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
- 文档编号:2236759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3.63KB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
对此,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鉴。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自然观上,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
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
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
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保护生物和资源。
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釆取友善、爱护的态度;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
孔子说:
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孟子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于万物。
他说: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朱熹进一步阐发了爱物的思想,他说:
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有益启示,那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当前,我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可以借鉴儒家所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
今天,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
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
人类要克服生态危机,继续生存下去并进一步繁荣发展,就必须抛弃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理念,反对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反对为所欲为地征服和掠夺自然。
在这个问题上,儒家主张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当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要和当代社会相适应,还需与当代生态伦理学和环保理念结合起来。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包含着诸多超越时空限制的合理内涵,这些符合客观规律的成分不会随时代和地域的变迁而过时;同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有一些糟粕。
我们要根据当代中国、当今世界发展的实际需要,促进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创造性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解决当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供了诸多有益借鉴。
B.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充分发挥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
C.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社会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提醒人们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等。
D.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开发自然、利用资源时,不应随意破坏、浪费资源,而应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包含着许多符合客观规律且不会随时代和地域的变迁而过时的合理内涵,但也存在历史局限性,有一些糟粕。
B.儒家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意义深远,取用有节、物尽其用也应成为当前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的准则。
C.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
D.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要和当代社会相适应,就要与当代生态伦理学和环保理念相结合,创造性化、创新性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荀子强调圣王之制,都表现出儒家对待天地万物所采取的友善、爱护的态度。
B.解决生态危机问题,是全球共同的话题,不仅需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要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
C.孔子的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与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经过朱熹的阐发后,形成了爱物的思想。
D.以人类为中心、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理念,盲目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为所欲为地征服和掠夺自然,会带来生态危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6题。
蒲公英的歌唱
曾颖
教育局来信了。
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的炸弹。
作为一个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隆重的事情。
此前,教育局找他,都是一个,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或者就是严斥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大的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
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封短短的信。
信上说:
六一儿童节将至,请贵校组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汇演。
犹如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是执行判决,但居然被无罪释放了。
老周差点没跳起来,把信反复读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眼泪夺眶而出。
一份演出通知,犯得着如此激动吗?
如果你知道老周和他的学校几年来的遭遇,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由于办学场地不达标,他的学校始终没有被教育部门承认。
如今,这份通知就是教育部门对他的承认。
他当即召集老师们开会,把这天大的好消息告诉大家。
大伙听了,也高兴了一阵。
光高兴没用,得想出个好节目,才不辜负上级。
当务之急,是找老师。
他进城到艺术馆去请那里的老师帮忙。
老师们一听说他连三百元一小时的课时费都付不起,就断然拒绝了他。
整整一天,他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同的只是有人听他说完而有人只听他说了一半或更少。
晚上,错过末班车的老周走在雨后的大街上,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灰暗。
就在此时,从远处桥洞下传来凄凉的吉他声,他好奇地走了过去,看见琴声起处,一个长发男人坐在桥墩旁,脚边乱七八糟地躺着一堆酒瓶。
他走过去,那人没有理会,继续弹着吉他唱着歌。
那歌大意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大地上流浪,再也找不到那个可爱的小天使。
老周也是一个女儿的父亲,这首歌特别能引起他的共鸣。
听着听着,老周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因这眼泪,他们接上了话,聊了起来,聊累了唱,唱累了喝,喝足了继续聊。
两个男人像一对受伤的动物彼此舔着伤口。
到天明时,老周大体明白对方是音乐家,因为女儿得了脑癌不治身亡而痛不欲生,四处漂泊想摆脱痛苦,而且,老周还知道并坚信,这是老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他扛着老天送来的老师回到学校。
等了一整天,那个男人才醒过来。
虽然依旧不太清醒,但大致能明白老周的请求,答应了。
老师的衣着不正常,言语举止不正常,但一触碰到音乐就正常,而且可以说是才华横溢。
在和老周几夜的酩酊大醉之后,老师写了一首歌,歌词大意是,一棵不知父母是谁的蒲公英在星空下寻找人生的答案,发出为什么只有美丽的鲜花才有明天的感叹。
但最终,蒲公英看到了普照的阳光,寻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
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意境与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
蒲公英的困惑,也是他们的困惑。
最令他喜欢的是结局,他希望他的学生们都能历尽艰难最终迎来光明。
没有伴奏,音乐家设计了无伴奏童声合唱。
经过几天的排练,杂乱失控的声音便被天籁般流畅和谐的演唱代替。
仓库改造的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传出了悠扬的歌声。
为了配得起这歌声,老周花血本为孩子们订制了城里孩子穿的校服,浅蓝的裙子,白色的衬衣,把小家伙们包装得鲜亮整齐。
为此,他推迟了给老师们发工资的时间,但老师们并没像以往那样不高兴,纷纷说:
这事,值得。
演出那天,一个家长开着金杯车把孩子们送到剧场门口,音乐家也破天荒理了发,换了身干净衣服。
看着二十几天的辛苦终于结出了果实,老周脸红红的,眼亮亮的,微笑着,一语不发。
当老周带着他的队伍走进剧场签到时,负责签到的张科长很困惑地问:
你们怎么来了?
我们接到通知来的。
老周既兴奋,又有些惴惴地递上通知。
科长把通知捻过来,像检验伪钞一般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一拍脑门:
发错了,这是谁干的?
明明是通知你们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汇演的通知了?
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的。
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那是他的孩子们在做最后一次练习,周围路过的人们都感叹:
这歌真好听啊!
(选自《小小说》)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开头颇具匠心,教育局来信了,既交代了整个故事的起因,又造成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写老周找老师帮忙却遭到冷遇的情节,体现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资金紧张,主要是借此表达了对对弱势体漠不关心者的不满。
C.音乐家的歌声里有对孩子的爱,听完音乐家的故事,老周坚信音乐家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D.小说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如一把兴奋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等。
5.请概括小说中老周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5分)
6.小说以孩子们的歌唱结尾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
9题。
材料一【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
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1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
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
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
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
13.5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5.6%的国民倾向于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
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六安市 第一 中学 届高三 上学 第二次 月考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