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废水处理技术方法生物处理法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294323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60.70KB
常见废水处理技术方法生物处理法Word文档格式.docx
《常见废水处理技术方法生物处理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废水处理技术方法生物处理法Word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其代表性处理工艺有:
生物滤池、生物转盘和生物接触氧化法。
1、生物滤池:
生物滤池是以土壤自净原理为依据,在污水灌溉的实践基础上,经间歇沙滤池和接触滤池发展起来的人工生物处理法。
2、生物转盘:
生物转盘是挂有生物膜的转盘在槽内以较低的线速度转动,并交替的和空气与污水相接触。
当转盘浸没于污水中时,污水中的有机物被转盘上的生物膜所吸附,而当转盘离开污水时,盘片表面上形成一层薄薄的水层。
水层从空气中吸收氧,而被吸附的有机污染物则为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所分解。
这样,转盘每转一周,即进行一次吸附—吸氧—氧化分解过程,转盘不断转动,使污染物不断地分解氧化,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
3、生物接触氧化法:
生物接触氧化,就是在池内设置填料,已经充氧的污水全部浸没填料,并经一定的速度流经填料。
填料上长满生物膜,采用与曝气池相同的曝气方式,提供微生物所需的氧量,在生物膜上微生物的作用下,污水得到净化。
它是一种介于活性污泥与生物滤池两者之间的生物处理法,也可以说是具有活性污泥法特点的生物膜法,它兼具两者优点,深受人们重视。
接触氧化法工艺特征是:
水力条件好,再有充沛的氧量和有机物,它非常适于微生物栖息增殖,生物膜上的生物相丰富,除细菌外,球衣菌类的丝状菌也得以大量生长,而且生物膜上还能够增殖多种种属的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能够形成稳定的生态系;
填料表面全为生物膜所布满,形成了生物膜的主体结构,有利于维护生物膜的净化功能;
能够提高充氧能力和氧的利用率,保持高浓度的生物量。
生物膜的立体结构形成了一个密集的生物网,污水通过其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净化效果;
接触氧化在运行上的主要优点:
抗冲击负荷的能力强;
污泥产量少,不会产生污泥膨胀,保证出水水质;
勿需污泥回流,易于管理;
不产生滤池蝇,也不散发臭气;
接触氧化法具有多种净化功能,如脱氮除磷,可用于三级处理。
接触氧化法设计参数
Ø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个数或分格数应不少于2个,并按同时工作设计,该工艺不能处理还有聚合物或者粘度较大的污水。
填料的体积按填料容积负荷和平均日污水量计算。
填料的容积负荷一般应通过试验确定。
当无试验资料时,对于生活污水或以生活污水为主的城市污水,容积负荷一般采用1000~1500gBOD5/(m3•d);
污水在氧化池内的有效接触时间一般为1.5~3.0h。
考虑到充氧设备的供气压力或提升高度。
一般总池高在3.5~6.0m左右。
填料层总高度一般为3m。
当采用蜂窝型填料时,一般应分层装填,每层高为1m,蜂窝孔径应不小于25ram。
蜂窝状填料孔径须根据废水水质(BOD5即五日生化需氧量、悬浮物等的浓度)、BOD负荷、充氧条件等因素进行选择。
在一般情况下,BOD5浓度为100~300毫克/升,孔径可选用32毫米;
