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班 哲学部分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373958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59
- 大小:62.57KB
复习班 哲学部分Word格式.docx
《复习班 哲学部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班 哲学部分Word格式.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
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功能(作用)
(1)对个人:
哲学是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真正的哲学使人们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从而为生活与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2)给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对社会: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即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把物质和意识看作两个彼此独立的本原的二元论观点非常危险,最后会陷入唯心主义。
4、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金、木、水、火、气、土等)
(物质是本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真正的哲学)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
(意识决定物质)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2)唯物主义的发展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金、木、水、火、土、气等物质的具体形态)
合理性——
局限性——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原子)
合理性——在总结
局限性——第一,把物质归结为,认为;
缺乏辩证法思想,具有,在历史观上陷入了。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地揭示了
(3)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
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4)补充和拓展: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1泰勒斯:
“水是万物的本原”2赫拉克利特: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3中国有古代的“五行”学说4中国的元气论——认为气是世界本原
5荀子: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6王充: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8王充:
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9范缜: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10柳宗元:
“元气”才是唯一的存在11王夫之:
气者,理之依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为:
伽森狄和霍尔巴赫认为:
原子就是物质,就是世界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王守仁:
“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
“心外无物”
2王守仁: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心明便是天理”
3陆九渊: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4惠能:
“仁者心动”
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6贝克莱:
“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
7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朱熹: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理在事先,“未有此气,已有此理”,“存天理,灭人欲”
2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柏拉图:
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4黑格尔:
“绝对精神”产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5上帝创世说6死生由命,富贵在天7宗教观念,鬼神观念
6、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
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三)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①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②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因为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推动力量.
①体现在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哲学的批判功能)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③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哲学的引导塑造功能)。
2、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客观条件)
①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学基础: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自然科学发现。
③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基本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本质特征:
——实践性)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注:
马克思哲学出现后,出现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注: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第二部分:
【知识细节】
哲学的基本知识(改错题)
(1)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是“科学之科学”。
(2)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物质(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6)依据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内容,可以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8)唯心主义承认思维能够反映存在,而唯物主义则否认。
(9)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等局限性。
(1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围绕着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展开的
(11)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2)哲学对社会变革有促进作用。
(1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分别是
(14)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三个基本特征)
(15)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专题九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和认识论)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辩证唯物论)
(一)世界的物质性
1、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
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具有客观性、可知性、永恒性、运动等属性。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4)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二者的联系是:
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概括出来的共同本质,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二者的区别是:
物质只包含了万事万物的共性,而物质具体形态中除了包含共性的东西,还包含了自身的个性;
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永恒不灭的,物质具体形态是暂时的、有生有灭的。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背黑体字)
【原理】: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或: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人们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应用范围】应用此原理,说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因,或强调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污染。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人类社会的产生看: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人类社会的存在看: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从人类社会的发展看:
支配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4、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表现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是客观的。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空间位置的变化、性质的变化)
2、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强调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强调物质)
坚持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反对的错误倾向】: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的观点;
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比较
运动
静止
区
别
含义
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
①是说事物它的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②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状态
无条件的、
永恒的、
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联
系
静止是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的错误倾向: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规律的特征:
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可知性、条件性。
7、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又是普遍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8、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要求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应用范围】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关系的过程中,首先要服从自然,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青藏铁路、三峡工程等各种工程的兴建)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辩证唯物论)
(一)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即:
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①意识活动的特点是:
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即: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人们能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注:
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
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①物质决定意识。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要求我们要充分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层的【应用范围】①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
②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③联系我国国情、省情,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等问题进行分析。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应用范围】说明为什么要树立某种精神;
如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等);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
加强“诚信”;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创新意识)。
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
(是什么)含义: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为什么)哲学依据: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重要性:
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怎么办)要求:
①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拓展提高: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有很多: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3规律的客观性原理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理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一)有关实践的观点
1、实践的含义:
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变革社会的实践。
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当前主要指改革、国家方针的制定和实施)
(3)探索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3、实践具有三个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一方面,构成实践的三个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
另一方面,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②实践具有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实践活动又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俗语: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政府在出台政策前,总会调研。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表现: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学然后知不足,书到用时方恨少,吃一堑,长一智;
由于……的需要,新问题的产生等,促进了……的研究和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原因:
主观认识本身和客观事物都无法回答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特征。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实践是认识的(根本、最终)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世界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学以致用;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5、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要求我们要重视真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什么是真理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是客观的)。
认识会有差异性(因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因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但真理只有一个。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
(1)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和谬误总是相伴而行的。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P48原因: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主体看,
从认识的客体看,
(2)认识具有无限性。
原因是: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时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个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4、真理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真理的含义+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方法论】真理是客观的,我们要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5、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原理内容】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
(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要随着过程的推移与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复习班 哲学部分 复习 哲学 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