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标书摘要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288932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38.53KB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标书摘要文档格式.docx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标书摘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标书摘要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吸入麻醉药作用靶区内蛋白激酶分子的磷酸化及其意义
a)朱正华
b)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吸入性麻醉药的作用机理特别是其脑内作用靶区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由于神经元胞内信号转导分子特别是蛋白激酶被激活时会迅速磷酸化,且可以用神经形态学方法显示出来,因而适用于研究吸入性麻醉药的脑内作用部位。
我们最近的研究已经发现,在小鼠异氟醚麻醉时,脑内一些核团的神经元胞内ERK1/2分子磷酸化状态会发生快速、可逆性的变化,与麻醉-苏醒状态的改变过程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强烈提示pERK1/2参与异氟醚麻醉的中枢机制,并且有多个中枢结构参与。
本研究拟以这些前期工作为基础,从信号分子磷酸化入手,进一步研究脑内这些信号分子磷酸化变化是否在不同吸入性麻醉药的麻醉中具有共性,pERK1/2是否确实是吸入麻醉药的中枢分子靶位,吸入麻醉激活和抑制的中枢核团与哪些麻醉效应有关等问题,为阐明吸入麻醉作用机制,揭开神奇的麻醉之迷,寻找新型的麻醉药或能够特异性逆转麻醉效应的药物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4.GIRK2参与雌激素调节痛觉信息传递调制的机理研究
a)赵欣
b)上海交通大学
G蛋白偶联的内向整流型钾通道亚型2(G-protein-activatedinwardlyrectifying
potassiumchannel2,GIRK2)是调节中枢神经元兴奋性的枢纽,是多种镇痛药物发挥作用的基础。
与GIRK2相关的痛觉感知和镇痛疗效因性别而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有报道雌激素可作用于GIRK,由此推测它是介导雌激素参与痛觉信息调制的关键环节。
本课题将从基因转录调控和蛋白修饰角度考察雌激素对GIRK2的作用,从G蛋白的信号转导角度更进一步揭示雌激素作用于GIRK2的机制;
同时,观察雌激素对GIRK2的作用对阿片受体的影响。
研究结果将为痛觉信息的调控机制带来新的认识,对阐明雌激素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具有重要价值,并为开发新的镇痛药物和方法开拓思路
5.CYP3A和MDR1基因多态性与FK506代谢的相关性研究
a)杨立群
b)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FK506是常用的肝移植术后抗排异药,目前依赖检测血药浓度来调整药量的方法带有明显的经验性和滞后性,缺乏指导其个体化应用的药物基因组学依据。
肝药酶CYP3A亚族和P-gp糖蛋白是决定FK506代谢和消除的两个关键环节,其编码基因CYP3A和MDR1存在明显的多态性分布。
本研究以国人临床肝移植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HPLC-MS检测FK506血药浓度并计算消除半衰期。
进一步应用SNP标记的PCR自动化毛细管电泳微测序技术检测供体和受体可能存在的CYP3A和MDR1多态性和基因型,多因素分析并阐明这些基因型与FK506消除半衰期之间的
有针对性地进相关性。
期望能根据CYP3A和MDR1不同基因型的药物代谢的特点,行剂量调整,或者用药前通过检测基因型来预判免疫抑制剂的用量,使抗排异治疗更趋个体化和科学化,以改善FK506的疗效,减少副作用,提高肝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率
6.麻醉药代谢相关药酶在肝移植无肝期肝外的表达变化及其机制初探
a)顾健腾
b)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
肝脏是麻醉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肝移植术进入无肝期后,原本主要由肝脏代谢的麻醉药只能通过肝外组织器官代谢,无肝状态下麻醉药物的肝外代谢尤显重要但尚不清楚。
