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2372282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100.30KB
初中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初中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网络,进而了解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及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了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而这些技能也将是在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所以,在初中阶段开设计算机网络教学非常有必要性。
二、教什么?
——明确计算机网络这部分内容在初中阶段的章节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
(即针对目标,确定内容)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我国目前现行中小学的状况是什么样的: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配备及教师水平与学生的素质等条件差别较大,因此没有统一的教材,所以教学内容仅是根据本地区甚至是本学校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配置及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等因素而确定的。
其次,我们还要了解一下教学对象即学生的情况,因为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即学习者特征),为教学目标的制定及教学决策提供依据。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具备了“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和系统思维的能力,学生逐渐摆脱了具体实际经验这个支柱,能够理解并使用相互关联的抽象概念。
依据该阶段认知发展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要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增加知识与技能学习的难度,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如TCP/IP协议在网络中的作用、电子邮件收发的过程等内容;
另一方面也可加强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内容的综合,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而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对于初中学生的导向性又具有两重性,所以要特别注意培养初中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自律精神,能够合理、正确应用网络进行生活和学习,并在一定程度上自觉抵制网络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第三,《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试行)》中对计算机网络这部分是这样描述的: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掌握从图书资料的检索到计算机信息处理软件和网络浏览器、网络通讯工具的灵活使用;
其次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敏感的主动的信息意识,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去发现信息,收集整理必要的信息;
再次是培养学生善于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输出信息的能力,能够从丰富的信息中选择和鉴别自己所需的信息,能够简单通俗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将信息传递给他人,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所以结合我国各地使用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实际情况及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试行)》、《高中信息技术课标》的基础上,不管使用何种教材,我们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角度出发,计算机网络这部分在初中阶段的整体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多种连接形式。
在具备网络的学校中,学生应熟悉局域网的常用功能。
(资源共享、文件传输),认识到TCP/IP协议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作用。
2.根据学习或实践需要,提高使用因特网搜索、浏览和下载信息的能力,学会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工具和资源进行信息交流的方法。
3.能根据学习主题或实践任务,识别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学会辩证地分析虚拟社会事例,掌握网络安全防范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措施。
4.能利用BB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网络交流工具传递信息、表达思想、辅助学习。
学会规范地、负责任地参与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信息活动,了解有关参与网络信息活动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逐渐地养成良好的伦理道德观。
结合章节目标,这一部分可以用4课时或5课时完成,每个课时都可以围绕一个明确的任务开展教学,同时在解决各个任务过程把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概念融入到教学中。
现在大家都已经明确了计算机网络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也知道总课时,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回答第三个问题:
怎样教?
下面以北京版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为例,结合具体案例介绍这4课时内容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建议,供老师们参考。
四课时分别是(第一课时、计算机网络,第二课时、网络应用,第三课时、电子商务,第四课时、网络安全。
)
三、怎样教?
——即针对每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应该如何处理和把握,采取何种教学策略有利用学生学?
(结合内容,确定策略、落实目标)
(一)做好前测调查工作:
前测一般是在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开始前进行,用来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了学新课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那么针对“计算机网络”这部分的教学,教师在实施教学前,需要对学生做哪些前测呢?
前测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外界的环境状况。
前测方法可以采取多样化,如教师在课前结合自身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问卷、访谈、提问等方法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这部分内容在学之前的状态,以便我们更好地安排此部分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问卷实例进行具体说明,供大家参考:
某校一位教初中的信息技术的教师,在进行“计算机网络”这一章节教学前,对所教的学生进行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如下:
1.你家里有电脑吗?
2.电脑能上网吗?
3.你多长时间能上一次网?
(每天、每周、每月)。
4.你每次上网最长时间是多少?
5.你用网络查过资料吗?
6.你有邮箱吗?
7.你最想用网络做什么?
8.你在上网的过程中,最想学到哪些技术?
