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学习方法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323893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7.34KB
行书学习方法文档格式.docx
《行书学习方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书学习方法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隼尾点:
最后一点取隶法,笔在
中间作一重按,然后突然上提,以笔尖出锋,如鹰隼之尾。
三点水:
首点出锋带出次点次点
与末节点相连,末点按后上挑,其势一气呵成。
左右点:
左右两点,作遥相呼应
之势,一般是左低右高,字的重心易平稳。
行书第一章第二单元:
横
仰势横:
所字上横呈上仰之势,
使字更是丰满,稳固。
下挑横:
长字中间长横行笔至
收锋处,将笔锋向下挑出,以便连写下部点画。
垂头横:
共字第一笔起笔呈反
方向笔由下向上,用腕力写成有弹性的横画,其锋外露,收笔回锋。
露锋横:
尖锋入纸,其锋外露,
行笔由轻至重,最后锋尖略上提后下按,
回锋至横越画中间。
重横:
于字两横稍短,用笔较重,
因此字点画少,点画粗壮,使字稳重有力。
上挑横:
第一笔横画向上倾
斜,收笔处向上挑出,以便写长撇。
波折横:
此横亦用腕的翻动,
轻重徐疾,波曲向前,收笔回锋,使线条生动活泼。
带锋横:
发笔处承上一笔的出
锋搭势后转笔写成横画,所以又称“搭锋”,
变化在发笔处。
下凹横:
未字两横都有下凹之
势,尖锋入纸后笔向下拉后再向上斜行,使线条呈下凹状。
轻重横:
尖锋入纸后,笔右行
时用力由轻至重,收笔回锋。
行书第一章第三单元:
竖
曲头竖:
最后一笔竖画在笔尖
入纸后,利用腕力向左稍弯后再向右迂回行笔,故此竖头有曲折。
悬针竖:
竖画之悬针,笔锋逆
入后,调整至中锋则顺势直下,出锋处提笔空收,使锋尖能尖锐,饱满,不能飘浮。
弧竖:
最后一竖,势向右凹,形
成弧曲使整个字更显风神。
垂露竖:
起笔逆入后,着力下行,
收笔时笔锋回入画中,使头部圆润,如露
珠下垂。
并列横:
数横并列有轻重,长短,
仰覆之变化。
重轻横:
此横画行笔逆入后,立
即铺毫重按,然后右行时,由重转轻,收
笔处略重回锋。
短竖:
人字旁左竖,行笔短促,
力量稍重,使右旁点画虽少仍是稳固。
反笔竖:
此长竖起笔处作由右
向左的反方向,以示与其他畅字用笔之不同。
开叉竖:
羲之写兰亭用的是鼠
须硬毫,故偶有开叉,此笔不必强求,也无法强求,应顺其自然。
相向竖:
左右两竖作相互对峙,
相互包围之势,使能相互呼应,名曰相向。
并列竖:
数竖并列,在起笔方向,
长短,粗细等方面都有变化,使参差不齐,变化复杂。
带钩竖:
行书用笔动荡感极强,
此竖画至出钩处向右上钩出,既不作悬针,亦不作垂露。
露锋竖:
作字左竖露锋入纸,作
弯势下竖,收笔回锋。
相背竖:
左右两竖都有内凹之
势,作背靠背状,名曰相背。
行书第一章第四单元:
撇、挑
平撇:
第一笔属平撇,笔锋逆入
后向左平的撇出,线条饱满而出锋锐利。
斜撇:
用笔取逆后,笔锋向左斜
出,势微曲,壮健有力,力送锋尖,沉稳不飘。
长曲撇:
此撇长而微弯,其势先
直后向左撇出,极为醒目。
短撇:
此短撇短而有力,如鸟啄木。
铺毫,然略弯撇出,头尾都尖,中间厚重。
兰叶撇:
此长撇,入锋略重后即
向左下行笔,其间由重转轻,由轻转重后很快撇出,飘逸如兰叶。
回锋撇:
在撇至出锋处,忽作收
笔,使头呈圆形,力聚于中,十分厚重,
含蓄。
曲头撇:
左撇头呈弯曲,其形折,
出锋处上钩。
曲折撇:
此撇长而中间有曲折,
可见行笔之波动出锋处又戛然而止,回笔收锋,很含蓄。
弧撇:
此撇起笔逆入后,竖直而
下即向左推出,出锋尖利,中间有很大弧曲,此撇线条浑厚。
带钩撇:
此撇由重至轻,至出锋
处突然折锋钩出,出钩处稍作发力。
反撇:
此撇呈反势,接出钩的牵
丝,笔由下向上反手作平撇,转折处的轻
重不易掌撑,难度很大。
开叉撇:
此撇出锋处笔锋开
叉,行笔重而出撇快,笔又硬,故偶然开叉,不必故意为之。
并列撇:
三撇并列,方向和轻重都
不雷同,不使刻板。
回锋挑:
和字左挑,实是两笔,
先行笔向左下折锋,由原路向右上挑出,
是先回锋再上挑,使蓄力更足,力感更强。
短挑:
挑法用力在起笔处,得力在
出锋处故应快速有力,短而不松。
垂头挑:
女字上挑起笔时,笔由
下向上,有一牵丝露出,故其头下垂。
长挑:
或字下挑长而有曲,出锋
处与撇相呼应。
行书第一章第五单元:
钩、折
竖钩:
先作竖画,至出钩处,锋
略上提,使得力得势后向左钩出。
心钩:
尖锋入纸后,向右下方作
弧形行笔,渐行渐重,至出钩处最重,出
钩时作顿挫,得势后向左上顺势钩出,此钩宜稍长。
戈钩:
笔锋逆入后,引笔作斜势
下行,中间微弯但不能太弯,至出锋处蹲锋得势上钩。
竖弯钩:
竖弯后向右横画,渐行
渐重,在出锋处,先蹲处得势,迅速向上
略外倾地钩出,钩很厚重。
背抛钩:
即风字右边的横折右斜
钩,此笔宜笔势带侧,用腕力打弯,顺势斜出,使钩饱满有力。
蟹爪钩:
逆锋入纸后先写竖画,
至出钩时将笔向左平推,然后再向上钩出,形似蟹爪,此笔是王书的特色。
圆曲钩:
最后一笔,接横画后,
顺势竖下,由轻至重,其势弯圆,再顺势出钩,极为自然。
横折竖钩:
月字右半,先写横画,
折后写竖画,其势微弯,顿后上钩。
横钩:
长横至折角处,提笔后重按,
调正笔锋后向左钩出。
下垂钩:
此钩的特点是出钩时,
笔顺势下垂出锋,与圆曲钩略同。
回锋藏钩:
最后一笔原是竖弯钩
然此处并不钩出,而似写一横出锋处回笔将锋藏入画中。
平钩:
最后一笔也是竖钩,然此钩
是向左平推而出,有托住上部之意。
横折:
横画行笔至转弯处,作提
按圆折直下,转折不露圭角。
篇二:
十大行书名帖及学习误区