BOD5为50~100毫克/升,可选用15~20毫米;
如在50毫克/升以下,可选用10~15毫米孔径的填料。
对低BOD浓度(50~300毫克/升)废水每日每立方米的填料采用2~5千克(BOD5),废水停留时间为0.5~1.5小时,氧化池内耗氧量约1~3毫克/升。
由于氧化池内生物量较大,处理负荷高,可控制溶解氧量较高,一般要求氧化池出水中剩余溶解氧为2~3毫克/升。
(3)掌握厌氧生物处理:
厌氧生物处理原理
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三阶段论——1979年由Bryant提出
1)水解阶段:
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在水解发酵菌作用下转化为糖类、挥发性脂肪酸、(较高级有机酸)氨基酸、水和二氧化碳;
2)酸化阶段(产酸产乙酸阶段):
挥发性脂肪酸在产氢产乙酸菌作用下转化成H2、CO2、乙酸
CH3CH2COOH→CO2↑+CH3COOH+H2↑
3)产甲烷阶段:
最后两组生理不同的产甲烷菌,有共同的产物
4H2+CO2→CH4↑+2H2O——(28%)CO2被还原的反应
2CH3COOH→2CH4↑+2CO2↑——(72%)乙酸脱羧的反应,CH3COOH脱羧。
三段论原理图
知识点:
(1)此过程由两组生理上不同的产甲烷菌完成,一组把氢和二氧化碳转化成甲烷,另一组从乙酸或乙酸盐脱羧产生甲烷,前者约占总量的28%后者约占72%。
(2)上述三个阶段的反应速度依废水性质而异,在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脂类等污染物为主的废水中,水解易成为速度限制步骤;
(3)简单的糖类、淀粉、氨基酸和一般的蛋白质均能被微生物迅速分解,对含这类有机物为主的废水,产甲烷易成为限速阶段。
四类群论
Zeikus等因发现同型产乙酸菌将H2/CO2转化为乙酸提出了四菌群理论。
1水解阶段
在细菌胞外酶的作用下大分子的有机物水解为小分子的有机物
2发酵阶段
梭状芽孢杆菌、拟杆菌等酸化细菌吸收并转化为更为简单的化合物分泌到细胞外,产物有挥发性脂肪酸、醇类、乳酸、二氧化碳、氢气、氨等
3产乙酸阶段
上一阶段的产物被进一步转化为乙酸、氢气、碳酸以及新的细胞物质,这一阶段的主导细菌是乙酸菌。
4产甲烷阶段
乙酸、氢气、碳酸、甲酸和甲醇等被甲烷菌利用被转化为甲烷和以及甲烷菌细胞物质。
经过这些阶段大分子的有机物就被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氢气、硫化氢等小分子物质和少量的厌氧污泥。
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物优势种群的演替及相互关系
厌氧污泥菌胶团(颗粒污泥)由外到内依次为:
水解细菌、发酵细菌、氢细菌和乙酸菌、甲烷菌、硫酸盐还原菌、厌氧原生动物。
相互为共生关系,其中:
产甲烷丝菌是厌氧活性污泥的中心骨架
产酸细菌为产甲烷细菌提供生长繁殖的底物、创造了适宜的氧化还原电位、清除了有毒物质
产甲烷细菌为产酸细菌的生化反应解除了反馈抑制
产酸细菌和产甲烷细菌共同维持环境中的适宜pH值
厌氧生化法的特点
1厌氧生化法的优点
1)应用范围广
因供氧限制,好氧法一般适用于中、低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而厌氧法适用于中、高浓度有机废水。
有些有机物对好氧生物处理法来说是难降解的,但对厌氧生物处理是可降解的,如固体有机物、着色剂蒽醌和某些偶氮染料等。
2)产生的沼气(甲烷、氢气)可用于发电或作为能源
沼气中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含量50~75%之间,是一种很好的燃料。
以日排COD10t的工厂为例,若COD去除率为80%,甲烷产量为理论的80%时,则可日产甲烷2240m3,其热值相当于3.85t原煤,可发电5400度电。
