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议论文阅读15篇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289495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50.23KB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议论文阅读15篇Word文档格式.docx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议论文阅读15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议论文阅读15篇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⑥静,不单是自然之美的精致呈现,更是内心修为的优雅展示。
诸葛亮在《诫子书》有句名言: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翁同龢在一副对联中也有类似的表达: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有静气、守静心,为的是恢复心灵的清明。
平心静气、心平气和,方能临大事而不乱,处危机而不惊,专注于探究本质、解析机理,从而抽丝剥茧寻找本质,让问题迎刃而解。
所谓“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⑦静,如此之美,如此难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2.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用是什么?
(3分)
3.本文从哪几个方面阐明了“静”的内涵?
4.文章第⑥段中加点的“这个道理”具体指代什么?
请简要说明。
一、1.(2分)成大事当养静气。
2.(3分)道理论证,通过诸葛亮和翁同龢的名言,有力地论证了静是内心修为的优雅展示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说服力和权威性。
3.(3分)静,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灵状态;
静,一种厚积薄发的精神气度;
静,不单是自然之美的精致呈现,更是内心修为的优雅展示。
4.(3分)“这个道理”指的是“平心静气、心平气和,方能临大事而不乱,处危机而不惊,专注于探究本质、解析机理,从而抽丝剥茧寻找本质,让问题迎刃而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机会的把握
张勇
唐代诗人孟浩然40多岁时,到京师游历,他曾在太学作诗,满座宾客都感慨佩服,无人能及。
一次,大诗人王维邀请他到内署,外头忽报唐玄宗到了。
对于孟浩然来说,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想不到,他却惊慌地躲到床底下。
王维实话实说,唐玄宗大喜道:
“我听说过这个人,但从来没见过,他为什么要害怕得躲起来呢?
”下令叫孟浩然出来见面。
没想到,孟浩然仍然没有好好把握这次机会,反而作诗激怒了唐玄宗。
此后,孟浩然被放还,而且一生未受重用。
好花盛开,就该尽先采摘,切莫待美景难再。
司马迁在《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中,就用了非常简练的词汇,记录了子贡经商的成功之道,说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意思是说子贡这个人特别会做买卖,善于在货物和钱财之间互相转换。
其实,商人的活动无非就是买进卖出,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核心的东西,司马迁用的词叫作“与时”,就是指特别会抓住时机,这才是真正的制胜之道。
其实,时机是商业世界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是最难把握的东西。
但是,子贡非常聪明,连孔子都佩服得不得了。
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子贡易择立众。
意思是说子贡每次猜什么事,总是能猜准了。
这说明他博学而识之,广见而多记。
许多人不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缺乏行动力,凡事拖延,犹豫观望,总是要看到别人成功了他再去做,可是,他没有看到世界上许多事业的发展规律都是这样的:
别人把握机会成功了,观望的人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机会来的时候往往像闪电一样短促。
雷军虽然在1988年就参与创办了“金山软件”,但还是在互联网大潮到来之时,尝到了落后的滋味。
也就在那个时候,雷军想通了一个问题:
想要成功,就要顺势而为。
他认定移动互联网是未来,所以,想要赢在未来十年,就要在这上面下功夫。
谈起自己对“顺势而为”的感触,雷军说:
“把握战略点,把握时机,要远远超过战术。
”
思路决定出路,机会决定未来。
机会从不对某一个人格外青睐,也不会对谁格外吝啬,人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它到来之前,去努力做好准备。
(选自《河北日报》)
1.从论证思路来看,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分)
2.从结构上看,文章第②段有何作用?
请加以分析。
(3分)
3.文章第⑥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4分)
4.文章通过论说“机会的把握”,阐明了什么道理?