本课题选择肝移植术常用麻醉药异丙酚、芬太尼、异氟醚,通过夹闭大鼠肝门模拟无肝期状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分析采集各药无肝期前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并采用real-timePCR及Westernblot技术,对大鼠无肝期肝外主要组织器官(肾脏、小肠、肺脏、脑)中与之代谢相关的UGT1A6、CYP3A1及CYP2E1的mRNA、酶蛋白进行检测,同时测定各药酶活性变化,在此基础上测量FT4、GH血清浓度,分析激素水平与药酶活性的关系,将肝移植术无肝期麻醉药物肝外代谢的酶学机制与其药代动力学特点相结合,从一个新的角度阐释麻醉药物在无肝状态下的药代动力学,对无肝期科学合理用药继而完善肝移植术麻醉调控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7.痛觉的新调制机理研究(重大资助课题)
a)张旭
b)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痛觉机理研究是神经科学前沿领域之一。
外周神经损伤可以导致神经源性慢性痛。
我们在对外周神经损伤后背根节初级感觉神经元中基因表达改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观察到一些生理条件下在伤害性感受神经元中相对特异性表达,在神经损伤后表达发生显著改变的一些分子,如滤泡素抑制素相关蛋白(FRP)以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7和13等。
目前,尚不知这些分子在痛觉中的功能意义。
我们推测这些分子极有可能参与伤害性感受神经环路的形成和功能调制。
本项目拟应用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生理学和条件基因敲除等技术,研究FRP、FGF7和FGF13等及其相关分子在形成与修饰脊髓伤害性感受神经环路中的作用;
研究这些分子表达改变与躯体感觉(特别是痛觉)调制的相关性,探讨在神经源性痛和慢性炎性痛产生和维持中的作用;
进而研究其发挥作用的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机理。
本研究将有助于阐明痛觉的调制机理,为发展慢性痛治疗策略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复合麻醉剂的研制及麻醉机理的研究小型猪
a)王洪斌
b)东北农业大学
通过科学组方过程研制小型猪专用平衡麻醉复合制剂。
首先进行药物筛选和药物稳定性、安全性、毒性、刺激性等试验研究,并通过正交实验等进行组方优化,确定最佳组合与最佳剂量,从而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
同时以Datex循环呼吸监护仪监测该制剂麻醉期间对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结合药效学、药代学、毒理学的研究,综合评价该制剂的麻醉效果。
为小型猪用于器官移植、动物克隆、医学动物模型等尖端科研提供理想的麻醉药物,填补该方
9.蛛网膜下腔注射VEGF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缺血
a)顾卫东
在胸腹主动脉瘤手术中,脊髓缺血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它可以导致术后截瘫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上对脊髓缺血性损伤尚缺乏有效的
治疗手段。
新近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重要的神经营养因子和保护因子,它具有抑制缺血神经元凋亡,诱导干细胞增殖迁徙和促进神经细胞生长的作用。
但目前VEGF转基因治疗存在着转染率低和对病毒载体安全性顾虑等问题。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易于基因转染和表达,并具有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VEGF转染MSCs细胞对脊髓缺血后神经元凋亡和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以期为脊髓缺血的治疗探索一条新的思路。
此外,目前MSCs脊髓移植采用将MSCs细胞注入脊髓损伤组织的方法,临床实施困难,且可能加重组织损伤,本课题拟考察VEGF转染MSCs细胞经蛛网膜下腔注射后在脊髓缺血组织内的迁徙分布和存活时间,以探索一种临床可行的治疗方法。
10.Delta阿片受体在深低温停循环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
a)王祥瑞
深低温停循环技术是完成某些手术的必要条件,但即使在临床上所谓的安全时限内仍然会产生神经并发症。
深低温停循环时脑组织的病理生理改变与动物冬眠时的改变非常相似,冬眠的重要机制之一是激活了delta阿片受体。
在我们先前的研究中发现delta受体激动剂DADLE对于脑缺血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而深低温停循环期间的脑损伤主要是由于脑缺血、缺氧造成的,因此推测delta受体在停循环期间的脑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本课题中,应用业已建立的大鼠深低温停循环模型,研究delta受体对该模型中脑损伤的作用;
应用深低温下(18?