3)对营养物的需求量少
好氧方法BOD:
N:
P=100:
5:
1,而厌氧方法为(350~500):
1,相比而言对N、P的需求要小的多,因此厌氧处理时可以不添加或少添加营养盐。
4)产生的污泥量少,运行费用低
繁殖慢;
不需要曝气,只需要简单搅拌即可。
5)有杀菌作用
厌氧处理过程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可以杀死废水和污泥中的寄生虫卵、病毒等。
2厌氧生化法的缺点
1)出水的有机物浓度高于好氧处理;
发酵分解有机物不完全;
2)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
工业中需要设置进水的控温装置,37℃。
3)厌氧微生物对有毒物质较为敏感
但经过毒物驯化处理的厌氧菌对毒物的耐受力常常会极大地提高。
4)初次启动过程缓慢,处理时间长
好氧处理体系的活性污泥或生物膜通常只需要7天就可以培育成功,而厌氧处理体系的活性污泥或生物膜一般需要8~12周才可以培育成功
5)处理过程中产生臭气和有色物质
臭气主要是硫酸盐还原菌(SRB)形成的具有臭味的硫化氢气体以及硫醇、氨气、有机酸等的臭气。
同时硫化氢还会与水中的铁离子等金属离子反应形成黑色的硫化物沉淀,使处理后的废水颜色较深,需要添加后处理设施,进一步脱色脱臭。
厌氧法的影响因素
①温度条件②pH值
③氧化还原电位④有机负荷
⑤厌氧活性污泥⑥搅拌和混合
⑦废水的营养比⑧有毒物质
1)温度条件影响
甲烷菌对温度的适应性很差,根据其生存的适宜温度范围,甲烷菌可分为两类,即中温甲烷菌(适宜温度33-35℃)和高温甲烷菌(适宜温度50-53℃)。
当温度超出适宜温度范围时,厌氧消化反应速率则急剧下降。
厌氧消化的允许温度波动范围为±
1.5-2.0℃。
当波动范围为±
3℃时,就会严重抑制消化速率。
当波动范围超过±
5℃时,就会使有机酸大量积累而破坏厌氧消化过程的正常运行。
2)pH值对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
产酸细菌对酸碱度不及甲烷细菌敏感,其适宜的pH值范围较广,在4.5-8.0之间。
产甲烷菌要求环境介质pH值在中性附近,最适宜pH值为7.0-7.2,pH6.6-7.4较为适宜。
在厌氧法处理废水的应用中,由于产酸和产甲烷大多在同一构筑物内进行,故为了维持平衡,避免过多的酸积累,常保持反应器内的pH值在6.5-7.5(最好在6.8-7.2)的范围内。
3)氧化还原电位(ORP)
厌氧环境主要以体系中的氧化还原电位反映。
一般自来水中是100mV左右,而污水中是-100mV。
高温厌氧消化系统:
适宜氧化还原电位为-500~-600mV;
中温厌氧消化系统及浮动温度厌氧消化系统:
氧化还原电位应低于-300~-380mV。
产酸细菌:
对氧化还原电位的要求不甚严格,甚至可在+100~-100mV的兼性条件下生长繁殖;
甲烷细菌:
最适宜的氧化还原电位为-350mV或更低。
就大多数生活污水的污泥及性质相近的高浓度有机废水而言,只要严密隔断于空气的接触,即可保证必要的值。
4)有机负荷
在厌氧法中,有机负荷通常指容积有机负荷,简称容积负荷,即消化器单位有效容积每天接受的有机物量(kgCOD/m3·
d)。
对悬浮生长工艺,也有用污泥负荷表达的,即kgCOD/(kg污泥·
在通常的情况下:
厌氧消化工艺处理高浓度工业废水的有机负荷:
中温为2-3kgCOD/(m3·
d),在高温下为4-6kgCOD/(m3·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厌氧滤池AF、厌氧流化床UBF等新型厌氧工艺的有机负荷:
在中温下为5-15kgCOD/(m3·
d),可高达30kgCOD/(m3·
在污泥消化中,有机负荷习惯上以投配率或进料率表达,即每天所投加的湿污泥体积占消化器有效容积的百分数。
5)污泥浓度
