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粤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整理2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332054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2.52KB
更新粤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整理2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更新粤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整理2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更新粤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整理2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5、溶解有三大特点,均匀、分散、透明。
有的物质如茶叶、菊花等含有可溶解的物质,也含有不溶解的物质。
16、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加热、弄碎
17、在一定量的水中都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或白砂糖,白砂糖比食盐溶解的量多。
18、固体的特征是有一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等。
19、液体是没有一定的形状、会流动、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
20、使用量筒测量水杯中水的体积,将杯中的水沿量筒壁慢慢倒入。
把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观察刻度。
观察时视线应与液体的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出刻度读数。
21、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
量筒、量杯。
液体体积的单位:
毫升
22、空气是会流动的,看不见、摸不着,具有一定质量。
空气的体积会发生改变,容易被压缩,且具有一定弹性。
23、篮球充气到一定程度,充气筒就按不下去了,说明气球中的气体已经到一定程度,充气筒中的气体已无法再流入篮球中。
24、空气的体积是可以被压缩的,也可以恢复,空气的这种特征在生活和生产中常常被应用,如篮球、汽车轮胎、小朋友玩的充气城堡等。
25、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占据空间。
26、水在一定温度变化的条件下,能改变自身的状态,水在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是会由液态的水结成固态的冰,而且水结成冰后体积会增大。
在温度升高到一定的情况下,液体会变成气体。
27、可以通过观察大致知道物体的冷与热,但是不能凭观察到的现象就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28、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标准单位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当温度升高到100℃或降低到0℃时,水会沸腾或结冰。
当冰没有完全融化成水时,温度稳定;
当冰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开始上升。
水从室温加热到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一直到100℃水沸腾为止。
29、人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常用仪器。
30、液体,气体,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1、没破的乒乓球内的空气受热会膨胀,所以乒乓球会重新鼓起来,破了的乒乓球内的空气受热会流出去了
32、自制“小喷泉”:
任务--设计--制作--测试--评价与改进--成品
33、我会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红旗飘扬。
?
(答:
空气在流动)
2、充满气的篮球,用手一拍就会从地上跳起来.(答:
压缩空气有弹性)
3、瘪了的乒乓球在热水中能重新鼓起来.(答:
说明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粤教版(粤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知识汇总
第一单元观察动物
1.动物的幼体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逐渐长大为成体。
有的动物幼体和成体形态变化不大,有的动物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蜜蜂、蝴蝶等与蜻蜓一样,具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膀,它们都属于昆虫。
3.啄木鸟、翠鸟等与麻雀一样,身体表面覆盖羽毛,具有一对翅膀等特征,它们都属于鸟类。
4.在自然界里,有的动物与壁虎的特征相似,身体表面覆盖鳞或甲,一般有四肢,能在地上爬行,这些动物大多属于爬行类。
5.有的动物与猫的特征相似,身体表面长毛,能用四肢支撑身体在陆地上行走或奔跑、跳跃,这类动物大多属于哺乳类。
6.海豚生活在海中,和鲸类一样,属于哺乳动物。
7.草丛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例如瓢虫、蜘蛛、螳螂、蝗虫等。
在观察时注意不要随意触碰。
8.阴暗潮湿的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例如蜗牛、蚯蚓、鼠妇、马陆等。
9.草丛里蚯蚓的粪便、蜘蛛网、蜗牛壳,这些都是小动物生活的痕迹。
10.在浩瀚的海洋里生活着许多种类的动物,如鱼类、哺乳类、爬行类动物等。
11.不同种类的动物在海洋里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旗鱼用鳍在水中游动,章鱼可以靠喷水或用腕足移动。
12.森林里的植物十分丰富,有低矮的草本植物,有茂密的灌木,还有高大的乔木。
这些植物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环境。
13.在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由于各种原因,每年都会有一些动物从地球上消失。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动物灭绝的速度也加快了。
14.我国十分重视保护野生动物,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对濒临灭绝的动物进行保护。
15.观察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技能,是搜集科学事实、了解科学现象的基本途径,是科学探究的基础。
16.在制订计划时,要确定观察的目的、对象、方法、手段、步骤,以及使用的工具和记录方式等。
第二单元水与溶解
1.海水看起来很清澈,但与纯净的水不同,海水含有大量的盐分。
2.食盐加入水中很快就会溶解,均匀地分散在水中,盐水消失后,盐水还是清澈透明的
3.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会形成均匀、透明的紫色溶液。
4.有的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有的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5.做搅拌能否加快溶解的实验,实验步骤是:
在两个烧杯中加入一样多的水,同时各放入一块方糖。
