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三峡》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235986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57.76KB
26《三峡》教案.docx
《26《三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6《三峡》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6《三峡》教案
26《三峡》教案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②、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
③、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学习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上,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1至2课时。
三、教学方法:
《三峡》一文构思巧妙,用词精准,特别是能准确的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要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还得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一些概括力很强的词语等,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
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
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
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正音:
阙(quē)叠嶂(zhàng)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
素湍(tuān)绝巘(yǎn)长啸(xiào)属(zhǔ)引哀转(zhuǎn)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
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讨论:
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矿襄陵[襄陵:
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沿溯:
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讨论:
“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
偏正短语,白色的急流)
[回清:
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
讨论:
“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四)通读全篇,思考讨论:
1、文章主要描写三峡中的峡。
课文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
2、在文中找出作者写山,表现山多且高而陡峭的语句?
3、写四时风光的顺序是什么?
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4、找出作者写水,表现水流急速的语句?
5、找出表现江水清澈的语句?
(五)板书设计:
两岸连山
1、地貌特征(先写山)奇特险峻
群峰对峙
夏:
水大流急 多
2、四季景致(后写水) 春冬:
素湍绿潭、悬泉瀑布、 姿
清荣峻茂(景美) 多
秋:
林寒涧肃、哀猿凄清(凄凉) 彩
(六)拓展思维:
1、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
2、全篇文章只几百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
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
“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缺少。
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
4、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
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
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试译全文。
3、背诵课文。
27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
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文章字词的梳理。
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4、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 :
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这两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
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
教学课时:
1~2课时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分析:
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
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
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分析:
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
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
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
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
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
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
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分析:
这一句是动态描写。
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
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
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分析:
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
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
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
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文章主旨和结构
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
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并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二)完成教材相关练习:
略
板书设计 :
第1句:
总起全文:
“共谈”概说人人皆爱“美”,点明文章中心。
第2~5句:
具体叙述山川之美。
仰视:
高峰入云
俯视:
清澈见底
平看:
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
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
日欲颓,沉鳞竞跃。
第6~7句:
先以概括总结全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带有自豪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他二十二岁中进士,以文章知名。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
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由京官调任杭州通判,历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又因作诗讽刺新法,得罪朝廷,被捕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
宋哲宗朝,旧党当权,他被召还为翰林学士。
新党再度执政后,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县),并以六十三岁的高龄远徙琼州(今海南岛)。
赦还的第二年,死于常州。
他是一个全能的作家,诗词、文章的造诣都很高。
他的散文平易自然,流畅宛转,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家并称。
诗的风格,雄浑自如;词的创作,题材广泛,境界阔大,一扫唐末五代以来词的绮艳柔靡风尚,成为豪放派的先驱。
另外,他还工书善画,在书法上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又善绘画,喜画竹和枯木怪石‘著作汇为《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现存诗二千七百多首,词三百多首,还有许多优美的散文。
二、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此时使苏轼深感无用武之地,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
本篇也不例外。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1083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分析:
这是第一层,叙写中庭步月。
首先交代了步月的时间和原因。
“解衣欲睡”是说寒夜寂寥,百无聊赖,或许在睡梦中可以忘却人世的一切忧愁和烦恼;“月色人户”一句,作者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做伴;而诗人也是如见久违的朋友,欣然相迎。
这里我们可以想见作者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
但“欣然起行”四字已见诗人的兴奋和喜悦,与“解衣欲睡”相对照,显得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跃,完全是两种心情,两种节奏。
但一人独步,未免寂寞,应该有人共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
“念无与为乐者”的“念”字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活动,作者的心情由欣喜而转入沉思,发出了低沉的喟叹,文章也因此显得跌宕多姿。
这句话也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理解:
一是写出作者在贬居时的抑郁寡欢,即使是多年来的老友,也不敢与他来往,暗写出内心的悲凉,这悲凉之情是笼罩着贬谪生活的浓重阴影。
二是作者在寂寞中寻求伴侣,见明月而思同心,也因此自然过渡到下句: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这一句好像不假思索,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
“怀民亦未寝”的“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未寝”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
只这一句,就足以表达出两人的同心之情了。
“相与步于中庭”与“无与为乐者”对照起来读,前后显得有照应,有变化,文情的跌宕表现了作者心情的舒展,宛如在清冷的琴弦上拨出了几个欢快的音符。
“步于中庭”即漫步在庭院中;这种月光下的漫步,是多么富于诗意!
它不同于宁静的凭栏眺月,也不同于狂放的饮酒赏月;而是静中有动,把恬静的心境和诗意的感受化为从容的步履。
他们尽可以不发一言,但那和谐的步月节奏,已足以表达出相互默契的心声了。
分析:
这是第二层,写月下庭中景物。
这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
进而写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触类生发,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
正当读者恍惚迷惘之时,作者却轻轻地点出:
“盖竹柏影也。
”读者这才恍然大悟。
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具现。
而整个意境中有动有静:
“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两句之间,又有正面与侧面描写之分,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
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峡 26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