各种反应器要求的污泥浓度不尽相同,一般介于10~30gVSS/L之间。
为了保持反应器的生物量不致因流失而减少,可采用多种措施:
如安装三相分离器、设置挂膜介质、降低水流速度和回流污泥量等。
6)搅拌和混合
通过搅拌:
消除池内梯度,增加食料与微生物之间的接触
避免产生分层,促进沼气分离。
进料迅速与池中原有料液相混匀。
搅拌程度与强度要适当,搅拌的方法:
机械搅拌器搅拌法
消化液循环搅拌法
沼气循环搅拌法等
沼气循环搅拌,还有利于使沼气中的CO2作为产甲烷的底物被细菌利用,提高甲烷的产量。
7)废水的营养比
厌氧法中碳:
氮:
磷控制为200-300:
1为宜。
在碳、氮、磷比例中,碳氮比例对厌氧消化的影响更为重要。
研究表明,合适的C/N为10-18:
1。
8)有毒物质
有毒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与处理系统的运行方式、污泥驯化程度、废水特性、操作控制条件等因素有关。
9)硫酸盐
一般在厌氧生化处理系统中,由SO42-还原所产生的H2S可能引起以下问题:
(1)废水中的有机物一部分要消耗于SO42-的还原,因而不能转化为CH4,减少了厌氧反应器的甲烷产量,从而降低了其与好氧系统相比的优势。
(2)游离的H2S对厌氧系统中的产甲烷菌、产酸菌甚至硫酸盐还原菌均有抑制作用,如果游离H2S浓度过高,势必影响到厌氧反应的负荷和处理效率。
(3)存在于厌氧出水中的H2S,体现COD,使得厌氧反应器COD去除率降低。
(4)由反应器和出水释放出的H2S气体,引起恶臭,污染环境,并且可能造成中毒事件。
(5)转移到沼气部分的H2S,会引起沼气利用设备的腐蚀,为避免这一问题需要增加额外的投资或者使运行管理费用显著增加。
(5)掌握污水处理的脱氮除磷工艺
5.1生物脱氮原理
5.1.1氮在水中的存在形态与分类
5.1.2微生物的脱氮原理过程
1)先氨化/硝化,再反硝化:
这是一个先好氧、后缺氧的组合过程。
2)氨化与硝化反应过程
※氨化反应:
※硝化反应:
3)硝化反应的条件
(1)好氧状态:
DO≥2mg/L;
1gNH3-N完全硝化需氧4.57g,即硝化需氧量。
(2)消耗废水中的碱度:
1gNH3-N完全硝化需碱度7.14g(以CaCO3计),废水中应有足够碱度,以维持pH值不变。
(3)污泥龄θC≥15d。
(4)BOD5≤20mg/L。
4)反硝化反应
反硝化包括异化反消化和同化反消化,以异化反消化为主,反硝化菌在DO浓度很低的环境中,利用硝酸盐中的氧作为电子受体,有机物作为碳源及电子供体而得到降解。
当利用的碳源为甲醇时:
NO3-+1.08CH3OH+0.24H2CO3→0.056C5H7CO2+0.47N2↑+1.68H2O+HCO3-
NO2-+0.67CH3OH+0.53H2CO3→0.04C5H7CO2+0.48N2↑+1.23H2O+HCO3-
反硝化反应可使有机物得到分解氧化,实际是利用了硝酸盐中的氧,每还原1gNO3--N所利用的氧量约2.6g。
5)反硝化反应条件
DO<
0.5mg/L,一般为0.2~0.3mg/L(处于缺氧状态),如果DO较高,反硝化菌利用氧进行呼吸,氧成为电子受体,阻碍NO3-—O成为电子受体而使N难还原成N2↑。
但是反硝化菌体内的某些酶系统组分只有在有氧条件下,才能合成。
反硝硝化菌以在缺氧-好氧交替的环境中生活为宜。
BOD5/TN≥5~6,否则需另投加碳源,现多采用CH3OH,其分解产物为CO2+H2O,不留任何难降解的中间产物,且反硝化速率高。
目前反硝化投加有机碳源一般利用原污水中的有机物。
还原1g硝态氮能产生3.57g碱度,而在硝化反应中,1gNH3—N氧化为NO3-—N要消耗7.14g碱度,在缺氧-好氧中,反硝化产生的碱度可补偿硝化消耗碱度的一半左右。
5.1.3影响硝化反硝化反应过程的主要因素
1)温度