二、1.(2分)本段从反面举例,论证了机会决定前途,与后文写了子贡经商的成功之道形成对比,进一步证明了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2.(3分)第②段照应了文章标题“机会的把握”,同时承接了上文孟浩然没有把握好机会的事例,引出了下文内容。
3.(4分)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把握时机的重要性。
4.(2分)思路决定出路,机会决定未来。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读书养颜
鲁先圣
①曾国藩官做得很大,但是他最看重的不是官位,而是学问。
有一年,他听说一个侄子纪瑞在全县科举考试中夺得第一名,特别写信祝贺:
“我并不希望我家世代富贵,但是希望代代出秀才。
所谓秀才,就是读书的种子、世家的招牌、礼仪的旗帜。
②曾国藩还就读书说过一句话:
“书味深者,面自粹润。
”意思是说,读书体味很深的人,面容自然纯粹、温润。
一个深入读书的人,必定心智高度集中,将人间的一切杂事、琐事、烦心事,渐渐抛到身外,久而久之,在心中渐渐养成一股充实、丰沛的浩然之气。
读书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
书可以医愚,可以益智,可以养生。
看一个人,无须看他做什么,只要看他读什么书就可以了。
③古代那些精通相术的人,甚至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骨相。
自卑的人,因读书而自信;
浮躁的人,因读书而宁静;
轻浮的人,因读书而深沉;
愚鲁的人,因读书而明达。
其实,不论你身处哪里,只要你拿起一本书进行阅读,就走在了心灵修行的路上,何止是曾国藩的面容温润,而是具有了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
④读书让人渐渐摆脱了“可憎的面目”,具有了一种冲淡的气质。
冲淡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也是人生的情趣;
冲和、淡泊,就是冲淡。
冲淡和纤秾不同。
纤秾是浓彩,冲淡是淡墨。
冲淡并非淡而无味,而是冲而不薄,淡而有味。
⑤一个冲淡的人,自然拥有了一种气量,这是一个人接受、容忍他人批评的勇气与胸襟。
清代学者钱大昕说:
“谤之无实者,付之勿辩可矣;
谤之有因者,非自修弗能止。
”他的意思是,别人诋毁批评你,无中生有,你不需辩解;
如果诋毁批评得对,你只有自修改正才能不让别人再批评。
说得太好了,这就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气量。
只有具备了这种建立在自信基础之上的气量,不断检点自己,才会周身散发出人格的光芒与魅力。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2.第②段引用曾国藩的话有什么作用?
3.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文章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三、1.(2分)读书可以养颜。
2.(3分)曾国藩的“书味深者,面自粹润”一句照应了文章标题“读书养颜”,同时这句话引出下文关于读书重要意义的论述。
3.(3分)道理论证。
通过引用清代学者钱大昕的话,充分有力地论证了“一个冲淡的人,自然拥有了一种气量,这是一个人接受、容忍他人批评的勇气与胸襟”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3分)文章开头通过举曾国藩的事例,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论述读书带给人的变化和益处:
读书使人面容自然纯粹、温润,在心中养成一股充实、丰沛的浩然之气;
读书可以使人修身养性,超凡脱俗;
最后读书使人达到达观的人生境界,拥有自信的气量,再次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善待磨难
①冬小麦必须在冬季来临之前播种完毕,出土的幼苗需经历一整冬的雪压霜冻,才能在来年扬花吐蕊、结出果实。
冬天是冰冷残酷的,但对冬小麦来说,却必须要经历。
“没有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
”其实人生也一样,错过最艰难的那段经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就会浅薄,生命的价值和厚度也会打折扣。
②古人说: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河蚌忍受了沙粒的磨砺,日积月累孕育出绝美的珍珠;
顽铁经受了烈火的锻造,千锤百炼锻造出锋利的宝剑。
艰难困苦、挫折失败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考验,最能激发人的潜能、磨砺人的意志。
有志之人把它当做垫脚石,踩在脚下继续前行,把它视作磨刀石,磨砺出锐利的刀锋。
无志之人把它当做拦路虎,整天担惊受怕徘徊不前,视其为绊脚石,跌倒了就再也爬不起来。
③人生所能取得的最大成就,不是看顺境中能走多远、能爬多高,而是跌到了人生的最低谷,看能否站得起来。
一个能看淡困境的人,必定内心强大;
一个能直面失败的人,必定敢作敢为。
成功只不过是爬起来的次数比跌倒的次数多一次而已。
④漫漫人生路,有时像山路一样蜿蜒曲折、荆棘密布;
有时像小溪一样九曲回肠、山石林立;
有时又像迷宫一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生在世,难免会犯错误、挨批评、走弯路、撞南墙、遇变故、遭打击,但只要胸怀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斗志,保持永不停歇、永不松劲的精神,敢于向自己挑战,敢于向困难叫板,敢于同命运抗争,敢于同失败搏斗,就一定能够到达胜利彼岸。
⑤同是一块石头,一半做成了佛像,一半做成了台阶。
一天台阶不服气地问佛像:
“我们本是一块石头,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却虔诚地朝拜你?
