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语文综合题专练文言文及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341064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83.23KB
备战中考语文综合题专练文言文及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
《备战中考语文综合题专练文言文及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中考语文综合题专练文言文及详细答案Word下载.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甲】文重点将自己从师学习时的条件之艰苦与同舍生的奢华作对比;
【乙】文既有“我”少时借书读之专与长大后藏书多而读书少的对比,也有黄生与自己在借书这件事上彼此不同遭遇的对比。
5.示例:
宋濂早年向别人借书并亲手抄写,不辞路途遥远向名师请教,正是因为这样的勤奋努力才有后来的成就。
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要远远优于宋濂、袁枚当年,因此更应当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解析】
1.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D.“为一说,使与书俱”中的“为”是“作,写”的意思,不是“为了”。
故答案为D。
2.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选项中“之”都是“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选项中的“而”的意思都是“表顺承”;
C.选项中的“以”分别是“介词,用”和“介词,凭借”;
D.选项中的“然则”都是“既然这样,那么”的意思。
故选C。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1)句中的“逆旅(旅馆,旅店)、再(两次)、享(享用)”几个词是赋分点;
(2)句中的“然(这样)、专(专一)、可惜(值得珍惜)”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67.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内容分析其使用的写作手法分析作答。
【甲】文将“我”从师学习时的条件的“艰苦”与同舍生的“奢华”作对比,突出了“我”的求学的“艰”。
【乙】文既有“我”少时读书的情形与“通籍后”藏书多而读书少的情形作对比,所以两文都使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468.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自己所得到的启示。
甲文中的宋濂小的时候,因家境穷困,买不起书,只能向别人借书并“手自笔录”;
稍长之后,“从师之难”“叩问之难”“生活之艰”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勤奋努力才有后来的成就。
这样的岁月真的是“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作答时可结合我们今天的学习条件与宋濂、袁枚等人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从积极进取、珍惜青春的角度拟写作答。
没有固定答案,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甲】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
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乙】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
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我前往借阅,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景。
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
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地去领会,牢牢地记在心里。
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
(由于长期不翻阅,)白色的蛀虫和灰色的虫丝时常沾满书本。
这以后我才感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小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
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大不相同。
既然如此,那么是我不幸碰上张氏呢,还是黄生有幸而遇到我呢?
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迅速。
(我)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子野①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
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
躬自同之,常无厌色。
邺下有一领军,贪积已甚,家童八百,誓满一千;
朝夕每人肴膳,以十五钱为率②,遇有客旅,更无以兼,后坐事伏法,籍其家产,麻鞋一屋,弊衣数库,其余财宝,不可胜言。
南阳有人,为生奥博,性殊俭吝,冬至后女婿谒之,乃设一铜瓯酒,数脔③獐肉;
婿恨其单率,一举尽之。
主人愕然,俯仰命益,如此者再;
退而责其女曰:
“某郎好酒,故汝常贫。
”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
(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裴子野:
南北朝时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②率:
标准。
③脔:
切成小块的肉。
1.对划波浪线的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
B.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
C.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
D.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
25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冬至后女婚谒之______
(2)某郎好酒,故汝常贫______
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躬自同之,常无厌色。
(2)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杀弟。
4.邺下领军与南阳人人性中的弱点分别是什么?
5.我们从裴子野身上能学到哪些优良品质?
1.C
2.
(1)拜访
(2)所以
3.
