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344126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566.79KB
新版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
《新版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项目建议书Word格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是全国生物多样性三大中心之一,有优良的动、植物物种资源库和基因库,素有“中国植物缩影”、“物种富乡”、“中药之库”的美誉。
科研机构和人才较多。
全省现有各类科技活动机构1461家、普通高校93所,专业技术人员228.8万人,科技活动人员28万人,具有部、省级称号的高层次专家9000余人(次),在川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6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132个。
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3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90家,“两院”院士57名。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好。
全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498家,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962.2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9%;
实现出口交货值608.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71.3%。
已初步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产业为优势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增加。
全省2010年共登记技术合同7000项,成交金额62亿元。
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609项,3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241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
省认定授牌的高新技术创新产品30个,产学研创新联盟101个,国家创新型企业21家。
全年共申请专利40230件,获得专利授权32212件。
专栏12006-2010年全省专利授权变化图
(三)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创新支撑能力有待加强。
我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匮乏,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储备不足,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目标导向不明、投入产出率较低,成果转化通道不畅,为科技成果产业化配套服务的有效平台尚未形成。
科技资源分割较为严重。
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障碍,我省国防和民用、中央和地方、部门和地区、国有和民营以及产学研等各方科技力量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相互隔离,科技资金分散投入、科技设施重复建设、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突出。
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管理部门众多,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制和宏观管理机构,部门间政策协调难度较大,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多头布局、力量分散、前瞻不够、政策不协调、措施不配套等问题。
企业融资较为困难。
现有高新技术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可抵押资产及可控资源少。
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金融担保机构数量少、融资成本高,间接和直接融资均较困难。
政府性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规模较小,对社会资金引导作用不明显,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人才开发机制不够健全。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真正流向企业的很少。
企业高层次人才比重偏低,特别是企业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科技型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严重短缺。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动向,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抢占科技和经济发展制高点为战略目标,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统筹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着力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依托优势资源、技术和产业领域,加快培育壮大具有我省特色和市场前景较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发挥市场机制,加强政府引导。
抓住我国扩大内需,推进消费模式转变的机遇,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加强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建立和完善公共支撑体系,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有效整合资源,强化自主创新。
促进产学研、中央与地方、军用与民用技术整合,形成中央、军队与地方科技创新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加强技术和产品研发,努力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制定一批重要技术标准,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产业化进程。
全面统筹协调,力争重点突破。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协调好产业、区域、研发生产等方面关系。
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等产业,尤其是这些产业中我省具有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市场前景良好的行业领域要率先实现突破,全面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坚持集约集聚,优化产业布局。
围绕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构建,加快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关联、链式发展,建成一批优势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
根据各个区域发展实际和产业基础,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区建设,形成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辐射带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创新体制机制,明确发展时序。