通过这个问卷,教师对于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及家里的相关设备还有生活环境有了初步了解,然后结合学生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内容。
所以大家在进行这部分之前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前测,正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二)具体课时的分析
第一课时:
计算机网络
第一课时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计算机网络”部分的基础内容。
关于计算机网络部分的一些概念、事实和规则,要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一些铺垫,使得学生与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些共同的语言。
而初一的学生,只是具有了小学的知识基础和信息技术水平,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限。
所以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内容应当尽量地与小学平滑衔接,逐渐地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计算机网络方面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操作的方法和技术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计算机网络一些基本功能、连接方式和简图。
2.了解互联网和与因特网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3.了解TCP/IP协议的一些基础知识。
本节课涉及到的知识及概念:
计算机网络、互联网、因特网、计算机网络功能、TCP/IP协议、IP地址、域名、信息量、数据率、数据率单位及换算、带宽、宽带、二进制数、路由器。
本节的重点内容是学生对“TCP/IP协议”在因特网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学生对“IP地址”“域名”的认识和理解。
本节的难点内容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和具体教学环境等条件而定。
学生在本节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难点。
如:
“每一级的域名在上一级的域名内,要得到唯一的认可”、“IP协议与TCP协议的关系”。
教学建议:
1.我们在教学时,有些计算机网络的名词概念、国际规定标准要完整、正确、不可忽视。
“信息量的单位比特(BIT)”、“信息的传输速率(数据率)”、“数据率的单位换算”、“IPV4协议的规定”、“域名的分级管理方法”等。
有些计算机网络常用的词语,对它们的功能、作用的简单描述即可,不必在概念上、技术上深入地探究。
如“总线”、“星形”、“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数据组(数据包)”等。
2.如何让学生通俗地理解这些概念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基础课、起始课、绪论课等是比较难讲的。
第一课时要高度地概括“计算机网络”这一章中的所有内容,描绘出计算机网络结构、功能、作用及其发展等,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这部分的知识,建立一个初步的概念,但是又不能放得太远。
既要讲出一些关于计算机网络的专业术语、名词等,建立共同的计算机网络的词汇,又不能讲得太深、专业,让学生听不懂。
对于专业术语、名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描述性的语言,从作用和功能方面入手,通过图示、动画进行形象的介绍即可。
●IP地址由四个数字,中间用一个点隔开,四个数字在0~255之间
●tcp/IP协议传输信息的过程(用动画模拟的方式呈现两个协议在网络传输过程中的过程)
●计算机网络:
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
●域名:
为了使用和记忆方便,因特网还采用了域名管理系统,简称DNS(DomainNameSystem),在IP地址之外,网上的计算机还有另一种表示法:
域名,它是由代表一定意义的英文单词缩写构成,如:
对于概念的知识,除了采用图示、图形等方式进行形象介绍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准备一些计算机网络设备和部件。
同轴电缆、双绞线、集线器、交换机、网卡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准备一些无线网络设备。
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能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亲密地接触,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还可以做一个计算机网络连接的演示实验,如:
两台计算机使用交叉双绞线连接,设置网络协议,互相找到和通信、传送文件等。
如果没有条件可以通过模拟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如下图:
●域名和IP地址的关系,一个域名只能对应一个IP地址,而多个域名可以同时被解析到一个IP地址。
关于计算机网络服务方面可以演示信息浏览、下载文件、收发电子邮件等,注意此刻只是看到有此功能即可。
“浏览信息”课例片断:
这是一节利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美丽的西沙群岛”课文,作为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教学素材,开展使用浏览器浏览信息这部分的教学,教学过程如下:
师:
同学们,现在老师需要大家帮个忙,我上三年级的儿子,正在学“美丽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语文老师让他到网上搜集一些关于西沙群岛的介绍、图片、视频。
可是他还不会上网搜集信息,老师又没有时间帮他,你们能帮帮他吗?
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每6人为一组),每个小组完成不同信息的搜集。
生: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上网浏览有关西沙群岛的信息。
(组1,组5——浏览西沙群岛的文字信息;
组2,组4——浏览西沙群岛的图片信息;
组3,组6——浏览西沙群岛的视频信息)
小组代表分别介绍自己小组浏览到的相关信息,同时介绍浏览的方法(文字、图片、视频)以及在浏览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师通过小结学生浏览到的“西沙群岛”的网上信息,并简述利用网络浏览信息的方法,最后再提出一个问题:
如何把这些信息下载到本地电脑,存到U盘。
分析:
在这节课里,教师借助一个“帮孩子查西沙群岛资料”情景,因为大家都没去过西沙群岛,可以借助网络搜集相关信息,帮助孩子完成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浏览信息的任务,小组内先交流,同组任务的也可以再交流,因为网络是开放的,所以各组浏览的信息也可能不全是一样的,那么大家有很多交流的内容。
文字信息、图片信息、视频信息的浏览方法不同,在各组介绍的时候就可以介绍不同信息可以用不同方法进行浏览。
所以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情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浏览信息的方法。
在这节课里教师可以先不要求学生下载这些信息,只要求学生了解浏览信息的方法即可。
对于这部分内容中的名词和概念,老师也可以设计相关的问题任务:
通过XX百科浏览教师指定的名词或概念如:
互联网与因特网的区别?
宽带与带宽有何不同?
