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2期末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377687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410.48KB
城市规划原理2期末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城市规划原理2期末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2期末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6.竖向规划设计;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
城市设计与修建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①具有法律地位(“一书两证”);
②成果、设计深度、指标控制更严格。
城市设计:
①只是引导性的文件,意向性更强;
②深度较低,视野宽广、灵活。
相同点:
二者核心图纸相同。
第二部分城市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1.住区(同城市住宅区)的概念:
在城市、镇的范围内居住空间形态的统称。
2.住区的类型
A.按照城乡区域范围不同划分:
城市住区、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的住区、乡村住区。
(各自特点结合课堂内容)
B.按照住宅层数不同划分:
低层住宅、多层住宅、中高层住宅、高层住宅。
C.按建设条件不同划分:
新建住区和旧住区。
※3.城市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1)选择、确定用地的位置、范围
2)确定规模,即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
3)拟定类型、层数比例、数量、布置方式
4)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
6)拟定公共绿地、体育、休息的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7)拟定有关的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4.编制成功的要素:
合理的地段选择、城市设计框架(由总体城市设计出发的区域感)、规
划布局和建筑设计。
住区的组成、功能及规划结构
1.住区的组成要素:
物质要素——由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组成。
自然:
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人工:
各类建筑物以及工程设施。
精神要素——社会制度、组织、道德、风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修养等。
2.住区的组成内容:
建筑工程:
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生产性建筑、市政设施、小品建筑等。
室外工程:
地上——道路工程、绿化工程、挡土墙、护坡等。
地下——工程管线。
(给水、排水、供电、燃气、供暖等管线和设施等)
※3.住区的用地组成:
A.住宅用地(R01):
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的总称。
B.公建用地(R02):
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公共设施用地、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C.道路用地(R03):
指住区范围内的各级道路,包括居住区级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居住区级道路——城市支路)
D.公共绿地(R04):
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
4.住区规划结构的演变:
A.郊区整体规划社区模式
案例:
1868——1887里弗赛德住宅小区,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
(结合教材图片)
1)曲线形街道,尽端式道路;
2)交叉口绿化空间、街道两侧前院草坪形成开放空间;
3)商业中心,停车场地。
※B.邻里单位模式
规划布局的六条基本原则:
1)邻里单位周围由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
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
安全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支撑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下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在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3000-4000人;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结合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设施;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2),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下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1.邻里中心2.商业和公寓3.商店或教堂4.绿地
(占1/10的用地)5.大街6.半径1/2英里
英国哈罗
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三十多年中,一共规划建设了32座新城(镇),如今在这些新城中(有的尚未全面建成)居住着二百多万人。
伦敦的卫星城哈罗,被誉为第一代新城的代
C.居住开发单元模式
在邻里单位被广泛采纳的同时,前苏联提出了“扩大街坊”的规划原则,与邻里单位的理论
十分相似→各国在住区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又进一步总结和提出了“居住开发单元”的组织
