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考研笔记整理 简答论述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365131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36.19KB
《社会工作概论》考研笔记整理 简答论述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
《《社会工作概论》考研笔记整理 简答论述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概论》考研笔记整理 简答论述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大纲内容)
社会工作领域是指社会工作范围,指社会工作在社会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
社会工作与一定范围内的社会问题出现直接相关,社会问题的产生使社会工作领域不断扩大,社会工作领域随社会进步而扩大。
(1)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
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
(2)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
1、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
如患病难以自理、心理自我封闭和心理失调、婚姻变故或家庭关系不睦。
2、就业方面的问题:
失业问题、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劳资关系、工作压力、职工合法权益、福利。
3、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
犯罪、偏执、自我封闭、赌博等。
(3)以社会工作特点分类:
救助、帮助、发展。
六、社会工作的功能(大纲内容)
助人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
对个人:
1、救难。
危难涉及的是人的正常生活及至基本生存问题,社会工作者先应将这项任务放在自己的肩上。
(解救危难)
2、解困。
当受助者遇到困难但未达到危及生存的程度时,社会工作者对其提供帮助。
解困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缓解困难)
3、发展。
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身发展是社会工作基本功能。
(促进发展)
对社会:
1、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
(解决社会问题)
2、通过预防社会问题保持社会秩序;
3、通过实施和修订社会政策维持社会稳定。
另外一种说法:
对对象:
1、提供物质帮助;
2、给与心理支持;
3、促进能力发展;
4、维护合法权益。
1、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
2、促进制度建设和社会进步;
3、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七、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大纲内容)
(一)西方社会工作缠身给的社会历史背景
1、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2、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主要表现在:
1)整个社会日益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
2)资本主义经济的告诉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
3)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他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
4)社会问题大量涌现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1)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规定:
以社区为单位,对无亲属照顾的贫民实行有条件的救济,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并形成一套救济工作方法
2)1788年德国汉堡市实施救济制度,使救济工作更趋组织化和科学化
3)1852年,爱尔伯福市进一步修正改良了救济制度,完善救济工作方法
4)1869年,建立的慈善组织会社致力于协调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活动,推动民间社会服务活动的发展。
(伦敦慈善组织协会)
5)1884年兴起的睦邻组织运动则致力于发挥社区在助贫救困中的作用,鼓励志愿工作者进入社区活动中心为贫民服务。
(历史上首家社区服务中心——伦敦汤恩比馆)
(三)社会工作的发展
1、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
1)20世纪20年代开始,小组工作被纳入社会工作的训练课程
2)20世纪30年代中期,社会个案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方法被社会工作者普遍接受
3)20世纪40年代中期,小组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方法被社会工作者普遍接受
4)20世纪60年代,社区工作已经被正式承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基本方法
5)20世纪70年代,社会行政作为一种间接的工作方法被接受
2、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
1)最初,为解决已出现的问题而存在,只扮演着补救者的角色,任务是诊治受助者
2)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和复杂化,预防问题的出现成为社会工作者的一项工作内容
3)治疗—预防,救助—发展成为了社会工作的基本思路
(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1、历史上缺乏专业社会工作:
传统的中国一直是个农业国,其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其社会结构特征是以生活和生产相重合的家庭为单位,以家族、亲友、邻居为生活共同体而形成的家族集团式结构,人们囿于较为封闭的亲友圈子之中,对他人无多求助
2、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初,一些传教士在中国的大学开始讲授社会学、社会服务的课程,一些大学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教学并从事服务实践活动。
晏阳初倡导并极力推行的华北平民驾驭运动为典型
3、1949年以后社会工作
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政府成为了全部社会资源的占有者,同时也是解决各种问题的责任人,于是政府通过其代表着——各种社会组织和单位,并通过国家干部、行政程序和手段向人们提供生存资源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而形成靠行政框架解决社会问题的模式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随着“政企分离”改革政策的推行和政府及群众团体的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加之民政等部门对干部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的提出,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的要求自然被提上议事日程,1986年,国家教委决定在高等学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
