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课程知识记忆口诀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352942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29.94KB
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课程知识记忆口诀文档格式.docx
《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课程知识记忆口诀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初中数学课程知识记忆口诀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1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教学规律)(5)间直、技能能力、技能与数学观、认知与非认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32数学问题的设计原则(3)(可行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应用性原则)
33数学学习概述及特点见后
34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内因
(2)非认知因素+认知因素
35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外因见后
36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3)(数学教师、学生和数学教学中介)
37数学学习分类(4)(机械、有意义、接受、发现,四者非必然关系)
38中学数学学习方式(4)(接受发现+合作+自主+示例)
39教学目标功能(3)(学生+教师+评价)
40界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3)(课程目标+学生特征+学习内容)
41描述课堂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5)(具体多远层次可行发展)
42阐述教学目标的ABCD法(4)教学对象、行为、条件、标准
43对中学数学整体而言,有五大难关(5)字母代数抽象、代数几何、常量变量、有限无限、必然或然
44教学设计(8)(教材+学情+目标+方法+媒体+过程+反思+设计撰写)
45课堂导入技能(6)直接、复习、事例、趣味、悬念、类比导入法
46课堂提问的原则:
(8)目的、启发、适度、兴趣、循序渐进、全面、充分思考、及时评价
47课堂教学、数学学习评价方法及测验指标见后
48编制数学测验的一般过程(3)目的材料、编题原则、常用的数学测验题型
◆1初中数学课程内容:
(4)(内幕成评手)
主要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评价手段。
它体现了国家从数学教育与教学的角度,对初中阶段学生实现最终培养目标的整体规划。
◆2确定数学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
(3)(表单课锯树枝)
数学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具体数学知识点三者结合,需注意以下三点:
(1)数学知识的主要特征。
数学知识是复杂的,应该选择数学知识点最为本质的东西作为教学重点;
(2)学生需要。
确定教学内容不由教材一个要素决定,还与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有关,教学内容要选择教材内容中与学生认知发展相一致的内容;
(3)编者意图。
编者意图通过例题和课后习题来体现,而数学例题和课后习题是数学课程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课“教什么”是由练习题指示给老师的。
◆3影响初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因素包括:
(4)(可汗会发展心理特征)
1、数学学科内涵:
(本身+教育任务)
(1)学科本身内涵(数学的知识、方法、意义等)
(2)教育任务的内涵(理解数学整体性特征,领悟思想,应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2、社会发展现状:
(科技人文+生活变化+社会发展)
(1)当代社会的科技、人文精神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与素养等
(2)生活变化对数学的影响等
(3)社会发展对公民基本数学素养的需求
3、学生心理特征:
(适合数学思维+知经景)
数学课程是针对初中学生年龄和知识经验而设,学生心理特征会影响具体课程内容。
(1)适合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征
(2)学生的知识、经验、环境背景
◆4初中数学课程性质:
(3)(基础普及发展)——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基础性:
(1)课程内容未来常用;
(2)每个学生必须经历,为其后续生存、发展打下基础;
(3)数学学科是其他科学的基础,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必要基础。
因此,数学课程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普及性:
(1)应当在适龄少年中得到普及;
(2)为所有适龄学生在具备相应学习条件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掌握。
◆5“数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明确了哪些问题:
(3)(为什么,学什么,带来什么)
(1)学生为什么学数学;
(2)学生应当学哪些数学;
(3)数学学习将给学生带来什么。
◆6初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5)(程涵容评技术科)
1、课程内涵2、课程内容3、教学过程4、学习评价5、技术与数学课程
一:
课程内涵:
(两全自发)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
(1)学生全面发展
(2)全体学生发展(3)学生自主发展
二:
课程内容:
(5)(社需数特+结果过程方法+现实认知规律+过结直抽直间关系+层次多样性)
(1)要反映社会需要、数学特点;
(2)不仅包括数学结果,也包括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3)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现实,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
(4)重视过程,处理过程与结果、直观与抽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关系;
(5)呈现层次性、多样性。
三:
教学过程:
(3)(全面教学形态)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四:
学习评价:
(3)(了解激励改进)
学习评价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五:
技术与数学课程:
(3)(师生评价辅助性工具)
(1)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数学活动的辅助性工具,包括在探究学习对象的性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等活动中。
(2)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辅助性工具。
(3)将计算机等技术作为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辅助性工具。
◆7数学课程核心概念(10个)(背)(课标提出的含义)(星空感应符合分算模拟)
数感
数感是:
(1)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算等方面的感悟;
(2)有利于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代数符号、几何符号)
符号意识是:
(1)能够理解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2)符号可以运算推理,得到一般性结果。
(3)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想的重要形式。
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
(1)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
(2)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3)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4)描述图像的运动和变化;
(5)依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等。
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是:
(1)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2)把复杂数学问题变简洁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思路并预测结果;
(3)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数学。
数据分析观念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
(1)了解问题应先做调研,收集数据,再通过数据分析才能够给出合理判断;
(2)了解相同数据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方法;
(3)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同样事情每次收集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足够数据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六:
运算能力
(1)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2)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七:
推理能力
(1)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合情推理:
(已经直归类)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
演绎推理:
(已规逻证算)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合情推理—探索思路,发现结论;
演绎推理—证明结论。
八:
模型思想
(1)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2)建立、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
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3)有助于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九:
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有两方面含义:
(1)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现象问题;
(2)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大量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十:
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的学与教过程中。
创新基础:
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
创新核心:
独立、学会思考;
创新重要方法:
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
创新意识核心:
“独特、新颖、个性化”;
创新意识形成核心要素:
“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归纳—猜想—验证”。
◆8初中数学课程总体目标:
(4)四基(智能验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1)基础知识:
指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法则、基本公式等。
如说明1/4,0.25,25%的含义。
分数、小数、百分数是重要数的概念。
真分数通常表示整理与部分的关系,因此理解1/4,要先知道那个是整体的,如全班同学人数的1/4。
小数通常表示具体的量,如书桌的宽度是0.45米。
百分数是同分母(同一标准)的比值,便于比较,如去年比前年增长21%,今年比去年增长25%。
(2)基本技能:
包括基本的运算、测量、绘图等技能。
如20以内加减乘除法,每分钟完成8~10题作为参照,大部分同学经过一定训练可以达到这个目标,以作为测试和参考。
(3)基本思想:
数学的三个基本思想:
抽象、推理、建模。
如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数与代数中的重要内容,从整数、小数、分数到有理数的学习,是一个从具体事物抽象为数的过程。
教学中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把抽象体现在该过程中,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4)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要和过程性目标建立联系。
如《标准(2011)版》规定: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讨论、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这些过程性目标和内容实现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形成活动性经验,在经历数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探究。
◆9初中数学课程学段目标:
(4)(智能思考问情)(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1、知识技能:
①数与代数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属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③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④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新课标界定:
①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实数、代数式、发成、不等式、函数;
掌握必要运算(估算)技能;
探索具体问题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掌握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表述方法。
②探索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基本性质与判定,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和基本作图技能;
探索并理解平面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
认识投影与视图;
探索并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能确定位置。
④体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推断过程,理解抽样方法,体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过程;
进一步认识随机现象,能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
2、数学思考:
①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②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③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④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①通过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述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模型思想,建立符号意识;
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确定物体位置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经历借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过程,初步建立几何直观。
②了解利用数据可以进行统计推断,发展建立数据分析观念;
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
③体会通过合情推理探索数学结论,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发展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的能力。
④独立思考,体会数学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3、问题解决
①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②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应用力;
③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④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
①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②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③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④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10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关系:
(3)(总学四过结)
课程标准由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两类组成,每一类均由四方面体现,并且每一方面又包含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
关系如下:
1.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
总体目标是经过整个义务阶段数学学习之后,应当达到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价值的最主要途径。
总体目标的达成要分阶段落实,而每个阶段性的目标就是学段目标。
总体目标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终极目标,而学段目标则是总体目标的细化和分段化。
2.总体目标的四个方面
总体目标由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体现。
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
一方面,知识技能不能作为终极目的;
另一方面,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达成应以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作为载体。