形式
居住开发单元模式:
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如河流等)划分,并不被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
的完整地段。
没一居住开发单元内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规模一
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下限的依据,以单元内公共服务设施最大服务半径为
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
※“扩大街坊”的规划原则对我国从1950年代末开始的居住小区建设以及以后的城市住区
规划设计规范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D.“扩大小区”与“居住综合区”*居住综合体:
是指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
组合体。
(案例:
勒·
柯布西耶马赛公寓)
居住综合区:
是指将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有居住与无害工业结
合的综合区。
扩大小区:
就是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
其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是商业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的边缘,即相邻的扩大小区之间,这样居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可有选择的余地。
英国的第三代新城密尔顿·
凯恩斯)
※E.新城市主义模式→针对现代生活方式提出的规划模式
1)新城市主义的兴起:
1980年代末期美国兴起
安德雷斯·
杜安伊、伊丽莎白·
普拉克·
赞伯克→新传统邻里区开发\
新城市彼得·
卡尔索普→公共交通导向的邻里区开发/
※2)基本设计准则:
(1)有一个邻里中心和一个明确的边界,每个邻里中心应该被公共中心所限定,并由地方性导向和市政和商业设施来带动;
(2)最优规模——由中心到边界的距离为400m左右的空间范围;
(3)各种功能活动达到一个均衡的混合——居住、购物、工作、就学、礼拜和娱乐;
(4)将建筑和交通构建在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街道组成的精密网络至上;
公共空间应该是有形的而不是建造留下的剩余场地,公共空间和建筑的安排应优先考虑。
※3)新城市主义模式的设计特征:
新传统邻里模式提出了一种人性尺度的、行人友好的、带有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的物质环境,以鼓励社会交往和社区感的形成。
(1)相对自给自足的步行环境,围绕着核心城镇设施和商店布置住宅;
(2)为人行和车行提供更多可选择的通行路线;
(3)设计为行人、自行车、游戏以及机动车等共同使用的街道;
(4)为了围合街道空间以形成公共空间,建筑的道路退界较少,街道两侧的住宅前廊离人行道也较近。
车库设置在住宅背面并通过后街进入,以减少车库通道缘石打断街道的次数。
*4)公共交通导向开发(TOD)
※5.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①以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
其规划结构方式为:
居住区→居住小区
特点:
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不仅能保证居活的方便、安全和区内的安静,而且还有利于城市道路工和交通的组织,并减少城市道路的密②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
居住区→居住组团
1)不划分明确的小区用地范围,居住区直接由若干住宅组成;
也可以说是一种扩大小区的形式;
一个住宅组团相居委会的规模;
2)另外一个特点是其布局灵活,可以满足特殊地形条件下的居
住区规划设计的建设。
③以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
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居住区由若干居住小区组成;
每个小区由2-3个住宅组团组成;
布
局系统性
6.居住区的规模与分级
1)影响因素:
①公共设施的经济性与合理的服务半径;
②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
③居民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影响;
④住宅的层数对居住人口和用地规模的影响。
※2)规模分级:
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住区规模的划分:
(界限、人口规模、公建)
(1)居住区:
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
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
2)居住小区:
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
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
聚居地。
(3)居住组团:
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
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人口规模
理解:
规模——→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绿化、交通——→分级原则
\用地规模
居住区规划设计总体原则
1.社区发展原则:
主要内容:
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
核心内容:
如何适应与满足人的需=适居性+识别性+归属性+文化与活力
适居性:
卫生、安全、方便、舒适。
识别性与归属性:
场所:
特定的人特定的事占有的环境的特定的部分,使所占有的场所不仅仅是一种空间。
特征:
建筑风格,空间尺度,绿化配置,街道线性,空间格局,环境氛围。
文化与活力:
邻里关系,社区文化,精神文明,居住氛围。
