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的悲剧性探究初稿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342308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1.78KB
《桃花扇》的悲剧性探究初稿Word文件下载.docx
《《桃花扇》的悲剧性探究初稿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扇》的悲剧性探究初稿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孔尚任出生于明亡之后成长于新朝他一生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仕前阶段。
作为封建士子“习得诸般艺售与帝王家”是孔尚任实现人生理想的主要途径因而三十七岁以前他在家过着养亲读书的生活温习经史以待科举。
而此时他已然接触到不少南朝旧事《桃花扇》的创作意向便孕育于此时。
二、出仕阶段。
孔尚任三十七岁时得以给到__祭孔的康熙讲经并受到赏识破格授为国子博士,从此步入仕途。
三十九岁时奉命赴江南治水历时四载他的足迹几乎踏遍__故地游__谒孝陵悲生民会遗民结交了一大批深富民族气节前朝名士耆老接受他们的爱国思想加深了对__兴亡的认识。
在此阶段他完成了《桃花扇》的创作一时__纸贵。
由于描写的是前朝之事清廷颇为忌讳他也因此而丢官。
三、隐居阶段。
罢官后在京闲居两年随后便回乡隐居直至去世。
纵观孔尚任的一生可谓几度沉浮。
而他的个人悲剧意识便是从这几度沉浮的人生遭际中萌生而来又成长于中国传统儒释道哲学的沃土之中。
孔尚任似乎本不应作出《桃花扇》这种悲剧国仇家恨于他而言是相对较淡的他没有亲历过民族仇杀、改朝易代也不如前朝遗民那般痛恨满清好似他缺乏一种悲剧的情感基础与创作意识。
但《桃花扇》确由孔尚任所作身为汉人却为官于清廷他的这种行径在当时的明朝遗民隐士看来简直是变节丧志而在他自己看来却也是矛盾而痛苦的:
在典卖家业捐纳了一个国子监生之后他曾写信给好友颜光敏这样说“弟近况支离可笑尽典负郭田纳一国子监生。
倒行逆施不足为外人道然亦无可告语者。
”一方面孔尚任渴望为自己的个人理想奋斗——入仕另一方面身为汉人确为官于异族民族主义情结使他不得安宁。
诚然有明不亡他定不会有这种矛盾个人理想与民族大义的对立冲突如一团阴云时刻笼罩在他的心头使他痛苦不堪却又无可奈何以致发出“不足为外人道然亦无可告语者”的喟叹。
个人在时代与历史面前永远是显得渺小无力孔尚任的悲剧意识源于时代与历史的错乱民族命运与个人命运的痛苦交织。
作为圣人后裔儒学可以说是孔尚任的家学而儒家思想则是构成孔尚任悲剧意识的基础与原色。
对于《桃花扇》的创作目的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点出“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
败于何事?
消于何年?
歇于何地?
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所谓“为末世之一救”既是为当时苦闷彷徨者指点迷津而这种济人情怀便与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经世致用精神相吻合。
《桃花扇》在内容的表上也基本不出于道学家们的伦理纲常当侯方域李香君偶然相遇一吐衷肠时却被张道士怒斥“呵呸!
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
”随后二人“如梦忽醒”点化他们的终离不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佛道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孔尚任的悲剧意识的形成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古典戏曲乃至古典小说有一个共通的特点便是作品终免不了大团圆的结局或者说无法一悲到底人们最后总忍不住为作品中的悲剧人物“平冤昭雪”加一个“圆”的尾巴。
这种大团圆的创作倾向与佛家因果轮回善恶有报的认知观念息息相关人们不愿看见恶人终逍遥善人遭恶报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悲剧的表达效果。
孔尚任对这种大团圆的模式做出了突破作品以侯李的双双入道终结而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但从作品中仍可以看到这种“大团圆式”的痕迹例如在作品的最后张道士为有明三忠招魂他们的魂魄都飞升成仙而对于奸臣马、阮最终却被雷神山神杀死不得善终。
《桃花扇》最终以入道来终结想必是最好的结局对于国破家亡气数已尽乾坤已定的大局任何人的力量都显得微不足道也许入道而去宁静无为便是最有力的抗争了这种幻灭了一切后的淡然也最能给予时人最强烈的心灵震憾。
时代民族身世文化造就了孔尚任独特的悲剧意识这种独特的悲剧意识是《桃花扇》得以问世的源动力也使得这部优秀的戏剧得以在舞台上反复上演经久不衰。
《桃花扇》的悲剧类型根据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我们大概可以将悲剧分为三种类型即:
因主人公性格缺陷导致的悲剧,因盲目的命运或偶然的错误导致的悲剧和因社会地位相互对立或社会关系差异导致的悲剧。
《桃花扇》中前后上场三十余人若单纯认定一个为中心悲剧性人物似有不妥。
戏曲虽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离合即侯李的爱情离合但这条爱情线却是为抒发“兴亡之感”而设它始终处于辅助性的地位戏剧的悲剧性也更侧重于“兴亡之感”。
