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用高考地理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鲁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315255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1.55MB
山东专用高考地理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鲁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山东专用高考地理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鲁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专用高考地理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鲁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荒漠草原
温带草原
年降水量
←—
土地生产能力
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易错提醒] 西北地区荒漠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其中人为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自然因素为这一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加速了这一过程。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
(2018·
山西太原期末)我国荒漠化类型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四种。
以下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四类荒漠化比重表,读表完成1~2题。
水蚀荒漠化
冻融荒漠化
风蚀荒漠化
土壤盐渍化
11.3%
4.7%
75.5%
8.5%
1.该省级行政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四大地区的(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东北地区D.西部地区
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方针,下列措施对该省级行政区荒漠化防治最有效的是( )
A.禁止采矿B.建设防护林
C.实施封沙禁牧D.实施生态移民
答案 1.D 2.B
(2019·
四川绵阳一诊)降雨侵蚀力是指由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危险性,是客观评价由降雨引起土壤分离和搬运的动力指标。
重庆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西北部和中部丘陵、低山为主,东部靠大巴山、武陵山山脉,长江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
据此完成3~4题。
3.一年中重庆的夏季降雨侵蚀力最强,主导因素是( )
A.降雨B.植被
C.气温D.地形
4.一年中重庆的东部降雨侵蚀力最强,主要原因是( )
A.气候炎热B.暴雨日数多
C.土质疏松D.地势起伏大
答案 3.A 4.D
河南开封模拟)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⑤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充足B.水源充足
C.降水丰富D.光照充足
6.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的可行措施是( )
A.①②③④全部种树B.①②种草、③种树
C.①种树、②③种草D.①种树、②③④种草
答案 5.B 6.C
呼伦贝尔草原是亚洲较为肥美的草原。
近年来,该地斑点状荒漠化不断发展,呼伦湖水位不断下降,面积不断缩减,湖水变咸。
图示为呼伦贝尔地区及周边区域图。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沙地形成的人为原因包括( )
①过度放牧 ②过度农垦 ③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④过度樵采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8.呼伦贝尔地区的发展方向是( )
A.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B.退耕还草,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和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业
C.保护天然林,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
D.建设自然保护区,变畜牧业为旅游业
答案 7.A 8.B
考点一 荒漠化的防治
1.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为因素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林地、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
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
水资源
利用不当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
工矿交通建设中
不注意环保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
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
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措施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
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
(5)控制人口增长
[拓展延伸] 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次生盐碱化问题
次生盐碱
化的成因
自然
原因
①地形:
地势低平,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地区;
②气候:
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③土壤:
表层土层疏松
人为
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渗漏严重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化的危害
①土地生产力下降,耕地减少;
②土壤板结,含盐量高,土地肥力下降;
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措施
①引淡淋盐;
②井灌井排;
③合理灌溉,禁止大水漫灌;
④农田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⑤开挖排碱水沟
(2014·
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厘米~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素养解读]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素养和人地协调观。
运用区域认知素养,了解当地自然地理特征,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分析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以及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运用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解题流程]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该区域冬春季节盛行西风,风力大(≥8级),刮风天数多(157天),集中在冬春季节(10月至次年4月)。
另外,沙源在本地(就地起沙),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风沙灾害对铁路危害严重。
2.从图表材料中获取信息
[自主尝试]
(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
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
侵蚀路基(和路肩);
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
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
自
然
原
因
地形原因
分析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
气候原因
分析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
土壤条件
分析土壤组成、肥力等
植被原因
分析植被的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
河流原因
分析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人为原因
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2016·
海南卷)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较少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B.种草
C.栽灌木D.自然演化
1.C 2.B 3.D [第1题,读图可知,5~9月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①正确、②错误;
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较高,③正确、④错误。
综上可知,选项C正确。
第2题,毛乌素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地区,6~8月(北半球夏季)气温较高,土壤水分的蒸腾量较大,造成土壤含水量较低;
冬半年的风速较大,降水较少。
综上可知,选项B正确。
第3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也就是说基本不存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毛乌素沙漠南缘适合自然演化。
]
河南郑州一模)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
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来阻止沙子移动。
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化学黏合剂,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
在治理后的沙地上,西瓜、西红柿等长势喜人。
读图,完成4~6题。
4.草方格沙障可以( )
A.黏合沙粒B.吸取地下水
C.拦截水分D.减少下渗
5.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优势是( )
A.技术难度小B.成土时间短
C.环境污染小D.资金投入少
6.与东部地区相比,沙漠改造后种植西瓜的优势是( )
A.土层厚B.温差大
C.降水多D.风力大
4.C 5.B 6.B [第4题,草方格沙障一种常见的机械固沙措施。
人工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直接插入沙层内,成方格形的半隐蔽式沙障。
其作用:
一是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再一个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A、B、D错误,故选C。
第5题,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难度大,环境污染大,资金投入多,所以A、C、D错误,故选B。
第6题,与东部地区相比,沙漠地区土壤层薄,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干旱,但温差大,有利于西瓜糖分的积累,所以A、C、D错误,故选B。
考点二 水土流失及治理
1.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条件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
自然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
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
