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docx
- 文档编号:2238217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111
- 大小:185.15KB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docx(1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級语文
上冊
全册说课稿
1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武陟县圪垱店乡小岩初中 朱小祥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在山的那边,它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诗歌。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五篇课文体裁多样,但都是以人生为主题,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
阅读这些相同主题的文章,可以融会贯通,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奋力拼搏。
《在山的那边》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写的一首现代诗。
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提出明确要求: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感。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学习时不应过多的讲解现代诗歌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及品悟主题上,“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
二、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是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
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结合上述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积累“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等重点词语。
(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完成)
2、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知识。
过程与方法
1、以自主学习为主,以辅导学习为辅,掌握课文内容、作者情感。
2、以精彩朗读带动对作者情感和语言的感悟。
3、用品味图片的方法加深对“山”和“海”艺术形象的感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鼓舞人们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到达理想境界的情感。
2、在学习中获得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因为本文是一篇浅显的现代诗歌,其重点应该放在朗读和主旨的感悟上,所以我的教学重难点这样安排:
1、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来品味揣摩语言,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和凝结形象的语言。
2、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深入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四、教法及学法分析
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情感启迪”,“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在教学中插入一些实物图片,以增强感官的效果,因此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法 2、朗读指导法 3、诱导点拨法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以求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并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设计了7个环节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
1、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兴趣。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这繁华热闹的市区里,而是生活在周围满是大山的山区里,你会想做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王家新的诗歌,感触一个山里的孩子的内心感悟和成长历程。
”
2、检查基础知识的预习,借此扫清文字障碍,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3、感受“山”“海”之行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在在听读中划出有关“山”“海”外观的语句。
配合诗句,展示相关图片,如无数座相连的山,海涛汹涌的大海等,使学生对山、海有初步印象。
4、感受“山”“海”之音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2个学生合作朗读课文,每人一节,其余学生做评价、指正。
教师适时指导朗诵,包括重音、停顿等。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与体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这一环节能让学生在评价朗读的同时想象意境,感知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5、感悟“山”“海”之神 再次朗读诗歌,思考问题
(1)、“我”小时候为什么想见山那边的海?
见到了吗?
(2)、怎样才能见到“海”?
见到海的心情如何?
(3)、我小时候和长大后所说的“山”“海”一样吗?
“我”爬山看海的经历给你怎样的启示?
这一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研究,深入理解“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感悟诗歌主旨。
6、倾吐大海之韵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给学生提示:
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
这一环节的设置体现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这是结合课文的一次练笔,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完成。
7、读文升华
师配乐,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结束这堂课。
这一设计既能让学生生动地在脑海里浮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又能通过配乐朗读的方式感受语文的审美情趣。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山 比喻 重重困难 爬山 比喻
艰苦奋斗 海 比喻 理想境界 象征手法
2《走一步,再走一步》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
课题及作者莫顿·亨特),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
下面我将从课标要求、教材理解,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逐一阐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首先谈谈课标的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
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要掌握阅读的三种方式:
即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初中学生应具有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走一步,再走一步》文章回忆“我”童年时代一次遇险、脱险的经过,蕴涵着深远的生活哲理。
文章语言通俗易懂,特别是穿插在其中的心理描写,作者用了相当的笔墨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以及怎样一步一步战胜怯懦找到成功的感觉。
由于本单元的主题是思考人生、感悟人生,读这篇课文时,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碰撞将使他们获得丰富的人生感受,这样的感受还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人生价值取向及生活的准则、为人处事的原则,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
1、识记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在阅读实践活动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阅读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3、领悟以小见大的写法和心理描写的作用,学习。
唤起学生对困难的认识,从而能勇敢地面对困难。
3、教学重、难点分析
在通过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能勇敢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把握文章的心理描写和以小见大的写法。
为能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我想采用“情境体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学方法
“体验感受、探究思考、对话交流、读写结合”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因此,在课堂上,我要十分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接下来我想谈谈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初一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这篇课文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
通过这一特点,这篇文章要求他们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主要情节,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
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观照生活、感悟人生。
下面我就具体谈谈我的教学程序的设计,共有四个教学环节,即: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出示目标,整体感知
研读赏析,交流研讨
梳理拓展,体验反思
(一)情境导入
故事导入
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
1945年1月,正是二战期间。
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
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
他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
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
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能够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师:
你能猜到这位上将叫什么名字吗?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充满生活气息的开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复述主要故事情节
1、学生放开声音朗读一遍课文后,再默看一遍课文: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
是学生才进入新课文,虽前面已进行了预习,但学生在课堂上,放开声音运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朗读是否畅通。
这实际上是工具性也既是基础知识的落实,也是落实单元教学的要求,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二是默看课文,学生经过一次高声朗读后,进入静静地思读阶段,也实际上在对课文的故事情节“疏理”阶段,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
为下面复述故事主要情节而打下基础。
2、学生复述故事:
⑴ 照原文顺序复述。
⑵ 创造性的复述:
① 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情节。
② 可以命小标题似的复述。
③ 将故事中人物没有说完或在行动上没有完成加之合理的想象进行复述。
(这个环节既是知识转化为能力,书面语言变口头语言的训练;又是对课文整体感知的一个语文实践活动。
复述故事,可以同座进行,这样就能达到全员参与,然后让一两名同学在全班复述。
这既是体现培养学生对读本整体感知、概述、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是学生的多元性、阅读的多元性得到体现,它实际上也是学生的个性培养。
)
三、悟读,合作讨论作品中“我”爬悬崖的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和父亲鼓励“我”“走一步,再走一步”具体动作化的语言及所折射出的哲理
(这个环节实际上是上一个教学过程的继续。
在感知了全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时,还要通过这个故事情节知其它所蕴含的哲理,这是本课文要达到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
但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不是枯燥的说教,也是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其中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可结合课文讨论体会。
)
1、分角色朗读“我”爬悬崖的经历。
(特别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对悬崖、“我”、父亲的话描写的词语要有一种体验的读,要读出味来。
)
悬崖的高、险:
悬崖耸立、垂直的峭壁、大约二十来米高、(“我”眼中的悬崖)高不可攀的险峰。
“我”的身体状况:
八年来一直有病;瘦骨嶙峋。
爬悬崖(半山腰):
冬冬直跳、蹲、心惊肉跳、几乎晕到、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
环境描写:
暮色开始四合、暮色苍茫,天上出了星星,悬崖大地越来越暗。
父亲的语言:
“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你能办得到。
”
2、分组阅读讨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七 年级 语文 上册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