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研究方案.docx
- 文档编号:2229206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4.16KB
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研究方案.docx
《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研究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研究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研究方案
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根据湖北省教育厅文件(鄂教办[2006]28号)精神,根据武穴市教育局文件(武教科函[2007]2号)精神,武穴市梅川高中申报《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研究》课题,为把课题研究推向深入,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和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学德育大纲》《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等有关精神,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依据,研究中小学生厌学的现象,分析原因,讨论方法,探求对策,让学习的学生远离厌学,让厌学生的学告别厌学,让所有的学生喜学、乐学。
实现教育的理想——让学生愉悦的学习,实现我校的办学宗旨——为了一切学生的和谐发展。
二、课题提出的历史背景
厌学,就是对学习感到厌烦,不愿意学习,不喜欢学习。
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厌学者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在中小学生中,轻微的厌学,偶尔在学习中感到疲倦,难以坚持,甚至产生放弃学习的念头,发生懒惰的行为,但是,等到调整情绪,或者进入课堂气氛后,或经过老师的疏导,又能够重新投入学习之中,这种轻微的厌学现象比较正常,也比较普遍。
严重的厌学,是指厌学者长期以来,在读书学习上不能投入,效率低,记忆难,成绩差。
严重的厌学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上课走神,心烦意乱,坐不住,无耐心,尤其是对书写、计算、阅读等有厌烦心理,作业拖拉,不难按时完成,字迹潦草,经常出错,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
虽经教育,但厌学心理难以改变,经常出现说谎、逃学、出走等行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师大教育系在全国做过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大型调查,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有8.4%、初中生仅有10.7%,而高中生仅有4.3%;学生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依次为实验、用电脑、读课外书,而认为最有效(指最适合考试)的学习方式则依次是听讲、作业练习。
这表明,从教育到教学都需要来一场大变革。
(《中新社》2005年2月18日)
社会改革发展,经济飞速发展,生活质量提高,但是,生活越来越忙碌,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家长求才心切,学校追求考试质量,学生的主观因素,以致很多学生背负着成年人的沉重。
放学后大人在看电视或从事其他的休息活动,学生却在拼命的赶作业;在节假日里,其他人能有放松的时间,而不少的学生奔波于各种补课或培训。
本该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但学生却只拥有“张”,而没有“弛”的时候。
压在他们身上的担子过早过多,于是,有些学生本应该乐学却开始了烦学、厌学、拒学、逃学。
还有,学校担负着培养合格公民的职责,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升学的竞争;家长中不乏有优秀家长,严父慈母或严母慈父,但是,在现实中,也有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不切实际,过于高标准;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阳光下最阳光的职业,但是,在现实中,也有个别教师在教育中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尤其不能容纳成绩差的学生。
这所有的一切,都让很多学生无所适从,产生沉重的思想压力,以致心理失衡、素质下降,甚至使部分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他们性格不合群,自信心缺乏,生活热情不多,破坏欲强,逆反心理产生了。
生命本是坚强的,但也是脆弱的,所以,在特别严重的时候,个别学生甚至用自杀的方式来逃避学习,报纸的一些报道让人吃惊,让人惋惜,也让人思考。
学生,年轻本应与活泼相伴,兴趣本应与乐学相随,生活质量本应与时俱进,科技本应给学生带来便利,但是,在现实中,学生为什么在喊苦、喊累,子女与家长想到一起的时候为什么越来越少,沟通为什么越来越难。
学生应该有如何的生活、学习环境,学生应该有如何的学习和娱乐生活。
学生的厌学现象越来越严峻,厌学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有关人士的关注。
我们是教师,我们是工作在教育一线上的教育工作者,因此,学生厌学问题,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要对对学生中出现的厌学情绪要及时的分析与研究,找出问题的根源,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在学生厌学或者快要厌学的时候,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一片快乐的天空,让他们愉悦地学习。
针对中小学生厌学的种种现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学生厌学的心理对策,有助于丰富思想教育的内涵,促进思想教育的活化,提高思想教育的效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中简单化的模式和狭隘化的格局,从而使厌学学生重塑健康的人格,使他们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起来,走上喜学、乐学的正常轨道,让积极主动的心理情绪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和谐地发展起来。
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在校生有3000多人,生源质量普遍偏低,学习基础普遍偏差,学生厌学现象,相比于重点高中,可能更加严重。
基于社会大背景和我校实际,我们申报了《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研究》课题。
意图通过调查、观察,找出学校中的厌学学生,对他们的厌学原因进行分析,并思考矫正的思路,重新点燃他们学习兴趣的火花,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困境,树立学习的信心,使他们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实现学校宗旨——为了一切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荀子、王充等,就教学包括学习心理方面,有不少精辟的阐述,他们强调后天学习重要性,他们强调教学方法,他们也强调学生的学习心理。
例如孔子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
不等到思考到(实在)思考不明的时候,就不去启发;不等到想说又不会说的时候,就不去引发;举出一个方面不能类推,那么,就不去教(新的东西)。
《礼记·学记》说: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知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意思是:
学,然后知道自己的不足;教,然后知道自己的困惑。
知不足,然后就能反回来要求自己;知困,然后知道自己不倦地钻研。
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