八、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大纲内容)
1、社会福利的定义:
从广义上来说,社会福利是指同改善公民生活素质,促进社会发展与提高社会总体文明水平相关的一切物质、活动与相关服务;
从狭义上讲,社会福利则是指国家(或政府)针对社会中有特殊需要的个人与群体提供的津贴、物质和社会服务。
2、社会福利的分类(二分法、三分法)
二分法:
A、剩余型社会福利与制度性社会福利:
前者指家庭和市场等常规机制瘫痪时,国家进行干预;
后者是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津贴或服务,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并消除社会差异。
B、积极的福利和消极的福利(根据福利的目标、影响和后果分类):
前者本身不是为了经济目标而是在满足经济利益基础上促进个人的人格发展;
后者主要目标是社会问题,关注更多的是社会层面而少关注个人的福祉和发展,如20世纪40年代贝弗里奇式的福利国家。
C、公共福利和私人福利(根据福利提供者分类):
前者由国家提供,用于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的资源和相关社会服务,其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和整合;
后者是由市场与家庭提供的用来解决公民个人需要、改进个人物质与精神状况的物质资源与相关的服务。
三分法(英•R•迪特姆斯)
剩余性社会福利(社会福利)
财政福利(税收—相关津贴和待遇)
职业福利(就业为基础的津贴和服务)
3、社会福利的功能:
A、通过资源分配和再分配来改善公民的收入分布,从而促进社会平等目标的实现。
B、促进社会的整合与社会和谐,发挥着为个人至社会问题的作用。
C、本身也是种社会控制的手段,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改善社会关系、提升人对社会功能(资金和社会服务)。
D、本身也是一种有益的社会投资,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本的增加,同时对改善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也有积极作用。
E、长远来看,不仅有利于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素质,提升社会总体文明,也有利于促进利他主义精神。
4、当代社会福利模式三种:
普惠主义模式(高税收、高政治共识)、剩余主义福利模式和混合福利模式。
5、社会福利制度:
A、定义:
社会福利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里一套有关人类需要和福祉相关的理念、资源、机构和专业人员等制度建设,同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等一同成为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机制;
广义的社会福利制度包含人类社会中所有有利于改善的福利社会的制度设置;
而狭义的社会福利制度只是直接同是和会服务和社会福利资源配置机关的制度设置包括在内。
B、主要构成要素:
资源(物质和金钱)、组织(机构)、人力(社工及其他专业人员)、服务对象、外在制度和环境系统。
C、社会福利制度的类型:
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分:
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
意识形态标准分:
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主义社会福利制度;
福利国家标准(埃斯平——安德森分类):
自由的福利国家、法国主义福利富哦家、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
其他:
成熟社会的福利制度、转型社会福利制度;
东亚福利模式、北欧福利模式;
贝弗里奇福利模式、俾斯麦式福利模式。
6、社会工作的价值与价值体系:
A、正式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又称有组织的社会工作,开始于工业化和都市化的社会进程,包括慈善组织会社、睦邻运动和设施发展(唐恩比馆、霍尔馆),早期正式社会工作在价值观念上抛弃了救助过程中的尊卑意识,而是出于同情和怜悯,承认人之间的平等,并应相互帮助。
B、专业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社会工作中的宗教价值让步于以科学和只是为基础的专业价值,人本身无条件地被放在社会工作专业中心位置来考虑。
帮助人不再是一种宗教上的义务,而是一种人道主义服务。
C、价值和社会工作的意义:
高登斯坦:
价值被认为是社会工作定义的基础,也是社会工作的唯一基础或不可缺少的基础之一。
列维:
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
7、社会工作反价值:
A、操纵:
同社会工作的自由和自我决定价值相反;
(判断标准:
谁受益、活动的目的、问题的实质、行动的实质)
B、家长作风:
设计对另一个人自由的某种干预限制(标准:
对一个人的自由选择的生活计划不应严厉干涉、干涉包含对计划中的某些成分的偏爱和支持、计划明显存在对当事人没能力决定其自己的目标因而必然会导致某种失败的理由)
8、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
A、新教伦理:
核心概念,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鲁卡斯新教伦理包含的假设:
自我负责,意志胜恶,艰苦工作和物质繁荣,法律和秩序,助人自助,奖赏和惩罚。
B、人道主义:
以人为中心或为本位的哲学价值理念。
鲁斯卡HPU(人道主义是和实证主义、乌托邦结合在一起的);
如果人的需要被满足,按HPU,那么人就会善良,成熟,正义,人的大部分问题就会解决;
一般来说,阻碍人的获得这种状况的是个人无法控制的外部环境,按HPU,归咎于个人教育的缺乏,它的经济地位、童年、社会环境;
那些外部环境可以被那些拥有科学和知识技术的人,运用科学的方法所操纵;
人和社会最终会达到完美的境界。
9、社会的福利观念(社会工作的灵魂)
社会福利具有描述定义和功能定义。
描述定义:
作为非市场经济让渡的社会福利,以免费的方式向有需要者提供食物和服务;
作为满足基本需求的服务的福利。
10、西方社会工作传统的价值体系
A、社会工作实务操作定义所代表的价值范畴体系:
个人是社会首先要关心的对象;
在社会和个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他们具有相互的社会责任;
对个人来说,他们有共同的人类需要,但个人本质上来看是唯一的,与他人不同的;
民主社会的每一个基本属性就是通过积极地参与社会,实现每一个人全部潜能和社会责任假设;
社会有责任提供各种方式,克服或组织个人与环境间存在的自我实现的障碍。
B、与新教伦理中的价值观念的根本不同在于它完成了从个人责任向社会责任的过度,这种价值理念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得以建立的哲学基础。
C、比斯泰克的价值体系:
人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
人在生理、智力、情感、社会、审美和精神方面具有天赋的潜能和权力;
人具有实现其潜能的天生驱动力的义务;
人具有选择的能力,并且由于其具有自我实现的义务,他具有自我决定的权利(自决);
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并且他有被这样考虑的权利和需要;
为了实现其潜能,人有需要合适的手段的权利;
