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整理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342685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45.98KB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整理文档格式.docx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整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中国文化概论笔记整理文档格式.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
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
“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
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
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
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
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1、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1400年—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即寒冷时期。
著名学者竺可桢称这一时期为(方志时期)
2、中国存在区域性的文化分布是(必然的)
3、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一带经济作物大发展,粮食多仰仗两湖一带,故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
4、古代开发利用自然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和森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5、南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与唐代和平交流居多,且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的民族是(吐蕃)
6、在中国境内,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7、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第三个寒冷期)
8、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
9、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构成有(江汉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
10、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属于中国气候变迁中的寒暖交错期。
这个寒暖交错期上起西周,下迄(明初)
11、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是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
12、在《史记》一书中,较为全面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是(《货殖列传》)
13、桐城人以文章扬名,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方苞和姚鼐)
14、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将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分为()
15、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
16、宋代之所以把都城建在平原地区的开封,主要是为了就汴河的(水运)
17、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被称为(西羌
)
18、世界上几大古代文明的发生,相同的特点是都仰仗大河所具有的灌溉。
古埃及文明发生于(尼罗河)
19、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第二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地理条件)
20、“书楚语,作楚声”一语说的是(屈原文学)
21、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的特点是(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
22、北宋时期的“通漕四渠”中有(汴水和.广济河和金水河)
23、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地理条件)
24、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
25、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已经十分清晰的相关观念则是(“天下”
26、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称为(西羌)
27、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毁灭了。
其重要原因是(与地理条件有关)
28、《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杜牧)
29、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湖泊水吞吐量急剧下降、中下游水患严重的原因有(过分追求粮食生产和大片地围湖造田)
30、使用狗拉爬犁的民族是(赫哲族)
31、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始终追求的政治观念中的基调是(统一)
32、古代中国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会)
33、在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中,源于南楚的包括(道家文化和楚辞文学)
34、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 洪涝灾害等 )
35、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 第四个温暖期 )
36、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 统一)
37、中国古代创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水利的兴修、运河的开凿、土地的开垦)
38、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功是依靠(联合和融合)
39.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属于中国气候变迁中的寒暖交错期。
这个寒暖交错
期上起西周,下迄(明初)
40.在二十四正史中,较为全面地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是在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一书中的(《货殖列传》)
41.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始终追求的政治观念基调是(.统一)
42.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43.桐城人以文章扬名,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方苞、姚鼐)
1、《阿房宫赋》:
作者杜牧。
该作品的撰写虽是带有文学夸张,但未尝没有触及历史实情: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这是对统治阶级滥砍乱伐林木,在北方造成灾难性后果的揭露。
2、地理环境:
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
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1、简述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①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界提供他们的地理条件,从而展开其文化创造历程;
②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方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
(③了解文化时所作的地理观察,必须是历史的,文化与地理互动的;
④地理对人文的影响,有许多复杂的中介内容。
2、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了解中国文化的基干,必须涉及先秦区域文化的发展。
其为:
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
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
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
后经融汇,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干。
3、简述中国文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形势”。
答:
①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故而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
②太行山脉中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故而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4、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典型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因此,产生乡土意识。
例如,桐城人以文章扬名,是因为苞、姚等人的影响所致。
浙东重史学,是因为黄宗羲的影响所致。
徽州尚经术,是因为戴震的影响所致。
5、为什么说华北平原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
⑴华北平原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
利于舟楫之便和人的交流。
⑵东部有泰沂山地,有利于人们的文化创造。
⑶该地区历来就是发达的农业区,有利于农业文明的创造与发。
⑷该地区在很长时期内人口稠密。
6、统一是中国自古以来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其表现有哪些?
①自有人群以来就相互交流;
②甲骨文中有“四方”的明确记载;
③西周时代“天下”观念就已十分清晰;
④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础,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7、简述古代林木滥砍乱伐的重要原因及严重后果。
林木乱砍乱伐的原因是统治者大兴土木。
森林资源的损失,意味着黄河水土流失的加重。
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森林被砍伐,牧场被开垦,严重破坏了自然植被。
8.简述中国稻作农业未在岭南形成的原因.
答:
中国是稻作农业的故乡,然而稻作农业却起源于长江中下游,而不是原始籼稻资源更加丰富的岭南地区。
为什么?