《礼记·学记》又说: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意思是: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安闲而效果双倍,又从而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而效果只有工夫的一半,又从而埋怨老师。
这些早期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启发。
“快乐之家”,校园坐落在郊外湖滨,四季花香,绿草如茵,在学校里,学生的生活充分自治,教师的教学手段生动有效,教育目标是培养精神、身体、道德都充分发展的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
“中小学要由应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纲要》提出要让学生和谐发展,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育者要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或中心,要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要走向多样化。
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喜学、乐学。
2、心理学理论依据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矛盾是难免的,在生活、学习中谁都会碰上不顺心的事,谁都会产生厌烦恼怒、悲怨焦虑、惊慌恐惧等消极情绪,因为人是有感情的。
但人更是有理智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用理智驾驭情感,而不做情感的俘虏。
因此,教育者调整被教育者的情绪,对于提高被教育者心理健康的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教师教学生主动地学习”。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人格感染,爱心传递,契机运用,心灵相融,发现潜能,凝聚集体,师生沟通等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动力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
学习动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可以运用一定的规则、方法和技巧。
学生只有既“会学”,又“善学”,才能使学习活动高效而顺利地进行。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心理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使学生避免产生厌学的心理。
四、具体意义
1、适应发展的需要
毋庸置疑,教育先后经历了由重视高等教育到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过程,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基础教育。
重视基础教育,与重视高等教育,一个显著的不同点,就是高等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精英教育,而基础教育是一种公民教育,基础教育必须面向全体。
面向全体的基础教育必然要考虑到有厌学情绪的学生。
因此我们认为:
在当前基础教育中,如何提高厌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喜爱之情,对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像我校一样的普通高中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学情研究的需要
从我校实际情况看,我校现有学生3000多人,录取时绝大部分学生的中考成绩在全市中居于1000名以后(市一中录取全市前1000多名学生),很多学生基础低,成绩差,学习习惯不很好。
学生有了这些主观方面的因素,如果再加上外在环境的稍有不顺,如对家长在某事上没有满足他,老师在某句话上没有顾忌他的情绪,与同学发生了矛盾冲突,等等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
我们学校的学生在主体上是基础差的学生,落后的生源素质与新课程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不但使教师在教学上感到十分棘手,学生也因对所学知识倍感困难,而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与兴趣,我们申报“厌学心理研究”这样的课题,就是考虑到学校的这种最实际的情况。
3、师资培训的需要
学生厌学心理研究有利于教师积极学习教育理论,并将其所学习的教育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陈旧的教育观念严重影响实施素质教育,本课题的研究和实验有利于促进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的转变,从而使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加快新课改的进程,全面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
五、存在问题
1、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对现实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认识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
有的把厌学现象看作中小学生的普遍问题,甚至有的认为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存在厌学心理,把厌学者当作一种“症疾”来看,认为不能或难以恢复正常;有的不重视厌学心理研究,认为厌学心理只是极其个别学生的问题,不必要拔高而“治”。
在厌学问题上,扩大化与不重视均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事实上,厌学问题与其他心理疾病是可以预防的,是可以慢慢恢复正常的,厌学心理乃至其他心理疾病并不可怕,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应该歧视、耻笑他们,也许我们曾是他们中的一员,所以我们应当不断地思考如何维护心理健康。
2、忽视教师的心理培训。
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和矫正,忽视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心理培训,特别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素养,并且需经过培训才能上岗。
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的情绪、情感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情感。
据统计,美国37%的教师有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 有6%至8%的教师有着不同程度的不良适应。
3、缺乏融合教学的实践
重视理论的探讨,重视形式的设置,缺乏实际的渗透,缺乏教学的实践。
厌学心理研究的主要目的不是写几篇论文,不是统计几个数据,不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知识,而是通过多种途径,将预防或矫正厌学心理的任务有机融入学生思想工作和学习过程之中,与教学融合在一起,让厌学心理研究真正起到任用,让研究服务于教学实践。
六、基本目标
1、通过对学生厌学心理与行为特点的分析与研究,积极寻找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学校教学内容的最佳融会处,寻找学生情绪兴趣与奋斗目标之间的最佳契合点,真正实现“为了一切学生的和谐发展”。
2、大力进行学校的教学研究,摸索一套与现代教育理念、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3、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调查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与教育方法,分析家庭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为建造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桥梁提供有益的借鉴。
5、努力提高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生 厌学 心理 研究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