每个人需要在其社会提供的权力和社会保证的机会方面和谐发展,以满足他在身体上,心理上,经济上,美学上,精神上的基本需求;
人的社会活动在其自我实现的斗争中是需要的;
社会有义务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
社会通过个体成员的贡献有权利变富。
D、泰彻的价值体系:
每一个人都有作为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每一个人都需要收到尊重和得到周到的对待;
每一个人都应当参与影响他的决策;
每一个人都需要自由发展他的能力和天赋;
每一个人都应当公平地分享对货物和服务的控制;
对于为了理性行为所必需的信息,每个人都具有完全和自由获得的权利。
操作定义的价值体系多从社会的立场说话,泰彻主要站在个人立场说话,前者采用更肯定的语气,后者用虚拟语气较多;
最后,前者更加一般化,更加接近知识范畴,后者更加具体化,更接近价值范畴。
(比斯泰克的价值体系更能代表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E、西方社会体系的矛盾和争议
a、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对立;
b、不同学派之间的价值观争议;
c、社会、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三者在价值观上的矛盾;
d、价值从理论向实践转化过程中的矛盾。
九、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
(一)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方法论
1、借鉴与创新(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价值体系)
2、批判与继承(中国古代社会工作实践的价值理念)
3、综合和发展(当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价值观念)
(二)中国社会工作体系中拟包含四方面内容
1、社会价值(平等、信誉、独立、礼貌、孝顺、抱负、勤奋和竞争)
2、专业价值(敬业、接纳、自决、个别化和尊敬人)
3、专业伦理(指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操守)
(3)专业伦理包括:
A、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举止:
1)适当性;
2)能力和专业发展;
3)服务;
4)诚实;
5)学习和研究。
B、社会工作者对当事人的伦理责任:
1)当事人利益的首要性;
2)当事人权利和特权;
3)秘密和隐私;
4)费用。
C、社会工作者对同时的伦理责任:
1)这种、公平和理论;
2)处理同事的当事人。
D、社会工作者对组织和雇主的伦理责任:
1)对雇佣组织的承诺。
E、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
1)维持专业正直;
2)社区服务;
3)发展知识。
F、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责任:
促进普遍福利。
(总体来说,即自身、当事人、同事、雇主和雇用)
十、社会工作理论(大纲内容)
(一)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及其地位
1、理论是一系列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用来解释某些原理,并由相关假设构成。
分为描述性理论、预测性理论和提供解决方案的理论。
(乔纳森)四种社会理论主要形式:
思辨形式、分析形式、命题形式、模型形式。
2、所谓“社会工作理论”是对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理论知识的总称。
(二)社会工作需要理论
理论基础是社会工作专业必不可少的特质之一。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的理论及其应用是帮助社会工作者解决助人问题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的必然要素。
它能直接有效帮助工作者澄清社会问题和受助者个人的困境,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发展出相关的技巧和策略。
社会工作这门应用社会科学更需要理论的养分来丰富专业的实践智慧,而从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和发展出理论模式,也是这一学科的重要任务。
(三)理论对社会工作实践的意义
1、发展出社会工作领域独有的概念,从而使他们更精准地描述和分析助人实践中的“问题域”。
2、弥补其他外借理论解释分析能力的不足。
(四)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功能
1、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社会工作者将要协助解决的问题性质和原因;
2、根据其对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瘾所作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
3、提出一套达到上述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技巧及模式。
(五)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
1、第一阶段:
“调查阶段”,社会工作的最初阶段。
此阶段中,社会工作者主要关注的是他们所从事的实际工作,而少对工作的本质、过程与方式、方法等进行理论的思考;
2、第二阶段:
“精神分析学”阶段。
一部分社会工作者开始采用一定科学理论来知道自己的工作实践,即精神分析学理论。
3、第三阶段:
“精神分析学派”与“功能主义者学派”并立的阶段。
“功能”认为社会工作的任务不是对服务对象加以治疗,而是要与服务对象一起,建立一种有助于服务对象潜能得以发展的积极的、开放的相互关系,使服务对象的能力与行为发生变化。
4、第四阶段:
大卫•豪“获得”阶段。
可应用于社会工作的理论在数量上获得了巨大的增长。
5、第五阶段:
“盘点”阶段。
这一阶段的成果是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清单。
6、第六阶段:
“理论统一”阶段。
人们竞相发展一种能把各种社会工作方法整合在一起的“一元化”理论框架,其中时髦的是“系统理论”。
7、第七阶段:
“理论归类”阶段。
多元化理论并存被当作一个既定的实施。
社会工作者们不再去追求“统一”的理论框架,而且通过对纷呈繁杂的各种理论进行整理、归类使理论空间有序化,其结果是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分类模式。
(六)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逻辑结果
大卫•豪的两分法模型
1、为社会工作的理论:
理论中用来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规例和机制进行解释的内容;
2、社会工作理论:
理论中用来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方法那部分内容。
皮拉利等人提出的三分法模型
1)宏观理论
2)中观理论
3)实践理论
(七)西方社会工作流派
1、心理分析学理论
以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的著作、学说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平衡,并应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2、认知理论
以认知理论为基础,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而非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来源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3、行为主义理论