因此,只有这四个方面目标的整体实现,才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
3.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
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
许多结果目标的实现,应经历过程性目标环节,概念的形成是有过程的。
◆11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标准:
(4)(数形统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1、数与代数:
(4)(数与数的运算、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与不等式、函数)
包括:
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数量的估算;
字母表示数、代数及其运算;
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实数部分内容主要包括:
有理数、无理数概念、形式与运算;
代数式:
代数式的概念、性质和基本运算;
方程与方程组:
基本概念,一元一次、一元二次、一元一次方程组;
不等式(组):
不等关系,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函数:
概念,一元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一元二次函数。
2、图形与几何:
(3)(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
一、图形的性质:
点、线、面,相交线和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尺规作图,视图与投影,基本证明基础(9)
9个基本事实: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垂直4.两条直线如果被第三条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条直线平行5.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6.两边夹角7.两角夹边8.三边相等9.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
二、图形的变化:
轴对称、平移、旋转、中心对称、相似
三、图形与坐标:
确定物体位置的要素、表示物体位置的基本方法、直角坐标系、图形变化的坐标表示。
3、统计与概率:
统计核心是数据分析。
一、数据分析过程: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数据。
二、数据分析方法:
收集数据方法(调查、实验、测量、查阅);
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方法(频数、频率,直方图、折线图;
中位数、众数;
极差、方差;
平均数)
三、数据的随机性:
两层含义:
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四、随机现象及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4、综合与实践。
◆12综合与实践:
设置必要性+教学特点+新课标教学要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本质及要求+课程实施要点+课程作用
●设置必要性:
(定义+学生能力+学科联系)
(1)课程定义:
指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2)学生能力:
我国学生的实践和综合运用能力比较薄弱,为此,新课程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通过学生实践,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社会责任感。
(3)学科联系:
新课程又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应形成有机整体。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与相关学科打通进行。
●教学特点:
(5)(综合实践放生自主)综合性(体现各学科的结合)、实践性(通过活动体验)、开放性(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生成性(在实践过程中提出问题,形成认识体验)、自主性(自主探究)。
●新课标教学要求:
(8)(暑假用心刻度河流心域反思问法)
(1)发现提出问题;
(2)方法多样性;
(3)合作交流;
(4)反思意识;
(5)好奇心求知欲;
(6)勇气信心;
(7)数学价值;
(8)科学态度。
●课程目标:
(3)(合作实施发现问题+报告论文总结+探讨关联应用意识)
(1)引导思考合作,设计实施方案,尝试发现提出问题;
(2)反思并整理结果为报告或小论文,总结交流经验;
(3)探讨问题关联,加深理解,发展应用意识。
●课程内容:
(4)(合作探究抽象问题)
(1)合作交流的能力:
能够了解他人想法、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看法,与他人共同寻求解决问题思路。
(2)探究的能力与方法:
能够有效使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探究一个现象中存在的数学规律或结论,能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
(3)抽象的能力:
能够分析不同背景中的数学本质特征,并用适当的数学符号、模型表达相应的数学关系、数学规律。
(4)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够从一些已知现象、数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活动过程中发现进一步的问题。
●课程本质及要求:
课程本质:
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课程要求:
(2)(学生积极主动+教师尊重自主)
(1)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并且在尝试寻找“答案”时,不是简单得应用已知的信息,而是对信息进行加工,重新组织若干已知的规则(或条件),形成新的高级规则,用以达到目标。
(2)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包括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等,以利于其创新意识的发展,同时,更为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方法、数学能力的培养。
●课程实施要点:
(3)(综合探索实践)(突出实践、强调综合、以探索为主线)
●课程意义、作用:
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积极主动、个性、学习方式、探究应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解决问题能力、问题应用创新意识、经验。
●与其他三个领域区别:
(3)(对联过目适合)
学习对象:
没有新内容,强调数学知识整体性、应用性,注意数学现实背景及与其他学科联系;
学习目标:
少关注最终具体结果,强调关注过程;
学习方式:
基于个人思考的合作交流。
◆13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建议:
(6)(施主标地基验情态)
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不仅使每个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有机结合。
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2013)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
只有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组织体现在:
1.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良好的教学方案。
2.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形成有效学习活动。
引导体现在: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取材,创建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活泼、生动地学习。
可以进行
(1)创设丰富有趣的数学情境;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
(3)加强知识的应用。
合作体现在:
以平等、尊重态度鼓励学生参与,共同探索,一起感受分享成果、挫折等。
3.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1)在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
(2)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能够按照程序实行操作,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的道理。
四、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1、合理创设情景;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六、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
◆14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4):
“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实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资格证 初中 数学课程 知识 记忆 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