十大行书名帖及学习误区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
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
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共计三百二进制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
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
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
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
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至为宝贵。
释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
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
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外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家于亡任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
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
方期戬谷,河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
尔父竭诚,常山作郡。
余时受命,亦在平原。
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蹩。
贼臣不救,孤城围逼。
父陷子死,巢倾卵复。
天下悔祸,谁为荼毒!
念尔遘残,百身何赎?
呜呼哀哉。
吾承天泽,移牧河关。
泉明比者,再陷(至)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
抚念摧切,震悼心颜!
呜呼哀哉!
尚飨。
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第四行书——《伯远帖》
王珣,字元琳,幼时小字法护,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
王珣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卒于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
孝武帝司马昌明,雅好典籍,王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累官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迁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寻以病卒,终年五十二岁,谥献穆。
董其昌评:
“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
第五行书——《韭花帖》
《韭花帖》杨凝式书,行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共7行,63字。
《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
董其昌曾说:
“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
”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序》的笔意。
《韭花帖》,被称天下第五行书。
尽管《韭花帖》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与《兰亭序》迥然有别,但其神韵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庭坚赋诗盛赞其说: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
”清曾协均《题韭花帖》:
“《韭花帖》乃宣和秘殿物,观此真迹,始知纵逸雄强之妙,晋人矩度犹存,山谷比之“散僧入圣”,非虚议也。
”
第六行书——《蒙诏帖》
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中书舍人,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学颜真卿,取精用宏,加以遒劲丰润,自成一家,米芾曾评其书:
“公权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
”相传穆宗皇帝曾问他笔法,他篇三:
钢笔行书学习感悟
钢笔行书学习感悟
2010年09月01日
有些同学因为以前没有注意字的好坏,一些难看甚至错误的写法已经根深蒂固,很难改正。
学习书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当你对它有了浓厚的兴趣,再加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持之以恒的决心之后,它就变成是一件很趣味,让我们很愿意去做的事情,并且从中得到了无法言传的快乐。
第一、怎样学好钢笔字?