侯李在剧中承担着牵引事件发展的作用他们的个人事迹和爱情遭遇并非作者浓墨重彩所及自然他们不能被归为中心悲剧人物。
相较于侯李那么有明三忠史黄左奸权阮马__七人这些就更谈不上中心悲剧人物了。
《桃花扇》中我们找不到一个突出的中心悲剧人物(虽然他们都是悲剧人物)那么悲剧是由主人公性格缺陷所导致的便无从说起。
《桃花扇》所述__故事皆据史实__覆亡的悲剧不是种种偶然的因素所致这种偶然性的悲剧冲突在剧中少且也不是酿成最终悲剧的原因。
__弘光王朝只存在一年有余而据长江天险坐半壁江山拥兵数十万一旦北兵至顷刻土崩瓦解何也?
皇帝声色犬马昏聩无能权奸结党营私丧国投敌边将争权内斗忠烈遭排挤士子耽于风月凡此种种都说明南朝灭亡是必然而不是偶然这种悲剧是所有人冥冥之中酿成的。
《桃花扇》所展现的是一个王朝覆亡一个民族罹难的悲剧如此深重的创伤在剧中却见不到太多的血光悲剧在亭台阁楼与佛寺道观发生在说书者口中与青楼妓女舞步下展现在权奸的狞笑与忠烈的悲鸣中上演每一处平淡的情节都藏着微渺的悲剧冲突种种微妙的冲突表面上似乎无关紧要但却无不揭示着王朝覆亡的深层原因。
“王气金陵渐凋伤鼙鼓旌旗何处忙?
怕随梅柳渡春江。
(末)小生__陈贞慧是也。
(小生)小生__吴应箕是也。
(末问介)次兄可知流寇消息么?
(小生)昨见邸抄流寇连败官兵渐逼京师。
那__侯左良玉还军__。
中原无人大事已不可问我辈且看春光。
”作为社会砥柱的士子对国家存亡的态度却是“我辈且看春光”实在令人齿寒。
但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并没有刻意指摘何人即便对阮大铖这种投敌卖国之人他也不掩赞誉说他“论文采天仙吏谪人间。
好教执牛耳主骚坛。
”在孔尚任看来悲剧不是由某个人造成错综的社会关系演变情节迁移已然暗示了国破家亡的宿命。
基于此我们可以将《桃花扇》的悲剧类型归于第三类即因社会地位相互对立或社会关系差异导致的悲剧。
《桃花扇》通过情节演绎将矛盾冲突置于不断迁移的人物关系之中悲剧不再是剧中的人物与故事而是铺散在这情境之下的悲凉历史感和铭刻在每个人心中的民族创痛这无疑更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人悲从心生。
《桃花扇》的悲剧精神所谓悲剧简单地说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们因美好的事物毁灭却无可奈何而产生一种痛感这种痛感便是对悲剧的审美体验。
“人类审美表现形式的悲剧精神不是一般悲伤痛苦的简单泄露而是人类对心灵自由理想遭到失败或毁灭的审美观照和审美升华形式。
”《桃花扇》的悲剧精神便是孔尚任人生理想、社__想破灭后的升华。
通观《桃花扇》我们找不出一个人物不是悲剧性的。
以侯方域为代表复社文人的悲剧在于空有扶危济难之心却无力挽狂澜之力个人的局限性也令人为之叹息。
他在反对拥立福王劝阻左兵等事件上表现出一定的谋略但这些小谋略都不足以扭转大局;
同时自身又缺乏足够的担当当面临国难时又表现出封建文人的软弱性:
流连风月名士做派清谈误国立场不坚。
以史可法为代表的有明三忠则演绎了一场末路英雄的悲歌。
在兵穷粮尽、北兵压境之际史可法誓死守卫__的壮举震撼人心:
“上阵不利守城。
守城不利巷战。
巷战不利短接。
短接不利自尽。
”孔尚任将他们塑造成忠君爱国的典型也揭示了他们悲剧的根源:
史可法短视迂腐、黄左有勇无谋、不识大局。
对于马阮、弘光他们是剧中的反面人物赤裸裸的毒源。
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弘光却的心思却在《燕子笺》上:
“只因你所献《燕子笺》乃中兴一代之乐点缀太平第一要事;
今日正月初九脚色尚未选定万一误了灯节岂不可恼!