一杯静止,一杯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发现搅拌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6.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块状的冰糖比颗粒状的白砂糖溶解得慢。
7.做“颗粒大小能否影响溶解的速度”实验时,实验步骤是:
取两份一样多的冰糖,将其中一份研碎,同时把两份冰糖分别放入两只盛有相同水量的烧杯中,轻轻搅拌。
8.实验证明可以通过升高水的温度、用玻璃棒搅拌、把颗粒研碎的方法加快物质的溶解速度。
9.不同的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不同的。
10.做“比较盐和白砂糖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否相同”的实验时,实验步骤是:
(1)在2个烧杯中各加入30毫升水;
(2)向2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份3克食盐和1份3克白砂糖,搅拌;
(3)待溶解后继续分别加入食盐和白砂糖,直到不再溶解为止。
实验结果是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白砂糖的量比食盐大。
11.将一杯50毫升的浓盐水放在窗台上,一周后会发现液面下降,且出现了一些盐粒。
12.用不锈钢小勺取少许浓盐水,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加热。
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小勺里有盐粒出现,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分离溶解在水中的盐。
13.海水是重要的自然责源,企盐大多来自于海水。
人们把海水引进盐田,利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海水中的水分越来越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14.根据食盐能溶于水,而沙不能溶于水的特征,可以将它们分离。
第三单元固体液体和气体
1.我们常见的军棋、飞行棋、象棋等一般都存放在专用的棋盒里。
2.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由金属、塑料、木材和石头制成,像棋子一样,它们都是固体。
3.我们可以利用尺子测量固体的大小。
4.水是生活中常见的液体,水没有确定的形状。
除了水以外,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液体,如牛奶、食用油和蜂蜜等。
5.倾斜杯子时,液面还是水平的。
6.砂锅是人们常用的一种炊具。
在挑选砂锅时,人们常会将砂锅压入水中,观察内壁是否渗水。
7.要想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少,可以使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水的体积。
常用的量筒或量杯有10毫升、50毫升、100毫升和250毫升等规格。
8.水杯是常用的生活用品,人们会根据需要选用不同容量的水杯。
9.我们周围的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有质量。
我们可以利用简易天平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10.空气的体积可以被压缩,也可以恢复,这种特性被广泛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中。
11.固体和液体能占据空间,气体也能占据空间。
12.水是常见的液体,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冰。
水能从液体变成固体,也能从液体变成气体。
13.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块会融化,烧开水时壶嘴上方会冒“白气”,这些都是水的状态变化的现象。
14.在自然界中,水会以不同的状态存在。
第四单元热与温度
1.冷和热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
2.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冷热程度不同的物体。
有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
3.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大致知道物体是冷还是热的。
但仅凭观察到的现象不能准确作出判断。
4.人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国际上常用的温度计量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5.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常用仪器,人们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温度计进行测量。
从温度计上可以看出它的量程。
6.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要手持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的下端垂直浸入水中。
注意不要使其触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待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进行读数。
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
7.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36.5℃;
水沸腾的温度一般是100℃;
水结冰时的温度一般是0℃。
8.冰在常温下会逐渐融化成水,而水的温度会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趋向于环境温度。
9.用数字化设备测量物体的温度,既灵敏、快速,又直观。
10.液体在受热或受冷时会发生热胀冷缩现象。
温度计就是利用液体的这种性质制成的。
11.瘪了的乒乓球在热水中能重新鼓起来,是因为乒乓球内空气的体积受热变大了。
12.高架桥上留有缝隙是为了避免热胀冷缩引起桥面裂开。
13.实验表明气体、液体和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4.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有很多,如在夏季,人们给自行车充气时常不会充得太足;
从冰箱里拿出的玻璃瓶的瓶盖往往难以打开,这时把瓶盖放在热水中泡一会儿,就会很轻松地打开。
附: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8课《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3.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4.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
难点: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笔记本、纸、笔、学案(有老师发给学生)。
2.教学器材:
试管(长18cmФ1.8cm)10支、酒精灯2盏、温度计(0~100℃)2支、托盘天平(带纸、带砝码盒)、火柴、药匙1~2把、手纸、烧杯(250mL)2个、量筒(100mL、50mL、10mL)各1只、石棉网2块、玻璃棒2根、平底烧瓶(50mL)1个、铁三脚架2个、乳胶管1根、带导管的单孔胶塞1个、抽气筒1个。
蒸馏水、硝酸钾固体、食盐固体、蔗糖固体、碘单质、无水酒精(密度0.7893g/cm3)。
教学设计过程:
新课导入:
假如一种物质能溶解在水中,你可能会问:
“它能溶多少?
