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六经辨证观完整审核版.docx
- 文档编号:2227409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8.34KB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完整审核版.docx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完整审核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希恕六经辨证观完整审核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完整审核版
胡希恕六经辨证观之杨若古兰创作
一、何谓经方
所谓经方,顾名思义,亦即经验之方.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无效方剂.
经方之含义,在西医界有两种看法,一是指宋代之前各个医家所收集和积累起来之无效方剂;一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剂.本书所谓之经方,是指后者.
二、张仲景是经方杰出之传人
考《汉书?
艺文志》载“经方十一家”,记述了有关按病归类之专著和有关方剂理论之专著,如《汤液经法》32卷.这些书虽皆亡佚,但从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里可以窥见有关医治准绳、医治方法、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等方面大量之理论论述.此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方剂曾经建立了指点实践的基本理论.直至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炉,将亡佚书籍中的经方保存上去.故后世尊该书为“方书之祖”,赞经方为“对病真方”.从而为方剂学之构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经方应用的指点理论是辨证施治
要想准确地使用经方,就必须把握西医的辨证施治.何谓辨证施治?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沦》(即《伤寒沦》与《金匮要略方论》)就是辨证施治的典范.考《伤寒沦》,不只是论治伤寒,而是借伤寒之治以示万病辨证施治的大法.是以,在《伤寒论》中,既有对疾病辨证施治的普通规律,又有对疾病辨证施治具体实施之应用方法.
先说辨证施治的普通规律:
《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等.而条文中又不竭八纲之辩,如论中第7条(条文序号均依宋本《伤寒论》.下同).“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阴阳之辨,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是真假之辨;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是内外之辨;第l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克不及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是寒热之辨.如此等等.因而可知,六经和八纲是辨证的一股规律.
何渭八纲?
八纲即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实,在内外两头,还有一个半表半里,按数而论,应当是九纲.因为言内外,而半表半里即寓其中,所以习气上仍简称为八纲.
表和里及半表半里:
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所构成的内在躯壳.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表证.里是指人体的里面,即由:
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所构成的消化道.
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里征.半表半里,是指表以内,里以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诸脏器所在之地.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半表半里证.以上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固定病位的反应.也就是说,不管什么病,而其病位的反应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然,有时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对不会超出此三者的范围.
阴和阳:
阴即阴性,阳即阳性.人体得了病,肯定影响人体机能的改变.首先是代谢机能的改变.这类改变不是较正常太过,就是较正常不及.如其太过,则病体也必响应要有亢进的、发扬的、高兴的……太过的病征反映出来,这类太过的病征,即称为阳证.如其不及,则病体也必响应要有衰退的、低沉的、按捺的……不及的病征反映出来,这类不及的病征,便称为阴证.所以,疾病虽然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属于阴,便属于阳.
寒和热:
寒即寒性,热即热性.如果病体反映为寒象者,即称为寒证.反之,反映为热象者,便称为热证.寒热与阴阳的关系是:
寒为不及,当系阴之属,故寒者也必朗;而热为太过,当系阳之属,故热者也必阳.请留意;寒与热是具有必定特性的阴阳.所以,泛言阴纷歧定必寒;泛言阳,更纷歧定必热.由此可知,病有不寒不热者,但绝无不阴不阳者.
虚和实:
虚指人虚,实指病实.如病体未愈,而人的精力已有所不支,病体反映出一派虚衰之象者,即称为虚证.若病势在发展,而人的精力未衰,病体反映出一派充实的现象者,使称为实证.如上所述,真假和寒热一样,也是阴阳中的一种特性.不过,寒热有常,而真假无常.
所谓寒热有常者,是指寒者必阴,热者必阳,在任何情况下,永不变异.但真假则否则,当其与寒热交错互见时,而竞反其阴阳,故谓为无常.如虚而寒者,当然为阴,但虚而热者,反而为阳;实而热者,当然为阳,但实而寒者,反而为阴.如此,所谓阳证,可有或热、或实、或亦热亦实、或不热不实、或热而虚者.所谓阴证,则可有或寒、或虚、或亦寒亦虚、或不寒不虚、或寒而实者.以上为八纲之梗概,必须识别清楚.