书法课教学常规的要求:
1、写字时的坐姿: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2、选定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法字帖(硬笔书法、毛笔小楷均可);
3、执笔:
拇指与食指夹住笔杆,其它三个指头辅助运笔,指实掌虚;
4、教学重点:
正确的练字方法,培养学生的看字帖的“鉴赏力”(懂得怎样的字更好,如果吸取别人书写的长处,改正自己书写的不足);
5、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看字帖的“鉴赏力”(就是要多看,多讲,多交流,为学生分析这个字为什么写得好,这个字为什么不好看等)。
一、钢笔字和钢笔书法的特点
钢笔字的艺术效果虽然不像毛笔字那样丰富,但远远胜过铅笔、圆珠笔等其它硬笔。
因其笔尖富有弹性,写出的笔画同样有粗细、轻重之分,同样能给人以美感。
钢笔字的美,主要表现在点画线条、字形结构和章法格式上。
用笔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点画线条就美;
造型注意比例、匀称、平稳、均衡、变化和呼应,字形结构就美;
整齐而有变化、多样而又,章法格式就美(这些也是欣赏钢笔书法的原则和标准)。
钢笔楷书的特点是:
用笔有提顿、藏露、方圆、快慢等讲究;
笔画起收有序、笔笔分明、坚实有力、停而不断、直而不僵、流畅自然;
结构上强调笔画和部首均衡分布、重心平稳、比例适当、字型端正、合乎规范。
钢笔行书则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也就是大家平常所写和所说的连笔字。
它可以牵丝连带、大小参差、省减笔画、改变笔顺,可以极尽变化之能事,容易写得气势连贯、疏密有致、跌宕起伏,容易表现出艺术效果。
当然,也就容易写快,从而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我们今天所要重点交流的正是行书)。
二、当代学生的学书现状
首先,不良的书写习惯难以纠正。
长期以来,钢笔字被认为没有太多的规矩可言,似乎可以随意发挥、不加管束于是,不少同学多年来的不良书写习惯已经定型,到大学期间再纠正实在勉为其难。
比如,好多学生,尤其是一些女生写惯了拘谨的小家子气,往往很难使其开张,由此形成的心理定势让那些书法大家和教授也感到难以挽救。
其次,钢笔字在选择字帖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钢笔书法不像毛笔书法,有权威性的基础字帖。
这些年来,钢笔字帖如雨后春笋,令人应接不暇,但鱼龙混杂,好坏差别大。
即使是优秀的范本,也可能因为人们在心理上还不习惯,不善于去评定哪几种可以供初学者使用。
我跟上百位同学接触过,发现绝大多数人用的是司马东和司马彦的字帖,其实他们的字并不符合实用性标准,也不符合钢笔字的基础理论(王正良、沈鸿根、顾仲安的不错)。
第三、加强鉴赏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刻不容缓。
在以“龙飞凤舞”为美的认识前提下,笔画写的杂乱而无序、造作而不自然,当然,审美意识也就极为肤浅。
相当大一部分同学的楷书基础极差,起码的线条笔画分辨不清。
他们认为楷书不美,太慢、太板,而草书才是美的,写的快,线条无拘无束。
他们只盯一个无拘无束,却忽略了“草书出了格,神仙认不得”的道理。
这样没有规律的写草书,其效果恰恰是适得其反,反而练不好字了。
当然,钢笔字应偏向流利畅快。
如果过多的追求顿挫、回转就失去钢笔字本身的特色了。
现在许多钢笔字帖过于追求毛笔韵味,甚至用毛笔技法写钢笔字。
它写出的不再是钢笔字的线条,而是一个面(面积的面),特别是横画、捺画,要达到这种效果,需要有跟写毛笔字相近的速度才能达到。
技巧纯熟的老师、书法家达到这一效果尚不轻松,更何况一个初学书法的学生呢!
