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受牛与子贡赎人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271887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104.88KB
子路受牛与子贡赎人Word文件下载.docx
《子路受牛与子贡赎人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路受牛与子贡赎人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将材料中出现的人物进行分类,通过对人物的解读开启思维。
1.关于子路与子贡(做事者):
点拨三:
孔子认为,“高尚”的标准必须让人人都能达到。
孔子批评子贡,原因是继子贡之后,鲁国人再去救奴隶,“报账”和“不报账”都是错误的。
“报账”就损失了“名声”;
“不报帐”就损失了“金钱”。
做了好事而受到损失与谴责,当然就不会有人去做了。
思考六:
寻找“人们”对子路和子贡评价的相同点。
点拨一:
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就事论事。
子路接受一头牛的奖赏是“贪心”,子贡不去报账是“品格高尚”。
其思想核心是“利”与“德”的关系。
点拨二:
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认为子贡不去“报账”是“品格高尚”,子路不该接受“那头牛”,否则就是“贪心”。
由此“人们”就会认为,以后做好事也必须拒绝别人的奖励,这样做才合乎“高尚”的标准。
3.关于小孩的父亲和鲁国政府(相关人物):
思考七:
鲁国社会的经济状况。
袁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训》第三篇中谈到鲁国的社会现实说: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
”依据记载,鲁国在经历战乱之后,国内经济状况不好且国内人口数量大减。
因此,小孩的父亲奖给子路一头牛,奖品有点大,才招致了人们的抱怨;
今后如果有人家里出了事需要大家帮助,大家对能够帮助别人的心理预期就是能够得到一头牛这样的报酬,如果得不到就有可能大家都不去帮助人了(具体例子现今社会中随处可见,比如打捞尸体漫天要价等),反而导致有难者不能无力承担报酬而得不到帮助;
另一方面,子贡本应接受的是政府的奖赏,这一点的设计原本是很好的,因为政府出资无需担心刚才的问题,既能鼓励人们乐于助人,又能减轻受助者的经济负担,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子贡破坏了它,所以被批评。
思考八:
感谢者的客观经济条件和感恩心理。
能够出得起“一头牛”的奖赏,小孩的家经济条件一定比较好。
如果这个奖品许诺在救人之前,那么这头牛就实现了它应有的价值。
如果这头牛作为事后的感谢而送给子路,那就说明小孩的父亲懂得感恩。
思考九:
鲁国政府的错误。
春秋时鲁国政府的那条规定,既对增加本国人口有利,也对赎人者有利。
特别对于还处在贫困之中的鲁国人民来说,有了这条规定,即使只有一颗同情心也同样能做好事。
这么一条很好的规定,却在道德面前败下阵来。
政府只知道一个子贡奉献了,却没意识到众多的鲁国百姓因此就不能奉献了。
政府是规定的制定者,同样也应该是规定的执行者和维护者。
如果鲁国政府在子贡不去报账的情况下按规定强制执行,把赎金给他,事情的结局又会怎样呢?
【想之“果”】
在对上述人物解读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可得到这样几个结论:
1.动机说
孔子说过: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明白,通晓。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是通晓“义”的,小人才把做事的目的放在“利”上。
子路跳进湍急的河里之时,一没和小孩的父亲要钱,二没想到自身的安全,可称为“义举”。
由此,可以肯定地说:
人们对子路的批评是没有道理的。
2.影响说
明代袁了凡先生在论述这两件事情的好坏时说:
“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
不论一时而论久远;
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
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
”在这段话中,他肯定了“善”的标准,不在“现行、一时和一身”上,而在“流弊、久远和天下”。
这和孔子的思想一致。
因此,他并不以是否收受奖赏和个人的无偿付出来评价“善”行,而是以其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为标准去评价。
这就是孔子表扬子路而批评子贡的原因。
3.名利说
古人云:
“义与利,人之所良友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义”和“利”并不矛盾,它们都是人类的好朋友。
只不过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是要“名”就不能要“利”,“做了好事不能留姓名”。
因此,人们才会评价子路受牛“贪心”,子贡不报账“品格高尚”。
4.道德说
鲁迅说:
“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
”结合鲁迅的说法,只有那些普遍,且又于自己和他人两利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
因此,道德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奉献。