”佛像说:
“因为你只挨了一刀,而我经历了千刀万剐。
”经历是一种财富,吃苦是一种历练,别在最能吃苦的年龄选择了安逸,别在困境面前丧失了前行的斗志。
今天的忍辱负重,就是为了明天的扬眉吐气;
今天的摔打磨炼,就是为了明天的凤凰涅槃;
今天的坚忍不拔,就是为了明天的破茧成蝶;
今天的奋斗拼搏,就是为了明天的灿烂辉煌!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文章标题是“善待磨难”,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善待磨难”具体指什么。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分)
3.文章第①段在结构和内容上起到什么作用?
4.下列的选项中,能够证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2分)()
A.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失败了1000多次最终取得成功。
B.俞敏洪为了上北大,历经次高考,终于考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
C.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D.塞万提斯一生多灾多难,年轻时左手致残,曾被海盗俘获,卖到非洲为奴,后又蒙冤入狱,出狱后生活无着落,一家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他就在这样的困境里不断进取,写出了《堂吉诃德》等有影响的作品。
四、1.(2分)把磨难当成垫脚石、磨刀石;
看淡困境,直面磨难;
胸怀斗志,忍辱负重,敢于经受摔打,同命运抗争。
2.(4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直观、有力地论述了磨难对于有志之人有着重要作用。
3.(3分)结构上:
引出下文,吸引读者阅读;
内容上:
以“冬小麦”的经历写起,得出“没有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的结论,进而由“冬小麦”联系到“人生”,道出了人生最艰难的那段经历的重要性。
4.(2分)D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以读书“索道于世”
张维胜
①读书,能润泽心灵,能提升本领,能纯洁操守。
有了书香的浸润,人的精神世界才能丰盈起来。
②读书之美,美在润泽心灵。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确实,读一部经典好书,就是为灵魂打开一扇窗户。
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经典,能让我们与先哲对话,聆听教诲,涵养心灵。
如今碎片化阅读渐趋流行,人们一看到大部头的书就头疼,殊不知,“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
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
”就我而言,啃下一部厚重的书卷,虽然路程漫漫,却能磨练心性,撇去浮躁,收获宁静。
攻克后,掩卷沉思,仍有回甘。
③读书之获,获在提升本领。
如今,知识的“保鲜期”越来越短。
有一条“知识折旧律”说,一年不学习,一个人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致使不少人都有本领恐慌。
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人们对手机和搜索引擎的依赖:
一旦碰到难题,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打开搜索引擎找答案;
而一旦手机电量不足时,又开始到处找插座充电。
其实,如果没有足够的积累,即便搜索出来了答案,我们是否有辨别答案真伪的能力呢?
要想克服本领恐慌,不读书、不学习,是不行的。
书中或许没有解决问题的直接方法,却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
而这,恰恰是每一位领导干部都不可或缺的本领。
④读书之乐,乐在纯洁操守。
晚唐诗人杜荀鹤在《泾溪》中写道: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这告诫我们,自律是一场终身修行。
在我看来,读书正是增强自律的最好方法。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的怡然自得,“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廉洁意识,这些都是精神生命的营养剂。
工作之余,少些觥筹交错,多些手不释卷,于字里行间潜心思考,自我修炼、自我约束、才能不断增强心有所畏、言有所止、行有所戒的定力,在精读、深思、笃行中描摹出人的精神底色。
⑤“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
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能改变人生的终点。
”以书为伴,含英咀华,我们才能洗涤心灵、涵养浩然之气,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丰盈起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3.本文是从哪些方面论述论点的?
