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程倡导的小学语文学业评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请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307794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8.84KB
1新课程倡导的小学语文学业评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请谈Word文件下载.docx
《1新课程倡导的小学语文学业评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请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新课程倡导的小学语文学业评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请谈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有了一点了解之后,我们终于明白,尽管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自己在学校是头名状元,可是,真正能够考上高分的,只有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充分发达的学生。
只有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才有希望达到期望的分数。
对于在这两种智能上不够发达或很不发达的学生来说,就算成为考分尖子的愿望再强烈,付出的努力再大,即使是拼上小命一条,也绝对不可能名列前茅。
这是由其大脑结构的限制所决定的,完全不能任由他人掌握或者改变。
我们所谓尊重学生个性,所谓因材施教,一定要落实到对每个学生的智能特征的了解和尊重上。
目前我们所奉行的对于学生的评估标准,过分倚重在各种功课上的考试能力。
而这种以答卷方式为主的考试,实际上是假设所有的学生在智能结构上都是一样的。
这是不对的,也是对学生个性的不尊重。
不同的智能在人类的生产实践、文化创造和精神生活中应该享有平等的地位,它们不但同样宝贵,而且因为它们的复杂组合和相互补充才构成了人类生命的丰富多彩。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任何一种智能,按照每个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结构提供发展、成长的条件和机会。
因此,根据多元智能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多元评价标准,智能面前人人平等。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智能倾向,只要以他的智能为标准去评价他,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美丽的,都是可以培养的。
树立多元评价标准,需克服以偏概全的现象。
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种智能,每个学生才有可能受到尊重。
(2)创设多元活动场景,让每个学生享受生活的乐趣。
小学教育以活动为主,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活动的愉悦,是尊重学生的表现。
教师应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创设符合学生个性的多元的活动场景,使学生在和谐、快乐的环境中度过每一天。
教师应依据学生的智能特征,构建符合其智能发展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从小就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生命的魅力。
(3)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发挥每个学生的智能。
多元教学法使尊重学生个性、体现多元智能的思想得以实现。
因为每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是不同的,而且是不断丰富发展的,所以教师应分别对待,不仅对多数学生并且对每一个学生都应采用多元的教法。
2.
答: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进行学业评价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第一,我们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了学生之间、教师、家长及学生自己的评价。
另外我们认为家长是最关注孩子成长的群体,课程改革以来,许多家长也和孩子一起走进了新课程,成为了课程改革的支持者、实施者、开发者。
为了让他们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成长,了解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及时对自己的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设定了一类辅助性评价──家长的评价。
让家长参与评价,让家长了解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旨在使我们的家长不但能变成孩子发展的积极参与者,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最优良的环境,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社会信息。
第二,我们在学校建立学生个性化成长档案,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
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我们可以完整地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成长的经历,这是对学生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也是为教师、家长能够客观认识、评价学生提供相对完整和真实的信息资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工具。
这里有学生“成长的足迹”,主要是将学生某个阶段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汇集起来,为综合评价学生成长历程的发展状况提供了一个基本依据;
这里有学生的“星语心愿”,学生将自己的一些生活和学习心得,以及心里话、烦恼、苦闷在这里倾诉。
这里还有学生成功的快乐,有学生获奖后的喜悦,有学生认为最满意、最喜爱或最重要的作品。
在这里,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这里,你会为孩子感到欣慰,为他们感到骄傲。
第三,教师为学生设立学生成绩展示平台,使学业评价更具直观性。
低年级学生好胜心、自尊心都很强,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我们正好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特征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要提高学习兴趣,我们必须为学生铺设一个尽情展示才华的大舞台,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处处为学生创设展示的时空,鼓励学生发现学习的目标,确定女里的方向。
随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使他们乐学、会学,不断产生成就感。
3.试谈谈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要注意他的那些教学功能?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途径,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其研究对教学实践的深化和教学理论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作业是学生预习、听课和练习、系统小结等学习过程的中间环节,是巩固所学知识和保持学习进步的关键一步。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立足学生,着眼创新,精心设计富有创造性思维特征的作业题。
语文作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关键要靠既切合学生接受能力实际,又具有激发创造性思维因素的作业题来实现。
因此,教师除让学生做一些夯实“双基”的作业外,要重在设计具有创造性思维特征的作业上下功夫。
强化自主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完成创造性思维作业中的积极性。
学生是教学过程自始至终的参与者,是教学效果的落实者,语文作业要落实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标,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才能取得成效。
因此,必须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完成创造性思维作业中的积极性。
肯定学生的创造潜能。
对于正常的学生,创造能力不是有无的问题,只是程度上的差别。
肯定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培养自己创造能力的信心。
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包括作业在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兴趣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从情感上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从意志上坚定学生的创新勇气,从需要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从动力上提高学生创新的内驱力,运用趣味性、质疑性、想象性等各种作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潜力,锻炼自己的思想品质。
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具体要注意以下教学功能:
(1)巩固功能。
细追究,语文作业的巩固功能可说是起源于“学而时习之”。
(2)发展功能。
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全面或有侧重地体现在作业系统之中。
(3)沟通、反馈功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作业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
语文作业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载体,更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
教师可以从学生作业中及时获得对教学情况的反馈,了解教学的真实效果,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反思自己在教学时的疏漏与不足,进行查漏补缺,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4)整合功能。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学习要面向生活,“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标,“语文的外延就等同于生活的外延”。
这就决定了语文作业有着它特有的整合功能。
4.实践证明,对待考试分数的态度不同,会导致学生的发展不一样。
你认为应如何让正确对待分数呢?