)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无糖模型,进一步验证其作用,并通过持续激活(ConstitutiveActive)和显形抑制(DominantNagetive)技术研究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其中的作用。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研发更有效的脑保护药物提供重要参考。
11.脊髓背角神经细胞钾氯共转运体和碳酸酐酶在阿片类药物痛觉过敏机制中作用的研究
a)于布为
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从神经细胞钾氯共转运体和碳酸酐酶蛋白功能变化,来考察阿片类镇痛药物痛觉过敏时脊髓背角GABAA能神经细胞抑制性功能变化和机制,并以脊髓背角GABAA能神经细胞抑制性功能变化为指标进一步比较不同阿片类药物痛觉过敏差异和它们与术后疼痛之间的关系。
本课题不同于以往考察阿片类镇痛药物过敏机制时单纯从兴奋性神经递质系统出发的思维方式,结合GABAA能神经递
质受体系统的新近研究成果,从神经细胞抑制性功能转变这一全新角度探讨阿片类药物痛觉过敏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可以丰富和完善对阿片类药物痛觉过敏机制的认识,为阿片类药物痛觉过敏的临床诊治开辟新途径。
同时本课题对于客观理解阿片类镇痛药物产生的痛觉过敏和术后疼痛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12.缺血后处理抗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及分子机制
a)刘克玄
b)中山大学
肠缺血再灌注(II/R)后肠粘膜屏障损伤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亦无理想的防治措施。
缺血后处理是近几年来提出的一种较有前途的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方法,但尚无其抗II/R损伤的报道。
现认为凋亡是II/R后肠粘膜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抑制凋亡是防治II/R损伤的关键。
在我们预试验发现缺血后处理具有抗II/R损伤作用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从凋亡角度探讨它抗II/R损伤作用,并采用蛋白组学技术,提取肠粘膜细胞蛋白质,双向电泳分离,利用质谱进行鉴定,建立蛋白质的表达谱,确定与II/R损伤相关的蛋白质,特别是与肠粘膜细胞凋亡有关的蛋白质,并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相关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凋亡细胞信号传导规律,认识II/R致肠粘膜细胞凋亡的本质,从而找到干预II/R后肠粘膜屏障损伤的蛋白靶点,为临床上有效防治II/R损伤做一定的基础工作。
另外寻找缺血后处理抗II/R后肠粘膜损伤的蛋白靶点。
13.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P2Y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a)阮怀珍
b)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脊髓胶质细胞激活是病理性疼痛发生和持续的关键因素,P2Y受体参与了痛觉信息的传导,并存在于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
但P2Y受体是否通过介导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参与痛觉信息的调制及机制尚不清楚。
本申请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大鼠坐骨神经痛模型,结合在体及离体实验,综合应用形态学、行为学、分子生物学及电生理学方法,观察神经损伤后大鼠行为学的变化,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激活与P2Y1、P2Y2受体表达的关系,背角神经元AMPA受体表达的变化;
以星形胶质细胞激活释放谷氨酸为切入点,从不同角度探讨P2Y1、P2Y2受体对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的调制作用以及胞内信号传导通路;
并阐明P2Y1、P2Y2受体介导的胶质细胞激活后释放的谷氨酸对背角神经元突触传递效能的影响。
该研究为研发以星形胶质细胞嘌呤受体为靶点的镇痛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14.蛋白激酶C在吗啡预处理诱导早期脑缺血耐受中作用的研究
a)纪方
b)首都医科大学
近年研究发现吗啡除具有镇痛作用外还有新的作用,预处理诱导心肌或脑产生缺血耐受,并且发现蛋白激酶C(PKC)是其作用机制中的一种关键介质。
但是PKC各个亚型在吗啡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且缺乏系统研究。
本研究拟应用离体海马脑片氧糖剥夺损伤模型研究吗啡预处理对海马脑片氧糖剥夺所致损伤的早期保护作用。
分别应用PKC各亚型特异性的拮抗剂或激动剂干预或模拟吗啡预处理作用研究PKC各亚型是否参与吗啡预处理早期保护作用机制;
再分别应用蛋白印迹、免疫组化、及原位RT-PCR等生化技术研究PKC各亚型在吗啡预处理诱导早期脑缺血耐受中的转位激活、蛋白表达量及其相应mRNA的变化与早期相脑缺血耐受发生发展的关系。
本研究预期结果将有助于揭示吗啡预处理诱导脑保护效应的机制,为寻找具有预处理保护作用的合适药物靶点及合成和开发相应的新型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15.蛋白转导HO-1对肝脏再灌注损伤及肝移植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a)赵砚丽
b)河北省人民医院
原位肝移植现已广泛用于终末期肝病的治疗,但国内报道移植肝脏早期无功能率仍达1%左右,术后1-2年的死亡率仍高达15%-25%,国外报道术后1年60-65%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供肝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免疫排斥反应,导致肝脏功能衰竭或供肝早期无功能。
因此,如何减轻供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免疫排斥反应,提高肝移植的生存率,成为当前肝移植亟待解决的课题。
HO-1蛋白是血红蛋白分解为胆绿素、一氧化碳、游离铁的限速酶。