(1)他跟大家一块儿喝,脸上从来没有显露出厌烦的表情。
(2)等到他死后,几个儿子相互争夺财产,结果兄长把弟弟给杀了。
4.邺下领军的弱点是贪婪,南阳人的弱点是吝啬。
5.为人善良,安贫乐道。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
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的意思是:
家里一向清贫,恰逢遇上水旱灾,用二石米煮成稀粥,勉强让大家都吃上。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
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
故答案为C。
比如本题中的“谒”是“拜访”;
“故”是一词多义,这里是“因此,所以”的意思。
(1)句中的“躬(亲自)、常(平常)、厌(厌烦)、色(脸色,这里指表情)”几个词是赋分点;
(2)句中的“及(等到)、诸子(几个儿子)、遂(最终,终于)”几个词是赋分点。
255.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依据“邺下有一领军,贪积已甚”可知,邺下领军的弱点是贪婪。
依据“南阳有人,为生奥博,性殊俭吝”可知,南阳人的弱点是吝啬。
据此作答。
5.试题分析:
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
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
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
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选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将裴子野与邺下领军、南阳人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裴子野的“为人善良,安贫乐道”的美好品质。
可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
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
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
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参考译文:
裴子野有远亲故旧饥寒不能自救的,都收养下来。
家里一向清贫,有时遇上水旱灾,用二石米煮成稀粥,勉强让大家都吃上,自己也亲自和大家一起吃,从没有厌倦。
京城邺下有个大将军,贪欲积聚得实在够狠,家僮已有了八百人,还发誓凑满一千,早晚每人的饭菜,以十五文钱为标准,遇到客人来,也不增加一些。
后来犯事处死,籍册没收家产,麻鞋有一屋子,旧衣藏几个库,其余的财宝,更多得说不完。
南阳地方有个人,深藏广蓄,性极吝啬,冬至后女婿来看他,他只给准备了一铜瓯的酒,还有几块獐子肉,女婿嫌太简单,一下子就吃尽喝光了。
这个人很吃惊,只好勉强应付添上一点,这样添过几次,回头责怪女儿说:
“某郎太爱喝酒,才弄得你老是贫穷。
”等到他死后,几个儿子为争夺遗产,因而发生了兄杀弟的事情。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少述足下:
某①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
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
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
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
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诸不一一,千万自爱!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乙)
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
“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
”其相与如此。
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③。
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
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④,两公皆自忘其穷达⑤。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⑥谈经学,抵暮乃散。
荆公曰:
“退即解舟⑦,无由再见。
”少述曰:
“如此,更不去奉谢⑧矣。
”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
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某:
我,谦称。
这里是王安石自称。
乙文王荆公即王安石。
②燔:
焚烧。
③睽:
背离,不合。
④惟相劳苦:
只是相互安慰。
⑤穷达:
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
⑥剧:
流畅,痛快。
⑦解舟:
退居江湖。
⑧奉谢:
奉,敬辞。
奉谢,表示谢意。
1.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离家乡B.谋官不顺C.财物受损D.身体不适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参考词典解释,谈谈“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
4.用现代汉语书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
5.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
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2.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亟”为急速、赶快的意思。
写出了王安石想见到孙少述的急切心情,体现友情的深厚。
4.(孙少述)于是就留下王安石,摆设酒宴,一起吃饭,畅谈经学,到晚上才分开。
5.朋友要相互关心:
王安石写信给孙少述告知近况,让他不必担心;
真正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
王安石为官时与孙少述来往不多,罢官回乡后交往如故;
朋友要相互信任:
人们议论他们关系不和,孙少述从不放在心上。
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过“到京师已数月”可以看出他远离家乡,“求一官以出。
既未得所欲”,可见他谋官不顺;
“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可以看出他财产受损。
故理解有误的是D.
2.此题考查的是断句。
解答此类试题时,结合意思进行断句。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翻译为“我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应当能谋个官职,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罢了。
”故此断句为: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词语的赏析。
“亟往造之”意思是“极速赶往造访少述”,“亟”意思是“极速”写出了王安石急于想见到少述,可见两人感情深厚。
4.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
”句中“遂”意思是“于是”,“置”意思是“备办”,“剧”意思是“痛快”,“抵”意思是“到了”。
该句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165.此题考查的对文章内容的感悟。
两文中都表现了两人的交情深厚,当王安石在逆境中还不忘给少述写信,希望他不要过分担心自己,告诉我们好朋友要互相关心。
当王安石为官时,虽然来往不多,但两人的交情并没有断,告诉我们真正的友情不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朋友之间要相互信任。
译文:
(甲)少述(孙侔,字少述)先生:
我来到京城已经有几个月字,想要谋个一官半职。
我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船也被火烧了,自己生活所用的器物也都被烧了,唯一没有被烧的就是我这个人罢了。
人大多有不如意的时候,难道只是我吗?
但是先生您喜爱我的善良淳厚,大概也想知道我现在的处境是否安好,所以到了这里。
什么时候能够相遇,以此来减轻我愁苦的心情呢?