而且从实用性看,刻意这样做还有矫揉造作的弊端。
三、怎样练好钢笔字?
第一,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动机和需要是紧密相连的,中小学生练字是提高书写水平、掌握文化知识的需要;
成人练字是传递信息、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
从艺术角度讲,练字则是对美的追求的需要。
我们对练字的需要不是天生的,是靠自己的认识逐步形成的,并由此产生情感,形成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练字的动机。
否则,刻意练字勉强对付,写出来的字肯定是笔力浮滑、结构松散、进步不快,这样反过来又会影响写字的兴趣。
俗话说“字无百日功”。
练字跟品质也有关系,做不到““忙里抽闲,持之以恒”,练字也就变成一句空话了。
第二,变革旧习惯、形成新笔势。
写字是一种习惯,练字则是改变习惯的过程,是对新的笔画结构和处理方式从了解到掌握,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
大家可以在有意识的练习当中,在自觉的改变某些动作的基础上潜移默化的形成这种技能。
第三,将写字与书法分离,先练字后论及书法。
写字以写为主,带有一种机械的、被动的劳动因素,要求通俗、简洁、快速、容易辨认,讲求实用性。
书法则以创作为主,它可以借助于文字的书写过程来表达作者的文化素养,思想情感,审美意识等,以突出作者个性为主要目的。
当然,没有写好字的基本功做前提,书法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
因此,为了缩短练字时间,有必要把写字和书法区别开来。
先练字后论及书法,这样会少走弯路。
第四,打破“楷书神话”,直接学习行书。
“楷书是行书和草书的基础,要学习行书草书,必先学习楷书;
有了楷书基础,行书草书就容易掌握了。
”这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常识,但我认为这是一个神
话,经不起检验。
即使不能完全推倒,也应该进行修改,就跟《神话》里演的一样,我们应该学习成龙的朋友,把那只怪兽的眼睛摘掉,然后让那个国王老头摔下来,打破神话。
另外,历史上,行书和楷书都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具有各自独特的本质特征,在笔画结构方面有各自的规律。
楷书写的很不错的人行书却很一般,而行书写的很好的楷书也很一般。
这些现象不但表现在我们学生中间,也经常在一些著名书法家(毛笔)身上或者全国性书法大赛获奖的成功者身上表现出来。
当然,先写好楷书对行书会有帮助。
但是,由于楷书用笔严禁,法度森严(刚才说钢笔字的特点时已经说过了),学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我们就只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练钢笔字”了。
再说平常记笔记,做作业,由于时间的要求,大家照旧是用自己不规范的行书,刚刚学到的一点楷书笔画和范字又被冲散了。
如此以来,楷书没学好反而挫伤了自信心,落了半途而废。
因此,我们应以行书的眼光看行书,以行书的方法练行书,打破神话及定式,找到有效的、省时省力的训练方法,写好写快钢笔字。
第五,关于临摹。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
“临”是对着写,“摹”是蒙着描。
临摹不是整篇誊写,是通过手的描画,加深脑的印象;
通过手、眼、脑的运动,把优美的形象刻在自己心里;
临摹是一种思索,一种比较,一种记忆。
从形式上,它是用自己的手写别人的字;
从本质上看,这实在是训练形象感受能力的极好手段,也是每个书家必备的基本素质(相对与毛笔字而言,钢笔字重结构不重笔画,因此,临摹时不必在用笔上花太多的力气)。
读帖是临摹的前提。
读帖好比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有读懂了、看细了,才会写得像、记得牢。
对字帖上的字,其笔画、结构、章法都要仔细琢磨,从中找出规律,才能写得有兴趣,写得形似、神似,从而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笔先”。
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人懒于摹写(就是描着写),认为只有小学生才这样做。
殊不知摹写是学书关键的一步,是避免“抄帖”、学无收益的有效方法。
只“临”不“摹”,很难发现自己书写的弊病,只有先“摹”后“临”,临摹结合,做到所描之字与字帖上的字笔画完全重合,才能有较快的进步。
第六,对于不太美观的字体已经定型的同学的一些建议。
现在想练字,但往往只在现有的字体上修修补补,在选择和自己相似的字体上打主意,这样常常是“好的没学到,坏的没丢掉”,以致越练越难看。
那么,这些同学应该怎样练字呢?
我的经验是:
首先,忘掉以前的字体,从零开始,从最基本的笔画练起,然后练结构。
为什么要练笔画?