本实验利用国际上因作用直接、确切而受到关注的蛋白转导技术来增加体内的HO-1蛋白,通过建立成年SD大鼠肝脏局部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供肝冷保存模型、原位肝脏移植模型,为探讨蛋白转导技术在实现HO-1减轻大鼠肝脏移植中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作初步的工作,以期为实现临床应用蛋白转导HO-1技术以减轻肝移植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诱导免疫耐受、提高肝移植的生存率而奠定基础。
16.血管内皮细胞参与仿宫缩缺氧预处理保护机制研究
a)李华凤
b)四川大学
自然分娩的新生儿抗缺氧能力强于剖宫产者,说明逐渐加强的宫缩使胎儿反复缺氧却诱导了胎儿的自身保护作用,这是否暗示模拟宫缩对胎儿的缺氧特点,对动物实施预处理也能诱导出同样的保护作用,本研究利用兔缺氧模型,观察仿宫缩预处理后的缺氧存活时间、缺氧损伤时氧供,需平衡和重要器官功能,研究仿宫缩预处理的全身保护作用;
通过观测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的血浆浓度以及各
器官一氧化氮合酶(NOS)和内皮素受体A(ET-A)的基因表达,并使用外源性NO、ET-1、NOS阻断剂和ET-A抑制剂,研究仿宫缩预处理是否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多基因转录和翻译,减轻内皮细胞损伤,抑制白细胞黏附,提高机体氧供,从而产生内源性保护作用。
本项目首次提出"
仿宫缩预处理"
理论,并紧紧围绕调节血供的最重要细胞-内皮细胞,对其保护机制进行研究,为寻找安全、有效、可行的缺氧损伤防治方法提供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
17.人体内部脉搏氧饱和度信号的采集与处理
a)魏蔚
将目前运用于人体表面的脉搏氧饱和度监测技术引入人体内部,利用反射式脉搏氧饱和度监测原理和食管或气管的解剖特点实现对粘膜、相邻主动脉和肺动脉膊氧饱和度信号的采集,并对所获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获得与血管内采集的相应信号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且具有高信噪比的特征性脉搏氧饱和度信号。
成功提取体内部脉搏氧饱和度信号是研发人体内部脉搏氧饱和度监测技术的基础,内置脉搏脉氧饱和度监测可从根本上解决体表脉搏氧饱和度监测的局限性,并大大扩展这项技术在临床上应用范围。
例如可实现经气道对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对粘膜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以及对宫内胎儿血氧饱和度的监测等。
促进我国在国际上率先开发多种用于体内监测的脉搏氧饱和度传感器,并申请国内或国际相关专利技术。
18.受体靶向毁损癌痛大鼠脑干下行易化系统镇痛效应的研究
a)田玉科
b)华中科技大学
晚期癌痛是一种机制复杂的顽固性疼痛。
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M)下行易化系统在疼痛信号传递的调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下行易化系统神经元特异性表达μ阿片受体。
本研究拟构建四环素调控重组Caspase3表达载体,采用组织工程学技术制备μ阿片受体特异性配体皮啡肽-重组Caspase3基因偶联体,体外利用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检测该偶联体功能后,将此偶联体注入癌痛大鼠RVM区,靶向毁损疼痛下行易化系统,评价其毁损效应及镇痛作用,探讨受体靶向毁损技术用于顽固性疼痛治疗的可行性。
将疼痛下行易化系统作为镇痛治疗的新靶点,有望实现顽固性疼痛治疗的新突破,为广大疼痛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19.利用RNA干扰抑制Cav2.2e37a基因表达长期治疗神经性疼痛
a)冯泽国
b)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近年来N型VDCCs因其在疼痛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而备受关注。
其中CaV2.2e37a
可能成为疼痛治疗的新靶标。
本课题研究正常大鼠与慢性坐骨神经挤压伤疼痛模型(CCI)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Cav2.2e37a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变化,然后体外合成能干扰Cav2.2e37a基因表达的小干扰RNA(siRNA),并构建四环素,可诱导慢病毒载体(LV)系统,用其转染原代CCI大鼠DRG细胞及CCI大鼠DRG中,观察其转染效率及对CaV2.2e37a基因表达的抑制效率,以及模型动物体内抑制疼痛的效果,同时对四环素,可诱导LV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初步观察。
本研究将为慢性神经性疼痛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探索慢病毒载体系统在疼痛治疗研究领域的应用。
20.PSD95基因沉默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
a)黄宇光
b)中国医学科学院
疼痛是一世界性难题,其中神经病理性疼痛危害严重,发病机制复杂,治疗药物种类多,但因缺乏特异性作用靶点,疗效欠佳,副作用大。
近年,突触后致密物(postsynaptic
density,PSD)与疼痛的关系引人关注,其中重要的结构蛋白PSD95将位于细胞膜上NMDA受体和位于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系统联系起来。
其可能是疼痛发生及维持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结构,并可能成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新的作用靶点。
RNA干扰技术(RNAi)是近年来产生的特异性高效基因阻断生物技术,是一种简单地代替基因敲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工具。
本课题拟采用RNAi技术,设计并筛选出针对PSD95基因的有效siRNA,并用阳离子脂质体包裹提高转染效率,随后采用脑室注射和鞘内泵注两种给药途径将siRNA导入疼痛模型大鼠体内,观察其镇痛作用,和对相关重要信号转导通路蛋白的影响,为RNA干扰技术在整体动物水平用于疼痛相关基因的研究提供依据。
21.静脉全麻药分子作用机制的神经电生理学研究
a)叶铁虎
采用细胞急性分离方法分别分离海马、皮质和下丘神经元,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记录不同浓度静脉全麻药(异丙酚、咪唑安定、氯胺酮、依托咪酯)对海马、皮质、下丘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钙通道(N?