专家指出,
(1)这是因为岭南籼稻生长四季不缺,那里的原始居民没有改良籼稻品种的必要。
倒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籼稻的生长是有季节的,人们必须储备粮食才能过冬,在提高产量的要求下,籼稻才得以改良。
(2)这说明,自然条件优越到“不劳而获”的地步,不利于文化的创造。
当然,自然条件太恶劣也不利于文化的创造。
(3)西方有史学家曾提出自然的“挑战”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原因,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
中国古代文明国家最早在黄河中下游兴起,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论述
1、试述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①土地的开垦:
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度利用。
先秦魏国“尽地利之教”;
汉武帝时期推广“代田法”和“区田法”。
②水利的兴修:
既关系农业的兴衰,又关系环境的美恶。
(2分)先秦两汉时期曾兴修郑国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
③运河的开凿:
春秋战国至清朝后期的运河的开凿历史。
2、试述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区域文化构成的因素:
①自然环境:
人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文化决定地域人群文化的第一层次;
越是人类生活的早起,该层次内容所起的作用就越大。
②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③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④典型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3、试论社区文化活动的意义。
⑴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共同的活动。
⑵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
⑶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
第二章
1、文化带动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发生在(五帝时代)
2、商朝的历史以盘庚迁殷为界,可分为(两期)
3、据《商君书》及《管子》记载,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
4、红山文化的神庙和祭祀遗址,实际上维系着附近相当大地区人群的(.精神生活)
5、夏作为我国第一代王朝,历时近(五百年)
6、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
7、中国文化的源泉包括(夏、商、周文化和先秦文化)
8、中国文化的源泉是(先秦文化)
9、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青铜器制造)
10、庄子哲学思想的宗旨在于个体精神解放,其最高表现是(逍遥和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
11、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是(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12、司马迁的《史记》中,“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和舜)
13、周幽王被犬戎所杀的年份是(公元前771年)
14、我国先民发明观察星象物候的方法是在(夏代)
15、北魏设在洛阳宣阳门外、用于接待外国客商的地方名叫(四夷馆)
16、大禹和李冰以治水闻名。
17、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18、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的独特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
19、周人极端重视的是(农业)
20、中国清一色农耕形态的形成,实际上与几千年来盛行的“重农主义”是(大有关系)
21、老子说“道法自然”,取法“自然”则需要(“治心”和“清虚自守,卑弱自持”)
22、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农业)
23、.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夏代)
24、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
25、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战争和宗教 )
26、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
27、《殷墟卜辞综述》的作者是(陈梦家)
28、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
29、周人的“贱业”概念指的是(商业)
30、墨家的“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和不分差等,不分亲疏远近地互爱互利)
31、唐代是一个宗教文化的时代,就信众而言,广泛涉及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和(景教、袄教、摩尼教)
32、中国文化的源泉是(先秦文化)
33、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青铜器制造)
34、截止目前,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是(二里头文化遗址)
35、汉武帝在遣使通西南夷的过程中,先后派出的使者有(唐蒙、司马相如、张骞)
36、南北朝时期,北方常处在游牧人群向农业居民转化的时期,但占有很大比重的仍是(牧业及狩猎经济)。
37、北宋曾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及汴水,它们的共称是(“通漕四渠”)
38、司马迁的《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39、夏朝是我国第一代王朝。
夏文化是(尚忠文化)
40、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攻”等所体现的是(墨家的思想核心)
41、名家发展到公孙龙和惠施时,主张(离坚白、合同异和弄清事物的概念与实际)
42.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43.周人极端重视的是(农业)
44.《古代社会》的作者是(摩尔根)
1、“三皇五帝”:
“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文化发明者。
“五帝”是皇帝、颛顼、高辛、尧、舜。
2、“大一统”意识:
其强调“四海一家”,是西周以来就已成就的国家概念。
重关九译,四裔来朝,是古代王朝引以为豪的大事。
它启发秦汉帝国不断侵略四方,把广阔地域上各古老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民族融合,共同前进。
3、阴阳家:
阴阳家以张国时期的邹衍为代表。
邹衍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五德终始”说,解释朝代的变更。
其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都有深刻影响。
4、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学术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5、分封制:
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性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
据此而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6、.九流十家:
是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是由汉代人总结出来,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有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和刑名家等派别。
7、玄学:
它是魏晋时期最重要的学术现象,而玄风大畅是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
玄学是老、庄哲学在该时期的新发展,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晏、王弼。
其贵无尚虚的取向是在调和儒道,倡导济世之道。
8、法家:
先秦法家分先后两期。
早期发家的代表人物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俚等。
后期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强调建立普遍法度,上约君王,下约民众。
以公平的法度治理国家。
目的是富国强兵。
1、简述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①农业;
②制陶;
③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2、简述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
①战争。
据《史记》及相关文献记载皇帝与蚩尤曾经大战而皇帝获胜,有效实现聚族。
②高级宗教确立。
此前宗教混乱,“家为巫史”,而颛顼时代宗教祭祀行为专业化也起到了聚族作用。
3、简述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征。