硝化反应的适宜温度范围是30~35℃,温度不但影响硝化茵的比增长速率,而且影响硝化菌的活性,在5~35℃的范围内,硝化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仅超过30℃时增加幅度减少,当温度低于5℃时,硝化细菌的生命活动几乎停止。
对于同时去除有机物和进行硝化反应的系统,温度低于15℃即发现硝化速率迅速降低,低温对硝酸菌的抑制作用更为强烈,因此在低温12~14℃时常出现亚硝酸盐的积累。
在30~35℃较高温度下,亚硝酸菌的最小倍增时间要小于硝酸菌,因此,通过控制温度和污泥龄,也可控制反应器中亚硝酸菌的绝对优势。
反硝化反应的最佳温度范围为35~45℃,温度对硝化菌的影响比反硝化菌大。
2)溶解氧
硝化反应必须在好氧条件下进行,一般应维持混合液的溶解氧浓度为2~3mg/L,溶解氧浓度0.5~0.7mg/L,是硝化菌可以忍受的极限。
硝化可在高溶解氧状态下进行,高达60mg/L的溶解氧浓度也不会抑制硝化的进行,为了维持较高的硝化速率,污泥龄降低时要相应地提高溶解氧浓度。
溶解氧对反硝化反应有很大影响,主要由于氧会同硝酸盐竞争电子供体。
同时分子态氧也会抑制硝酸盐还原酶的合成及其活性,
3)pH值
硝化反应的最佳pH值范围为7.5~8.5,硝化菌对pH值变化十分敏感,当pH值低于7时,硝化速率明显降低.低于6和高于9.6时,硝化反应将停止进行。
反硝化过程的最佳pH值范围为6.5~7.5,不适宜的PH值会影响反硝化菌的生长速率和反硝化酶的活性。
当pH值低于6.0或高于8.0时,反硝化反应将受到强烈抑制。
4)C/N比
C/N比值是影响硝化速率和过程的重要因素。
硝化菌是自养菌,硝化菌产率或比增长速率比活性污泥异养菌低得多,若废水中BOD5值太高,将有助于异养菌迅速增殖,从而使微生物中的硝化菌的比例下降,一般认为,只有BOD5低于20mg/L时,硝化反应才能完成。
反硝化过程需要充足的碳源,理论上lgNO2还原为N2需要碳源有机物2.86g。
一般认为,当废水的BOD5/TKN值大于4~6时,可认为碳源充足,不需另外投加碳源,反之则要投加甲醇或其他易降解的有机物作碳源。
5)污泥龄
为使硝化菌能在连续流的反应系统中存活并维持一定数量,微生物在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即污泥龄应大于硝化菌的最小世代期。
一般应取系统的污泥龄为硝化最小世代期的两倍以上。
较长的污泥龄可增强硝化反应的能力,并可减轻有毒物质的抑制作用。
6)抑制物质
对硝化反应有抑制作用的物质有:
过高浓度氨氮、重金属、有毒物质以及有机物。
一般来说,同样毒物对亚硝酸菌的影响比对硝酸菌大。
反硝化菌对有毒物质的敏感性比硝化菌低很多,与一般好氧异养菌相同。
在应用一般好氧异养菌文献数据时,应该考虑驯化的影响。
生物脱氮工艺包括含碳有机物的氧化、氨氮的硝化、硝态氮的反硝化等生物过程,即碳化-硝化-反硝化过程。
从完成这些过程的反应器来分,脱氮工艺可分为活性污泥脱氮系统和生物膜脱氮系统,其分别采用活性污泥法反应器与生物膜反应器作为好氧/缺氧反应器,实现硝化/反硝化以达到脱氮的目的。
从完成这些过程的时段和空间不同,活性计泥脱氮系统的碳化、硝化、反硝化可在多池中进行,也可在单池中进行。
生物脱氮反应过程各项生化反应特征
5.2生物脱氮工艺——A/O工艺
5.2.1基本原理
A/O是Anoxic/Oxic的缩写,它的优越性是除了使有机污染物得到降解之外,还具有一定的脱氮除磷功能,是将厌氧水解技术用为活性污泥的前处理,所以A/O法是改进的活性污泥法。
A/O工艺将前段缺氧段和后段好氧段串联在一起,A段DO不大于0.2mg/L,O段DO=2~4mg/L。
在缺氧段异养菌将污水中的淀粉、纤维、碳水化合物等悬浮污染物和可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有机酸,使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不溶性的有机物转化成可溶性有机物,当这些经缺氧水解的产物进入好氧池进行好氧处理时,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提高氧的效率;