努力突破阻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发挥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激励功能,构建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及早部署重大前沿性领域,加快具有现实基础和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发展,尽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和支柱产业。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突破关键技术、营造发展环境、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快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到2015年,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要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力争达到5%以上,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等领域建成一批国家和省级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突破60项关键核心技术。
创新创业环境更加完善。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准入与竞争机制、技术标准、财税激励和投融资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人才队伍建设等更加完善,形成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产业集聚发展效益显著。
突出核心发展区域,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竞争实力和技术装备水平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建成国家信息、软件、新能源、民用航空、新材料和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打造100个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的重点产品,培育10户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
对经济发展贡献显著提高。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到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0亿元,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左右,对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增加就业等带动作用明显提高。
三、重点产业领域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把握信息技术升级换代和产业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依托我省在人才和产业方面的优势,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大力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推进高性能集成电路、平板显示、高端软件等行业的发展,坚持自主创新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双轮驱动,建设国家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力争到201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3000亿元以上,增加值900亿元以上,产业规模在中西部保持第一。
下一代信息网络。
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络以及“三网融合”信息网络建设,统筹宽带接入。
强化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开发,加快自主标准的推广应用,带动新型网络设备、智能终端产业和新兴信息服务的创新发展。
发展宽带无线城市,加快先进信息网络向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延伸覆盖,普及信息应用。
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应急通信能力建设。
电子核心基础产业。
围绕重点整机和战略领域需求,大力提升高性能集成电路自主开发能力,重点发展通用、新结构中央处理单元、图像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数/模、模/数转换器、存储器、可编程器件、微型系统级芯片、关键IP核产品、射频识别芯片、信息安全芯片及系统芯片、非接触IC卡芯片等。
积极发展等离子显示面板(PDP)、液晶显示面板(TFT-LCD)、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OLED),加快发展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光电子器件、片式电子元件、高频频率器件、电力电子器件、微特电机与组件等新型电子元器件。
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材料、新型显示前端用基础新材料和新器件。
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
加快发展面向市场的基础软件、移动计算软件平台、网络信息安全软件、数字内容加工处理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和支持服务、信息技术咨询和管理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
加快高端软件开发和自主软件应用,支持金融、交通等关键领域智能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研发。
积极发展物联网环境下的交通物流、远程医疗及护理、远程教育等新兴服务业态。
大力发展数字虚拟技术,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专栏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路线图
发展目标
三网融合全面推广,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基本完成,宽带无线城市大规模发展,网络装备产业进入国内前列;
新一代显示技术取得突破;
智能传感器、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等关键电子元器件自主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重要应用软件的技术水平和集成应用能力大幅提高,掌握网络信息服务关键应用和基础平台技术,互联网普及率超过40%,基本形成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一批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进入国家先进行列。
重大行动
◆关键技术开发:
可信网络平台技术,智能人机交互技术,嵌入式软件及软件服务技术,高性能多业务承载网技术,宽带无线与移动通信和光通信技术,智能终端、泛在网技术,微型系统级芯片设计技术,新型显示技术,新型显示生产线专用设备关键技术,射频识别、新型传感器技术,物联网集中平台技术,空间信息技术,新型元器件和电子材料生产技术等。
◆创新能力建设:
支持建立产业联盟和创新联盟,提升数字电视、移动通讯和下一代互联网的工程中心、实验室创新能力;
建立完善LED、智能传感等领域工程实验室,建设平板显示共性技术研发及公共服务平台;
加强软件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业务标准库、知识库和案例库建设。
加大行业领军人才和实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产业化:
推动数字电视下一代传输演进技术、接收终端、核心芯片发展,积极推进集成电路、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微机电系统(MEMS)、智能传感器、大尺寸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TFT-LCD)、等离子显示面板(PDP)、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等产业化;
加快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OLED)中试和量产。
◆骨干企业培育:
实施骨干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扶持计划,鼓励产业链上下游联合和重组,支持基础产品企业与应用企业建立创新联盟。
(二)新能源产业
把握世界新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发挥我省资源和产业优势,突出新能源开发转化和装备制造两大重点,加快新能源产业化发展,促进新能源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互动,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和产业结构低碳化,建成国家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到2015年力争新能源产业实现总产值2000亿元,增加值600亿元。
核电产业。
充分发挥我省核电装备科研、设计、试验、制造、安装到核燃料供应、管理和技术服务的整体产业优势,重点发展核电装备制造,非核动力装备,核岛设计与系统集成、核岛和常规岛设备、高性能核燃料元件。
发展AP1000、EPR第三代蒸汽发生器、核电汽轮机、发电机、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和主管道等核电主设备,积极推动核电配套产品自主开发和国产化应用。
建立第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供应集成采供体系和核电技术服务体系。
构建核电设计服务、关键模块与部套件生产、基础材料和能源生产的完整产业体系。
推动民用非动力核技术产业化应用。
重视核电安全技术研究,加强核应急能力建设,提升核应急管理水平。
太阳能产业。
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关键材料、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其它新型电池及组件等晶硅光伏产业。
积极发展碲化镉太阳能电池、非晶硅太阳能电池、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纳米晶硅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等薄膜光伏产业。
加快发展聚光太阳能接收器、菲涅尔透镜、聚光光伏电池、太阳跟踪装置及控制系统等聚光光伏产业。
积极发展坩埚、清洗蚀刻、丝网印刷、光学镀膜、磁性溅射、组件测试等光伏生产设备。
建设一批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建筑一体化并网光伏电站、离网型光伏电站和户用光伏系统,积极探索推动试验示范光热电站建设。
风能产业。
以整机产品配套为重点,积极发展1.5MW以上陆地风机和3MW、5MW潮间带及丘海系列风机、变频装置、控制器、齿轮箱、双馈式与直趋式发电机、柱轴承/偏航轴承/变浆轴等各类轴承、液压控制系统、润滑成套设备、主轴、轮毂、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并网逆转变控系统、输配电设备等。
实现风机整机制造规模化和系列化。
加快建设一批风力发电场,增加清洁能源供应。
生物质能。
加快生物质直接燃烧固化气化发电等技术产业化,形成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设计、集成和制造能力。
研制生物质能源成套装置,积极发展沼气能源成套设备、分布式生物质固化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分布式沼气发电成套设备、可再生生物质锅炉、生物质气化炉热解新技术成套设备。
积极发展麻疯树等提取生物柴油和生物质发电。
智能电网。
开展新能源发电的系统仿真、功率预测和并网运行控制等先进技术研发及推广,加强电网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和技术保障。
完善输电线路状态检测,加强智能变电站建设,促进居民用电智能化管理。
积极推动智能电网运行体系建设,提高智能电网管理运行水平。
其他新能源。
以电动汽车和电站储能为主要应用领域,重点发展以超级电容、大容量锂电池、含钒液流电池等为主的储能器件制造和储能系统集成,以及储能技术在智能电网、太阳能发电与风力发电并网等方面的示范应用。
专栏3新能源产业发展路线图
掌握先进核电技术,提升装备制造能力;
太阳能利用设备及新材料的研发能力大幅度提高,开展太阳能热发电实验示范;
掌握先进风机组整体设计能力;
突破下一代生物液体燃料技术。
第三代核电核岛与常规岛设备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化技术,兆瓦级以上陆地和海上风机模块化设计制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高效晶硅非晶硅及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光热发电技术,聚光发电技术,生物质热解气化及燃烧技术,生物质液体燃料高效转化技术,燃气发电机组关键核心技术,大功率储能电池及智能电网技术、动力电池技术等。
推进核电系统集成、关键模块和零部件,大型风电整机、新型风电机组和零部件,太阳能发电系统集成、关键零部件、基础材料和配套设备等产业化,加快开发利用清洁高效能源,推动煤层气、页岩气以及生物质能等产业化发展。
◆市场培育:
开展太阳能热发电工程示范,适时大规模推广应用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加强适应光伏发电发展的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
推动生物质能源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开发建设,促进生物质能加快应用。
(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依托我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面向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发挥大企业、大项目带动作用,全面提升高端装备制造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推进民用航空、航天及卫星应用等行业领域发展,建设国家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到2015年力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实现总产值1500亿元,增加值400亿元。
民用航空。
重点发展军机、公务机、无人机、直升机等整机和临近空间飞行器,国产大飞机机头和ARJ-21新支线飞机机头、机身等关键部件,大型航空发动机整机及零部件,航空电子系统产品,航空机载设备及配套产品。
积极发展机场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及成套设备、航空物流系统及设备。
发展通用航空整机平台、配套产品、航空服务、通用机场,构建完整的通用航空产业体系。
发展机体、航空发动机、航空设备的维修,推进航空再制造、客改货业务、航改燃机系列产品发展。
航天及卫星应用。
结合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快航天及卫星应用技术推广和产业化。
重点发展大型火箭、亚轨道火箭、空间服务系统及设备、卫星载荷系统、星际链路系统等宇航产品,推动卫星通信、导航、遥感应用系统开发,发展卫星运营增值服务,构建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航天产业链。
推进卫星地面系统、用户终端系统、宇航级关键元器件开发,实施北斗用户终端批产工程、高分遥感综合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北斗卫星应用产业园、北斗导航运营中心、高分遥感数据中心,建设区域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处理与信息服务体系、卫星导航运营服务体系。