※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生态优化原则→技术角度
3.共享社区原则:
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观、公共参与。
空间
1.外部空间基本构成要素:
指限定基本空间的建筑物,高大乔木,大型构筑物等。
辅助构成要素:
将大空间分割成为小空间,如灌木,绿篱矮墙,院门等。
※2.空间的限定、类型、层次和变化
1)空间的限定:
围合(四合院、休闲院落)、占领(纪念碑广场、高层建筑)、占领间的联系(雕塑群,建大老校门等)(要求会画图并举出例子)
在居住区的外部空间中,围合是采用最多的限定和形成外部空间的方式。
(1)具有很强的地段感和私密性;
(2)易于限定空间界限和提供监视;
(3)可以减少破坏行为;
(4)可以增进居民之间的交往和提供户外活动场所
2)空间的类型
流动的带状空间→快速通过、无驻留感
静止的院落空间→归属感、驻留感由于空间的要求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空间
带形空间将各个院落空间串联起来
3)空间的围合程度
视角与建筑的围合程度
D:
H=1
观察细部全围合
H=2
观察整体界限围合
街道、院落与广场的高宽比
一个城市感觉亲切的外部空间距离为20~25米。
因此可以认为,在居住区中街道的宽度一般不宜超过这个尺度。
一个能够观察人行为的最大距离一般是150~200米,所以,居住区中低等级的街道(
或道
路)其直线段一般也不宜大于这个距离。
3.各层次空间衔接点(或称空间节点)必须的处理:
过渡、转折、对比
(具体方法及案例见课件)
住宅及其组群的规划布置
※1.住宅的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特点
平面组合基本形式:
有行列式、周边式、混合式、自由式4种。
A.行列式:
是指条形住宅或联排式住宅按——定朝向和间距成行成列的布置形式,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这种布置方式能使每个住户都能获得良好则日照和通风条件。
基本形式
①山墙错落,前后交错山墙错落,左右交错山墙错落,前后左右交错
②单元错开拼接
等长拼接
不等长拼接
③成组改变方向
④扇形⑤曲线形⑥折线形
B.周边式:
是指住宅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形成全部或部分围合的住宅院场地。
(围合部分特别适合设置幼儿和儿童,游戏场地、老年人休闲场所、小型休闲绿化设施。
)
①单周边②双周边③自由周边
这种布置形式形成较内向的院落空间,便于组织休息园地,促进邻里交往。
对于寒冷及多风
沙地区可阻挡风沙及减少院内积雪。
周边布置的形式还有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
密度。
但一部分朝向较差,对于湿热地区很难适应,有的还采用转角建筑单元,使结构、施
工较为复杂,造价也会增加。
C.混合式:
是行列式与周边式的结合形式,最常见的往往以行列式为主,以减少住宅或公共建筑沿道路或院落周边布置,以形成半开敞式院落。
D.自由式:
是指由不规则平面外型的住宅形成的、或住宅不规则地组合在一起的群体布置形式。
①散立②曲线形③曲尺形④点群式
住宅平面组合上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空间形状的变化;
②围合程度的变化;
②布置形式的变化;
④住宅平面外型的变化。
2.群体立体组合的基本形式及特点
在住宅群体的立体组合上,多样化在平面组合的基础上可以利用住宅高度(层数)的不同进行组合。
如低层与多层、高层的组合,台阶式住宅与非台阶式住宅的组合。
外围低层、内圈高层、入口高层形成内部院落和街巷空间,外部形象富有层次和变化。
※3.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
A.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
住宅群体的组合可以由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
组合成组或成团,作为住区的基本组成单元,有规律地发展使用。
这种基本组合单元可以由
若干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组合而成。
基本组合单元(组团)——规模受到层数、公建配置、自然地形、现状条件。
住宅组团的分隔方式:
①用绿化分隔
②用公共建筑分隔
③用道路分隔
④用河流分隔
⑤利用地形高差分隔
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功能分区明确,组团用地有明确范围,组团之间可用绿地、道路、公共
建筑或自然地形进行分隔。
这种组合方式也有利于分期建设。
B.成街成坊的的组合方式
成街——住宅沿街组合方式成坊——住宅以街坊作为一个整体
成街的组合方式一般用于城市和住宅主要道路沿线和带形地段的规划。
成坊的组合方式一般用于规模不大的街坊或保留房屋比较多的旧居住地段的改建。
两者相辅相成,密切结合。
C.整体组合方式:
是将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用连廊、高架平台等连成一体的布置方式。
4.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运用空间构成的原则与手法,将与住宅、公共建筑、绿化种植、道路和建筑小品等有机地组成完整统一的建筑空间群体。
1)对比
2)韵律与节奏(是指同一形体有规律的重复和交替使用所产生的空间效果。
3)比例与尺度
4)色彩5)绿化6)道路7)建筑小品
5.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通风和噪声的防治
1)日照
住宅群体争取日照和减少日晒的规划设计措施主要采用建筑的不同组合方式以及利用地形、绿化等手段。
在山地还可以利用南向坡地缩小日照间距。
(具体措施参见教材P511措施以及配图)
2)通风(只记划线部分即可)
①规划布局住区的位置应选择良好的地形和环境(总体规划阶段)
②建筑组合采用错位相设,与风向线角度的组合形式,可以提高通风的效果
③利用绿化成片成丛的绿化布置可以阻挡或引导气流,改变建筑环境气流流动的状况
3)噪声的防治
①合理布局②利用绿化③利用地形④利用人工障壁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1.“千人指标”:
即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千人指标表格不需要背,会看即可)
2.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1)便于居民使用
居住区级:
服务半径800-1000m居住小区级:
服务半径400-500m居住组团级:
服务半径150-200m
2)应设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段
3)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
3.规划布置的方式:
分级配置
第一级-居住区级(影剧院、图书馆、一元、街道办事处、派出所、邮电、银行等)
第二级-居住小区级(菜场、小吃店、物业、小商店、老年活动室等)
第三极-居住组团级(树木、草地、花卉、铺装地面、院灯、幼儿游戏设施)
4.规划布置的方式(能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1)沿街线状布置(这种布置方式应根据道路的性质和走向进行考虑,在交通繁忙的城市)
(2)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
(3)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
5.住宅底层商业服务设施组合方式:
插入、外接、半插入。
(图片见教材P514)
※6.小学与托幼的规划布置
1)小学的规划布置
2)托幼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道路与交通的规划布置
1.居住区的交通类型:
通勤性交通、生活性交通、服务性交通、应急性交通
2.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
住区内动态交通系统可分为“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
A.人车分行:
机动车与行人在不同的道路断面中通行。
①人车分行的布局原则:
1)车行与步行在空间上分开,形成两个独立系统
2)车行系统分级设置
3)设必要的停车空间和枝状尽端回车场
4)步行路应结合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设置
*人车分行较好地解决了小汽车和人行的矛盾,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景观、居住环境,安全,但使得道路用地比例增高,不经济。
②雷德朋系统鱼骨架式路网
B.人车混行:
机动车与行人在同一的道路断面中通行。
这种方式在私人小汽车数量不多的国家和地区比较适合,特别对一些居民以自行车和公共交通出行为主的城市更为适用。
3.居住区路网布局原则:
①顺而不穿,保持住宅区内居民生活的完整与舒适
②分级布置,逐级衔接,保证居住区交通安全、环境安静以及居住空间领域的完整
③因地制宜,使居住区的路网布局合理、建设经济
④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接到空间
⑤空间结构整合化,构筑方便、系统、丰富和整体的居住区交通、空间和景观网络
⑥避免影响城市交通
※4.交通道路规划设计基本尺度
道路宽度:
(会画道路断面)
①机动车道单车道宽3-3.5m双车道宽6-6.5m②非机动车道自行车单车道宽度1.5m双车道2.5m③步行道道路旁的人行道宽度最小为1m
其他可以小于1m(每增加一个人宽度增加0.5m)
※5.居住区道路分级
(1)第一级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的联系。
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米。
路面一般为9米,如果考虑通行公交时应增加至10-14米,人行道宽度一般在2-4米左右。
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多采用一块板的形式。
(2)第二级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一般为10-14米(根据敷设管线的要求,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路面一般为6-9米,在道路宽度宽于12米时可以考虑设人行道,宽度在1.5-2米左右。
(3)第三级组团级道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
一般为人车混行,起着联系居住小区范围内各个住宅群落的作用,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一般为8-10米(根据敷设管线的要求,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车行道一般为3-5米,大部分情况下居住组团级道路不需要设置专门的人行道。
(4)第四级宅间小路——是指直通到住宅单元入口或住户的道路,它起着连接住宅单元与单元、连接住宅单元与居住组团级道路或其它等级道路的作用。
平时主要是自行车和人行交通,但要满足垃圾清运、救护、消防、搬运等需求。
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6.居住区路网布置基本形式:
主要可以分为:
贯通式、环通式和尽端式三种形式。
※7.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技术要求
(1)居住(小)区在城市交通性干道上的出口,设置间距在150米以上,与道路交角不小于75度;
(2)无障碍设计:
在居住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坡道。
通行轮椅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
(3)区内尽端式车道长度不超过120米,尽端设12x12米的回车场;
(4)当道路坡度大于8%,应辅以台阶解决竖向交通;
(5)适当的停车场地:
居民汽车停车率不易应小于10%.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率不易超过10%;
(6)纵坡设计要求:
道路类别最小坡度最大坡度多雪严寒地区最大坡度
机动车道≥0.28.0≤L≤200m
5.0≤L≤600m非机动车道≥0.23.0≤L≤50m2.0≤L≤100m步行道≥0.2≤8.0≤4.0
(7)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
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
机动车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x4m的消防车通道。
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规划 原理 期末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