子路的做法没有错,他告诉人们,做了好事是可以接受奖赏的,有付出就应该有回报,而且这种做法可以调动人们做好事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然而,子贡则错在“当时鲁国社会的穷人多而富人少,穷人赎人而报账则品德不如子贡高,不报账则损失了金钱,甚至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子贡为人们树立的是道德的高标,在贫穷的鲁国社会,人们只能仰望这样的道德。
5.法律说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说:
“奉法者强则国强。
奉法者弱则国弱。
”意思是说法律执行力量的强弱是影响国家强弱的基础。
鲁国政府既然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却不能保障执法的严格性,这是导致这条法律不能维持下去的主要原因。
再从子贡的角度来看,牺牲了金钱赎回了鲁国的奴隶,这本来是该得赞扬的,可是他却触犯了鲁国的法律。
不同的是,一般人谈到触犯法律的时候,都是因为做了对他人对社会有害的事,而子贡却因为奉献而犯法,这似乎让人觉得荒谬。
6.感恩说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我们为人处事的原则。
小孩子的父亲因为子路救了他的孩子而报之以“一头牛”,是感恩的表现。
感恩必须是自愿的,而且应该是能力所及范围之内的。
这样的感恩当成为社会的一种美德。
【想之“准”】
面对一段特别复杂的材料,写作前必须确定主题。
确定主题的诀窍在于抓住两段材料的中心和把握材料的倾向性。
抓中心和倾向性最直接的方法是结合文字的多寡进行分析。
材料中写“评价者”所用的文字相对较多,在评价者中,写“孔子”的文字又是较多的。
因此,可以确定这段文字的中心是在宣扬孔子的思想,而孔子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他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由此,可以“影响说”作为作文的主题。
抓中心和倾向性的第二个方法是抓冲突。
在这段材料中,可以发现“两件事情在性质上获得了一致性”,即都是好事。
所不同的是一个人“受牛”,一个人“不报账”。
这是争论的焦点。
人们认为,好事不能和“利”挂钩,或者不能“受人之大礼”。
而孔子则认为,“利”和“礼”都不重要,只有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情才是好事,从这一认识上的冲突着手,可以“名利观”及由此引申的“道德观”作为作文的主题。
【想之“深”“新”】
“连线现实”可增加认识问题的深度,“逆向思维”可提高认识问题的新意。
关于做事者“动机”的思考。
子路作为救人者,最可宝贵的就是他的直率和勇敢。
这表现在他救人时“奋不顾身”及事后接受报酬上。
相对于子路的行为,连线现实生活,做一个比较:
湖北省新洲县农民程新安为抢救落水儿童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而当人们要求打捞队去打捞英雄的遗体时,一个打捞队的开价是5000元,另一个打捞队的开价是1000元,还说这是“看在英雄救人的份上”。
还有在上海黄埔江畔,有人失足落水高呼救命时,岸上人竟然问:
“给多少钱?
”还说,不说好价钱就不下水。
这些人救人讨价,和子路的奋不顾身形成鲜明对比,你是否感觉到子路的高尚了呢?
关于评价者“价值观”的思考。
“人们”和“大家”在材料中作为评价者站在孔子的对立面。
他们对于子路“救人受牛”的评价是“贪心”,对于“子贡赎人不报账”的行为则大加赞赏,其思想根源在于他们仅认同“中国式的奉献”,即只能付出不能索取。
连线现实:
“雷锋”“焦裕禄”“李素丽”是我们歌颂的对象,他们只奉献不索取;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只奉献不索取。
相反,德国克里斯托小镇镇长却强迫中国青年杨立奉献之后必须“索取”。
事情是这样的:
中国青年杨立在经过克里斯托小镇时捡到一个皮夹,他把皮夹交到市政厅没有留下姓名就离开了。
小镇镇长为了奖励他竟然发动了“百余名警察”寻找他。
这在杨立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克里斯托镇的镇长知道杨立的想法后,用英语说了句“东方式思维”,然后严肃地说,施恩不图报,并不是你们中国人眼中简单的个人问题,可以说,你拒绝我们的请求,已经相当于在破坏我们的价值规则。
那些奖励你可以不在乎,但你必须接受,因为那不仅仅是对你个人的认可,也是整个社会对每个善举的尊重;
对善举的尊重,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也让我们有资格去劝勉更多的人施援向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你的无私放弃而不去履行自己的责任。
【习作展示一】
从人们的评价谈起
孔子有个学生冒着生命危险救了一个落水的小孩,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他高兴地接受了。
可是大家却认为他太贪心。
而孔子另一个学生到国外去旅行的时候赎回了一个做奴隶的鲁国人,没有按照鲁国政府的规定去报账,人们却夸他品格高尚。
同样是做了好事,却因为对待物质与金钱的态度不同而得到了人们不同的评价。
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在人们的心中,中国一向是礼仪之邦,只有谦虚和无私奉献才是好人。
子路就没有做到这一点。
一头牛,在兵戈相见的春秋时期,算是很贵重的礼物了,而子路就那么轻易地接受了;
看看人家子贡,花自己的钱为公家做贡献,不计较不抱怨,那才是真正的有义之人啊!