何谓六经?
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之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之三阴而言.《伤寒沦》之六经,虽称“之为病”,其实质是证,而且是来自八纲.这是个不容混淆的关键成绩.因为表、里、半表半里三者,都是病位的反应,而阴、阳、寒、热、虚、实六者,都是病情的反应.如许,表阳热实即是太阳,表阴寒虚则为少阴;里阳热实即是阳明,里阴寒虚则为太阴;半表半里之阳热实即是少阳,半表半里之阴寒虚则为厥阴.
此为病情必反映于病位,而病位也必因有病情的反应而反映.所以,无病情则无所谓病位,而无病位则也无所谓病情.如此,所谓表、里、半表半里等证,同时必伴随或阴、或阳、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为证反映.
同理,所谓阴、阳、寒、热、虚、实等证,同时也都必伴随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为证反映.应当留意,因为寒、热、虚、实是从属于阴阳的.如许,不管表、里、半表半里皆具有阴阳两类分歧为证的反映,三而二之为六,即病之见于证者的六种基本类型.这即《伤寒论》所谓的“六经病”.因而可知,六经出自八纲,是勿庸置疑的.
六经与八纲的关系已如上述.其临床应用是:
病见之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只要抽象,而六经乃具实型.正因为如此,临床辨证宜先从六经开始.《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就是这个道理.六经既辨,则内外别(定位),而阴阳判(定性).然后,再进行寒热真假之分析(进一步定性).以明确阴阳为证.至此,则六经、八纲已俱无隐情,依此就可以拟定医治原则了.如病在表,治之以汗法;病在里,治之以或清、或下、或消、或温、或补;病在半表半里,治之以和法.
再说辨证施治的具体措施:
辨证施治的具体措施体此刻方证的应用上.什么是方证呢?
方证,即方剂的适应征,某方的适应证,就称为某方证.论中有桂枝汤证、柴胡汤证,是以方名证的范例.是以,辨方证是在辨六经八纲普通规律指点下的具体应用.例如,太阳病是病邪反映于表位的阳性证,依法当发其汗.但是,发汗的方剂很多,是否任取一种发汗方剂就能获效呢?
当然不成.
此时,还该当细心地识别方证,给以适宜的方剂才干取得预期的疗效.譬如太阳病,若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是桂枝汤证,则用桂枝汤即可治愈;若见发热,无汗,身体疼痛,恶风而喘,脉紧者,是麻黄汤证,则用麻黄汤即可治愈;若见项背强急,无汗,恶风者,是葛根汤证,则用葛根汤即可治愈;若见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是大青龙汤证,则用大青龙汤便能治愈…….
以上诸方,虽然都是太阳病的发汗方剂,但各有—定的适应证,如果用得其反,不单有益,而且无害,轻者变证蜂起,重者坏证丛生,此即论中所谓的“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因而可知,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它既是辨证的具体实施,也是辨证的基本功.是以,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因为西医治病有没有疗效,当然身分较多,但其中最次要的身分之一,就在于方证辨得是否准确.方证为数繁多,均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中的有关条文,潜心玩索,自有所得.
四、如何把握经方
如何把握经方呢?
这个成绩涉及到经方如何分类.经方分类方式繁多,约之不越三种.一是原著分类法,均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书,这里勿庸多赘.二是据证分类法.三是按方分类法.当前两种分类简便易行,颇为实用,故简介于下.
(一)据证分类
这里所谓之证,既不是个此外证,而是固定病位的反应之证.也即表证、里证和半表半里证.对此,顺次说明如下:
1.表证类表证,是指《伤寒论》中的太阳病证和少阴病证.这两类病证,为什么称为表证呢?
分析一下论中有关这方面的条文,答案天然明确.