TCP/IP协议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在浏览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学会用网络浏览信息的方法,同时对这些设备或相关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总之,对于第一课时的安排,老师们在教学时参考以下几点:
1.要利用图形谈应用、讲概念。
2.有些概念进行描述即可,不必深讲。
3.教学演示时,能用实物的一定要用实物,不能用实物的可以考虑用其他的方法,能让学生动手的一定要让学生动手!
4.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
5.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师生的互动,交流,设问以及评价等,注意分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
对于这部分教学如果学校的硬件条件很好,还需要特别注意:
●应配备带有防火墙及杀毒功能的路由器以保证网络安全。
●计算机教室中的计算机应至少安装广播系统,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为保证学生健康上网应在服务器上安装不良信息过滤系统。
第二课时:
网络应用
对于“网络应用”这部分,如果教师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和了解,大部分学生在小学就已经接触了因特网,有了一定的上网操作的基础。
而且到了中学阶段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所提高,所以这课时的内容,应当是在小学基础之上,加深学生对因特网的一些基础知识认识和理解,不仅仅停留在“上网、浏览”的感性认识上。
所以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体验因特网提供的信息服务的同时,还要了解使用万维网请求浏览信息与响应服务的过程,了解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掌握电子邮件地址的特点,理解IP协议和TCP协议在因特网传输信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因特网提供的一些常用服务,体验因特网提供的信息服务优势。
2.了解使用万维网请求浏览信息与响应服务的过程,学会利用搜索网站快速搜索指定的信息。
3.了解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掌握电子邮件地址的特点,体验电子邮件的优缺点。
4.理解利用因特网传输信息过程中,需要IP协议和TCP协议。
二、重点难点
重点:
因特网的应用
难点:
IP协议和TCP协议在网络应用中的作用。
三、本节课的涉及到的知识点:
WWW,超文本,搜索引擎,E-MAIL,简单邮件传送协议(SMTP),邮局协议(POP3);
技能操作有:
搜索引擎的使用和电子邮件的收发。
四、教学建议
1.本节的重点内容是让学生体会到“因特网提供的一些网络服务,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都要使用到IP/TCP协议”。
使用万维网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等。
2.本节的难点内容是让学生要在了解一些因特网提供的服务之后,会根据搜索不同的信息,选择使用适合的搜索网站,根据个人所处的具体网络环境条件,会选择申请邮箱。
3.教学方法:
本节即有知识内容,又有技能的操作。
而且知识内容不多,操作、体验、理解的内容较多,教师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法”,通过精心设计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带着问题去学习,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解因特网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评价网络提供的服务、选择搜集、交流信息方法的能力,达到学生“外练”网络操作技能,“内化”因特网基础知识的过程,进而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总体目标。
4.针对这节课内容,在让学生了解“上网能做什么?
”[浏览万维网(WWW)、收发电子邮件(E-MAIL)、传输文件(FTP)、远程登录(TELNET)、使用电子公告板(BBS)、网上聊天(IRC)、展示自己(主页设计)等],主要要让学生学会搜索网络信息和电子邮件的使用的同时,领会电子邮件收发的过程,认识到因特网提供的各种服务以及在网络中传输信息时都要用到TCP/IP协议。
所以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用两节课完成,第一节搜索引擎(包括下载信息);
第二节电子邮件(申请和收发),但是这两节课是有关联的,是一个整体课。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大的任务,这个大任务通过两课时完成。
《搜索引擎的使用》课例片断(接第一课时)
上节课,咱们通过分组浏览了有关西沙群岛的信息,同时也留了一个问题,如何把有用的、需要的信息快速下载到电脑里呢?
请同学们继续以小组为单位,按要求快速查找并下载本组浏览到的信息,并把信息保存到指定文件夹下,组长做好分工。
(教师提供了文字、图片、视频下载的方法)组1、组5—完成西沙群岛文字的介绍,文字内容不超过800字。
组2、组4—完成西沙群岛图片的搜集,图片内容尽量展示西沙群岛的不同的美丽风景。
组3、组6—完成西沙群岛视频的搜集,视频画面尽量要清晰。
小组汇报,师生交流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老师继续留问题:
如何把这些信息通过网络的方式给孩子的语文老师呢?