4.作者在第④段开头说“读书之乐,乐在纯洁操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五、1.(2分)读书能使人的精神世界丰盈起来。
2.(4分)道理论证,引用莎士比亚和我国经典的名言,有力地论证了读经典书籍可以润泽心灵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3.(3分)从读书能润泽心灵,能提升本领,能纯洁操守三个方面论述论点。
4.(2分)能增强自律;
能增强定力;
能盈润人的精神底色。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心定而后方能静
丁雅诵
①“总是忍不住去点开手机,怎么让人专心工作!
”“想安静地看一会书,总是被人微信骚扰!
”“真的好想静静!
”与身边的年轻人接触,常常听到有人这样抱怨。
②的确,如今的世界有些喧嚣嘈杂,各种信息一股脑儿地向你涌来,在干扰与诱惑面前,专注地去做一件事似乎变得很难。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难免被外部世界所“绑架”:
热门头条要刷、朋友状态要赞……
③静不下心、集中不了注意力,怪谁?
是该怪这世界变化太快,还是怪环境太嘈杂?
外界的影响诚然不能否认,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两个僧人看见“风吹幡动”,于是开始争论到底是什么在动,一个僧人说是“风动”,一个僧人说是“幡动”。
六祖禅师慧能听后说道:
“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如此解释虽有些唯心,但也大抵揭示出躁动的本源。
④在纷纷扰扰之中,真想“静静”,关键在于增强自身的定力。
什么是定力?
郑板桥的《竹石》有言: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只要持心正、定力足,就能不随物流、不为境转,岿然不动。
⑤要想有定力,胸中必要有志向。
《大学》有言: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如果心中缺少大志向,那剩下的就只能是小情绪,外面的点点滴滴都会成为干扰源。
比如,有些大学生翘课、挂科,打游戏,问原因,他没觉得是自己没目标、没动力,反倒是怪宿舍没氛围、被室友带坏了。
有这种想法的年轻人,应学学毛泽东。
毛泽东为了培养随时随地都能专心读书的能力,特地到人来人往的城门口读书,时而朗读、时而默念,旁若无人。
⑥当然,保持定力不等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年轻人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自然很有必要,但我们强调静下心来,主要是因为接收的信息太多且鱼龙混杂。
如果你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好奇要看一下,那么结果往往只能是什么也不记得,不妨适当开启一下“屏蔽功能”:
把自己暂时与外界隔离开来,让内心静下来,调整好状态再出发。
⑦“非宁静无以致远”,世界愈是熙熙攘攘,心静才愈能彰显力量。
所以,别再焦躁着怒吼“我想静静”,多向自己的内心寻求定力,才能真正地强大起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下列选项中,能够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的一项是()(2分)
A.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D.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文章最后一段说“别再焦躁着怒吼“我想静静”,多向自己的内心寻求定力,才能真正地强大起来”。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六、1.(2分)心定而后方能静。
2.(4分)举例论证,举僧人争论是“风动”还是“幡动”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静不下心归根结底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3.(2分)A
4.(3分)真想“静静”,关键在于增强自身的定力。
胸中必要有志向,把自己暂时与外界隔离开来,让内心静下来,调整好状态再出发。
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礼的精神内核是“敬”
刘梦溪
①人们常说,一个人要有礼貌。
礼貌的意义有多大呢?
这要看礼貌关涉的对象、影响的范围。
②个人与个人之间,礼貌与否的直接影响仅限于彼此之间,但间接影响却不限于彼此之间,因为每个人背后都有家庭和社会网络。
因此,个人之间的不礼貌,看似得罪一个人,实际上得罪了一批人。
③礼貌与否不是由对错决定的,不能因为自己是对的就可以没有礼貌。
相反,虽然自己是错的,由于讲究礼貌,却可以使过失的损失面减小。
所谓“得罪”了人,有时候是因为对错问题,但更多时候是由于礼貌不周或者失礼。
比如,某一场合,多人在座,迟来的一位一边致歉,一边将带来的小礼品分送给各位,其他人都拿到了,只有一位没拿到。
分送小礼品者如不作出解释,就是失礼。
所谓宁可漏一村、不可漏一人,一人向隅、举座寡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④失礼后果的大小轻重与失礼的对象和场合有关。
在上述分送礼品“漏一人”的例子中,如果所漏者是一位豪爽豁达之人,很可能哈哈一笑而过。
所以俗话说:
“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但如果是重要场合,比如典礼,比如祭祀,比如国家间的外交活动,礼仪的周到或欠缺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
历史上因礼仪不周而引起大的争端,也是常有的事。
⑤礼貌和礼仪为什么如此重要呢?