”。
我们能不能定量的表示物质的这种溶解能力呢?
演示实验:
室温下(20℃左右)用两只250mL的烧杯,各取100g蒸馏水,分别加入10g氯酸钾和10g食盐(10g氯酸钾和10g食盐是事先称好的),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现象:
氯酸钾溶液已达到饱和,食盐溶液中的溶质全部溶解。
结论:
氯酸钾和食盐的溶解能力不同。
食盐的溶解能力比氯酸钾强(或氯酸钾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差)。
教师:
由此可以引出一个概念—溶解度(板书:
溶解度)。
它可以定量的表示(或描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大小。
指导学生阅读: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P32看第三自然段(给1分钟).
在溶解度的概念中,有四个要素,请同学们说说有哪四个要素?
学生:
在一定的温度下,在100克溶剂中。
达到饱和状态时。
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板书:
在黑板上写出学生回答的四个要素)“100克溶剂”,如果没有特殊说明时,一般指的是水。
“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因质量的单位是克、千克、吨,在这里特指“克”。
因此,固体溶解度的单位是“克”,或者说:
“…达到饱和状态时最多溶解溶质的克数”。
请看课本P32第五自然段并回答书上的问题,做在书上。
(给1分钟)
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大小呢?
那么,我们就要看看固体溶解度中的四个要素,哪些量可以改变,哪些量不能改变。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到这所用的时间大约为5~6分钟)
1.提出问题: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2.建立假说:
根据已有的经验,我们猜测:
猜测1:
固体溶解度可能与温度有关。
猜测2:
固体溶解度可能与溶剂的不同有关。
猜测3:
固体溶解度可能与溶质的不同有关。
猜测4:
固体溶解度可能与压强有关。
…
1.设计实验方案并讨论实验方案:
(1)将你列出的变量和班里同学列出的变量进行比较,加入你未列出的。
(2)从你们列出的变量中选出一个做实验(以组为单位)。
(3)根据你们的选择,决定怎样实验?
如果选择不同的温度,你可以在20℃、30℃、40℃、50℃、60℃实验,取水10毫升,取硝酸钾10克。
注意是水浴加热。
主要比较溶质未溶解的量的多少。
如果选择不同的溶剂,注意溶剂的量和温度要相同。
溶剂水取10毫升,取无水酒精12.6毫升(质量约为10克)。
溶质取碘和其他别的物质0.2克。
比较溶质谁溶解的多谁溶解的少。
如果选择不同的溶质,注意取水10毫升,温度要相同(一般取室温),溶质均取4克。
(这是溶质本身性质的不同,即内因不同的缘故)
④如果选择压强,取水20毫升,溶质8克于平底烧瓶中,振荡溶解后,盖上带导管的单孔胶塞,用乳胶管连接抽气筒。
记录时,应当按抽气次数来记。
看溶质的量是否有所变化。
(4)无论你们选择哪个变量,至少安排三次平行实验,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到这用约10~13分钟)
4.进行实验检验。
每组必须先完成一个变量改变实验。
只是定性说明,不具体称量。
实验时,应当注意安全。
(1)写出实验的简单步骤。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并做好分工)
(2)填写数据记录表:
(组里有专人负责填写)
控制的变量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结论
(5)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看看与你们的猜想是否符合。
(到这用约17~19分钟)
4.与同学进行交流,补充和完善实验设计和结论。
(到这用约7分钟)
你们发现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_____)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内因(物质本身),也有外因(溶剂、温度、压强)。
通过今天的探究活动,同学们会对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更深的了解,对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有进一步的体验。
教师点评:
本节课的安排是直接切入正题。
教师在实验方案的讨论和实施过程中能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不可操作性,使实验的目的性更强。
但又不把学生限制的太死,给学生一定的灵活度和较为宽松的实验环境。
小组里的同学应当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这对学生来说,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的步骤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本节课在这两点上的讨论是较为充分的。
本节课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等又是有一次很好的锻炼和培养。
本节课的不足是时间太紧,使有些问题的讨论还是欠充分。
学生在组里的表现不可能是随心所欲,因同一组的学生想要做的实验内容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但这一点不能满足学生,必须要少数服从多数。
因此,这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活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更新 粤教版 小学 三年级 科学 上册 知识点 汇总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