利与义,犹如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受“利”而无“义”;
得“义”而失“利”,这就是人们的价值观。
这种观念统治中国2000多年,“做好事不留姓名”几乎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觉的行为,直到现在,我们在做了好事之后,不但不敢不会不想接受别人的奖赏,甚至在被别人夸赞的时候还会脸红。
这真的是正常的吗?
看过中国青年杨立在德国的一段经历以后,深深被克里斯托小镇镇长的话所感动。
把捡到的装有钱和信用卡的皮夹交到市政厅,这在中国实在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情了,可是克里斯托小镇的镇长为了让杨立领回一枚奖章和500欧元的奖金,竟然发动了百余名警察进行寻找。
克里斯托小镇的镇长还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他在了解了杨立想法以后,严肃地说:
“施恩不图报,并不是你们中国人眼中简单的个人问题,可以说,你拒绝我们的请求,已经相当于在破坏我们的价值规则。
对善举的尊重,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也让我们有资格去劝勉更多的人施援向善,所以我们才不能因为你的无私放弃而不去履行自己的责任。
”
一个小镇的镇长,把对善举的尊重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严格执行奖励制度,这种精神,这种执著,这种信念,令我深思:
我们的传统观念到底还能走多远?
“义”和“利”真的不能兼得吗?
【点评】
此文围绕人们对子路和子贡的认识来挖掘“义与利”的关系,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与德国克里斯托小镇人的观念进行对比,最终得出全社会都应该尊重善举的结论;
这种尊重不应仅是精神层面上的肯定,也应是物质层面上的奖励。
【习作展示二】
赞孔子
孔子是我心目中的圣人,对于孔子我一直以来只能仰望,读完“子路救人受牛”和“子贡赎人不报账”的故事以后,我才真切体会到孔子的思想高就高在他的与众不同上。
孔子与众不同的第一点是他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子路救人接受了一头牛的奖赏而被人们骂为“贪心”,孔子却表扬他,说他做得对,因为他的行为向社会宣告:
只要做了好事,得到奖赏是应该的,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试问,几千年以来有多少人鼓励过做好事的人接受奖赏呢?
特别是接受较贵重的奖赏。
孔子就不一样。
他不看问题本身,而是以发展的眼光进行审视。
他觉得只有鼓励人们“向善”的行为才是真正值得夸赞的。
子路“冒着生命的危险”救人,得到了“奖励”是对民众的一种鼓舞,让民众认识到“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我国篮球明星姚明在为一个身患白血病的少年捐献造血干细胞以后说:
“我希望大家改变观念,就是做好事应该留名。
每个人都应该告诉大家,这件事我做了,希望你也来做,要带动身边的人都来做。
”姚明的思想对于中国的“做好事不留姓名”的传统观念是猛烈的冲击,引人深思。
他的这种思想和2500年以前的孔子的思想一致,且同时作为一种舆论导向而被人认可。
孔子与众不同的第二点是他认识问题的高度。
当人们批评子路而赞扬子贡,将目光着眼于“就事论事,就人论人”的时候,着眼于“做好事与利益无缘”的时候,孔子早已站到了超越世俗的高度。
他不回避金钱,不回避奖赏,将“好事”的性质阐述得一针见血。
他严厉地批评子贡,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看看聪明的犹太人吧。
他们在帮助落难的同胞时,不是把吃的喝的送到落难者的碗里,而是采用“自助”的方式帮助人。
据说,假若是一个鞋商,他会先借钱让落难者在自己生意的“盲区”开设分店,并提供货源,等打开局面有了盈利再银货两讫。
靠这种方式,全球2600多万犹太人创造了即便是西方发达国家也无法创造的“奇迹”:
虽然不个个是富翁,但是在世界任何地方至少不会见到以乞讨为生的犹太人。
再来看看我们的邻国日本。
他们的物权法规定,对拾获他人丢失物品并归还者,失主应该给予10%的酬谢。
更让我们惊奇的是德国人。
他们为了把“500欧元奖金和一枚荣誉市民奖章”送到拾金不昧的中国青年杨立的手中,居然发动上百名警察寻找,并严肃地批评杨立:
“你拒绝我们的请求,已经相当于在破坏我们的价值规则,那些奖励你可以不在乎,但你必须接受,因为那不仅仅是对你个人的认可,也是整个社会对每个善举的尊重;
朋友,看完这些,你是否已经对我们的大圣人孔子肃然起敬了呢?
这是一篇从“孔子”的角度入笔的作文,从孔子对子路和对子贡的不同态度不同评价出发,深刻挖掘孔子闪光的思想,进而对孔子进行赞扬,也表明了作者的态度,鼓励大家接受奖赏,从而使更多的人乐于行善,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子路受牛 子贡赎人