①原始农业出现;
②陶器的制造;
③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
④村落的出现及氏族的形成。
4、简述中国文化基本规模形成的具体表现形式。
①中国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理想。
②中国人形成了特定的社会观念和思想法则。
③先秦文化作用于后世文化。
④稳定的价值观念对后代施以深刻影响。
4、简述敬顺吴天的宗教现实功能。
⑴其现实功能是“敬授民时”⑵其关系农业大事,是皇帝的后代建立宗教凝聚力的根源。
⑶其得以聚族是因为该宗教中涵盖着先进的文化。
因此,五帝时代的历史是文化带动着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
5、简述分封制的特点和意义。
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是承认了异族人的生存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统治之分封,实则形成了周王与诸侯共制天下的局面。
第三,分封制是一种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四、论述题
1、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南朝:
中原人群的南迁以及对南方的的开发过程也正是南朝民族融合的过程。
北方:
十六国时代许多北方政权的建立者,都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
北魏与其说是汉化,还不如说是南朝化。
不能将北方的民族融合简单的视为汉化,融合在相当程度上也是胡化,隋唐立国思想的很多方面,须要从其制定者的北方文化背景去考虑,才能够得到准确的理解。
2、试述两汉经学的历史、文化功能。
⑴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是儒家思想正是上升为国家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⑵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生影响的是文学方面,“诗三百”的影响。
两汉形成了诗词大国的风范。
⑶经学与王莽新政。
王莽新政就是受“尧舜禅让”影响的结果。
但其失败实则是经学的失败,也是,只重视《周礼》,而脱离现实的结果。
3试述秦汉王朝政治的新格局。
答
(1)郡县制的建立。
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初期百余年里,王朝政治经历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反复。
经过汉武帝一番切实的削弱政策的实施,郡县制作为王朝惟一的政治制度,最终得到确立。
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形成。
(2)中央集权制。
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规模。
最高权力者称皇帝,表示他的地位与上天同尊。
皇帝之下是所谓的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
两汉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
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第三章
1、下列选项中属于南方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的是(使用水车)
2、古代天子与后妃乘坐一种富丽堂皇的大马车,被称作(路)
3、中国古代出现“四诊”诊断技术的朝代是(汉代)
4、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毕昇)
5、我国市商贸易有一定的发展,并已开始使用货币是在(商周时期)
6、古算中的“韩信点兵”就是现代数学中的(一次同余式组解法)
7、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药学百科全书是(《本草纲目》)
8、我国造纸术传到中东阿拉伯国家是在(公元8世纪)
9、在我国手工行业传说中,黄帝发明了(指南车和百鸟衣)
10、下列各项中属于服饰构成要素的有(质(原料)形(样式).饰(佩带的饰物)画(图案)
色(颜色)
11、徽商和晋商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他们贸易的方式属于(行商经营)
12、中国开始用人痘接种的方法预防天花,至少是在(16世纪)
13、“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的提出者或出处各是(《齐民要术》和.贾思勰)
14、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高潮除了春秋战国时期之外,还有(魏晋南北朝、唐宋之际)
15、信仰标志、仪礼标志、职业标志属于(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
16、我国历史传说中解释的工匠有哪三个特点?
①具有手工艺性;
②缺乏大机器生产的合作性;
③唯一性。
17、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青铜器制造)
18、《古代社会》的作者是(摩尔根)
19、《四时纂要》反映唐代农政思想。
20、《灵枢》这本古代医学文献以(针刺)疗法为主
21、医经、经方、四诊属于《汉书•艺文志》所载与医学有关的“方技”。
22、建国之初编造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朝代是(.明)
23、中国历史上,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作(墟)
24、《周礼•地官•遂人》把大小不同的道路分为五等,下列选项中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径、畛、涂、道、路)
25、七巧板可以阐明若干重要的(几何原理)
26、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南宋 )
27、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 出入相补原理 )
28、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 切 )
29、我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是在(公元l2世纪 )
30、农政思想的核心的是(勤农观)
31、七巧板所流行的民族是(汉族)
32、《素问》以(医学理论)为主。
33、造纸术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蔡伦)
34、隋朝大运河西以洛阳为中心,偏向东北一支和偏向东南一支的包括(永济渠和通济渠)
35、(环境标志、性别标志.年龄标志、体型标志)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
36、中国古代普遍使用铁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37、在我国手工行业传说中,发明了指南车和乐器的人是(黄帝)
38、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当时与医学有关的“方技”包括“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
39、反映唐代农政思想的重要文献有(《开元占经》和《四时纂要》))
40、我国商界信奉财神,传说财神是(赵公明)
41、我国传统中医学的理论框架基本定型是在(两汉)
42、对我国古代棉纺织业作出重大贡献的黄道婆是(元代人)
43、我国西式广告出现于(晚清时期)
44、七巧板又称(七巧图和智慧板)
45、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为(墟)
46、近代枪炮的雏形管形火器发明于(南宋)
47、我国古代著名的法医学专著《洗冤录》的成书时代是(宋)
48、我国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间的祸福)
49.中国古代普遍使用铁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50.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作(墟)
51.《周礼·
地官·
遂人》把大小不同的道路分为五等,下列选项中,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径、畛、涂、路、道)
52.在我国手工行业传说中,发明了指南车和乐器的人是(黄帝)
1、勤农观:
指确立以农业为本的原则和指定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
2、重农主义:
它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其起于西周,成就于战国的法家。
这种观念把农业视为“本”,把工商业视为“末”。
它使秦国获得了统一的成功,在西汉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3、庙会:
我国从唐代起,把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比较大的贸易活动成为庙市,后来发张成为庙会。
4、本草之学:
及中国古代的药学,其内容为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及采集、加工、保存等知识。
5、政绩观:
指历代的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做是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者失败的标准。
6、齐民要术:
作者是北魏的贾思勰。
其性质为古代科技农业书籍。
书中提到要注重提高农业的单位产量,而不要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 概论 知识点 梳理 笔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