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
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水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
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2)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人文因素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
①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树木用作薪柴。
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
③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设施等开发建设不当。
2.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的过程,其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如下所示:
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工程措施
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住,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恶化
生物措施
主要是采取种树种草、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农业技
术措施
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拓展延伸] 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全国卷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
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
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
据此完成
(1)~(3)题。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4
80.3
3
5
100.1
73.2
90.7
洪峰流量346m3/s
6
54.4
洪峰流量1750m3/s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B.沟谷
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
[素养解读]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运用区域认知素养,了解汾川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及表中数据,分析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及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的原因。
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2.从表中获取信息
[自主尝试]
(1)B
(2)B (3)D
海南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
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
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1.A 2.D 3.C [第1题,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故A正确。
第2题,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
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故排除A、C选项。
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正确,B错误。
第3题,“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故C正确。
广东湛江模拟)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露、地势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自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来,抱坡岭成为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相关部门采用了削坡退台、设置Ⅴ型槽等综合治理办法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
据此完成4~6题。
4.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石灰岩易风化,造成危岩崩落,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B.处于台风多发区,易引发地质灾害
C.山体坡度大,涵养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丧失
D.美化环境,增加旅游景点
5.每一级退台都设置为外缘高、内部低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爬山难度B.增加耕地面积
C.便于汇集雨水D.提高地面美观度
6.适合用于该山体修复的植被的特点应具有( )
A.耐旱、耐贫瘠B.耐旱、耐盐碱
C.耐涝、耐贫瘠D.耐涝、耐盐碱
4.C 5.C 6.A [第4题,山体裸露、坡度大、涵养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丧失,故需人工进行修复。
第5题,注意修复的目的是使其恢复植被,减轻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植被修复离不开水,该山体坡度大而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同时石灰岩地区地表水缺乏,故修建退台要考虑收集雨水,则C正确。
第6题,石灰岩在一定条件下,易形成喀斯特地貌,该地貌区地表水缺乏、土壤贫瘠,故植被要能适应干旱和土壤贫瘠的条件。
图表专攻(十八) 土地利用类型图的判读
土地利用图是指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分为非农业用地和农业用地。
非农业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等;
农业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
它反映了土地利用的类型,各类土地的面积或比重大小等。
第一步:
抓住关键,找到依据
通过读图名、坐标、图例,了解图中反映的主要信息。
图1反映的是在某一时间段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加、负值表示减少。
图2反映的是上海市某围垦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纵坐标表示增加的面积。
图3反映的是1996~2008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变化,纵坐标表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比例。
第二步:
比较信息,找出规律
通过比较,找出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区分布、面积大小、比重变化及变化规律。
图1中耕地、沙地比重增加,草地、建设用地、盐碱地、沼泽地比重减少。
图2中旱地面积增加最多,其次是建筑用地、水浇地。
图3中耕地比重下降、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
第三步:
推断问题、分析原因
根据图中各种土地结构的比重、变化情况,推断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由图1中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可知,大量草地开垦为耕地,沙地面积增加,生态环境呈退化趋势。
由图2中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增加量可知,农业、工业、城市化较快。
由图3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可知,退耕还林、还草致使耕地比重降低,城市化、工业化使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
河北石家庄模拟)下表为我国某区域2007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
下图示意该区域2007~2015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
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
据此完成
(1)~
(2)题。
土地覆被类型
面积/万公顷
沙地
468.7
草地
58.8
盐碱地
32.1
耕地
16.6
沼泽地
10.7
建设用地
1.4
(1)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
A.治理盐碱地 B.退耕还草
C.保护沼泽地D.植树造林
(2)该区域可能位于( )
A.云贵高原东部B.松嫩平原中部
C.黄土高原中部D.内蒙古高原西部
[解题指导] 从图表材料中获取信息
[自主尝试]
(1)B
(2)D
四川成都质检)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
(1)~
(2)题。
(1)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2)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1)A
(2)C [第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98年~2010年,该地耕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而林地比重大幅度上升,所以土地利用类型表现为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第
(2)题,总体来看,该地森林比重在增加,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1998年以前,林地比重增加幅度较小,1998年以后,林地比重大幅度增加,生态环境改善明显。
课时作业(二十八)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1小题,共44分)
山东德州一模)2017年10月,重庆交通大学根据土壤的属性,发明了将沙子和水搅拌形成土壤的黏合剂,并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进行实验,成功地把4000余亩沙漠变成了绿洲,成为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据此完成1~2题。
1.该治沙技术大面积使用的限制性因素是( )
A.技术 B.土壤
C.交通 D.水源
2.该技术可以给当地带来的直接影响有( )
A.改变大气环流,增加夏季的降水量
B.可以保水防渗,增强土壤抗风蚀能力
C.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二、三产业发展
D.协调区域联系,促进矿产资源的开发
1.D 2.B [第1题,该治沙技术要将沙子和水搅拌形成土壤的黏合剂,在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短缺,大面积使用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
第2题,该技术可以给当地带来的直接影响有可以保水防渗,增强土壤抗风蚀能力,B项正确;
不能改变大气环流,增加夏季的降水量,A项错误;
沙漠变成绿洲,土壤面积增加,加快第一产业发展,C项错误;
与协调区域联系,促进矿产资源的开发无关,D项错误。
广东汕头一模)灌丛沙堆是在植被影响下发育的一种风力沉积地貌,与风沙活动、植被变化、人类活动及环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下图示意灌丛沙堆发育的增长、稳定和衰退三个阶段。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5题。
3.下列区域中,不易出现灌丛沙堆景观的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 专用 高考 地理 13 区域 生态环境 建设 第一 荒漠化 防治 我国 西北地区 教案 鲁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22315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