轨道交通。
依托国内唯一的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和相关企业、研发机构,抓住城际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机遇,掌握时速200公里以上高速列车、新型地铁车辆等装备核心技术,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
加快发展高速铁路桥梁关键功能部件、高速铁路的线路设备、高速动车组运载装备、高速铁路线路维修设备等,建设高速铁路功能部件试验检测中心。
智能装备。
以先进重大装备为特色,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数控机床及关键功能部件、智能专用设备、智能控制系统、自动化成套生产线关键部件、关键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等。
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电子控制系统和智能充(放)电系统。
专栏4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路线图
民用飞机和军机发展和应用实现重点突破,形成国产飞机发展的关键部件生产能力;
掌握先进轨道交通核心技术,满足我国轨道交通发展需要;
智能装置实现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重点领域制造过程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
军机、民用飞机总体设计、总装制造、系统集成和实验验证技术,空中管制、通信、导航、监视技术,卫星通讯、导航定位、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应用技术,高速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制造技术,高速精密机床制造技术、远程智能化加工技术等。
推进航空航天重点试验验证设施建设,提高航空航天的综合技术开发能力。
推进轨道交通装备标准体系建设,完善试验验证条件。
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工程,推进中高档数控系统与功能部件、关键基础零部件产业化。
积极发展军机、民用机以及国家大飞机项目中立项的大飞机机头及部分前机身部件和通用机载设备,加快发展大型航空设备、航天电子产品、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等主机或配套产品,加快高铁大功率电力机车、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等机车车辆产品及数控刀具、量具及合金材料、高速电主轴、机械主轴、高精度智能化、数字化测量仪器仪表及其他数控机床功能部件产业化进程。
开展通用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拓展包括市场开发、航空租赁、维修服务等在内的航空服务业,推进航空航天产业链的协调发展。
(四)新材料产业
紧跟材料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制备和使用过程绿色化的国际新材料发展新趋势,发挥我省在科技、人才和资源方面的优势,坚持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相结合,重点推进稀土、钒钛、硬质合金等产业领域的发展,建成国家重要的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
到2015年力争新材料产业实现总产值2000亿元,增加值600亿元。
新型功能材料。
重点发展稀土贮氢合金系列材料、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及贵金属催化材料、碲化镉/硫化镉、锂材料、锂离子电池隔膜、铜铟镓硒复合薄膜材料、含钒陶瓷、高档锐钛型钛白、特种有机硅、氟单体以及高附加值有机硅、氟下游产品、硅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等新型功能材料。
先进结构材料。
重点发展钒钛低(微)合金、新一代节约合金资源不锈钢、工程塑料、硬质合金数控刀具、人造聚晶金刚石、立方氮化硼复合片、金属陶瓷材料及刀具、量具、矿用合金、耐磨零件及深加工产品、钨丝、钼丝和钨钼制品、硬面材料、新型焊接材料、功能性炭黑及碳石黑材料、高档钛材、高纯金属材料等产品。
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重点发展超高强芳纶纤维、芳纶1414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热致性纤维、聚甲醛纤维、玄武岩纤维、碳纤维、醋酸纤维等重点产品。
开展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提升生产工艺技术和生产装备水平。
生物医用和共性基础新材料。
重点发展新一代组织诱导性人工骨、软骨、肌腱等器械和组织工程化制品,医用聚氨酯及聚乳酸等合成和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及制品,表面抗凝血改性的人工瓣膜、血管支架,心肌补片、封堵器、人造血管、生物瓣膜等介入治疗和心血管系统修复器械,血液采集、分离、纯化材料和制品等产品。
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
专栏5新材料产业发展路线图
围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及其复合材料等三大领域,建设新材料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品牌,培育龙头企业。
钒钛磁铁矿煤基直接还原技术,新型节能多晶硅生产及硅材料副产物回收综合利用技术,工程塑料新产品开发及深加工和应用技术,高端氟硅材料产业化及应用技术,纺纶、聚苯硫醚纤维、聚四氟工业纤维、玄武岩纤维、聚甲醛纤维、热致性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化技术,稀土矿产资源采选、冶炼分离、深加工及综合回收利用技术,超细晶、超粗晶、高精度硬质合金及制品制造技术,生物医用材料制品及植入器械开发技术等。
加快新材料产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促进形成产业技术联盟或产学研联盟,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和技术创新团队,围绕重点领域初步形成“研发-中试-成果转化-产业化”创新链。
重点骨干企业装备和技术水平大幅提升,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加快钒钛、稀土、硅、锂新材料的开发利用,推进含钒、钛、稀土、硅、锂材料的产业化,推动化学新材料及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的发展,积极推进超硬材料及刀具、生物医用材料和医用植入器械产业化进程。
(五)生物产业
抓住全球生物产业加速发展的机遇,发挥我省生物资源、科技、产业的比较优势,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重点加快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和生物育种等行业的发展,开发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的名牌产品,建成国家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
到2015年力争生物产业实现总产值1000亿元以上,增加值300亿元以上。
生物医药。
大力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和化学合成药。
重点开发预防传染病疫苗、治疗用生物疫苗、静注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人血白蛋白以及破伤风、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H1N1甲型流感人免疫球蛋白、特异性溶瘤重组腺病毒注射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版 四川省 战略性 新兴产业 发展规划 项目 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