为什么?
1.考前给孩子制定考分目标。
目标的制定应与孩子一起讨论决定,目标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作深入了解,分析后切合实际地制定。
目标过高,孩子经过努力达不到目标会让孩子失去信心,反而会影响以后的正常学习;
目标过低则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2教师要有一个正确而恰当的要求,即拔尖,扶中,转差。
对学生在不同的程度上有不同程度的要求,使他们人人都有满足和成就感。
考试分数好,要及时给以表扬。
考得不好的,不要惩罚孩子,更不要打骂孩子,要耐心地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以利进步。
3.考试结果出现意外时还应该给于适当的心里辅导。
好的当然要表扬,但要教育孩子不能得意忘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
考得意外的差的,可以这样安慰孩子。
考试分数不是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
要经常告诉孩子,取得好分数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尽管进不了前三名,甚至达不到前十名,但你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你同样可以成为最优秀的学生,还是父母的好孩子。
4.要认识到过于看重分数带来的严重后果。
首先,过于看重分数,会令学生惧怕考试。
其次,过于看重分数,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第三,过于看重分数,容易造成学生与教师的对立。
很多教师过分看重分数,往往是因为自己的面子。
5.分数只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手段,考试内容要有针对性。
考试是对学习的一种检测,通过考试可以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或学生自己了解)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段内的学习情况。
6.要让分数对学生产生激励、鞭策和期待的心理效应。
分数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有的学生家长忽略了分数评价的功能导致的。
每一次检测过后,教师或家长要根据学生的分数高低,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分析得失原因。
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丢分的情况,对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补救,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要让分数对学生产生激励、鞭策和期待的心理效应。
7.倡导分数评价和无分数评价相结合。
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不能仅仅看考试分数,因为学生收获的绝不仅仅是成绩通知单上的分数,更重要的是求知欲望的满足所带来心灵的欢愉,成长和发展所带来的独立、自信、快乐和幸福。
无分数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看到学生不足时,更多地看到学生的进步和付出,这样,会使学生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并从过重的分数压力下解放出来,有足够的时间去参加各种活动,从中学做人、学做事、学习与人共处,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为此,我们在关注学生考试分数的同时,如果能针对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的日常表现、整体发展水平纳入评价视野,建立起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从以分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从关注分数转变为关注人,充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相信一定能还学生一段充满阳光的学习时光,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5.试题的难度直接影响考试的及格率和优秀率,对考试的信度、效度、区分度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你认为应该如何有效控制试题的难度?
(1)科学划分难度比例。
一般以为,试题的难度指数在0.3~0.7之间比较合适,整份试卷的平均难度最好在0.5左右,高于0.7和低于0.3的试题不能太多。
这样的比例,既能全面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又能有适当的区分度。
(2)难度的设置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上述难度比例的划分,是从一般意义上考虑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看到,同样数量和同等质量的作业(测试),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吃不饱”,作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的小学学业评价,要尽力避免因无视个体差异而损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很多教师采用的分层次布置作业及检测,尽力摒弃“技术性”难题。
设置一定的难题,对于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是必要的。
但是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中低段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极易受到题目中过多的信息或是干扰性信息的迷惑而导致审题的错误,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因此,命题者应尽量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命制题目要简洁易懂、清晰干净。
同时,题目表述不能出现语法错误或逻辑不清,影响考生答题。
(3)注意不同难度试题的编排顺序。
编制试卷时,一般按照试题难度逐渐增加的顺序安排。
通常的做法是简单的题型放在前面,比较复杂的题型放在后面;
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类型试题放在前面,阅读题、解决实际问题、开放题等类型试题放在后面;
容易的题目放在前面,较难或难的题目放在后面。
这样“先易后难”的做法,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在难题上不成比例地花费大量的时间,激发学生步步为营、不断探索的积极性。
6.作业内容的创新可从哪些方面入手?