”马阮的投敌卖国嘴脸更是暴露无遗:
“大丈夫烈烈轰轰宁可叩北兵之马不可试南贼之刀。
”真是让人恨不能饮其血啖其肉。
其实对于上层社会孔尚任已然不抱任何希望从阙里圣裔到为官满清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他经历了太多。
他也曾醉心宦途那是他的抱负也是读书士子兼济天下的理想但他清楚地看到了上流社会的奢靡腐化士子文人的软弱无能白白葬送了大好河山。
他的社__想破灭了。
在《桃花扇》里他将希望寄托在社会下层人民中从而想找到破灭理想的归宿。
李香君本是__歌妓但她同权奸斗争时的坚强不屈足令朝庙之士汗颜。
在侯方域欲为魏党阮大铖“分解”时李香君表现出了刚毅不屈的气节:
“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废公;
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
(拔簪脱衣介)脱裙衫穷不妨;
布荆人名自香。
”在《骂筵》一出中我们更是为她坚韧勇毅的斗争精神所折服她誓要做个“女祢衡”将权奸骂遍她用作为一个歌妓的方式来为危难国家献力这让我们看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在一个弱女子身上熠熠生辉。
她对爱情是忠贞不渝的“便天涯海崖便天涯海崖十洲方外铁鞋踏破三千界。
只要寻着侯郎俺才住脚也。
”这种对爱情的忠诚执着令人感动。
同样孔尚任笔下其他的下层庶民在国家危难之际无不奋斗牺牲:
柳敬亭冒死传檄讨伐权奸苏昆生千里寄扇张瑶星宁愿弃官隐居也不助纣为虐蔡益所深明大义不惧生死他们无不以自己的方式“共赴国难”。
然而他们又是卑微的,扭转乾坤的人不该是他们也不可能是他们他们勇敢却无力的抗争只能拿让人看到命运弄人的悲剧。
但他们一往无前的牺牲精神一定是伟大的正因为此孔尚任才将希望寄托于他们身上以他们的归宿来诠释自己的理想。
“世态纷纭半生尘里朱颜老;
拂衣不早看罢傀儡闹。
恸哭穷途又发哄堂笑。
都休了玉壶琼岛万古愁人少。
”这是张薇在《入道》出场时的唱曲半生沉浮南朝兴亡都看罢恸哭哄笑一切都灰飞烟灭而只有在这“玉壶琼岛”上“万古愁人少”玉壶穷岛就是指隐居这是他们形体和精神的最后归宿同时也诠释了孔尚任最后的人生理想给乱世亡国之人指明了一条精神归附之路。
《桃花扇》以入道作为终结入道便是幻灭爱情的幻灭世俗精神的幻灭。
它不再讲大团圆,不再像中国传统喜剧那样,去以一种乐天的精神去看待时局与命运。
岁月沉浮国破家亡只有这种深重的悲局才符合时人的心境使人悲愤沉痛又使人大彻大悟这也是《桃花扇》的悲剧精神所在。
《桃花扇》的悲剧特点在我看来《桃花扇》作为一部悲剧最突出的特点便在于以史作剧和无所不在的兴亡之感。
首先来看以史作剧。
在孔尚任之前以历史故事来写戏剧的就不在少数如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等等但《桃花扇》的以史作剧确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桃花扇》所写的历史“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以至于历史交织于现实这就增强了悲剧的审美体验。
一方面孔尚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悲剧创作意识将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时代剧变以戏剧的形式呈现。
另一方面从时人的审美体验来看没有什么是比自己耳闻目睹的更真实当国破家亡的创痛遭到再次诉说免不了叫人掩面而泣。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民族的伤痛逐渐愈合对《桃花扇》的悲剧审美体验就逐渐淡化所以现在要读《桃花扇》就得首先了解那段历史。
《桃花扇》是一部历史剧相较于其他古典戏剧的“戏说历史”《桃花扇》对历史更严肃真人真事有凭有据“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实地全无假借。
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
”这不仅仅是因为历史交织于现实更重要的是《桃花扇》的悲剧就是以历史的真实为底色真正的悲剧就是刚发生不久的改朝易代民族剧变《桃花扇》只是用艺术的手法将真实的悲剧展现了出来它不是虚构的。
而弥漫在作品中的那种兴亡之感正是基于对真实历史的认知与体验。
再来看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兴亡之感。
兴亡之感是《桃花扇》所表之旨同时也构成了作品最基本的审美体验《桃花扇》自始至终都弥漫在这种感伤兴亡的氛围中。
第一出《听稗》侯方域上场便这样吟唱:
“孙楚楼边莫愁湖上又添几树垂杨。
偏是江山胜处酒卖斜阳勾引游人醉赏学金粉南朝模样。
”六朝随流水金粉醉江山这般情境难道不是亡国之景么?
我们一开始便走进这种氛围中。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唯有这__河岸日日莺颠燕狂夜夜歌舞升平一派纸醉金迷的景象。
很快崇祯被起义军逼死煤山明朝灭亡接着马阮在__迎立福王__建立。
马阮恃迎立之功为非作歹江左四镇勾心斗角剩下一个史可法独木难支__覆亡。
兴亡转瞬不能不让人感伤就像苏昆生最后唱的: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__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我们欣赏《桃花扇》很大程度就是在体验这种兴亡之感。
《桃花扇》以这样的一首诗作为结语:
“渔樵同话旧繁华短梦寥寥记不差。
曾恨红笺衔燕子偏怜素扇染桃花。
笙歌西第留何客?
烟雨南朝换几家?
传得伤心临去语年年寒食哭天涯。
”这里我们已经几乎看不到亡国之恨了更多的是“烟雨南朝换几家”的感伤。
兴亡之感成了《桃花扇》悲剧的余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桃花扇 悲剧性 探究 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