我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应当能谋个官职,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罢了。
其他的就不一一赘述,千万保重。
(乙)孙少述,一字正之,和王安石交情最为深厚,所以王安石《别少述》中有一句诗写到:
”他们的感情大概如此。
等到王安石做了相国,几年不再相见,人们都认为两个人的交情就此背离了。
但是少述并不这样认为。
等到王安石再次被罢免宰相后回来,经过高沙。
少述恰好闲居在这里。
王安石于是急忙前去拜访,少述出来迎接他,只是相互安慰,两人都忘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显达。
少述于是挽留王安石,设酒宴款待他,两人痛快地谈论文学,直到天黑才散去。
王安石说:
“此次被罢官之后我就将退隐江湖,恐怕没有机会与你再见面了。
”少述说:
“这样的话,那我就更不去与你告别了。
”两人分别是,必然若失,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色。
此后,人们才知道两位先生的君子之交情(情谊)是很难揣测的。
4.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傅)文忠不谈诗文,而极爱才。
余在直①时最贫,一貂帽已三载,毛皆拳缩如蝟②。
一日黎明,公在隆宗门外小直房,独呼余至,探怀中五十金授余,嘱易新帽过年。
时已残腊卒岁,资正缺,五十金遂以应用。
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
公一笑不复言。
呜呼!
此意尤可感已③。
(注释)①直:
同“值”,当值,值勤。
②蝟:
今作“猬”,刺猬。
③已:
语气词。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⑴而极爱才(______)⑵嘱易新帽过年(______)
2.下列对画线部分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正缺钱
B.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正缺钱
C.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资历不够
D.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精力不济
3.对我“依然旧帽”,公的表现是“________”;
文末作者说“此意尤可感”,这里的“此意”是指__________。
1.⑴很(非常)⑵换(更换)
2.A
3.一笑不复言傅文忠对我的尊重和体恤
1.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判断字词释义。
极:
很(非常);
易:
换(更换)。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省略句)的翻译,补出主语“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句中重点词语有“时”“残腊卒岁”“资”等词。
3.本题考查学生的筛选文言文的信息及概括能力。
本文刻画人物生动形象。
由原文“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
公一笑不复言”可知第一个空填“一笑不复言”;
“此意”应结合全文来理解,由“公在隆宗门外小直房,独呼余至,探怀中五十金授余,嘱易新帽过年”可知傅文忠对我很是体恤,由“明日入直,依然旧帽也。
公一笑不复言”可知傅文忠对我很尊重。
5.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乙)爱莲说(节选)
周敦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1)斯是陋室()
(2)可以调素琴()
(3)陶后鲜有闻()(4)宜乎众矣()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
4.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
1.这调弄,弹奏少多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安贫乐道
4.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斯”意思较为固定,为代词。
“鲜”现代汉语仍有,译为“少”。
“众”与现代汉语意思一致,译为“多”。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
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是“莲之爱”,应译为“对于莲花的喜爱”。
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法与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
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看题干中问题与文章中心有什么联系,文中有没有真抒胸臆的语句,寻找到这些关键语句后,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即可。
平时的学习中,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要通过与同学、老师的讨论形成完整的认识,最好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从文中作者关于陋室环境及陋室生活的描述可知,陋室之所不陋,是因为主人品德高尚,即主人安贫乐道,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
4.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比写作手法的理解。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文章中运用对比手法往往是为了突出事物的某些特征,强调某些情感。
一定要结合具体文章做具体分析。
两文中对比的语句较多,如“有”与“无”的对比,“可以”与“无”的对比,“多”与“少”的对比等。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
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
“这有什么简陋呢?
【乙】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6.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堇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
民桥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
②,可列坐而庥③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注释)①渴(hè
)地名,指袁家渴。
②箭:
小竹。
③庥(xiū),树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水尤清冽
(2)卷石底以出
(2)昌蒲被之
(4)逾石而往有石泓
2.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3.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概括。
1.
(1)格外
(2)弯曲(3)覆盖(4)越过,经过
2.
(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浮
(2)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
3..甲文:
谭水清冽,水声悦耳。
乙文:
清澈幽深,鸣声多变。
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是一词多义的辨析,如,逾:
越过,经过。
“被”:
通假字词,通“披”,覆盖。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
翠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备战 中考 语文 综合 题专练 文言文 详细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