1.作业的创新设置首先得强调一个“趣”字。
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是启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心理成分。
兴趣与求知欲,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当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之后,学生便会被兴趣所吸引,走进广阔的知识天地
2.作业设置的创新,还要做到“精”。
作业太多、太滥,阻碍了青少年自主、健康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因此,设计作业既要在“量”上有所控制,更要注意“质”上有所提高,力求精炼,推陈出新。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熟悉大纲,深钻教材,把握所教学科的目标要求和教学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作业的设置尽可能做到恰到好处。
3.作业的设置还必须求“实”,就是要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实效性。
.
4.作业的布置还应多让孩子动手去做,比如低段识字,让孩子们回家做生字卡片,在他做的过程中,他就对生字掌握了不少。
7.造成学生解题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课程改革强调要改革评价系统,改革考试以促进学生最优化的发展。
改革后的考试试卷呈现出了如下特点:
关注学生考试过程体验,在愉悦中答题,让终结性评价富有情趣性;
由“知识中心”教育向“能力中心”转变;
关注创造力的培育,凸现完美生命的最高层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
然而,这样的考试试卷反映出来的学生的解题能力仍存在不少问题,我将从内因、外因来分析小学生的解题能力现状。
(一)内因
1.学生知识储备不够,理解水平低
如果学生根本不具备解决某问题所需的背景知识,那么显然会导致问题解决错误。
在问题解决活动中,具备所需的背景知识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条件。
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角色是充当片段性的路径,一些或许多片段性路径被有机链接在一起时,才能生成完整的解题路径。
所以,当知识储备不足的时候,学生无法连贯地生成解题路径,从而导致解题困难进而出现解题错误。
2.学生思维缺乏灵活性,易受定势思维的影响
解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解答问题的一种能力,除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外,更需要有良好的审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作保证。
由于小学生思维缺乏灵活性,往往考虑不到客观条件的变化,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
思维定势也可称为思维惯性,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倾向,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自然地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其进行思考与处理。
思维定势有利于学生处理单纯的学习问题,但对于新的相对复杂的问题,则往往表现为处理盲目,思考缺乏广度与深度。
由于受到思维定势消极作用的影响,小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例如,一个字或词用在另外一句话中它的读音和所表达的意思都不同了,但是学生仍然按照以往的读音来认读和理解。
3.不能准确审题
审题就是审清题意,弄清题目的内容和要求。
小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和问题的回答。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会发现学生在每次考试或做作业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审题不清的现象,进而导致失分。
特别是中低年级,这种现象十分常见。
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
其一,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审题习惯,没看清楚题目就开始动笔答题,根本没认真思考,因而出现不按要求答题或偏题的情况;
其二,学生审题时没有抓住题中的关键词来理解,不假思索地念一遍就做题,很容易导致理解错误;
其三,学生遇到新颖的题目,不知道该怎样做,手足无措,结果当然是大败而归;
其四,学生对熟悉的题型总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看也没看清,提笔就写,结果可想而知;
其五,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这也是学生审题不清的重要原因。
4.没有认真反思的习惯
对于解题过程,有的学生会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及时进行反思,反观自己的思维是否符合题意,是否符合现实;
不可否认,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这样的良好习惯,他们在解题后还没有自觉反思的习惯。
在教学中虽然很多教师都有意营造着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情境及机会,如在解题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说说为什么这样解答,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想法,如果不对,是哪里错了?
