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235756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43.15KB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虽然有关《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仍待细究,但我们有理由认定,“王官采诗”的说法值得注意。
“采诗”是从上古传下的制度,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以此观风俗、察得失。
也正因如此,《诗经》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一部教材,它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识于“物”,明于“事”——丰富他们的知识,健全他们的情感。
②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产生它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
受前贤著述启发,三国吴人陆玑撰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仅提拈出《诗经》中动植物的名称,还附述其样貌、形态、功用和生长环境,有时更综合对比不同地域的不同称呼以丰富人们对该物之认知。
比如《秦风˙蒹葭》中第一句“蒹葭苍苍”,陆玑在疏中写到:
“蒹,水草也。
坚实,牛食之令牛肥强。
青、徐州人谓之蒹,兖州、辽东通语也。
葭,一名芦菼(tǎn),一名薍(wàn),薍或谓之荻……扬州人谓之马尾,以今语验之,则芦薍别草也。
”明人毛晋据陆玑疏所作《毛诗陆疏广要》,其中辨蒹、葭之别,并录别名十五种。
如此详细的分辨考证,既存注疏者本人的见闻,也有他们思考判断(“验之”)后所得出的结论。
③在这类路径的解析之下,《诗经》成了一种“博物志”。
很显然,熟读《诗经》者更易成为博识之人,但绝非仅仅识于“物”而已,先秦以至后世的贵族,还会依据《诗经》所述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因明于“事”而做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④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就记录了一则与《诗经》有关的“父慈子孝”的故事。
魏文侯将自己不太钟爱的太子击封在中山,三年间都很少往来,一次太子击遣舍人赵仓唐向文侯进献礼物,文侯问太子平常读什么书,赵答《诗经》,文侯又问太子读哪些篇章,赵答《晨风》《黍离》。
熟悉《诗经》的文侯当然知道,《晨风》写的是“未见君子”的忧伤心事,而《黍离》则抒故国之思,于是立刻赐给太子一袭衣裳,并敕令赵仓唐在天明之前一定要送达。
太子击受赐开箧之后,发现下裳在上、上衣在下,马上吩咐安排车驾,即要前去谒见文侯。
赵仓唐大惑不解,太子击解释道:
君侯赐衣,其实不是让我御寒,而是下令召还,这就是《齐风》中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果然,太子复归其位,父子君臣皆大欢喜。
可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王公贵族,常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由此交流沟通,既能矜持含蓄地传递话语,亦使信息交换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摘编自谷卿《〈诗经〉里的物、事、情、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贵族教育和培养体系中,作为“王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既是一部教材,又是一门课程。
B.读《诗经》益处多,可使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已将《诗经》当作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了。
C.《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的注解,为人们解读《诗经》及其成书年代提供了思考方向。
D.魏文侯赐衣给太子,并命令太子击的舍人务必在规定时间内送达,实是文侯发现了太子击的优点,急于见到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论证《诗经》的认知作用,进而论证《诗经》交流作用,整体是按照逻辑顺序来推进的。
B.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论证了《诗经》在“识物”上的作用,使文章内容真实可信。
C.文章开头提出《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这是论述《诗经》是“物”与“事”的经典教材的必备条件。
D.文章引用“父慈子孝”的事例是要论证使用《诗经》诗句是含蓄地传递信息的途径,并且具有保密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能够帮助贵族子弟提升对自我的认知和情感,因此周王朝统治者派出专人采集歌谣,从而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
B.汉代和明代,学人对《诗经》中提及的动植物做出了各种详细的分辨与考证,这体现了古人求实严谨的治学精神。
C.在前贤著述启发之下,陆玑撰成了《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本文作者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例证来解读《诗经》。
D.人们可用《诗经》来传递信息、理解隐义,只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贵族,就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
【答案】1.D2.C3.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D项,“实是文侯发现了太子击的优点,急于见到他”错,由原文第四段“君侯赐衣,其实不是让我御寒,而是下令召还,这就是《齐风》中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可知文侯是在考验太子击是否真正通晓《诗经》,懂得他隐晦的用意。
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C项,“文章指出《诗经》如何成书的问题”只是引出话题,不是论述《诗经》是“物”与“事”的经典教材的条件。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本题选正确的一项。
A项,“因此周王朝统治者派出专人采集歌谣”错,由原文第一段“周王朝的统治者派出专门人员到各地采集歌谣”“它能够在贵族子弟尚未广泛深入接触社会之前,识于‘物’,明于‘事’——丰富他们的知识,健全他们的情感”,可知选项条件与结果倒置;
C项,“作者大量引用《毛诗故训传》中自己认可的例证来解读《诗经》”错,于文无据;
D项,“只要接受过《诗经》教育的贵族,就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错,由原文第四段“接受过《诗经》教育的王公贵族,常会使用其中的诗句来‘编码’和‘解码’”,可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
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古诗文阅读(61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相如曰: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相如曰: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
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B.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C.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D.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指近臣,侍从。
属于古今异义词,今义多表方位。
这类词在文中还有美人、指示、亡等。
B.布衣,指平民百姓穿的廉价的麻制衣服,借指平民。
古代平民还可用黎民、黔首等称谓。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门管理的事务,所以称有司。
D.九宾,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由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一同传呼宾客,并延引上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王怯懦犹豫。
秦王求璧,赵王不愿给予,却畏惧秦国的强大,先后征询众多大臣和蔺相如的意见,委曲派相如使秦。
B.相如智勇兼备。
主动请入不测之强秦,能辨识出秦王不偿赵城的居心,以与玉俱碎相胁,明令其斋戒,暗还璧于赵。
C.秦王狡诈贪婪。
他垂涎和氏璧,表面说以城抵璧,实际想倚仗秦强而不予赵城,后许诺斋戒,也是为自己的利益考虑。
D.此文段中塑造了赵王、蔺相如、秦王三个人物形象,塑造蔺相如的形象时主要运用了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答案】4.A5.D6.D
7.相如估计秦王只是用欺诈的手段假装给赵国城池,(赵国)实际上不能得到。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
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赵王说:
‘谁可以前往?
’相如说:
‘大王如果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
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
’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
“臣”是“愿奉璧”的主语,所以应在“臣”前断开,排除BC;
“往使”,意思是前往出使,“使”是“往”的目的,而且“城入赵”和“璧留秦”结构对称,所以应在“使”和“城”之间断开,排除D。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省 大庆市 实验 中学 学年 一下 学期 线上 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