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形成而发展,它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和矫正,但他不是用心理分析或认知心理学分析,而是应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等)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
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
4、社会系统理论
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主义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把人与生活环境看做由功能上相互以来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和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沈村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
当这个条件不满足时,系统均衡受到破坏,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出现问题,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间的均衡关系,使他们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
5、标签理论
以社会学家勒麦特和贝克的理论为基础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该理论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
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
6、沟通理论
以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中的有关人际沟通的一些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工作理论。
它强调人际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它认为许多行为问题都出自于人际沟通方面,如不能恰当地接受、选择和评估信息,那么便不能很好地给与或接受信息的反馈等。
社会工作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消除人们这种沟通中的障碍,使人们的相互沟通得以顺利完成。
7、人文主义理论
以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胡塞尔和舒茨的现象学与布鲁莫的富豪互动主义等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它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意义世界”中,而每个人的“意义世界”都是通过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或“解释”建立起来的。
当人们的“理解”或“解释”过程发生了困难,问题便出现了。
社工的任务是去努力“理解”这些人的“意义世界”及其内在矛盾,帮助他们顺利重构意义世界。
8、激进的人文主义理论
以早期马克思主义和现代批判理论家的某些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作为一种人本主义,它也认为人们的生活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然而它又指出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公正的实施,它认为人们在意义世界中经历的血多人格的心理问题只有依据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反人道特征才能被理解。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同服务对象一道,通过盖在现存的社会秩序,来解决人们在“意义世界”中遇到的许多问题。
它岁要求改变社会现实,但其最终的关注却仍然是服务对象的“意义世界”的变化。
9、马克思主义理论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而形成的一套社会工作理论。
与激进人本主义,它主张从社会存在、经济基础、阶级压迫中寻找社会问题的根源。
主张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与服务对象一道,通过阶级斗争或其他集体行动改变现有的社会现实来解决这些问题。
与激进人本主义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更多地关注社会结构本身的改变,而较少关注服务对象心理、一是状态上的变化。
10、“增权”或“倡导”理论
从马克思主义变通而俩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马克思希望通过大规模社会变革来解决现存的各种社会问题,然而现实中许多可行的社会工作却是同个体、家庭、群体或小型社区有关的,为了给这些小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以理论上的指导,将这些小规模社会工作实践与社会变革的大目标协调起来,一些倾向或同情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工作者提出了“增权”或“倡导”理论。
这种理论主张在宏观的社会变革未发生前,社工应协助服务对象为了他们的利益向现存的社会结构争取权利,促使现存的社会结构做一些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
11、女权主义理论
一种与激进人本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工作理论。
主要植根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妇女运动,主要关注女性所受的压抑,认为女性所遭受的许多生活问题都是性别压制的痛苦,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探索并消除社会中由于性别主义所造成的女性痛苦,使他们有更大的自由,有更大的能力去追求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十一、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大纲内容)
(一)社会学(精短社会学家的学术观点给社会工作的影响)
1、涂尔干(迪尔凯姆)和道德福利
很大程度上是论述道德秩序、集体纪律、集体、团结、宗教。
提出“失范”。
强调社会对个人的绝对控制是很危险的,反对功利主义、原则主义的观点,提出教育的重要性,政治上是自由主义者,对社会实施概念的澄清(构成基础:
社会事实、社会交易应以契约为基础)。
他强调社会变迁对个人的影响,在他看来,任何动摇以往生活方式的变迁引起的社会结构巨大变动都会引起失范。
贫困对穷人有种约束,可以预防。
(失范:
经济危机,经济繁荣)
在《社会分工》中,他主要关注分工的形式如何保证社会的秩序。
他认为19世纪末的西方变迁是摧毁传统法国式协会,大规模的工业生活餐使社会团结精神摇摇欲坠,对社会契约提出批评,指出经济市场的伦理不足以成为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工作概论 社会工作概论考研笔记整理 简答论述梳理 社会工作 概论 考研 笔记 整理 论述 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