找到关键之处,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互相探讨,找到原因所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改正错误等。
但现实是,仍然有很多学生没有形成这种自觉反思的良好习惯,因此,在解题过程中,总会出现解答错误或者遇到新题型就不会做的情况。
5.马虎大意
这是解题过程中学生最容易犯的错。
解题的时候马虎大意,连题目都没有读懂、没有看清就开始下笔,或者题目与以往的只有一字、一词相差,随意浏览一下就下笔,在答题过程中少写、多写、漏写、错写字等,其结果就是解题正确率不高。
6.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时刻制约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1)畏难情绪。
很多学生长期受到学习上的压力,以及连续的挫败感的影响,使他们感觉学习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特别是一些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缺乏自信心的学生,不能面对学习上的挑战,一见到稍微灵活或稍微有点难度的题,便产生了畏难情绪,并随着题型的增多、难度的加大,这种畏难心理就越加厉害,从而丧失学习兴趣,使思维活动受到压抑,本来能做出的题也无法做出。
(2)懒惰心理。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大多学生对家长和教师都很依赖,久而久之,便养成了懒惰的习惯,平时做练习的时候动不动就举手问教师或者问家长,自己不认真思考,不主动学习,只想等着教师或者家长来点拨甚至解答,所以,一到考试,缺少家长或者教师的点拨,这些学生就做不出题来了。
(3)注意障碍。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教科书和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主阵地。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的集中和保持是有效学习的基本条件。
课堂上,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渗透解题的技能技巧及解题知识,学生不能集中精神,注意涣散,导致注意障碍,这是导致学生解题能力较弱的因素之一。
(二)外因
1.教师教学过程失当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担心教学内容不完整,常常对审题过程包办代替,只是让学生读一遍题目,蜻蜓点水走过场,学生失去了这种锻炼的机会,也隐藏了这方面能力的欠缺,学生还没搞清楚题目意思,教师便急匆匆地把答案讲了,把课堂教学单纯地看成完成教学任务,而不考虑学生应该学会什么。
就这样,学生失去了审视题目、思考问题的机会,久而久之,解题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再说说思维训练。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
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只强调“怎样解题”,而忽视了“如何说题(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
看似重视解题,实则忽略思维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
2.试题变化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语文题目变化极大。
不仅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表述也常常用儿童化的语言。
这种改变的优点是明显的:
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学生与文字的距离,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
但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存在着教学实施上的困难,对学生的审题能力也是一种更大的挑战。
如组词,它的表述可能是“给字宝宝找个朋友”,可能是“一字开花”,可能是“读一读,把字连成词语”,也可能是“读一读,把错误的划去。
在数量上,也许是组一个词语,也许是两个,也许是越多越好。
题型变化多样,稍不注意,便会出错。
题目新颖多样,在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审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观察思考、分析判断、收集信息的能力。
学生审题一旦出现偏差,解题也就随之出现偏差。
八.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呢?
1、创氛围,激发表达潜能
启发诱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因,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
只有感兴趣后才能自觉、主动地去探索。
为使学生对口语交际能自觉、自愿参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设计出生动有趣的活动,启发诱导学生,激起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
《宇宙生命之谜》一课中提出的“地球之外的宇宙中是否有生命存在?
”这一问题,书中没有给出答案。
因为这个问题目前人类正处于探索之中。
教学这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论。
先启发学生从课文和自己所了解的有关宇宙知识中搜集支持自己辩论观点的依据,然后组织学生围绕“有”还是“没有”进行辩论。
由于小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探索宇宙生命的兴趣特别浓厚,所以辩论时同学们就会针锋相对、畅所欲言。
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
创设情境,提供舞台。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除了利用课文中这些现成的情景因素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外,还要通过变换叙述角度、方式,创设出口语交际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表达交流的舞台。
如《新型玻璃》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以“推销员”向“顾客”推销产品的对话形式进行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训练;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景物特点和游览顺序等因素,通过“假想旅游”的方式创设出“导游”与“游客”之间的口语交际情境;
《晏子使楚》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演绎故事内容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交际的舞台……
总之,只要教师肯动脑筋,在各类文章的教学中都可以创设出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情境。
同样,口语交际也可以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它不但能增添语文教学的乐趣和情趣,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切实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为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2.抓积累,丰富知识面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脑中“空空如也”,又何来口中的“滔滔不绝”,笔下的“千言万语”呢?
所以,教师首先应抓词汇的积累,以使学生掌握较为丰富的词汇与熟语,利于表达和使用。
积累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立足书本,重在平时。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文章写得异常优美,好词佳句很多,如《草原》、《鸟的天堂》,等等。
在教学中,除了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知识与能力,教师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摘录一些佳词佳句,并能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熟记和背诵。
(2)开展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从课外阅读中收集、摘抄优美词语,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积累佳词佳句。
比如有的教师要求每名高年级学生都建立摘抄本,保证每位学生每周至少能读一本书,摘录十句佳词佳句,并要能理解其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程 倡导 小学语文 学业 评价 基本原则 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