在缺氧段异养菌将蛋白质、脂肪等污染物进行氨化(有机链上的N或氨基酸中的氨基)游离出氨(NH3、NH4+),在充足供氧条件下,自养菌的硝化作用将NH3-N(NH4+)氧化为HO3-,通过回流控制返回至A池,在缺氧条件下,异氧菌的反硝化作用将NO3-还原为分子态氮(N2)完成C、N、O在生态中的循环,实现污水无害化处理。
注意:
A/O、A2/O中的英文符号A代表缺氧和厌氧两个意义,区别为:
缺氧——缺氧就是没有或是很少有单质氧(O2,DO<
0~0.5),只有化合态的氧(NOx—O、SOx—O)。
厌氧——既没有单质氧(氧气O2,DO≈0),也没有化合态的氧(NOx—O+SOx—O≈0)。
又名“绝氧”。
5.2.2主要工艺特点
缺氧池在前,污水中的有机碳被反硝化菌所利用,可减轻其后好氧池的有机负荷,反硝化反应产生的减度可以补偿好氧池中进行硝化反应对碱度的需求。
好氧在缺氧池之后,可以使反硝化残留的有机污染物得到进一步去除,提高出水水质。
BOD5的去除率较高可达90~95%以上,但脱氮除磷效果稍差,脱氮效率70~80%,除磷只有20~30%。
尽管如此,由于A/O工艺比较简单,也有其突出的特点,目前仍是比较普遍采用的工艺。
该工艺还可以将缺氧池与好氧池合建,中间隔以档板,降低工程造价,所以这种形式有利于对现有推流式曝气池的改造。
5.2.3A/O工艺的影响因素
A/O工艺运行过程控制不要产生污泥膨胀和流失,其对有机物的降解率是较高的(90~95%),缺点是脱氮除磷效果较差。
如果原污水含磷浓度<
3mg/L,则选用A/O工艺是合适的,为了提高脱氮效果,A/O工艺主要控制几个因素:
(1)MLSS一般应在3000mg/L以上,低于此值A/O系统脱氮效果明显降低。
(2)TKN/MLSS负荷率(TKN─凯式氮,指水中氨氮与有机氮之和):
在硝化反应中该负荷率应在0.05gTKN/(gMLSS·
d)之下。
(3)BOD5/MLSS负荷率:
在硝化反应中,影响硝化的主要因素是硝化菌的存在和活性,因为自氧型硝化菌最小比增长速度为0.21/d;
而异养型好氧菌的最小比增殖速度为1.2/d。
前者比后者的比增殖速度小得多。
要使硝化菌存活并占优势,要求污泥龄理论值大于4.76d;
但对于异养型好氧菌,则污泥龄只需0.8d。
在传统活性污泥法中,由于污泥龄只有2~4d,所以硝化菌不能存活并占有优势,不能完成硝化任务。
要使硝化菌良好繁殖就要增大MLSS浓度或增大曝气池容积,以降低有机负荷,从而增大污泥龄。
其污泥负荷率(BOD5/MLSS)应小于0.18KgBOD5/KgMLSS·
d
(4)污泥龄ts:
为了使硝化池内保持足够数量的硝化菌以保证硝化的顺利进行,确定的污泥龄应为硝化菌世代时间的3倍,硝化菌的平均世代时间约3.3d(20℃)
硝化菌世代时间与污水温度的关系
若冬季水温为10℃,硝化菌世代时间为10d,则设计污泥龄应为30d
(5)污水进水总氮浓度:
TN应小于30mg/L,NH3-N浓度过高会抑制硝化菌的生长,使脱氮率下降至50%以下。
(6)混合液回流比:
R的大小直接影响反硝化脱氮效果,R增大,脱氮率提高,但R增大增加电能消耗增加运行费。
A/O工艺脱氮率与混合液回流比关系
(7)缺氧池BOD5/NOx—N比值:
>
4以保证足够的碳/氮比,否则反硝化速率迅速下降;
但当进入硝化池BOD5值又应控制在80mg/L以下,当BOD5浓度过高,异养菌迅速繁殖,抑制自养菌生长使硝化反应停滞。
(8)硝化池溶解氧:
DO>
2mg/L,一般充足供氧DO应保持2~4mg/L,满足硝化需氧量要求,按计算氧化1gNH4+需4.57g氧。
(9)水力停留时间:
硝化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常见 废水处理 技术 方法 生物 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