如《伤寒论》第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说,太阳病,不是指的一种个此外病,而是指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特征的普通的证.即是说不管什么病,若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症状者,即称太阳病.
第2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是说,上述的太阳病,若同时更见有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按之缓弱者,则名之为中风.
第3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是说,上述的太阳病,不管是见曾经发热,或还未发热,但必恶寒,若同时更见怀孕体疼痛,呕逆,脉寸关尺各部俱紧者,则名之为伤寒.
因而可知,中风和伤寒为太阳病两类分歧的病证.前者因为汗出而敏于恶风,因名之为中风;后者因为无汗而不恶风,或少恶风,但重于恶寒,因名之为伤寒.不过于风曰中,而于寒曰伤,实亦不无深意.太阳病,原是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解除其病,但限于天然的良能,或虽得汗出而邪反乘汗出之虚深入于肌腠.中者中于内,名曰中风者,以示在表之邪深也.或不得汗出,病邪郁集于肤表,只是不得其汗而出.伤者伤于外,名为伤寒者,以示在表的邪浅也.中风、伤寒均属证名,不要觉得中风,即真的中于风,伤寒即真的伤于寒.至于“风伤卫”、“寒伤营”之说,是值得商讨的,缺乏为凭.
第4条: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脓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这是说,初患伤寒病时,大都出现太阳病证,故谓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若脉宁静而不数急,此为较轻的证,则不至于传里,或传半表半里.少阳病则欲呕.阳明病则烦躁,故若其颇有欲吐之情,或躁烦不安,病已有传人少阳和阳明的征象.而脉数急,更是邪盛,病势正在发展变更,故肯定为必传之证.
第7条: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是说,在表阳病,有发热而恶寒者,此为发于太阳病;若在表阴病,也有不发热而恶寒者,此为发于少阴病.
请留意.这里的发热恶寒和无热恶寒为太阳病、少阴病的次要鉴别点.故首先侧重提出,以示区别.
第281条: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这是说,少明病除无热恶寒与太阳病发热恶寒明显分歧外,并因为多虚,脉浮当中而有微细之象,而且精神不振,故其人但欲寐也.由此不难看出少阴病为表证的阴性病.其观点前人没有明确的指出,故有加以说明的须要.
根据八纲分析,同一病位均有阴阳两种分歧的病证,表证当然自不例外.验之实践,老年或体质素虚之人,若患外感,常常见到少阴病如许的表证,而且《伤寒论》的少阴病篇,自证治论述开始,即首先提出麻黄附仔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等发汗证.特别于麻黄附子甘草汤条,更明确指出:
“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可见少阴病,二三日之前,纯属表证甚明.唯以少阴病本虚,保持在表的时间甚暂,二三日以后即常传里,而并发呕吐下利的太阴病.篇中有关四逆辈诸证治,大都属于并病和合病之类,而非单纯的少阴病.凡诸病死,概在胃气衰败以后,亦即太阴病的末期阶段.少阴死证诸条,亦多系二阴的并病,仲景不于太阴病篇提出,而特出之于少阴病篇者,实亦大有深意.病之初作,即见少阴这类表证,万不成等闲视之.因其二三日之间即有并发太阴死证的风险,必须抓紧时机及时医治乃可救凶恶于未萌.太阳与少阴均属表证,故均有传里或传半表半里的变更.但太阳以传阳明、少阳为常,而间有传太阴、厥阴者,故少阴病篇亦夹有大承气汤和四逆散等证治的出现.少阴病篇本就难读,如用八纲分析之,尚易明了,是以,略加论述以供参考.
总之,《伤寒论》所谓太阳病和少阴病,实即同在表位的阳与阴二类分歧的证.病在表,法当汗解,但少阴病因虚,发汗不得大过,而且必须配以附子、细辛等温性亢奋药.太阳病则否则,若阳热亢盛,当宜配以沉寒性的石膏,此即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胡希恕 六经 辨证 完整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