这部分是衔接第一课时的任务,在上节课利用网络浏览信息后,这节课将要把浏览过的信息进行下载、保存,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网络的功能。
教师强调是把有用的、需要的信息快速保存。
这里有三个关键词,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如何查找信息,如何筛选信息,如何保存信息。
教师提前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的下载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西沙群岛的信息搜集。
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基础很好,接受能力特别强,并且在小学都已经注册过邮箱了。
老师可以把收发邮件内容放在这节课一并完成,引导学生把组内收集的信息可以先发给其它组同学的邮箱里。
然后再发到老师的邮箱里。
要求发邮件里要有主题,信件中要有说明,写信还要注意信件的格式。
收到邮件后要及时回复等。
当然在这过程中老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收发邮件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如果学生在邮件方面没有基础,建议老师再安排一课时,完成收、发邮件的学习。
注意事项:
1.网络应用这节课一定要机房进行授课。
2.在实施教学之前,要调整好计算机网络设备,如:
局域网设备的连接、机房计算机与因特网的连通、需要展示的图片动画、屏蔽一些不良的网站、网页等,帮助解决本节课的难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在讲电子邮件时,要说明它的好处,它不仅可以寄信,还可以邮寄许多其它好东西呢。
3.选用的网站、网页和发送的电子邮件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保证不能出现浏览一些不良的网站、网页信息,发送一些不良的电子邮件等信息,让学生逐步地养成参与在网络中信息活动的责任感。
4.本节课不是让学生简单地重复在在小学学过的“上网浏览网站、收发电子邮件上”等,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因特网提供的一些服务的工作过程,认识到TCP/IP协议在因特网中传输信息的重要性。
要将具体的操作过程提升到理论思维的角度来看,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三节:
电子商务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日益普及,人们今后不再口袋是面对实实在在的货物、靠着纸介质的单据、现金进行买卖交易,而是可以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签订协议、购买商品等,在网上交易的商品可以通过物流配送系统传送到目的地。
电子商务在日常的生活和生产中迅速地得到了普及应用。
我们的学生也有可能利用因特网购买过一些商品了。
但是,初中的学生在电子商务方面的经历、对电子商务方面的相关知识的了解还是比较少的。
所以安排这节的内容,就是让学生初步地体会到计算机网络的电子商务功能,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交易优势,认识网络是把双刃剑的现象,学会防范网络欺骗,分析判断和恰当处理网络交易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网络应用”的后续部分,丰富了因特网提供的服务内容。
进一步具体地讲述了“网上购物”的应用事例,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电子商务”部分内容,既有信息技术方面知识和操作技能,又涉及人类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和国家法律法规知识。
本节是典型的真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关系。
人与信息社会关系的内容,是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自我防范、分析判断问题、恰当处理网络与人的关系。
由于本节知识内容不多,而分析、判断、体会、讨论、归纳、理解的内容较多,需要列举一些电子商务的事例,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逐渐地能够分清信息的真假虚实,选择信誉良好的交易网站和交易个人,采用可靠有把握的交易方式。
1.探索、体验网络虚拟社会的魅力与风险,了解网络虚拟社会与真实社会的异同。
2.学会辩证地分析计算机网络的两面性,学会采用避害趋利的扬弃方法。
3.学会规范负责任地参与网络虚拟社会的信息活动。
4.通过网络交易的一些具体事例,加强网络伦理道德观念。
电子商务也是因特网提供的一种网络服务。
交易信息在因特网中的传输,同样需要用到TCP/IP协议。
体验网络虚拟社会,感受到网络虚拟社会与真实社会的异同。
认识到养成负责任地参与网络虚拟社会的信息活动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三、教学建议
1.这节课教师要多举一些电子商务交易的事例,如浏览网络商品信息”,“网上签署交易合同或协议”、“网上电子结算”等,说明电子商务是信息社会中的重要内容,已经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之中。
2.在课堂教学前,要准备好计算机网络设备,如:
局域网设备的连接,机房计算机与因特网的连通,还需要准备好电子商务的事例、讨论的恰当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则的资料,帮助解决本节课可能出现的难点,一定要总结落实到本节课的“电子商务交易信息在因特网中传输,同样需要用到TCP/IP协议”重点。
3.要注意培养学生在积极参与信息活动过程中的“遵守道德、遵纪守法、明辨是非、选择正确、诚实守信、防范有度,处理恰当”的态度,进一步地养成负责任地参与网络信息活动的良好习惯。
《网络购物》的课例:
教学流程:
教师在引导学生在确定购物需求后――确定购物网站――进行注册――模拟演示,了解网购的流程――完成为教师在当当网购买一本书籍的任务,体验真实网上购物的过程――小结强调电子商务服务同样基于TCP/IP协议展开服务,以及虚拟社会与真实社会购物的异同――再现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如何预防在网购中保护自己的利益,避免上当受骗?
这位教师的设计思路,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采取现场模拟和真实体验两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网络虚拟社会的购物流程。
最后通过小结,教师适时将网络的TCP/IP协议的作用进行强调,解决重点。
在拓展环节,例举“网购”中的诈骗手法(套取用户的银行卡账号和密码、商品以次充好、不准确地商品信息等),引发学生思考在参与虚拟社会的活动过程中同样要保持“遵守道德、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信息技术 计算机网络 教学研究 案例 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