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doc
- 文档编号:2232019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26.50KB
合理运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doc
《合理运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理运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理运用学具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袁家小学闫亚婷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文仅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
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
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
例如:
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
42÷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
如何突破这个难点?
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
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 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
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使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
实践表明:
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如:
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
操作学具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物化)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3.学具的使用,因师生互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局面。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是这种认识活动特殊性的表现之一。
四、使用学具,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五、使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使用学具.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付能力
七、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八、使用学具,有助于形成“问题解决”意识
九、使用学具,可以开发学生智力 脑科学告诉我们:
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左半脑分管支配右半身的活动;右半脑支配左半身的活动。
十、使用学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
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十一、使用学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
皮亚杰告诉我们:
“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维发展的过渡阶段。
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
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
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如:
认识正方形,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
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合理 运用 提高 数学 课堂教学 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