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解答这类题目,最关键的是把握“景(即物象)”和“情”的结合点,这些物象往往最能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分析可知,前四句中的主要意象有“流水”“青山”“白云”,根据题中提示的意象特征,不难明确答案。
2003年全国卷《过香积寺》中的意象有:
云峰、古木、深山、晚钟、泉水。
分析、体味这些意象,便可以进入那种“古”,“深”,“咽”,“冷”的意境。
因此,第三联中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因为这两个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
2004年广东高考卷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⒋从语言切入
古人讲究炼字,优秀的诗词,无不都是作者字斟句酌、咬文嚼字的佳品。
因此鉴赏古诗词,也常常需要从语言入手,静下心沉住气,咬文嚼字,融会贯通,理解诗意。
⑴从诗歌整体上,我们要注意诗人表达的角度。
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感悟、情感、往往从多个角度,以渲染环境气氛,加深读者的印象。
我们要分析作者是直抒胸臆还是一波三折、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
⑵从句子的角度,我们要注意一些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总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强化情感。
⑶从词语的角度分析,要注意欣赏用词的准确、精当。
常见的有词性开拓。
如“应是绿肥红瘦”,绿不能肥,红不能瘦,肥瘦本无茂盛、凋零之意,但用在这里别具新意,形象、贴切。
谓语迷失。
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落日”后没有谓语,但如果加上“像”一类的动词,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就太紧密了,原诗本要表达一种飘荡的感觉,一加动词就失去了这样的感觉。
2006年上海卷
【黄钟】人月圆 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2004年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
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失”和“阔”,都可用。
“失”字生动地描摹出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角形象。
“阔”字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邈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⒌从题材切入
按诗词写的内容可以分为咏史怀古、咏物、思乡、隐逸、写景、赠别、述怀、幽怨、游子、从军、边塞、登临、建功、感遇、忧国、爱情等题材,同一题材的诗歌,表达的情感通常具有同一性,并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鉴赏时抓住题材特点,便不会离谱背弦。
1. 咏史怀古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咏史怀古诗常常借历史事件,抒发现实政治感慨。
这首诗借南朝陈后主作《玉树后庭花》这样的靡靡之音亡了国这个历史事件,抒发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家大事怀抱隐忧的感慨。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途经秦始皇墓 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许浑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
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秦朝已亡。
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
汉文帝谦和、仁爱与俭朴,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是强烈的对比。
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作出自己的评判。
末句一个“唯”字,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
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把笔墨荡开,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从诗人自己写到了“路人”,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紧的效果,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
2.咏物诗
修竹篇 陈子昂
岁寒霜雪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古诗词 阅读 八个 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