因为礼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敬”字。
⑥孔子说:
“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就是说,在礼仪的场合,如果没有庄敬存在,就不值得一看了。
子夏也说:
“敬而无失。
”孟子说:
“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人类社会中的礼仪、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貌,都体现一个“敬”字。
“敬”的取义,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更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
问题是,你有尊严,别人也有尊严。
所以只有维护别人的尊严,别人才能维护你的尊严。
⑦国家、社会的大礼仪有传统的规制,循之可也。
所以《尔雅》解释“训”字为“穆穆、肃肃,敬也”,还是一个“敬”字。
礼貌是个人修养,接人待物,随顺自然,无不成礼。
但世间的事总是错综复杂的,应对突发情况,同样不要忘了“敬之终吉”“敬而无失”。
这就是司马迁在《礼书》中说的“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
这深刻揭示了和谐安定和“恭敬辞让”之间的关系。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结合第③段内容,指出本段中加点的“这个道理”一词指代的具体内容。
2.选文第⑤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有哪些?
3.第④段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4.选文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七、1.(2分)指所谓“得罪”了人,有时候是因为对错问题,但更多时候是由于礼貌不周或者失礼。
2.(2分)结构上:
运用设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接上文对礼貌和礼仪重要性的论述,引出下文对“礼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敬’字”的论述。
3.(3分)首先提出“失礼后果的大小轻重与失礼的对象和场合有关”的观点;
接着以上文分送礼品“漏一人”的例子,论证礼貌在非正式场合的重要性;
最后论证在重要场合礼貌和礼仪的重要性。
4.(4分)道理论证,本段连用三个道理论据,使原文体现出一种礼敬精神的传承的同时,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礼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敬’字”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获得快乐,需要一点智慧
胡安运
①比赛没获奖,意大利人却能够狂欢、祝贺;
获得了第三名,中国队员面露不快。
这鲜明的对比,怎能不让人唏嘘感怀?
个中原因令人深思:
国人的“第一”情结,国人的功利心态,像一把无情的扫帚,几乎将人生的快乐清扫得干干净净了。
看来,获得快乐,真的需要一点智慧。
②得奖固然可喜,而享受比赛过程的快乐,更不可或缺。
比赛是这样,学习、生活也是如此。
如果你太看重第一,太过于功利化,凡事都要名列前茅,什么都要金奖、银奖,那么,在人生路上,你将始终背着沉重的十字架,不仅步履维艰而且可能苦不堪言。
③所以,快乐的人生,一定是悦纳自我、挥洒自如的人生。
就像意大利人那样,大家尽心尽力没有差错,人人表现出色,人生便可无悔矣,于是,便能够开怀大笑,便有理由狂欢、祝贺。
所以,真正的快乐必然在功利之外;
太多的欲望,有时可能就是精神的枷锁。
④看我们的教育,似乎也走向了极端。
举国上下,成才教育大行其道;
大江南北,成功学长盛不衰。
学生、家长甚至学校,把成功定义为考高分上名校获大奖。
而“成人”的教育却被淡化了,快乐的教育被忽视了。
⑤整个社会几乎都把目光盯在高考上,都把心思用在六月的冲刺上。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壮观景象,像好莱坞大片一样,每年都隆重上演。
金榜题名,则皆大欢喜;
万一名落孙山,就可能成了难与人言的灾难。
状元,自古以来就令人艳羡,无论在哪里都受到追捧。
而很少有人心怀悲悯地问一声:
你们的人生快乐吗?
⑥获得快乐,其实需要一点智慧:
减少一点欲望,减少一点苛求,不走极端,不求完美,尽力就好。
因为人的能力有大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阅读 专项 训练 议论文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