L?
P?
Q?
R?
T型)的影响,并研究其对通道动力学的作用。
同时,把分子生物学技术与膜片钳技术相结合,从Wistar大鼠大脑皮层提取总的RNA,采用RT-PCR法扩增TREK-1基因,使目的基因片断TREK-1与质粒pcDNA3.0结合并稳定转染到中国仓鼠细胞(CHO细胞)进行表达,使CHO细胞膜大量表达TREK-1通道,然后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静脉全麻药对该通道的作用。
该项目为最终阐明静脉全麻药作用的神经生理学发生机制提供可靠的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对于找到新的静脉全麻药作用靶点,对于最终解释静脉全麻药的作用机制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对于临床合理有效安全地进行麻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奖赏环路在异丙酚依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a)连庆泉
b)温州医学院
异丙酚具有明显的欣快感和依赖倾向,但其机制不清。
本课题组前期工作发现异丙酚依赖的患者,给予异丙酚相关线索暗示可明显激活奖赏环路的相关脑区。
在此基础上,本课题拟采用异丙酚自身给药建立的大鼠依赖模型和异丙酚依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进一步确定异丙酚激活的相关核团;
观察相关的中枢神经核团激活簇大小的变化和激活时序;
通过动态观察局部血流量和血容量的变化,分析各神经核团的时间-信
23.中枢阿片受体诱导心脏预处理保护作用及信号转导机制
a)张野
b)安徽医科大学
麻醉药物对心肌的影响是麻醉医师关注的焦点之一,研究发现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等以药物预处理的方式静脉给药可以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本项目在我们先前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阿片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脏保护的中枢神经系统阿片受体机制。
研究的内容包括:
(1)确定中枢阿片受体(主要是μ受体)在静注瑞芬太尼预处理中的作用。
(2)利用脑室微注射技术,脑室内注入吗啡,观察其对心脏缺血后损伤的影响并探讨是何种阿片受体介导及其信号转导。
(3)探讨脊髓鞘内(或硬膜外腔)注药作为阿片预处理的一个新的用药途径的可能性及机制。
对阿片预处理中枢机制的研究将对其在临床应用带来一个全新的理念,如果用少量阿片类镇痛药预处理的方法注入椎管内能实现对缺血再灌注后心脏的保护,就会减少大剂量静脉给药所致的副作用。
通过阿片类镇痛药预处理替代缺血预处理,产生的心脏保护作用就会变得简单、有效和经济。
2005年
1.RU486可诱导式β一内啡肽基因空壳腺病毒治疗癌痛的研究
a)尤圣武
b)上海交通人学
研究RU486可诱导式重组小鼠神经生长因子前导肽与人β-内啡肽(NEP)融合基因的第三代人血清-5型空壳腺病毒gAdNEP的构建和生产优化,并观察病毒对大鼠股骨癌痛的治疗效应。
本研究主要包括三个内容:
?
RU486可诱导式重组NEP融合基因的第三代人血清-5型空壳腺病毒的构建和生产优化。
重组病毒感染A431细胞后的体外转基因表达。
重组病毒gAdNEP对大鼠癌痛的治疗实验。
本研究拟构建的重组人
2.全身麻醉药对心事M细胞及复极离敞度的影响及机制
a)王唏
b)武汉大学
麻醉期间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达60%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 课题 标书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