因为,虽说钢笔字最重要的是结构问题,但毕竟结构也是由笔画组成的,连横平竖直一点都保证不了,肯定影响字的美观。
练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细心。
必要时把字帖上的字分解成单个笔画和部首来练;
要注意横平竖直;
要注意中锋行笔、力至笔端;
要注意结构的平行、参差原则,向字心聚力;
要去掉那些多余的牵丝和圆圈。
现在有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就是很难把以前的字体忘掉,在临帖过程中常常把旧习惯带入新字体。
要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办法是先练上一两星期或者更长时间的正楷来正形;
当形正了之后,再选择自己认为美观的行书字帖临摹(这个方法主要针对那些写字基础非常差的“同学”,而不是适用于在座的每一位同
学)。
关于如何选字帖?
我在这儿也举几个例子:
如以前的字体拘谨,就选择奔放的字帖;
如以前的字体散漫,就选择严谨的字帖;
如以前的字体呆板,就选择潇洒的字帖;
如字体臃肿则选择清秀的字帖……这样,认真练上两到三个月,就可以学会新的字体,也可以选用毛笔字帖来练钢笔字。
“热情和自信是成功的双翼”。
因此,大家一定要树立长远的信心!
王羲之就是先从卫铄学书,之后又发现当代名家钟要等的名著,才改变初学,继往开来,把古朴的书体变成娇美流畅的书体,对楷、行、草书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四、今后在写字上应注意的问题。
1、要清晰准确;
2、要按国家规定的简化字去写;
3、由于慢笔写出的字没有神韵,所以提倡用连写的笔势写字,也就是写快写的连笔字;
4、注意行书笔画和结构,追求美观。
《练字三字经》
练字时心要静身坐正脚放平
仔细看认真临粗者重细者轻
转折处须慢行钩有力线条挺
竖要直横要平重心稳点画匀
有节奏有呼应求笔法讲造型
既悦目又怡情感悟深贵有恒
日日练心手灵古今事勤为径
有意者事竟成篇四:
书法学习(行书)心得体会
这个学期,我们开始学习行书,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行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一段时间的临帖和练习,我对行书的用笔和章法也有了领悟。
因为特别喜欢魏晋风流飘逸的书风,就选了《圣教序》作为自己临帖的范本,下面就浅谈一下临写《圣教序》的心得。
老师在课堂上提出行书的初学者要掌握好三个阶段:
第一是临帖阶段,如果是学习王羲之,建议从临王羲之集字贴《圣教序》开始,不要忙着临王羲之的《兰亭序》,因为王羲之本人想重新写《兰亭序》都不成功,更何况初学者。
这个阶段主要是对临要临得像(即对照原帖临写),然后逐渐过渡到背临和意临(指不看帖临写和加进变化的临写);
第二阶段是学习王羲之的十七帖(系王羲之手札集)阶段,通过读贴和临写,掌握王羲之行书的章法布局、整体架构、疏密安排、映带关系、用笔特色、笔墨变化等等内容。
这个阶段的时间比前一个阶段要长得多,临写最终要达到从自己的习惯写法解脱出来,形成带有王羲之古意的写法习惯;
老师强调,这三个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而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必须静下心来,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
结合老师讲的,我也分析了一下自己的情况。
现在,我学习行书实际上还处在第一阶段,而且是对临《圣教序》,背临还不行,更谈不上意临了。
经过一个学期的临帖,只是能临的稍微像了一点,更谈不上什么风韵和意境了。
不过在临帖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临帖一定要写的和原帖字体一样大小,力求做到酷似逼肖,这样不仅锻炼了自己的眼力,更锻炼了自己的手上功夫,使得自己可以用笔端表达出自己心中所想,这样才能达到用书法抒发自己情怀的目的。
如果在临帖过程中过分的失真,就不能体会到原帖的布局和用笔的妙处,就学不到原帖的精髓。
大字和小字的用笔是有区别的,所以一定要按着原帖的大小
认真的临写,一列一列的临写,如果单字临写就破坏了字与字之间的联系,行书的字与字之间的联系是特别强烈的,强调行云流水的这种意境,如果写出来的是板滞的,机械的,就失去了行书的面貌。
那么再多的努力也是没用的,所以只有确立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并经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学好行书。
“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行书 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